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裴霞
摘要:第三方評估被賦予構建良性政社關系、促進社會治理效能發揮的重任。但實際上社會工作評估成效未達預期。社會工作在評估項目的末端弱權地位,在參與評估實踐中出現評估標準模式化、流程形式化、專業性不足、權力集中化等問題。本文以A社工機構在H市開展的第三方評估實踐為研究樣本進行經驗反思,從理念錯位、邏輯倒置、立場偏移三個層面分析社會工作服務第三方評估弱權困境的深層動因,最后提出通過轉變評估理念、提高評估專業性、強化評估倫理、提高公信力來促進主體能力構建,為促進社會工作第三方評估事業、政社關系協調發展提供思路。
關鍵詞:主體性建設;社會工作;第三方評估
政府購買服務是社會工作開展服務的重要渠道。為推動專業社會公共服務的開展,提升社會工作服務專業化水平,“第三方評估”概念開始運用在社會工作服務領域。作為外部監督機制的第三方評估,在促進社會工作項目化運行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目前社會工作第三方評估處于 “弱權”地位,缺乏獨立發展能力,職權讓渡問題嚴重,專業性、權威性受到挑戰。探索社會工作主體能力建設的有效途徑,促進組織發展的綜合能力,充分發揮第三方評估機制的作用,是本文研究的重心。
一、A社工機構第三方評估實踐概況
此次評估項目的購買方是H市民政局,A社工機構為項目評估方,項目服務對象為H市所有城鎮、農村低保戶及特困戶,以入戶核查的方式評估服務對象是否符合享受低保、特困資格以及受保金額是否調整。項目合作方為高校社工專業學生,將高校40名社會工作學生納入A社工機構擔任評估員,由A社工機構的4位專職社工擔任小組負責人,負責匯總信息與分配任務,項目核查時限為一個月。項目開始前,民政局組織了為期5天的入戶核查培訓,聘請兩位區民政局工作人員、兩位A社工機構督導對評估員進行培訓,主要內容為學習相關低保、特困政策,服務對象收入類型劃分,入戶核查溝通技巧,評估標準量表填寫以及數據錄入系統的使用等,所用數據系統由民政局設定。
二、社工參與第三方評估的模式弊端
(一)共性標準忽視個性化
在進行評估的過程中,評估工具主要是根據民政局提供的評估對象資料,包括基本信息、財務收入、受保原因與金額等,評估標準以量表化的形式呈現,雖然一定程度上維護了評估結果的透明度、公開化,但也容易忽略服務對象的個性化需求。在政府主導的審核評估中,行政化難以避免地貫穿評估過程,服務模式出現 “模式化”特征,忽略了服務對象的真實需求。評估員Z說:“上面發給我們的材料其實已經顯示了評估對象的財務收入、受保原因之類的,所以我們入戶的時候,相當于就是要核查他們是否誠實地交代自己財產收入,但進行訪談時,他們所反映的問題與困難我們基本沒辦法回應,因為標準已經框定了,我們也沒有什么發揮空間。每一項指標都是劃分規定好了的,相當于他們說什么我們就往表格上填什么,最終形成一個‘是否合格的結果,這就是上面要看的東西?!惫残詷藴时阌谠u估結果的獲取,但也違背了社會工作作為評估方的初衷,社會工作者難以發揮專業功能滿足個性化的需求。
(二)專業性不足影響評估客觀性
中國社會所特有的人情關系網絡不可避免地會對評估工作的獨立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社會工作作為第三方評估主體,評估方與評估委托方之間的關系受到人情關系的影響,會酌情考慮其中的利益關系,做出有利于評估對象利益的行為。機構社工C說:“在入戶過程中,一些村干部或者向導在入戶之前跟我們打感情牌,原本即將入戶的對象不符合受保標準,但是因為一些家庭倫理因素,村干部希望我們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然評估對象后續會到村委會鬧?!绷硗?,同情與關懷這些主觀性因素會加劇評估者的情感傾向,從而影響第三方評估的公正性和客觀性。評估員L說:“有一次入戶調查過程中,我的評估對象直接說因為在民政局內有親戚才能受保的,當時感覺哭笑不得,不知道要不要上報,有沒有意義,同時也很無奈。”評估方、評估對象與購買服務方三方之間往往因為千絲萬縷的私人關系,將感情分也納入最后的評估結果中。[1]多重困境因素使得社會工作第三方評估陷入喪失獨立性困境。評估方需要厘清利益關系、制衡多方利益,保持自身的客觀性、獨立性。
(三)權力集中化,社工沒有發言權
