文 喬 丹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教育理論貫穿于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實踐的各個方面。專用室活動是我園的一個特色活動,幼兒進入中班后,我園嘗試開展“走班”活動,旨在充分發揮幼兒自主性,打破原來整個班級幼兒進專用室的限制,讓幼兒根據各自的興趣,自主選擇所喜歡的活動,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專用室的活動內容由課題組精心研討和確定,并根據前一次幼兒的活動興趣、情況進行及時調整。例如,在中班上學期,課題組確定了層層遞進的活動內容,如搓團圓、做湯圓、做芝麻餅等。幼兒在順利完成簡單的搓團圓的基礎上,進行做湯圓和芝麻餅的探索。這樣,幼兒技能得到層層遞進。又如,在生活體驗館,幼兒十分投入,能根據教師的引導進行操作。在制作水果沙拉活動中,我通過“自助餐”的形式,讓幼兒自己切好水果,分到相應的水果區,再拿一個碗選擇水果,再拌沙拉。從活動情況來看,他們積極主動,不但知道水果具有不同的營養,而且培養了他們節約糧食的意識。
我們在觀察的基礎上,讓幼兒親身體驗,讓直觀表象思維轉換成幼兒自身的意向思維,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例如,幼兒可以使用多種工具“做豆漿”。如果使用全自動豆漿機,幼兒動手實踐的機會就不多,并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用石臼舂黃豆費力又費時,幼兒難以體驗成功的快樂。使用石磨制作豆漿,雖然也費時、費力,但出漿概率較大。為了提高幼兒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鍛煉他們的手臂力量,教師為幼兒提供了幾組石磨。幼兒在操作過程中都特別認真,爭先恐后地搶著用石磨來磨豆漿,以此來向同伴證明抑或炫耀自己是“大力士”。大家雖然不擅長使用石磨,但互相鼓勵,提高了協商能力和解決困難的能力。
在專用室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學中做、做中學”,幼兒還因此相互模仿。有的幼兒遇到困難時,會求助教師,這時,教師會引導幼兒思考如何做,幼兒之間也會相互幫助,真正體現了合作精神。例如,在“香香的芝麻餅”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用面團、白糖、芝麻等材料制作芝麻餅。盡管幼兒見過各種各樣的餅,但是自己做餅還是第一次。為此,在活動前,教師先做好幾個餅,幼兒被餅的香味所吸引,一下子激發了他們的活動興趣,紛紛問道:“老師,我們今天做餅嗎?”隨后,教師一邊和面,一邊引導幼兒討論餅的外形。有的幼兒說:“餅是圓圓的。”有的幼兒說:“餅薄薄的、扁扁的。”有的幼兒說:“餅的外面有黑黑的芝麻。”有的幼兒說:“餅是甜甜的。”大家講述著自己的發現。接著,教師引導幼兒借助已有的經驗,說一說芝麻餅是怎么做的,再出示一張制作步驟示意圖,鼓勵幼兒自己看圖制作。在第一次嘗試操作后,教師再引導幼兒說一說在制作中遇到的困難,同時請制作完成的幼兒介紹成功的方法。在同伴的示范下,幼兒制作更加積極、主動。
對中班下學期的幼兒來說,毫無挑戰的游戲活動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需要。為此,在組織活動時,教師需要提高操作難度。例如,在“好吃的三明治”活動中,教師提供的工具和材料都有一定的層次性與挑戰性。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軟硬程度不同的黃瓜、香蕉、小番茄。幼兒在切片過程中發現,軟軟的香蕉比較好切,而切黃瓜和小番茄就有一點困難。其中,選擇鈍口小鐵刀的幼兒感到更加困難。于是,經歷了多次失敗后,幼兒主動告知教師:“我的黃瓜切不下來。”隨后,教師提醒幼兒:“用其他刀具試一試。”其實,幼兒在切黃瓜時,教師早就發現了。不過,教師沒有立即告知,而是給幼兒一個積極探索、主動尋求幫助的機會。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幫助幼兒了解食物的營養價值,引導他們不偏食不挑食、少吃或不吃不利于健康的食品。”每一次活動結束后,幼兒都特別珍惜自己的勞動果實,慢慢地品嘗著。更重要的是,幼兒還懂得了“不能吃垃圾食品”,逐漸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幼兒是生活活動的主人。專用室活動既能幫助幼兒積累生活經驗,又可以幫助幼兒養成規則意識。在這里,幼兒不僅通過動手操作獲得技能上的提高,還能激發他們熱愛生活的情感。因此,教師要放開手腳,為幼兒創造更多的探索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