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惺惟 范偉佳
金融是國家經濟的命脈,是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金融工作,針對中國特色金融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舉措、新論斷和新理念,破解了“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中國之題,回答了“為了誰、依靠誰”的人民之問,交出了“能干事、干成事”的時代之卷。
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特色金融發展的重要論述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特色金融發展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金融的本質和宗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本源,金融一旦脫離實體經濟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我國金融業沿著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需求這一正確方向前進,始終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放在首位,促進金融和經濟的良性循環。
金融與經濟二者間存在共生共榮的辯證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近十年來,我國金融發展取得了偉大的歷史性成就,金融體系的韌性、金融產品的多樣性
及金融服務的普惠性顯著增強,金融改革有序推進,實體經濟的資源配置效率不斷提高,金融開放的水平穩步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習近平總書記用肌體和血脈間的有機關系比喻金融和經濟,一方面,金融之于經濟,金融能將國民經濟“血脈”的資金運輸到經濟體的各個部分,達到服務經濟健康發展的目的,金融起到支撐性、服務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經濟之于金融,經濟的穩定也能為金融的健康發展提供根本保障,經濟起到主導性、根本性的作用。
回歸本源、優化結構、強化監管及市場導向是把握金融工作的四項重要原則。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立足國內、放眼世界,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客觀分析我國金融發展面臨的任務和形勢后,對中國特色金融發展提出的具體要求和重要指示,同時也明確了金融工作的前進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化對金融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立足中國實際,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此外,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根本遵循,也是我國金融發展最鮮明的特色。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特色金融發展的重要論述為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隨著第二個百年征程的順利開啟,我國已經進入了新發展階段。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臨前所未有的形勢和挑戰,這對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金融發展工做出了一系列新的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要強化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這一重要論述為新階段做好金融發展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南,是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根”和“魂”。
一方面,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能夠強化全局觀念、前瞻意識,推動各部門間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利于凝聚黨內共識,提升金融政策的執行效率,使金融制度在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能夠主動消除風險隱患,增強金融體系應對風險的韌性,及時防控金融風險。黨中央的領導具有統領金融與財政并發揮二者協調作用的天然制度優勢,有利于促進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發揮“1+1>2”的作用。此外,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政府、市場、社會三者間的關系能夠得到更好的協調,能夠更好地發揮政府在規范金融發展、服務金融市場方面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特色金融發展的重要論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特色金融發展的重要論述是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為理論依據,立足我國基本國情、著眼全球經濟金融格局作出的一系列論斷,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重要論述堅守人民主體性立場。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雖然是剖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歷史規律,但是始終強調人民主體性,致力于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同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特色金融發展的重要論述也始終堅持人民主體性立場,這在“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要”一句話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金融一定要回歸本源,“始于人民,興于人民”。金融監管部門是切實有效保護人民群眾權益、防止金融業脫實向虛的外部防線,因此不斷提升監管能力,嚴厲打擊違法行為,能夠減少金融風險給人民群眾帶來的損失。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根本目標及構建全覆蓋無死角的金融監管體系,都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特色金融發展的重要論述中所蘊涵的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特色金融發展的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
堅持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的根本保證。黨領導下的金融工作歷程凝聚著黨探索金融發展道路的重大理論成果和寶貴實踐經驗。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下的紅色金融事業萌芽逐步發展,建立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機構、利用貨幣關系發展商品經濟并成立中國人民銀行向社會發行人民幣,初步形成貨幣機制,從而為發展中國特色金融事業奠定基礎。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領導下的金融工作大力支持社會主義改造和國家經濟建設,并取得豐富經驗。改革開放后,黨領導下的金融體制逐漸向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轉型,其作為經濟血脈的地位不斷彰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在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下成功謀劃我國金融發展大局,并取得一系列歷史性成就,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有力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新形勢下金融工作,要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金融改革發展正確方向,確保國家金融安全。十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國內、著眼全球深入分析經濟金融形勢,精準把握金融的本質和宗旨,作出“經濟金融共生共榮”理論判斷,布局“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大戰略,并著重強調金融要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明確防控金融風險的任務。這是黨探索中國特色金融發展的理論成果。面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持續推進中國特色金融發展要求我們必須始終堅持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以實際行動體現“四個意識”、彰顯“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中國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優勢所在,要求我們必須貫徹落實黨中央作出的金融改革戰略部署,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的著力方向。在過去十年里,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多次強調金融的根本宗旨和根本要義就是為人民服務、為實體經濟服務,理清了金融為誰服務的關鍵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指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清理脫實向虛、亂加杠桿、以錢炒錢等現象,其目的就是不斷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能力,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提供著力點。
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的著力方向,關鍵要解決好以下兩個問題。第一,我國擁有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銀行業等金融機構如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一方面,金融機構要精準定位金融服務的著力點,推動暢通國內大循環,把有限的金融資源配置到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上。企業是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更加注意尊重市場規律、堅持精準支持,選擇那些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方向、主業相對集中于實體經濟、技術先進、產品有市場、暫時遇到困難的民營企業重點支持。”近年來,金融機構等部門著力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金融服務逐漸向經濟社會中的薄弱環節傾斜,支持“兩新一重”等領域,聚焦碳達峰、碳中和,為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的運營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另一方面,銀行業等金融機構要找準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著力點,積極推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國際循環無論是對外貿易、提升中國制造在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還是吸引外資、不斷提高國內市場開放程度,都需要提供配套的國際金融服務,從而提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效率。第二,銀行業等金融機構如何有效支持綠色金融發展和科技創新?