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夏杰長
中國經濟正在波動中復蘇,服務業增長勢頭比較突出。無論是從短期來看,還是從長期來看,服務業在穩定和推動經濟增長上都發揮著關鍵作用。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生活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分別發揮著化解消費領域供需矛盾、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然而,當前中國服務業的發展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生活性服務業的供給與需求不匹配、運營風險較高,生產性服務業規模較小、結構失衡和產業融合度較低,服務業“走出去”的壁壘仍然廣泛存在且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不強。為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其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需要在生活性服務業結構優化中提升服務消費品質,在深化“兩業融合”(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中重點發展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在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中搶抓國際貿易規則重構的機遇。
服務業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主引擎
從短期來看,服務業是經濟復蘇的主要增長點。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3年1—5月的數據來看,衡量宏觀經濟的PPI、CPI和PMI等關鍵指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CPI環比持續下降,PPI更是在2023年5月份同比降低4.6%,PMI指數也有兩個月低于50%的臨界值。然而,服務業卻逆勢增長,成為2023年前半段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從服務業生產指數來看,2023年5月同比增長11.7%,1—5月同比增長9.1%,這一增長速度已高于疫情發生前的2019年1—5月的同比增速(7.3%)。再從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來看,2023年第一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65475億元,占比約為58%,對2023年中國第一季度GDP的貢獻率達到69.67%。對比2019年同期,二者分別為57.31%和62.68%。由此可以看出,服務業已經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服務業主導了2023年一季度的經濟增長。
從長期來看,服務業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引擎,服務業比重持續提高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然現象。在過去20年的絕大多數年份中,服務業增加值占比和對GDP的貢獻率都穩步提升。2020年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達到54.5%,2019年服務業對GDP增長貢獻率為65.12%,分別為過去20年的最高值。疫情期間,服務業對GDP的貢獻率下降幅度較大,但服務業占比卻沒有下降。隨著疫情后經濟的恢復,服務業對GDP的貢獻率重回60%以上。從國際經驗來看,世界銀行發展指標數據庫給出的數據表明,世界主要國家人均GDP在1萬美元、2萬美元、3萬美元和4萬美元時,平均的服務業占比分別為56.31%、64.63%、68.41%、72.48%。2022年,中國人均GDP為1.27萬美元,服務業占比卻僅有52.8%,與國際經驗相比差距還較大。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服務業占比進一步提高是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的必然結果。因此,在未來,隨著服務業占比上升,制造業占比下降,服務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將會更高。
服務業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生活性服務業化解消費領域的供需矛盾。促進生活性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不僅是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的關鍵動力,也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更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結構已發生了內生轉變,內需已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外部需求的增長作用已大大減弱。新發展格局下擴大內需的關鍵在于擴大消費。《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指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現實需要,需要進一步增強消費的基礎性作用。當前,人民群眾在以吃穿、出行、居住等為代表的傳統消費已經基本得到保障的情況下,對旅游、養老育幼、醫療健康、教育、群眾體育、家政服務及社會公共服務等服務消費的需求更為迫切。換言之,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已經從生存型消費需求向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需求轉變,消費領域呈現出消費升級的需求,供需矛盾突出。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需求主要涉及生活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生活性服務業有利于實現消費升級,化解這一供需矛盾。
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為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以“兩業融合”的方式支撐實體經濟的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嵌入全球價值鏈的進程中已發展成為產業門類最為齊全的國家,制造業第一大國地位持續鞏固,實體經濟規模領先。然而,在實體經濟領域仍然存在著核心技術被“卡脖子”的關鍵短板。關鍵技術依靠高端的研發活動形成突破,這些研發活動在行業劃分中屬于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后者屬于典型的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高端化的生產性服務業作為制造業的關鍵投入,可以通過技術創新、集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并進而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
