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佳峰
摘要:作為中國職教“走出去”的品牌項目,本文介紹了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瀾湄職業教育培訓中心暨柬埔寨魯班工坊致力于推進人文交流、文化互鑒的相關做法,體現了制度標準文化、課程建設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三位一體的中國職教文化,彰顯了國格、校格和人格三格合一的中國職教品格,有助于培育“瀾湄意識”,構建“瀾湄人”身份認同。
關鍵詞:柬埔寨魯班工坊;中國職教文化;瀾湄意識;人文交流
作為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基石,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水乳交融,和諧與共。文化習得和傳承靠教育,教育來源于文化,并穩固文化。中國職業教育來源于中國古代 “班墨奚”文化 (工匠文化),其根源是中國人民寶貴的實踐經驗。發展職業教育,有利于促進中華優秀文化習得,傳承中華文化。職業教育 “走出去”為中華文化注入生機與活力,賦予其嶄新內涵。
瀾湄合作是中國和湄公河流域國家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次區域合作機制,瀾湄合作機制確立了 “政治安全、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社會人文”三大支柱。其中教育是人文交流的重要一環。作為天津職教 “走出去”的品牌項目,瀾湄職業教育培訓中心于2016年9月著手創辦,在此基礎上,2018年10月成立魯班工坊。通過舉辦師資培訓、留學生交流,實施教材課程建設、管理制度建設,以及舉辦 “瀾湄周”系列活動,實現了輸出中國先進制造裝備、中國職業技術標準、天津職業教育品牌、天津EPIP教育理念、中德校本培訓模式、中德實訓條件建設理念和中德國際合作辦學模式等七大建設成果。
通過與湄公河流域國家進行職業教育交流,與湄公河流域國家實踐相結合,中國 “班墨奚”文化得以湄公河化,有力地推動了瀾湄國家文化傳承、人文交流、民心相通。教育的對象和主體是人,教育是育人的觀念,通過中國技術文化、傳統文化、語言文化等的傳播,中華文化得以散發巨大吸引力。湄公河流域國家人民耳濡目染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國人民勤勞勇敢、真誠善良、樂于助人的品格,也產生了對中國這個國家和人民的親切感。“心中的墻”最難拆除,人的工作最難做。中德老師通過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潤物細無聲地將中國文化中 “寬廣包容、精益求精、崇尚科學、服務社會”的精神彰顯出來。湄公河流域國家人民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用自己的心靈感受到,覺得中國不再抽象和神秘,這就拆掉了人們心中的一堵墻,搭建了人與人心間的一座橋,通過這座橋,文化得以傳承,文明得以互鑒,友誼得以締結,自信得以彰顯。
中國職教文化不是封閉體系,而是開放系統;不是單向輸出,而是雙向流動;是儒家文化和佛教的交融互鑒,是中國文化在湄公河流域國家的本土化,是崇尚思考、勤勉、秩序、仁、禮、德、文的儒家思想與尊崇冥想、無欲、正念、正精進、正定的佛教理念的結合。[1]中國職教文化正因海納百川的胸懷,才得有容乃大的魄力。
中國職教文化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制度標準文化、課程建設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
一、制度標準文化
(一)推廣中德實訓條件建設理念
各實訓室按照理實一體化學習島進行布局,講練結合,工坊采用5S管理,強化5S培養,實訓室形成整理 (SEIRI)、整頓 (SEITON)、清掃 (SEISO)、清潔 (SETKETSU)、素養 (SHITSUKE)的文化氛圍。制度上墻,張貼設備介紹,營造項目文化氛圍,將管理精細化的文化傳承下去。
(二)輸出中國職業技術標準
按照初級、中級、高級三個技術難度等級劃分、針對柬埔寨人力資源現狀,共開發出6個技術工種13本培訓教程。六個技術工種分別為維修電工、鉗工、車工、銑工、數控加工中心操作工和4G通信網絡管理員。
二、課程建設文化
(一)EPIP工程實踐創新項目
