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青
摘要:新媒體環境不斷發展,網絡輿情事件也日益增多。網絡輿情的發展方向并非一成不變,隨著事態的進一步發展,輿情可能會發生變化甚至出現反轉。本文以“秦皇島男孩救人犧牲”事件為例,采取個案研究法,將此輿情事件分為首發階段、發酵階段、反轉階段和平息階段,探究了“后真相”時代輿情反轉帶來的挑戰,并從中總結經驗,概括出有效的應對策略,以期為引導網絡輿論健康發展提供些許經驗,促進互動輿論場的風清氣朗,實現社會的安定和諧。
關鍵詞:“后真相”時代;輿情反轉;“秦皇島男孩救人犧牲”事件;引導策略
網絡環境下,互聯網輿情的變化與現實生活中各種形式的危機事件息息相關,并且與群體行動形成強烈的互動,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問題,制定行之有效的預防對策,將導致監管秩序從有序轉為失序,從可控轉為失控,進而影響整個輿論生態。[1]本文以 “秦皇島男孩救人犧牲”事件為例,探究該事件不同階段網絡輿論發展的具體表現及其產生的社會影響,并從該事件中分析反轉輿情產生的原因,總結出輿情引導的策略和普遍原則。
一、事件的反轉過程回顧
(一)輿情首發階段
2021年8月2日凌晨,在秦皇島海岸,韓興博與同事突然聽到從遠處海面傳來的求救聲,一行人連外衣都來不及脫,直接下海救人。經過眾人攜手營救,三名落水女孩成功上岸,而17歲的遼寧男孩韓興博卻命喪大海。事件發生后,社會大眾深感惋惜。
(二)輿情發酵階段
8月2日當天,一位自稱當天接診的醫生爆料:被救的女孩在韓興博尸體被發現之前就已出院。女孩家人在通話中否認了這一事實,而三名女孩也沒有表達任何感激之情。8月9日,一名男性發視頻表示,他是三名被救女孩中的一名女孩的哥哥,并代表她向網民道歉。該男子表示 “自己的妹妹”正處于叛逆期,當時也正處于情緒激動之時,一時口無遮攔對網友說了難聽的話,但內心并沒有這樣的想法,所以她接受網友的指責,但事實上并非如此。
這名男子所謂的 “道歉”激怒了眾多網友,視頻中發布的女子也被誤認為是 “被救女孩”之一。然而事實上照片中的陳女士并非當事人,卻遭到了網友的人肉搜索和網暴。甚至還有人對三名女孩進行十分惡劣的人身攻擊。
(三)輿情反轉階段
照片被盜用后,陳女士立即向警方報案,并向相關涉事平臺舉報,陳女士告訴 《都市時報》記者,她并不是被救女孩,該男子也不是被救女孩的哥哥,“道歉”男子只是盜取了陳女士的照片,并偽裝成被救女孩的哥哥,以此來收割流量,自己也是其中的受害者。
8月5日下午,有報道稱,韓興博的姐姐表示,被救女孩主動與她聯系,并表示感謝,其家人也來到殯儀館,表示會充分滿足她們的需求。此外,韓興博的姐姐還表示,三名女孩剛被救出時很震驚害怕,立即被送往醫院,也沒有想到韓興博會因此失去生命,三名女孩是無辜的。同時,她呼吁網友不要盲目聽信謠言,隨意攻擊他人。
(四)輿情平息階段
8月10日,“道歉”視頻博主因涉及不良炒作蹭熱門而被平臺永久性封禁,公安正在對此案進行調查。陳女士堅信公正永不缺位,媒體在接下來幾天里發表了評論,斥責那些為了追求關注度而制造流言和威脅他人的言行,并提醒廣大網友不要盲目跟風,要善于辨別信息真偽。由于本次輿情事件處理得當,進展迅速,輿論得到了較快平息。盡管如此,這次輿論風波仍然給公眾的情緒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二、網絡輿論反轉的成因
(一)對話環境為網絡輿論反轉孕育生存空間
新媒體賦予公眾話語權,傳播權下放,傳統媒體話語權不斷削減,二者主體地位逐漸平等,形成 “對話”環境。信息可在此環境中自由流淌,為網絡輿論的反轉孕育生存空間。
技術賦權背景下,自媒體涌現,信息傳播主體呈現多元格局,信息源更加多樣化。相較于傳統主流媒體,自媒體承擔的社會責任更小,擁有更多的靈活性,而且犯錯的成本也更低。因此,博眼球、蹭熱度、標題黨就成了不少自媒體吸引流量的手段。“秦皇島男孩救人犧牲”事件中,網絡輿論的沖突和博弈導致相關信息不斷變化,真實性難以完全掌握。非官方的發聲混雜,輿情的爆發點都出自個人賬號的發聲,真實性難以確定。在事情發酵的過程中,大多數網友都卷入了一片指責聲中,錯綜復雜的輿情反轉導致事實真相愈加模糊不清。
