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夢瑤 陳璐 梁格格
摘要:殘疾人群是弱勢群體中的弱勢,殘疾人群因身體、心理上的障礙而不具備健全人的生活條件。在日常生活中,只解決他們的生存問題還不夠,還需要從心理、教育、社會交往等方面提供幫助。社會工作者應該從專業的角度,運用專業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促進肢體殘疾兒童的社會康復,最大限度幫助他們恢復正常生活,增強肢體殘疾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幫助殘疾家庭功能恢復,使肢體殘疾兒童可以更快更好地恢復身體機能,重新融入社會。本文借用社會支持理論,闡明社會工作介入肢體殘疾兒童提升其社會交往能力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并給予對策和建議,促進肢體殘疾兒童健康成長以及殘疾兒童社會工作的長遠發展,提升社會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改善殘疾兒童的社會工作現狀。
關鍵詞:殘疾兒童社會工作;社會交往;肢體殘疾;兒童
肢體殘疾兒童是社會中最脆弱的群體之一,他們在面對社會交往問題時,往往會面臨很大的困難。[1]社會交往對于兒童的成長和發展非常重要,對于肢體殘疾兒童來說,有效的社會交往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還可以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幫助肢體殘疾兒童改善社會交往能力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礎上,社會工作介入作為一種專業性強、具有針對性的干預方式,可以有效地促進肢體殘疾兒童的社會交往和社會參與。本文將以社會支持理論為基礎,通過個案研究的方法,探討社會工作介入肢體殘疾兒童社會交往問題的有效性,以期為肢體殘疾兒童社會工作實踐提供參考。
一、理論支持
社會支持理論是指一種以社會支持為基礎的理論體系,旨在探討個體在面臨壓力和困境時如何依靠他人的支持和援助來應對。社會支持理論最初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Cobb和Kessler在1977年提出,后來發展為包括信息支持、情感支持、評價支持和物質支持等多種形式的支持。社會支持可以分為家庭支持和社區支持兩種類型。家庭支持是指來自家庭成員的支持和幫助,主要包括經濟、情感、信息等方面的支持。社區支持是指來自社會環境的支持和幫助,主要包括教育、醫療、法律等方面的支持。這兩種支持形式互為補充,共同對個體的生活和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2]
二、肢殘兒童社會交往問題及服務對策
(一)肢殘兒童社會交往問題分析
1.日常交往的困境
處于弱勢群體的肢殘兒童由于自身身體上的缺陷,在生活中往往表現得自卑、孤獨、焦慮、抑郁。他們不敢主動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和思想,遇到困難也不愿向他人求助。由于生理的缺陷,肢殘兒童無法參與到正常的家庭以及社會生活中,他們會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這往往給他們心理造成很大的負擔,導致大部分的肢殘兒童在與他人交流時有不愿說話、逃避等行為。[3]
2.心理障礙問題突出
本文中所選取的研究對象主要為就讀于普通學校的肢殘兒童。后天原因導致肢殘的兒童在心理上的壓力表現較重,會出現沮喪、不思進取、不愿與人接近等情況。有些兒童在學校學習以及社區玩耍時,會受到其他兒童的欺負。長期不良情緒的擠壓,會對兒童的學習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困難,對心理健康也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3.家庭負擔重
肢殘兒童的治療和康復費用使原生家庭不堪重負。高昂的手術費用和術后身體康復所花費的錢財,給大部分肢殘兒童家庭帶來了沉重的壓力。許多肢殘兒童家庭因為無法負擔起兒童的手術、康復費用選擇放棄治療。有的家庭因為孩子的治療問題產生矛盾,嚴重的導致家庭關系破裂。在肢殘兒童身體康復后,許多父母已經無心顧及兒童在學習、與同學交流方面產生的問題。
4.社會隔離問題
在我國,大多數的殘疾兒童都就讀于特殊學校,他們沒有機會跟沒有殘障的兒童相處,這就在殘疾兒童和非殘疾兒童之間形成了一種社會隔離。就讀于普通學校的肢殘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會受到他人的特殊對待,這會對肢殘兒童在與他人溝通方面產生影響。大眾把殘疾等同于問題,這種貼標簽的行為在社會大環境中很難短時間內發生根本性改變,肢殘兒童缺乏社交網絡,身心會感到非常孤單,這樣不利于肢殘兒童的成長。[4]
(二)肢殘兒童的服務對策
1.增強朋輩群體支持