服務業開放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主要抓手。高水平開放與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密切相關。全球服務貿易蓬勃發展,而中國服務貿易發展則相對遲緩。世界銀行發展指標數據庫顯示,2019年全球服務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已增長到25.16%,而同期中國的服務出口比重僅為9.28%,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服務業的對外開放程度嚴重滯后于工業領域的對外開放,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應該以擴大服務業的開放為主要抓手。一方面,生產性服務業作為全球價值鏈中關鍵的無形投入,高質量發展的服務業將提高工業產業出口競爭力,進而促進對外開放。另一方面,中國產業結構中服務業占比更高,服務貿易具有巨大潛力,促進服務貿易發展,不僅有利于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也有利于培育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服務業開放更多的是規則、標準或制度方面的國際對標,擴大服務業開放領域、提高服務業開放水平和優化服務業開放結構,對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意義重大。
當前服務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生活性服務業主要存在供給與需求不匹配、運營風險較高的問題。當前對生活性服務業的需求已經轉向發展型和享受型需求,但這一高梯度需求存在供給不足的問題。從增長速度來看,2017—2020年,生活性服務業增長率為23.11%,而同期生產性服務業增長率為29.95%,前者慢于后者。從結構來看,2020年批發和零售、住宿和餐飲、房地產及居民服務業占生活性服務業的比重仍達75.72%,發展型和享受型服務供給總量不足。從具體服務來看,養老公共資源和衛生公共服務資源短缺的情況較為突出,發展型服務發展滯后。來自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的數據表明,2021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數量為20056萬人,占中國人口的14.2%,而各類機構養老床位為503.6萬張。以65歲以上老年人5%需進養老機構的標準計算,養老床位缺口達499.2萬張。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2022年11月12日新聞發布會的數據表明,中國每千人口的醫療床位數為6.7張,每10萬人口的重癥醫療床位不到4張。德國和日本每千人口的醫療床位數分別為8張和13.1張。從服務質量來看,存在服務投訴居高不下和競爭力不足的問題。中國消費者協會給出的2022年服務大類投訴數據表明,生活社會服務類投訴占比達13.2%,高居服務大類投訴榜首,且相比2021年,其占比有所下降,但數量有所增長。我國生活性服務業企業鮮有國際的知名品牌,如知名酒店企業多為國外品牌而非本土品牌。另外,生活性服務業領域也存在較為嚴重的運營風險問題。市場主體普遍較弱,在經濟增長預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易發生資金鏈斷裂進而破產的情況。同時,生活性服務業還面臨著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帶來的挑戰,這需要企業短期內通過高投入換取市場流量,但現金流承壓和投資回報緩慢會使企業的運營風險進一步加大。
生產性服務業主要面臨著規模較小、結構失衡和產業融合度較低的問題。當今,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邊界已變得越來越模糊,制造業和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在生產組織形式方面的融合發展已成必然,也是先進制造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基于亞洲開發銀行全球投入產出表的測算可以發現:第一,從總體層面來看,中國生產性服務業存在規模不足。2021年中國生產性服務業占比僅為17.06%,而以美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日本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均在32%以上,中國在所有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二,甚至低于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18.14%)。第二,從結構方面來看,中國生產性服務業在服務業中占比低,生產性服務業的高端領域與高端環節發展不足。2021年,中國生產性服務占服務業的比重僅為32.28%,在所有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二,僅高于印度尼西亞(26.02%),而以美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的比重則基本達到50%以上。在科學技術服務為代表的高端領域,2021年中國該行業的占比僅為2.28%,而發達國家一般在8%左右。而中國的金融中介活動占比則達到了5.1%,占生產性服務業的比重高達39.76%。第三,從產業融合度來看,中國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融合程度很低。2021年中國各制造業平均服務化水平僅為3.22%,而以美國、德國、法國為首發達國家均在7%以上。生產性服務業領域的突出短板和瓶頸問題,使得其支撐制造業技術進步、生產率提高、轉型升級的作用發揮不充分。
服務業“走出去”的壁壘仍然廣泛存在,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不強。當前,全球價值鏈處于深度重構階段,大國競爭引發的貿易保護主義頻現,國際貿易規則處于重塑期,這些都為中國的服務業走出去制造了障礙。第一,“價值觀貿易”大行其道。在國際貿易規則重塑的關鍵時期,排他性區域貿易協定使中國服務業“走出去”的不確定性增加。歐美國家廣泛奉行“價值觀貿易”,在制定多邊貿易規則時對中國提出諸多限制,甚至是將中國排除在外。個別國家采用“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對中國正常的貿易往來發起針對性調查,并實施無理的制裁行為,同時對跨境投資審查日益嚴格,限制中國在其國內的正常投資,這些行為嚴重阻礙了中國服務業“走出去”。第二,數字貿易領域尚缺乏公認的國際標準。過去十余年快速興起的數字貿易正在重構全球服務貿易,而作為服務貿易領域的“新興事物”,目前全球并未建立統一的數字貿易規則,各國對數字貿易規則制定話語權處于激烈的博弈階段。歐美以其成熟的國內數字貿易規則為基礎在多邊貿易協定中制定了高標準的數字貿易規則。盡管中國在近年來簽訂的雙邊、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增設數字貿易條款。然而,總體而言,中國的數字貿易規則話語權相對不足,在數字貿易領域備受制約。第三,中國服務業出口競爭力較弱。從顯性比較優勢(RCA)來看,疫情前的2019年中國服務貿易RCA指數僅為0.37,而美國和印度則分別1.39和1.58。中國服務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嚴重不足,這也是制約服務業“走出去”的關鍵因素。