(二)新聞真實過程式發展催生網絡輿論反轉
網絡傳播速率的提升使新聞行業對新聞報道的追求由 “及時”轉變為 “實時”,對新聞真實的追求也隨之演變為對真相的動態追尋,使得公眾對事件的評論也發生過程式轉變。
當前不少媒體崇尚 “流量為王”,為了獲取高閱讀量以及快速搶占市場,在未查清事情全貌的前提下以偏概全,通過刻板印象的報道引發輿論討論,導致輿論頻頻反轉。[2]甚至有一些傳統媒體為了追求流量,不經核實就直接轉發新聞,擴大了假消息的流傳范圍,更加誤導受眾,導致輿論出現了錯誤導向。以 “秦皇島男孩救人犧牲”事件為例,一些不良新聞媒體未能全面了解事情的真相就對相關內容予以轉載報道,操縱了廣大受眾的情緒,網友缺乏理智判斷力而盲目地轉載評價,從而導致 “一邊倒”現象的發生,進一步加重了網絡暴力的形成,“眾聲喧嘩”大大增加了熱點事件輿論反轉的可能性。
(三)群體話語狂歡使得網絡輿論輪番倒戈
在 “對話”的網絡環境中展示出的信息能夠迅速聚合持有相同觀點的公眾,形成一定的心理暗示與狂歡狀態,急切地為事件定性、站隊,形成片面輿論現象,伴隨著事件的進展輪番倒戈。在輿論場中,獵奇的、有戲劇性的小概率事件往往更能吸引大眾的注意力,而略顯平淡的真相卻很難受到認可,一旦輿論導向出錯,在最終調查結果出現之前,真相就會隨著 “沉默的螺旋”逐漸沉入信息的海底。如果以 “信息繭房”內感知的 “意見氣候”作為判斷是否發表意見的依據,則可能導致 “反沉默的螺旋”,輿情反轉必然發生。[3]
當互聯網用戶首次受到媒介的消息沖擊時,會本能地利用自己頭腦中的印象來給事件貼上標簽,在沒有經過證實的情況下,他們會偏袒某一方且會產生偏見性的看法。“秦皇島男孩救人犧牲”事件中的被救女孩首次發聲的回應為一些心存惡意的網友提供了發泄情緒的機會,使得對公共事件的討論變成了一場激烈的對罵。由于對弱勢的同情憐憫心態和選擇性忽略,溫和式理性的觀點相比于群體高漲的謾罵聲顯得蒼白,使得整個輿情變得更加集中化和寡頭化。
三、網絡輿情反轉的負面影響
(一)輿情反轉導致媒體公信力下降
嚴重干擾受眾的判斷力。在新媒體環境下,傳播不再是記者和媒體的特權。“全民皆媒”和 “去中心化”的時代特點,加上網民在網絡環境中的匿名性,使得一些網民可以擺脫社會倫理和集體道德的約束,自由表達自己的情感。伴隨著新聞反轉產生的輿情反轉,甚至會影響下一步的事態走向,情感逐漸被放大,事實逐漸被忽視,受眾逐漸成為 “情感的奴隸”。
違背新聞真實性原則。傳播主體的多元化打破了傳統媒體的信息壟斷,一些傳統媒體為了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吸引眼球,不得不采取一些違背新聞從業準則的行為來滿足公眾的情緒,產生了一些媒體失范行為。媒體公信力直接影響著媒體的價值和生存,頻繁的新聞反轉消磨了網民的熱情和信任。
破壞網絡秩序。不論是片面報道還是虛假新聞,都會滋生網絡謠言。真實性是新聞報道的基礎,反轉輿情的愈演愈烈會導致整個網絡世界真假混雜,網絡謠言泛濫,真假難辨,產生信任危機,最終破壞整個互聯網的生態環境。
(二)復雜輿情加固“后真相”癥候
“真相”被情緒所沖淡。新媒體的主要特征是即時性和便利性,內容相對零散和碎片化,只反映新聞事件的一個點或一個方面,形成 “相對現實”。在社會傳播中,人們往往更受情感的影響,而更多地忽略客觀事實。在 “后真相”時代,情感被放大以吸引大眾,甚至超越了事實成為新聞的主體,產生 “真相不重要”的錯覺。
傳播機制失序。在新媒體時代,社交媒體的發展將信息傳播渠道轉變為更具互動性的平臺。社交媒體的互動性使得受眾可以參與到新聞生產過程中,人人手里都有一個 “麥克風”,而他們媒體素養的缺乏和非理性的溝通行為意味著許多情感偏見和價值判斷將被帶入信息傳播中。在這個過程中,信息容易產生變形,情感態度在傳播中占據上風。
(三)非理性傾向引發網絡暴力
