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申燕
摘要:我國正式進入老齡社會,老齡化已成為基本國情,龐大老齡群體的養老問題將不可回避。隨著經濟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上的供給已經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旺盛的文化養老需求對我國養老事業提出了新要求,開辟文化養老新路徑成為社會熱點問題之一。本文基于積極老齡化視角,探索當前“銀發浪潮”下社會工作如何有效參與社區文化養老,解決社區文化養老存在的問題,從而促進積極老齡化,使老年人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關鍵詞:社會工作;社區;文化養老;積極老齡化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出老齡化速度快、老年人口增量大等特點。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有2.6億人,其中,65歲以上人口1.9億人,有6個省份的老年人口超過1 000萬人。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與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個百分點;[1]與上個10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別提高了2.51%和2.72%。2021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超2億,占總人口的14.2%,按國際通行老齡化社會界定標準,我國已經正式步入老齡社會。同時,老年人口質量不斷提升。與2010年相比,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增加了2 085萬人,達到了3 669萬人。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人口老齡化速度明顯加快,“未備先老”問題將更加突出,我國養老服務領域面對著不可回避的挑戰,同時也存在機遇。目前,文化養老是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探索創新的養老模式,文化養老是物質需求滿足后產生的一種積極養老理念,能幫助老年群體樹立健康自強的老年價值觀、增強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也是一種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代人文關懷的養老新模式。
一、文獻回顧
在老齡化問題研究中,主要存在四種基本理念: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成功老齡化和生產性老齡化,各具有獨特的內涵。[2]其中,積極老齡化是2002年由世界衛生組織在聯合國第二屆世界老齡大會上首次提出。[3]積極老齡化強調老年人的健康、參與和保障三個方面,致力于讓老年人更有尊嚴地度過晚年生活。李從容等人 (2019)基于西安多個社區調查,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發現,老年人對于多樣化的社區文化養老需求旺盛。[4]沈勤等人 (2019)認為我國文化養老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供需嚴重失衡,難以滿足當前老年群體需求。[5]
我國基于積極老齡化視角下的文化養老研究有限,在已有研究中,公共管理和社會學的學科角度探討研究較多。社區作為社會工作開展工作的重要場所之一,社會工作如何參與社區文化養老,利用社區資源為老年人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提高社區文化養老服務水平,促進積極老齡化的實現,是本文探討的主要內容。
二、社區文化養老現狀及問題
我國目前主流養老方式是居家養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傳統的居家養老方式已經無法滿足龐大老年群體的養老需求。為應對快速老齡化的挑戰,以居家養老為主、社區養老為補充的新型養老模式盛行,社區成為老年人養老的重要場地,探索如何最優化提供社區文化養老服務是當前不可回避的問題。
(一)我國城市社區文化養老現狀