工程實踐創新項目 (EPIP):工程 (Engineering)、實踐 (Practice)、創新 (Innovation)、項目 (Project),以工程為出發點,實踐為載體,創新為手段,項目為目的,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導向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項目教師團隊基于 “創新思維的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營造學習情境,每個情境下設工作任務,輸出先進的課程建設模式。
(二)工程實踐創新體驗
學校響應國家號召,積極舉辦 “瀾湄周”特色活動,其中的工程實踐創新體驗包括智能機器人、物聯網、磁懸浮技術、無線傳能、樂高機器人、3D打印技術、新能源、模塊化生產系統、自動化生產線等,充分詮釋EPIP課程建設理念。
三、中國傳統文化
(一)“班墨奚”文化
中國職教文化發源于 “班墨奚”文化,代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國職教文化 “走出去”將魯班、墨子、奚仲的工匠精神以及勤勞勇敢、師徒制、以人為本、崇尚科學等優良傳統充分發揚,將中華民族傳統技藝蘊含的匠人精神廣泛傳播。
(二)中國文化體驗
在中國文化體驗環節,湄公河五國留學生親身參與其中,學習中國書法和中國旅游地理,參觀陶藝工作,了解津派旗袍文化、絲扣編制、茶道等,充分感受中國文化魅力。
(三)第二屆“瀾湄周”系列活動
1.天津歷史民俗文化體驗
聚焦區位特色,擴展參與主體,邀請湄公河流域國家老師和學生體驗天津歷史民俗文化,參觀千年古鎮楊柳青、素有 “華北第一宅”之稱的石家大院,品味天津清末民初的文化遺存和民俗民風。大家沿著南運河漫步楊柳青年畫廊,聽老師們講述年畫故事,品味中國年畫民間藝術。
2.骨干教師師資培訓
師資培訓沿襲師徒制,采用 “一人一策”培養方式,中國師傅和柬埔寨徒弟簽署一對一 “拜師協議”,通過專業與個性化培訓項目,幫助學員實現專業技能、學習能力的迅速提升。師帶徒責任制,使徒弟深入系統學習師傅的技能,掌握學習方法,精進學習成效。
3.留學生成果展
為充分展現湄公河流域國家留學生在學習技術技能、中國文化等方面取得的顯著進步,舉辦留學生成果展,展示留學生創作的中國風數字油畫、京劇臉譜、硬筆書法和實物立體作品。
四、三種優秀品格
文化必以精神為依托,柬埔寨魯班工坊作為中國職教文化的代表,體現了三種優秀品格:國格、校格和人格。
(一)國格
學校鼓勵瀾湄國家青年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協作,增進彼此間了解、友誼和互信,實現 “平等相待、真誠互助、親如一家”的瀾湄文化理念,持續并穩步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二)校格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于2018年和2019年相繼舉辦兩屆 “瀾湄周”系列活動,體現學校三大辦學支柱:校企合作、創新創業、國際合作及背后的理念和初心。
1.瀾湄職業教育論壇
瀾湄職業教育論壇題為:同飲一江水,共創新未來。論壇邀請瀾湄六國使館教育參贊,外交部、教育部以及天津市相關單位、中國—東盟中心領導,柬埔寨國立理工學院代表等政、校、企各方代表齊聚一堂,頭腦風暴,各界爭鳴,共話瀾湄職教合作。通過論壇,各方進一步深化共識,促進職業教育服務,推動 “一帶一路”建設,服務瀾湄國家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需求,投身瀾湄合作建設。論壇充分體現學校與企業對接、與世界接軌的辦學理念。
2.企業進中德
天津多家優質企業如三星電機有限公司、加美特電氣設備有限公司、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天獅集團、津榮天宇精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優聯集團等面向湄公河流域國家留學生進行招聘,提供崗位30余個。留學生增加了了解中國企業的機會,提升了就業信心。留學生表示在中國企業就業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雙語優勢,又能用到自己在中國學到的專業技術技能,獲得可觀收入。企業的高度參與體現人文交流的廣度和深度,校企合作助力國際合作到達新高度。
3.文藝活動
第一屆 “瀾湄周”活動安排湄公河流域國家留學生文藝展演,展現湄公河流域國家的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及其在 “一帶一路”背景下與中國文化的互動交融。第二屆 “瀾湄周”活動設置湄公河流域國家留學生成果展、“瀾湄周”主題書展、天津歷史民俗文化體驗活動、瀾湄文化征文比賽等活動。各國師生齊聚一堂,體現學校文化互鑒、同頻共振、和而不同的胸懷。