在社會工作第三方評估機制中,政府和評估專家掌握著話語權,主導評估工作開展,參評社會工作者只能服從命令、配合評估,按照上級所提供的資料按部就班進行評估?!盀樵u估而評估”風氣盛行,缺乏有效的訴求渠道與表達機制。評估員L說:“培訓的時候要求如果發現現實情況與受保情況有出入、不符合規定的,都要當作特殊情況報備上去,但最終上報的問題戶以量表交給小組負責人后,后面就不再對接了,我們沒有發言的權力。”評估帶有較嚴重的政績主義色彩。承接第三方評估任務時需要足夠的工作人員,而我國大多數社工機構并不能發展足夠的專業人員,組織規模小,缺少運營資金,因此大多數評估工作采用 “直線制”的組織結構,從外部招錄評估人士,由總干事或者負責人由上至下進行直接管理。評估員L表示:“我們更多的是聽從安排,很多臨時調動、資料錄入系統問題也很容易追責到我們身上,有的問題從一開始培訓的時候就沒有提過,但我們也沒有渠道反映這些問題。”社會工作機構的非營利性質間接致使對外部資源依賴大,把第三方評估作為獲得資金的有效渠道,但組織間的相互依賴往往影響權力分配,資源傾斜意味著地位和話語權的傾斜,第三方評估在執行過程中帶有政府代理人色彩,讓社工難以發揮專業權威。
(四)流程形式化,簡單追求效率
第三方評估應是一個動態評估過程,要求對評估對象進行詳盡的服務評估和過程考量,但目前評估是在依照評估內容填寫量表,最終評估結果是按照評估量表所裁定。評估項目往往是有固定時限,在評估過程中追求效率的情況幾乎不可避免。評估員J說:“我們需要面對整個區的評估對象,不只是城鎮的,還有農村的,在交通上花費很多時間,結束一戶需要馬不停蹄地趕往下一戶,可能還需要面對撲空的狀況,所以留給我們入戶訪談的時間很緊張?!鄙绻ぷ鳛樵u估員因評估節奏緊湊而追求效率,完成任務式的評估風氣促使流程形式化。評估員Q表示:“入戶評估的時間其實并不長,平均每戶十分鐘左右,其實基本就是按照表上的內容或者評估材料上的問題來問,還要拍照留痕跡,有的戶甚至時間更短,否則很難在一天的時間內走完規定的戶數?!边^程簡易化一定程度上可以節約時間和人力成本,但簡單化的問題反饋之下,缺乏對服務的針對性改進,同時服務購買方也只需要進行簡單評估裁定就能結束評估項目,無形中三方都形成了 “完成任務式”工作模式,片面追求效率讓評估效果受到折扣。
三、社會工作第三方評估困境溯源
(一)理念錯位:權威導向掩蓋價值導向
評估理念的權威導向往往以上級領導指導、以往經驗、專家意見以及當前流行觀念作為理念指引。實際上處于等級次序末端的社會工作者面臨著諸多的反饋障礙,評估對象只能被動回應量表化的評估問題。政府領導的管理主義強調工具思維、科學思維以及量化思維,社會工作第三方評估采用的 “標準化”“模式化”評估模式,是管理主義思維下工具理性的產物。在此影響下,社會工作評估方過于依賴上級所制定的評估量表和評估標準,忽視了評估對象的實際情境和潛在發展能力。評估過程按照指標化的條框來約束和檢驗評估成果,將評估對象量化為標準數據,社會服務本身的價值被忽略。
(二)邏輯倒置:結果取向忽略實際需求
第三方評估的目的是獨立于政府與主體雙方,以第三方視角客觀評價項目完成狀況與項目成效。政府主導的第三方評估檢查模式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使得本該是自下而上的問題呈現與服務聚焦評估邏輯倒置,評估的重心變成了 “痕跡主義”,致使評估過程僵化,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指標任務,重視評估結果,評估對象的聲音和意愿難以傳達到評估者耳中,最終結果以報告的形式呈現給上級,關注社會服務的規范性而忽視了社會服務的特殊性以及在地化需求,使社會服務背離服務于居民的初衷,成為服務管理者的評估指標。
(三)立場偏移:利益牽引干擾角色理性
堅持專業評估立場是社會工作服務作為評估方應堅守的原則,但在評估方的角色扮演中,社會工作的角色立場在一定程度上受角色意識的影響,受外在利益和人情網絡的干擾,做出背離專業價值的虛假評估和形式化評估,政府管理主義指導下的第三方評估注重評估效率,購買方、服務對象、評估方三方之間資源掌握存在差異,相應權力產生傾斜,導致三方之間地位不平等,社會工作角色被邊緣化,角色理性受到干擾,后續反饋、實際需求難以呈現,評估質量良莠不齊,難以保障。
四、社工服務第三方評估主體能力建構
(一)提升機構公信力