基于積極老齡化的內核,當前我國城市社區文化養老主要有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以健康為主題的文化養老。社區定期為老年人組織開展健康養老主題活動,志愿者或社區醫院人員為老年人科普基本保健知識和義診,幫助老年人樹立健康生活的理念,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第二種是以參與為主的文化養老。社區為老年人提供老年活動室,老年人自愿參與社區活動,可以一起進行讀書、打牌等文娛活動;社區組建興趣小組,按照興趣愛好將老年人組在一起開展活動,如成立歌唱團、舞蹈隊、書法班等多樣的組織,并在節日或大型活動舉辦時一起表演節目,社區內老人間的關系更加密切,提高了老年人展現興趣愛好的積極性。
第三種是以保障為目標的文化養老。老年人社會保障能力較弱,政府及社區為老年人提供基本保障福利,如社區老年活動中心,提供基本的文化養老場所。
社區經常組織看望空巢老人、節日問候等福利,對沒有養老金和社會保險的老年人及時給予幫助。
(二)社區文化養老存在的問題
1.文化養老觀念認知不足
文化養老作為全國各地在積極探索實踐的新型養老方式,即使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地區,文化養老的普及度和認知度也都存在狹窄難題。大多數人對社區文化養老的內涵和具體內容了解程度較低,甚至有些人從未聽過這一詞匯。現代社會年輕人工作繁忙,育兒等家庭事務都交給了年邁的父母,精力有限的老年人退休后仍缺少自由活動時間,部分老年人有意尋求豐富精神世界的途徑,但沒有時間參加社區組織的文化養老活動。
在文化養老的認知問題上,老年人和社區工作人員常常將文化養老和志愿服務混為一談,更有些老人子女認為當前除了高知老年人,其他老年人不需要文化養老服務,增加老年人的文化活動只會成為其負擔。可見,當前傳統的物質養老觀念對新型文化養老模式發展的阻礙是較大的。
2.忽略服務對象異質性需求
現行的社區文化養老服務的主要對象是生活自理能力好的老年人,而行動不便的失能老人難以參與其中,這部分老年人同樣期望精神養老,但是社區活動缺少對其的針對性文娛活動,不能為他們量身定制適宜的活動方案。
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老年人更希望能繼續補充新知識,傳統的智能手機學習教程和健康安全知識難以滿足這部分老年人的精神養老需求,一定程度上出現部分老人被迫參加無用社區活動的現象。上述現象均會降低老年人對社區文化養老活動的滿意度,難以滿足特定人群的特殊需求,拉低服務質量。
3.缺少專業的社會工作人員
基層社區事務繁雜,社區社會工作者主要承擔上級下派的行政工作,參與社區文化養老實踐性服務時間少。社區社會工作者缺少文化養老服務培訓,缺少組織開展服務的方案設計,難以開展效果好、形式新穎的文化養老服務。社區工作人員的薪資待遇普遍偏低,人員流動性大,工作積極性低,加大了構建專業人才隊伍的難度。同時,社區工作人員基本上都是女性,一些需要男性參與的工作在實施質量上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文化養老在大部分社區名存實亡,實際上提供的是傳統社區養老服務,志愿團隊等非專業隊伍承擔了主要的服務任務。當前社區文化養老服務隊伍整體專業性不足這一特征,嚴重阻礙了社區文化養老服務發展進程。
綜合上述,社區在提供老年人文化養老服務、助力文化養老事業的發展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未能真正發揮社區作用,導致社區文化養老水平難以突破和提高。這為社會工作參與社區養老提供了依據。
三、社會工作參與社區文化養老的優勢
(一)價值觀與文化養老理念共通
社區文化養老實際上是以堅韌綿延的 “孝文化”為主導的,是一種 “居家養老為主、社區為補充”的新興養老方式。老年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領域的一個重要方向,本土化社會工作中的孝道價值觀和尊老敬老的職業規范是社區文化養老繁榮發展的先決條件。
社會工作價值觀要求接納、尊重、包容服務對象,老齡群體無論心理還是生理上都處于社會弱勢地位,而社區文化養老理念正是要提升全社會對老齡群體的包容度,讓其實現 “老有所依”。社會工作遵照案主自決的專業價值觀,要幫助老齡群體提高自決能力,敢于主動自決,培養老齡群體的文化養老主動性和能動性,提升老齡群體的社會活動參與水平,推動社區文化養老可持續發展。
(二)工作理論與文化養老理念相契合
社會工作的優勢視角理論與社區文化養老中充分重視老年人的需求和個人能力的理念高度契合。區別于傳統的老年人退休后逐漸退出社會活動和大眾視野,優勢視角主張在了解老年人的內在力量和優勢資源后,社會工作協助老年人挖掘自身的潛能、重建面對生活挑戰的自信,積極享受晚年生活。
增權賦能支持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是促進積極老齡化的重要推手。社會工作的增權理論與社區文化養老理念的契合,不僅體現在文化養老的賦權,更重要的是激發了老年人的內生動力,提升老齡群體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參與社區文化養老實踐路徑
(一)更新養老觀念