服務對象因生理缺陷,與同輩群體的社會互動較少。針對服務對象社會支持網絡薄弱的困境,社工發動轄區學生志愿者隊伍,通過報名、篩選、培訓等環節,篩選出適合的學生志愿者,使他們掌握與服務對象溝通的技巧,幫扶服務對象。在社工的支持引導下,通過線上視頻互動與線下溝通的方式,鼓勵服務對象與學生志愿者建立關系。例如,服務對象喜愛看書,社工可以為服務對象挑選勵志書籍,在學生志愿者的幫助下,服務對象與學生志愿者一起做讀書筆記,并進行讀后感的分享。服務對象的家長也可以幫助服務對象借助智能設備與志愿者進行線上交流,增強服務對象的朋輩群體支持。
2.增強社會支持網絡
在社會工作者介入之前,服務對象及其家庭因沒有資源而無法進行有規律、有計劃的康復。社工介入之后,為服務對象鏈接資源,邀請醫生及護士為服務對象量身定制康復計劃,并定期到服務對象家中進行復查與指導,經過康復鍛煉,幫助服務對象更好地恢復身體機能。在構建社會支持網絡的過程中,還應該積極與社區工作人員以及康復治療醫院的醫護人員保持溝通,為服務對象爭取更多的資源,促進其社會支持網絡的構建。社區是社區居民聚集與生活的地方,由于長期的生活,服務對象對社區有著歸屬感和認同感,社區提供的資源與服務可以幫助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幫助服務對象解決基本問題,同時社會工作者引入醫院、志愿者家庭等資源,為服務對象的家庭提供情感支持。
3.定期上門探訪,緩解情感壓力
由于服務對象家庭情況特殊,在生活中缺乏情感支持,社工與兒童主任定期上門進行探訪,為服務對象及其家庭進行情緒疏導,使服務對象及其家庭感受到社會關愛,為他們提供情感支持,鞏固服務對象及其家庭的社會支持網絡。
4.心理援助,培養社交能力
社會工作者在心理層面對肢殘兒童進行援助。通過心理疏導、解壓沙盤等活動,幫助肢殘兒童打開心扉,促使其愿意主動與他人交流,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在交流溝通中,要對癥下藥進行心理生理綜合治療。有的肢殘兒童生理有缺陷,可通過醫療抓緊治療。[5]有的肢殘兒童是心理有障礙,可通過家長、教師的耐心開導,弄清產生心理疾病的原因,有的膽小怕事,有的被虐待歧視,有的對任何人都懷有敵意等,都要查清病因,對癥下藥,進行心理疏導和矯正治療。在與服務對象溝通時還要維護服務對象的自尊,消除其自卑心理。自尊和自卑是一對矛盾,共存于肢殘兒童本身。因肢殘兒童自身有缺陷而產生極度自卑,又因爭取自身價值而極度自強。維護肢殘兒童的自尊心,消除其自卑感,是為肢殘兒童提供服務必須遵循的原則。
三、個案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擇兩位肢體殘疾兒童作為個案研究對象,分別為10歲的男孩小明和10歲的女孩小紅。小明和小紅都患有肢體殘疾,他們在社交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如社交焦慮、溝通障礙、自我意識和社交排斥等。
社會工作者以社會支持理論為指導,設計了以下社會工作介入方案:(1)個案評估:社會工作者首先對小明和小紅進行個案評估,了解他們的生活環境、家庭支持、社區支持、個人特點等情況,并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對其社交問題進行分析和診斷。(2)家庭支持:社會工作者通過與小明和小紅的家長溝通,了解他們的家庭支持情況,鼓勵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愛和支持,并幫助家長學習如何有效地與孩子溝通和交流。(3)社區支持:社會工作者與小明和小紅所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殘疾兒童康復中心等機構進行聯系,為他們提供相關的醫療、康復、教育等支持,同時協助他們融入社區活動,參與社交和文娛活動。(4)社交技能訓練:社會工作者采用社交技能訓練的方法,幫助小明和小紅提高社交能力。具體包括認知重建、情感管理、行為訓練等方面的訓練,幫助他們克服社交焦慮、改善溝通障礙、增強自我意識和自信心,從而提高他們與他人的交往質量。[6]
社會工作介入效果評估:社會工作者在介入過程中定期進行效果評估,以了解介入方案的有效性和不足之處,從而不斷完善和調整方案。評估的主要內容包括:(1)社交能力評估:社會工作者對小明和小紅的社交能力進行評估,包括社交焦慮程度、溝通障礙程度、自我意識程度、社交排斥程度等方面的評估。(2)個案反饋:社會工作者通過與小明和小紅進行交流,了解他們對社會工作介入的反饋,包括介入方案的可行性、適應性、滿意度等方面的反饋,從而根據他們的需求和意見,對介入方案進行調整和改進。(3)家庭支持評估:社會工作者對小明和小紅的家庭支持情況進行評估,包括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孩子的支持和關愛程度、家長對社會工作介入的態度和反饋等方面的評估。(4)社區支持評估:社會工作者對小明和小紅所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殘疾兒童康復中心等機構的支持情況進行評估,包括機構提供的醫療、康復、教育等支持的質量和效果,以及機構對小明和小紅的關注程度和支持力度等方面的評估。通過以上評估,社會工作者發現,在社會支持理論的指導下,社會工作介入肢體殘疾兒童社會交往方面的效果是顯著的,小明和小紅的社交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社交焦慮程度、溝通障礙程度、自我意識程度、社交排斥程度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四、發展建議