一方面,加大對綠色發展的金融支持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前提條件。綠色金融是對節能、環保、綠色交通、清潔能源等領域的投融資項目所提供的金融服務,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發展綠色金融,要求完善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體系,完善能源“雙控”制度,完善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價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購等政策,加快推進碳排放權交易。近年來,我國在做好綠色金融頂層設計、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及健全綠色金融市場體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仍處于探索階段,還需要進一步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大局上進行統籌謀劃;另一方面,我國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逐步擴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用貸款及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加大對戰略新興產業的長期資金支持力度,為科技創新型企業提供精準金融服務。同時,我國穩步推進全面注冊制改革,并健全退市機制,使多層次資本市場更加便捷地滿足中小企業的發展需要。此外,普惠金融體系的建設大幅提升了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滿意度,推動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維護金融安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的根本任務。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維護金融安全,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件帶有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過多次重大金融風險的考驗,之所以沒有發生金融危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預防為先、防患未然,堅持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筑牢金融安全網,切實維護金融穩定。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明確把強化監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能力作為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原則之一,強調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和永恒主題。一方面,在統籌安全和發展方面,我國堅持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間的關系,充分發揮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逆周期調節作用,不斷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同時,我國堅持“房住不炒”總基調和推動經濟結構性去杠桿,遏制住了宏觀杠桿率過快上升的勢頭;大力整治互聯網金融亂象,使網絡借貸、虛擬貨幣交易等存量風險大幅下降,維護了我國金融穩定。另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千招萬招,管不住貨幣都是無用之招。因此,管好貨幣信貸是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基本保證。在精準擴大有效需求的同時,我國有計劃地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決不搞“大水漫灌”,有效加強經濟持續增長的動能。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我國以數字人民幣和人民幣國際化為主要抓手,加快完善支付清算體系和推進支付結算手段的多元化,達到提高應急處置重大風險能力的目的。金融安全事關人民財產安全、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維護金融安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的根本任務。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的根本途徑。促進經濟金融共生共榮,需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也需要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完善宏觀調控,相機抉擇,開準藥方,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這充分體現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圍繞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這一根本目標,從而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這一基本底線,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工作重要論述的重要特征。在看到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清晰地認識到發展進程中積累的結構性問題。貨幣供給方式、資本市場及其制度供給以及與數字變革相適應的金融服務創新是我國金融供給的三個短板。金融和實體經濟之間的循環流轉存在堵點、金融制度和金融結構之間存在扭曲錯位問題以及當前的金融發展難以滿足經濟發展新階段對金融的需求都是供給側結構性問題。因此,破解這些難題要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減少低效金融供給、增加高效金融供給,構建金融高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義:第一,從國內循環視角來看,要將更多金融資源合理配置到重點領域、薄弱環節,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找準金融服務的著力點,從而促進國內大循環的暢通;第二,從國際循環視角來看,要在維護國家金融穩定的前提下,持續提高金融開放水平,增加全球要素流動性,從而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第三,從制度建設角度來看,要在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完善金融市場結構、提升服務水平、增強創新能力以適應金融高質量發展要求,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改革實現金融服務效率的提升和金融制度的優化,使供給體系和需求結構能夠更好地匹配。
啟示
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才能確保金融改革發展方向正確。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既是中國金融發展的特色,也是中國金融發展的優勢。關于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的論述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重要論述的重要組成內容,是堅持系統論和全局觀的生動體現,是我國金融發展的科學指南。中國特色金融發展要充分發揮和依靠黨的全面領導的政治優勢,從制度建設和隊伍建設兩個方面扎實推進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一方面,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強調黨中央在金融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只有不斷完善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做好金融領域的總體布局、頂層設計、整體推進,才能確保我國金融改革發展方向正確。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領導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還需要提高黨領導金融工作的能力,加強金融系統黨的建設,做好金融系統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組織工作,加強金融系統黨風廉政建設。
圍繞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這一目標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對國際國內金融形勢的認識,正確把握金融本質,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沿著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戰略方向,以“五度”推進深化改革,能夠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金融發展質量,通過補齊監管短板健全金融監管制度,有助于深化金融開放、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第一,“寬度”改革,通過提高直接融資比例、完善我國的資本市場以及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兩只手”的作用,建設一個更規范、更開放、更有活力、更有韌性的資本市場;第二,“深度”改革,為解決我國融資環境中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問題,要通過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這有助于持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建立起價格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第三,“溫度”改革,通過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效率低的難題,提高金融服務的可得性,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第四,“亮度”改革,金融科技的迅速發展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監管部門要平衡好金融創新和金融安全的關系,通過創新金融監管手段、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將金融風險管控在安全范圍內。第五,“廣度”改革,要推進資本賬戶和金融市場的開放,增強人民幣在計價結算等方面的國際話語權,持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構建中國特色金融監管體系是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的根本保障。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我國正處于金融風險易發高發期。因此,必須要立足國情,從我國實際出發,建設中國特色金融監管和金融法律體系,準確把握我國金融發展特點和規律,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構建中國特色金融監管體系,首先要強調黨對金融工作的統一領導,要立足國內實際結合國外先進經驗,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監管模式。其次要重視金融創新與風險防范兩者之間的平衡。金融監管部門在創新金融產品、創新監管手段時,應做到既能鼓勵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務效率的創新,又能將金融風險控制在安全范圍之內。此外,金融監管部門還要進一步強化微觀審慎與宏觀審慎的統一,采用宏觀監管和微觀監管結合的制度架構,提高監管的影響力和有效性。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其中高惺惟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
責任編輯:孫 爽
97663925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