(三)人格
1.以身示范
“敬業樂群、海納百川”不僅是一種中德精神,更內化為教師的個人修養。“崇實、求精、致良知”也不單單是一句中德校訓,更落地為教師的個人品質。自柬埔寨魯班工坊正式揭牌成立以來,柬方師生目睹中德老師樂于奉獻、吃苦耐勞的品質,深受觸動。魯班工坊建設開始時,時間緊、任務重,中德老師沒日沒夜參與工作,與時間賽跑,主動要求在柬方學校下班后繼續工作,柬方老師從最初不解到后來積極加入,思想實現很大轉變。中德老師第一天就親自去拆箱搬運設備,柬方年輕老師和學生不會使用撬棍、叉車,也不適應體力活,中德老師就親自上陣,手把手地教,其敬業樂群的中德精神感染著柬埔寨的孩子們。中德老師身為世范、為人師表,他們教給柬方青年教師和學生的不僅是使用工具的方法,而且是 “擔當作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是 “海納百川、敬業樂群”的崇高精神。雙方教師相幫互助,從擰一個螺絲釘開始,到組裝成一套完整的設備為止,大家全力以赴,完成瀾湄項目設備安裝調試工作,完美詮釋了工匠精神。中德人 “樂觀向上、包容和諧”的工作精神,以及 “苦干、實干、樂干、巧干、能干”的基本素養,深深觸動著湄公河流域國家的人民,為瀾湄精神的鑄造添磚加瓦。
2.成效卓著
中德人的人格魅力結出豐碩果實,魯班工坊廣受贊譽。柬埔寨國立理工學院校長本費林稱贊道:“中方把先進教學理念、優質專業課程以及優秀師資等帶到柬埔寨,參加過工坊培訓的教師大都成了教學骨干。”26歲的柬埔寨國立理工學院通信工程專業教師桑·衛司南感慨道:“魯班工坊傳授實用性強的專業技能,并為我們提供師資培訓、赴華學習交流機會等,對我們的教學工作大有裨益。”中德人將崇高的品德和精神播撒到柬方師生心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人文交流傳承的不僅是 “術”,更是 “魂”,無形卻有力量。
人文交流,是人和人用文化溝通,交的是心,流的是情。知識和設備是死的,而人和精神是活的,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真實接觸,讓冰冷的知識變得有溫度、有文化氣息和人情味兒。中德人用實際行動鑄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國職教文化。“其身正,不令而行。”中德人以言感人,以行化人,以道育人,正可謂言傳身教,以身示范。魯班工坊,第一層傳技術和設備,第二層傳制度和理念,第三層傳文化和精神,層層遞進,從器物表象到文化內核,把中華文化的精髓傳承下去,發揚光大,響應時代號召,與湄公河流域國家國情相結合,散發創新活力。
建構主義學者亞歷山大·溫特認為,相互依存和共同命運有助于形成集體認同。[2]在瀾湄合作中,集體認同體現為 “瀾湄意識”,促進 “瀾湄人”的團結和凝聚。要實現瀾滄江—湄公河沿線國家的持久健康穩定發展,培育 “瀾湄意識”至關重要,它是種共同體意識,其形成的前提條件是歷史和文化紐帶。文化這種 “軟貨幣”的流通,包含教育的輸出,可以解決湄公河流域國家人民的關切,有助于贏得民心。青年是民族的未來,職業教育合作可以加深青年對歷史和文化的認同,重塑共同歷史記憶,從這一點看,職業教育育人不僅傳技術、器物、制度和文化,也意味著播下平等理解、包容和平的種子,在可預見的未來,結出國與國之間共存共榮、共贏共享的果實。
五、結束語
柬埔寨魯班工坊通過師資培訓、留學生交流、設備輸出、課程建設、制度搭建等活動,實現器物、文化和精神的輸出和溝通,傳播中國職教文化,增進人文交流、民心相通、文明互鑒、世界和平,凝聚 “瀾湄意識”,塑造 “瀾湄人”身份認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柬埔寨魯班工坊作為中國職教 “走出去”的品牌項目,不僅可以促進中國職教發展、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塑造國家形象、提高中國國際競爭力,而且有助于塑造 “瀾湄意識”、與鄰為善、以鄰為伴,與湄公河流域國家共筑世界夢,共建合作共贏的全球伙伴關系,樹立大國公共外交新典范。
參考文獻:
[1] 薩默瓦,波特.跨文化傳播(第六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2] 屠酥.培育瀾湄意識:基于文化共性和共生關系的集體認同[J].邊界與海洋研究,2018,3(02):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