(一)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康復咨詢服務
社區是肢殘兒童生活的基本場所,也是家庭以外各種社會資源的聚集地。應不斷為肢殘兒童建立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保障肢殘兒童出行、鍛煉等基本需要。一要不斷完善社區內的專業康復機構。社區不僅僅是殘疾兒童生活的一個場所,更是一個需要提供專業康復的場所。在社區內聘請專家、康復人員等定期對社區的醫務人員等進行培訓,提供專業的康復技術,引進專業的康復人員,使殘疾兒童在社區內就可以獲得專業的康復服務。二要轉變社區服務,發揮社會工作者的積極作用,為殘疾兒童家庭提供政策咨詢、心理疏導等相關服務,減輕殘疾兒童家庭的生活負擔與壓力,使得殘疾兒童在社區內得到治療。
(二)專業社會組織仍需發展
社會組織是社會服務的重要載體,社會工作者的職業化、專業化是發展趨勢。社會工作作為專業的助人活動,在肢殘兒童的社會支持網絡構建中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社會工作人才匱乏,需要對應的支持政策促進專業社會工作的發展。通過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勵更多高校畢業生從事社會工作專業,使得更多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從事相關工作,發揮社會工作的積極作用。每個服務對象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專業的社會工作者提供針對性的服務才能解決個體的問題,服務中的提煉總結可以為類似服務提供借鑒的模板。
(三)建立肢殘兒童家庭互助支持體系
一個家庭如果有一個殘疾兒童,意味著這個家庭不僅僅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還面臨著巨大的精神社會壓力。建立肢殘兒童家庭支持服務體系,可以幫助殘疾兒童家長舒緩自己的精神壓力,可以為家長提供有關康復知識的培訓,提供有關肢殘兒童康復的福利信息,為家長提供一定的經濟援助。家庭對于殘疾兒童的照顧是別人無法取代的,因為他們最熟悉殘疾兒童的生活習慣、愛好需求等。因此,將專業的社會工作服務納入肢殘兒童的家庭服務中可以為殘疾兒童家庭獲得各種社會資源提供專業性的服務,促進肢殘兒童的健康成長與學習。
(四)注重兒童心理成長
除了外力協助外,還需要借助專業行為治療的方式來進行介入。在服務的過程中可以鏈接專業的心理咨詢資源,在與服務對象建立一種具有咨詢功能的融洽關系的基礎上,幫助服務對象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進而欣賞自己,并克服成長中的障礙,改變自己的不良意識和傾向,從而充分開發自身潛能,促進其心理健康與人格和諧發展。通過語言溝通、情緒宣泄、沙盤游戲、放松療法等對兒童心理問題進行診斷和治療,走入兒童的內心世界,使兒童表達出內心與現實的沖突,通過正向引導使服務對象實現對自我內心的重整,從而達到心理療愈的效果。
五、結束語
肢體殘疾兒童的社會交往問題不僅僅涉及個體層面,還需要從系統性的角度進行思考和干預。在解決肢體殘疾兒童社會交往問題時,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和支持,形成一個有機的支持網絡。我們希望通過這項研究,引起更多人對肢體殘疾兒童社會交往問題的關注,促進社會的包容和支持,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王紀明.殘疾人概念的文化解讀[J].臨沂大學學報,2016(06):
91-96.
[2] 李赟,曹武君.桂林市自閉癥兒童家庭社會支持系統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12):27-28.
[3] 白如月.智力障礙青少年社會適應能力提升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21.
[4] 陳明龍,張奎彪.殘疾人社會工作的理論及其實務相關探究[J].現代交際,2019(03):66-67.
[5] 劉翰琳.社會工作介入殘疾人士心理康復的研究[D].蘭州:西北民族大學,2021.
[6] 唐玲,顧佳.自我效能感與社會支持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抗逆力提升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2(04):
51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