發揮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
服務業在擴大消費,支撐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上均能發揮重要作用,服務業高質量發展不僅事關高水平對外開放,也事關經濟增長的持續。
在優化生活性服務業結構中提升消費服務品質。一是提高生活性服務業供給水平,實現供需匹配。當前生活性服務業供給不足主要出現在發展型消費和享受型消費領域,相較而言,醫療、養老等熱點發展型消費領域的供需矛盾更為突出。政府應當重視并加大對發展型生活性服務業的支持力度,特別是要首先加大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及社會福利機構等具有公共產品屬性的生活性服務業建設,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鼓勵私有市場主體從事生活性服務業,增強市場活力。同時,文化、娛樂、體育、旅游等享受型生活性服務業正處于黃金發展時期,應當鼓勵并引導產業合理布局,實現享受型生活性服務業的蓬勃發展。二是引導生活性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增強市場主體的抗風險能力。以信息通信技術為核心的數字技術實現了生活性服務業的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實現了服務功能的提升。面對新形勢,需加快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推動服務數據開放共享,但也需創新監管模式,加強風險防控。新的變革需要政府加強在財稅、投資、價格、用地等方面的支持,增強市場主體的抗風險能力。三是建設質量保障體系。質量問題事關人民福祉,須加快行業標準制定,創建、培育服務消費知名品牌,完善監督檢查機制,加強權益保障。
在深化“兩業融合”中重點發展高端服務業。一是抓住數字技術關鍵變量賦能“兩業融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作為基于比較優勢的專業化分工行業,往往需要嵌入到制造業的生產環節中。在制造業領域,數字技術催生了智能制造、柔性生產、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多種全新的組織形式,大大提高了全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通過數字技術賦能,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融合,實現服務的精準、高效和高質量,形成二者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系統,實現中國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二是優化生產性服務結構,實現高端化發展。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中存在一些“卡脖子”的技術問題,解決這些技術問題所需的研發、設計就屬于生產性服務業的范疇。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應與先進制造業相適應,實現研發、設計等專業化服務與先進產品制造相匹配。以市場導向為基礎,引導企業依托創新科技園、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高技術特色產業基地等各類平臺,實現專業化服務的規模化、高效化和集群式發展。人才既是創新的源泉,也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快建設和培育高端生產性服務業人才隊伍,盡快形成高水平的人才隊伍。三是加大在金融和稅收方面的支持力度。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往往是投入成本較高而投資回報較慢的產業,這一特征給風險承受能力較小的中小微企業造成了發展困境。應加大金融業對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持力度,應有針對性地對高端生產性服務業進項稅抵扣范圍進行核定,以切實降低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的經營成本。
在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中搶抓國際貿易規則重構的機遇。一是縮減服務業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在健康醫療、文化教育和旅游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領域對外資限制較多,應當逐步放寬外資進入限制;在科學技術等知識技術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領域適當放寬外資進入限制。加快對外投資管理體制的改革,持續提升服務業企業對外投資的便利化水平。二是以數字貿易為突破口,提升服務貿易的國際市場份額。數字經濟是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中國2021年數字經濟規模達到7.1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然而,在數字貿易領域,美國仍居世界第一位,而中國則排名全球第四。中國龐大的數字貿易規模為數字貿易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應當引導數字經濟進入國際市場,使之成為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突破口。三是主動參與數字貿易國際規則制定,掌握服務貿易競爭主動權。數字貿易正在擴展服務貿易的新業態、新模式,為全球服務貿易增添新動能。建立數據資源產權、交易流通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范,加快完善國內數字貿易法律法規的制定,推動其落地實施,盡快在國內構建成熟的數字貿易規則制度。在數字貿易規則制定層面,積極參與多邊數字貿易規則協商,借力“一帶一路”倡議、RCEP實踐數字貿易規則“中國方案”,在全球服務貿易規則制定博弈中贏得話語權,進而掌握服務貿易發展的主動權。四是著力提升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全力構建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和服務網絡,創新發展服務貿易,提升服務貿易數字化水平,增強服務業出口產業鏈競爭力,強化中國服務業在全球價值鏈的比較優勢和地位。
(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創新工程項目“數字經濟賦能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研究”基金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其中夏杰長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董 治
Yhj_d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