良好的組織公信力是向社會力量籌集資源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第三方權威性建設的關鍵,社會工作者首先要挖掘自身的基礎條件,建立完備的財務管理系統,掌握有效的籌募方法,擴寬資金渠道,打造良好的公共關系與公信力。通過機構自身自律,建立信息公開制度,賦予社工組織查閱信息的權限,明晰評估對象主動提交數據的義務,著力解決第三方評估的信息不對稱問題。[2]確保評估擁有準確的信息,以保證機構組織運作的透明化、公開化、誠信化,主動接受社會的監督,履行社會的責任與承諾。
(二)提高評估專業性
第三方評估主體專業背景和評估技術雙重缺失現象普遍存在,要加強對組織成員的培訓,推動機構人才隊伍建設。應加強對于第三方評估的理論知識學習,掌握專業的實操技巧和評估方法,有能力去制定合理、可操作性的評估指標。目前,我國的民辦社工機構員工難以滿足專業素養的要求,要做好員工資料的收集工作,針對社會工作者的工作經驗、專業學習背景、實務能力、學習能力等方面進行針對性培訓,重點培育社會工作者的道德責任感與社會責任感。
(三)遵循證據為本理念
一直以來,第三方評估實踐由政府所代表和委托的外部力量推動,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在接受政府監管、指導的思維慣性下,服務意識淡薄,更缺少評估的主體意識。[3]這需要政府明確評估的重要性,轉變觀念,從源頭上遏制 “為評估而評估”現象。為維護第三方評估市場的穩定秩序,政府應優化第三方評估機構準入機制,遵循證據為本的評估理念,對各種評估模式的適用對象、優勢與缺陷、特征等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夠初步預判各種評估方式的信度和效度,制定出適宜的評估策略。
(四)建立溝通反饋機制
強調社會工作服務第三方評估的倫理原則,堅守以評促建的評估目的。首先,需要明晰開展第三方評估所扎根的本土文化特色,在評估方、服務對象、購買方之間建立溝通反饋機制,制定符合本土文化的評估標準;其次,應該重視社會工作者的價值觀培養,培養其抵御人情網絡影響的能力,保證評估效果的可信度與可靠度;最后,建立評估倫理監督,通過擴展社會公眾和服務對象的監督,彌補專業人員內部監督的不足,可以借助信息平臺渠道擴展監督渠道與反饋渠道,增強評估服務的公正合法性。
五、結束語
第三方評估是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渠道,逐漸成為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重要環節。但目前社工第三方評估項目的質量仍然良莠不齊,市場缺乏對第三方評估的準入機制以及適宜的監督體系,同時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結構失調、專業能力受限、發揮空間不足等問題讓社會工作第三方評估發展陷入惡性循環。我國的社會工作第三方評估起步較晚,在專業性、獨立性等方面都存在問題,本研究希望對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的評估者及項目執行者起到幫助,促進社會工作第三方評估工作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韓江風.政府購買服務中第三方評估的內卷化及其優化:以Z市S區社會工作服務評估項目為例[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4(02):20-37.
[2] 葛蕾蕾,韓依依.國內第三方評估的現狀、特點及優化路徑:基于二維視角的案例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9(11):77-84.
[3] 尹阿靂,趙環.審核與增能: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評估模式的整合升級:基于深圳市社工服務機構評估(2009—2016年)的經驗反思[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8,18(0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