虛擬映照現實,網絡暴力傷害更加隱蔽。從網絡暴力的實施層面看,匿名最具殺傷力。由于缺乏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現實環境,也察覺不到個人在言論框中的話語可能導致對方恐慌甚至危及人身安全,這使網民普遍缺乏同理心。網絡暴力以其發展迅速、及時擴散和隱匿性強的特性,使攻擊者躲在暗處用鍵盤和文字施暴,受害者飽受長期的精神傷害,卻無法逃脫難以抵抗。
網絡暴力易傳染,表現為集體暴力。網民群體數量龐大、偏情緒化,又容易受到煽動,正如勒龐在 《烏合之眾》中指出:人們在群體中易產生多元無知現象,盲目地追從他人行為。“沉默的螺旋”理論解釋為暴力激進觀點的放大與客觀理性觀點的沉默。客觀理性的網民群體可能更加傾向于保持沉默或遠離討論,這導致暴力激進的觀點進一步放大,從而使 “意見氣候”偏向于非理性的溝通,進而產生網絡暴力現象。
事件當事人深受其害。當事人在網上遭受到網絡暴力,受到騷擾,被污名化,甚至私人生活被曝光。許多網民不再是簡單地評論新聞,而是離開事件本身,指責和辱罵相關涉事人員。這些無知的網民將自己置于道德高位,譴責和傷害他人,但對于自身所做出的網絡暴力行為卻很少或沒有付出代價。[4]類似事件不斷發生,網絡軟暴力的悲劇不斷重演。
四、網絡輿情反轉的預防與應對策略
(一)構建網絡糾偏與事實審核機制
社交媒體平臺應努力超越現有模式,在信息控制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并承擔起內容監管的責任,加強自查,允許用戶對事件相關信息進行質疑、修正或否定。平臺建立自查網絡糾偏機制,通過這個機制,涉事雙方和信息發布方可以自由溝通,不斷修正觀點,尋求真相。同時也要重視他查,政府和主流媒體應該建立嚴格的審稿程序,嚴禁隨意貼標簽進行標簽化報道,落實 “把關人”的職責,切實保證信息來源的可信度,有效避免由于虛假信息的發布帶來的負面影響。
(二)做強做大官方輿論場
官方輿論場應當完善緊急管理預案,構建完備的應急防范管理機構,加強輿情預警監測,構建有效的互聯網研判系統,及早發現負面輿情苗頭并采取相應對策。同時還要健全事件本身的重建、賠償、調查、研究機制,以及網絡信息流動的報告、引導、發布和協調機制。
(三)形成意見合理交流的場域
要促進公眾意見的合理交流,應允許不同觀點相互碰撞,形成意見合理交流的場域。同時也應增強傳播主體的責任意識,對信息具體內容的真實程度、權威加以認真審核,提高對互聯網信息的辨識和處理能力,發揮自身的意見領袖作用,警惕虛假信息。廣大網民要提高新聞媒介素養,保持理性,避免被網絡言論的不良情緒或虛假信息煽動。[5,6]
五、結束語
在 “后真相”時代,公眾輿論的反轉被認為是信息失實的標志。一個事件的全部真相往往要經過數次新聞報道才能揭曉,而且每次報道都可能與之前的信息不同,從而導致公眾輿論的轉變。無論時間如何變遷,“秦皇島男孩救人犧牲”事件的輿情反轉仍然會引發社會的思考,事件本身的屬性對于輿論熱議有著更為顯著的影響,新聞報道的生命力不可忽視。盡管輿情反轉有其不利之處,但只要能夠深入理解其本質根源,嚴格控制媒體信息,把控從創作到傳播的各個過程,就可以減少其對媒體和社會的負面影響。在復雜多變的互聯網環境中,政府、媒體和公眾必須共同努力,維護網絡空間的清潔和健康,以促進時代話語的良性表達。
參考文獻:
[1] 寶佳星.新媒體環境下輿情反轉的特征、負面效果及應對措施:以“小學生被體罰至吐血”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2,
43(08):20-22.
[2] 狄多華,朱昱熹.移動互聯網時代輿情反轉特點及對策研究:以2020年國內反轉輿情為例[J].傳媒,2021(14):30-33.
[3] 黎勇,鄭凌.輿情反轉中的“反沉默螺旋”:基于受眾心理視角的分析[J].青年記者,2022(05):50-52.
[4] 駱正林,溫馨.后真相時代“反轉新聞”的傳播機制及社會規治[J].傳媒觀察,2019(12):5-13.
[5] 同[4].
[6] 高宇.后真相時代輿情反轉的原因及對策探析[J].新聞前哨,2021(05):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