社會工作作為社區工作的重要力量,在面對社區居民對文化養老、社會工作的認知不夠的情況下,應當協同社區工作人員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優良的社區認同感,幫助居民樹立文化養老的積極觀念。針對不同的社區群體采取不同的宣傳方案,化解社區居民對文化養老的誤區。第一類群體是社區老年人群體,社會工作通過社區走訪了解老年人對社區文化養老的認識程度和想法,在知曉需求的基礎上設計對應的宣傳方案,提高老年人文化養老的主體意識。第二類群體是社區的青年群體,對這部分群體的宣傳重點應當放在關注老年人的精神情感需求上,鼓勵老年人子女重視父母的精神世界,自覺維護父母的身心健康。第三類群體是社區工作人員和街道行政人員,在政策制定和實施中注重考慮滿足老年人文化養老需求。
(二)創新服務內容保障老年人發展權
社會工作要利用專業優勢,秉承 “利他主義”思想,整合社區內外資源,發揮創新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在社區積極倡導采用 “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社區文化養老活動,線上主要是通過社區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微博等互聯網平臺實現宣傳、活動上線、在線互動等,讓線下參與不便的老年人能體驗文化養老,實現智慧社區文化養老。同時,線下要創新社區文化養老的形式和內容。形式上可以開展 “公益創投”,引進社會組織的專業力量,根據不同需求推出不同形式的活動為社區文化養老服務錦上添花。內容上可以加入對老年人賦能和增權的環節,將 “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融入其中,賦能在于保障老年人享受再教育和學習的機會,增權在于構建有利于老齡人群發展的外部環境,社會工作幫助老年人增強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提升老齡群體對社會的適應力。
(三)培育專業文化養老服務隊伍
社區文化養老發展中人才隊伍建設是重中之重,其可持續穩定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隊伍的支持。社會工作是一門實踐性為導向的工作,可以作為培育社區文化養老服務隊伍的重要力量。一方面,社區可以增加專業社會工作者的數量,設置老年社會工作的專門崗位,確保社會工作有可為之處,有必為之處,有能為之處。在人才引進上,加大資金支持力度,解決 “留下難”問題;另一方面,挖掘社區骨干,從社區內部資源入手,鼓勵社區內老黨員、老干部帶頭組織參加社區文化養老工作,緩解社會工作者工作壓力,共同推進社區文化養老工作,構建良性循環的工作系統。
社會工作致力于探索構建以 “政府為主導、社區為依托、家庭為基礎、社會力量為支撐、社會工作運作”的 “五位一體”文化養老發展新模式。社會工作采取實際行動踐行專業初心,積極探索社會共助社區文化養老的新模式,構建尊老愛老的社會共同體,讓老齡群體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五、結束語
當下社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已經不再停留在單純地聽聽講座、看看表演的層面,在對人生價值的追求、終身教育、文化活動等方面有了更迫切的需求。他們渴望擁有一個更加充實的人生,希望能夠通過學習和參與各種文化活動來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煥發生命活力。為了滿足老年人的精神訴求,社會工作發揮著不可取代的橋梁作用,建立一個社區文化養老平臺,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文化養老活動,凝聚全社會力量,共同營造出 “走出來、動起來、樂起來”的良好文化養老氛圍。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五號)[N].中國信息報,2021-05-12(002).
[2] 林卡,呂浩然.四種老齡化理念及其政策蘊意[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46(04):136-143.
[3] 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實施 “健康老齡化” “積極老齡化”應特別關注老年女性需求[N].中國婦女報,2021-12-17(002).
[4] 李從容,許彤.積極老齡化視角下社區文化養老研究:以西安市為例[J].老齡科學研究,2019,7(08):15-24.
[5] 沈勤,韻卓敏.新時代文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路徑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9,290(08):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