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錫泉
[摘?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其關鍵在于如何有效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而數字鄉村建設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提供了可能的路徑。文章基于收入差距視角,以浙江省山區26縣域為樣本,從數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數字鄉村產業數字化、數字鄉村治理和數字鄉村生活數字化四個維度構建數字鄉村建設指數的基礎上實證研究了數字鄉村建設助力共同富裕的影響效應與實現機制(中介效應)。研究發現,數字鄉村建設能夠通過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數字化治理等方式促進農村居民生活數字化、農村產業數字化并有效地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助力共同富裕。產業結構升級在數字鄉村建設助力共同富裕實踐中存在部分中介效應,具有進一步強化數字鄉村建設對共同富裕實踐的正向賦能作用。但從貢獻度來看,數字鄉村建設對共同富裕的邊際賦能貢獻度存在顯著的區域異質性,相比較而言,數字鄉村建設對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縣域共同富裕實踐的邊際賦能作用更強,這為我國加快推進經濟落后地區數字鄉村建設步伐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實踐提供了有力的經驗支撐。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數字鄉村建設;共同富裕;產業結構升級;中介效應
[中圖分類號]??F221;F320;F3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461(2023)08-0039-07
一、引言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體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共同期許。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間表,后續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又進一步擘畫了“扎實推動共同富?!钡穆肪€圖。2021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發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一文,進一步詮釋了推動共同富裕的原則、總體思路和實現路徑。黨的二十大報告又高屋建瓴地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與實現共同富裕之間的關系,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學界則進一步圍繞共同富裕內涵、統計測度和實現路徑進行了廣泛地探討,但無論是從共同富裕的內涵,還是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來看,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在于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促進城鄉居民對美好生活的更加公平享有,助力城鄉居民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相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為重要的是提升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以“數字賦能+鄉村建設”為核心內容的數字鄉村建設為提升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提供了可能的路徑。“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建設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的目標,隨后的黨中央國務院相關文件又提出要將數字鄉村建設作為數字中國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結合點,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則進一步將“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納入我國鄉村振興戰略體系中,旨在通過數字鄉村建設實現鄉村數字化帶動農村居民走向共同富裕。
事實上,數字鄉村建設的根本在于鄉村數字化,而鄉村數字化又是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體現。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初步形成了橫向聯動、縱向貫通的數字經濟發展戰略體系,其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重要,并已成為推動我國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穩定器”和“加速器”。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相比于2017年的27萬億元增長了6852%,占GDP比重達到398%。數字經濟的發展不斷向農村下沉,較好地提升了鄉村數字化水平,帶動了鄉村數字化建設進度,衍生出了“數字鄉村”建設理念并引起廣泛關注。數字鄉村建設也因此被譽為是促進鄉村振興,提升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助力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事實上,關于數字鄉村建設促進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并助力共同富裕的觀點在理論上已達成基本共識。但實踐中,由于不同區域之間客觀存在的數字化賦能強度和資源稟賦的差異性,可能會導致數字鄉村建設水平在不同地區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差距,并由此對不同地區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所產生的實際推動效應存在差異。因此,基于收入差距視角,以中央賦予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浙江省為例,從縣域層面探討數字鄉村建設對共同富裕的實踐效應及其可能的區域差異性,對于政策當局更為客觀地了解當前浙江省縣域層面數字鄉村建設情況,并通過有效的補短板手段推動數字鄉村建設提升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助力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方案,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樣板來說顯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相關文獻研究及本文的邊際貢獻
自從數字經濟概念提出以來,有關數字鄉村建設的測度和數字經濟發展對鄉村振興(數字鄉村建設)等方面的研究一直受到各方關注,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王勝等(2021)[1]從數字鄉村所依托的信息經濟載體為基礎,分析了數字鄉村建設如何通過數字化構建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之間的關系,并探討了數字化對鄉村農業生產、社會治理、生活形態和文化觀念等多種應用場景的賦能機制,最后提出了如何推動數字鄉村建設的相關建議。梅燕等(2021)[2]借鑒發達國家數字鄉村建設實踐,分析了美國矩陣型發展模式、日本的政策導向與信息技術支撐相互聯動模式、英國的雙向協同模式和法國的三元融合模式基礎上,對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并提出了我國數字鄉村建設應該以農戶為核心,政府、企業、高校、網絡運營商多方協同的模式,路徑機制上需要加強政府頂層設計,強化鄉村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技術的應用。李道亮(2021)[3]從理論上分析了數字鄉村建設對推動鄉村振興的影響機制。該研究認為,數字鄉村建設借助于數字化、信息化和網絡化對農業生產、鄉村治理、農民生活的賦能,實現數字化與鄉村發展之間的深度融合,推動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居民生活富裕等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并從數字鄉村建設需要緊緊錨定鄉村振興五大目標,攻堅克難,促進農業農村的全面振興等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趙成偉和許竹青(2021)[4]同樣從數字鄉村建設對鄉村振興的影響視角進行了研究。該研究圍繞“數字”和“鄉村”兩個概念,從市場、組織和技術三個維度闡述了數字鄉村建設的機理,剖析了數字鄉村建設在技術創新、數據收集、資源投入利用和鄉村治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據此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
此外,還有一些研究從數字鄉村建設對農村居民消費和農村市場發展的視角進行了研究。李宣蓉和范靜(2022)[5]基于實證研究視角分析了數字鄉村建設對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該研究認為,數字鄉村建設有效地促進了農村居民消費的擴大,但由于農村居民消費類型的差異,數字鄉村建設對農村居民不同類型消費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相比較而言,數字鄉村建設對農村居民食品、生活和交通通信消費方面存在較為明顯的當期影響,而對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類等消費升級類消費的影響存在滯后性。彭元元和徐建陽(2022)[6]研究了數字鄉村建設對農村居民消費形式多元化和消費結構升級的影響。該研究認為,數字鄉村建設促進了農村居民的消費升級,但也面臨著農村居民的數字信息素養和能力不足、智慧農業產業技術缺位等現象,并從加快數字鄉村建設,培育農村居民信息素養的視角提出了促進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政策建議。此外,周小波(2022)[7]的研究還進一步考察了數字鄉村建設對農村市場發展的作用機制。該研究認為,我國農村市場整體發展水平滯后,數字鄉村建設有利于促進農村市場集聚水平的提升,培育農村市場的消費能力,促進農村市場流通力和購買力水平的提升,最后從數字鄉村建設如何培育農村市場、提升農村市場發展深度和程度方面提出了數字鄉村建設助力內需擴大的相關建議。最近幾年,隨著共同富裕概念和理念的不斷深入,一些研究開始關注數字鄉村建設對農村居民增收和城鄉居民共同富裕的影響。齊文浩等(2021)[8]采用實證研究方法考察了數字鄉村建設對農村居民增收的影響,并進一步剖析了農民創業活躍度的調節作用。該研究認為,數字鄉村建設會通過互聯網、電商平臺、普惠金融等渠道和路徑促進農村居民增收,農民創業活躍度則會進一步強化數字鄉村建設對農村居民增收的促進作用,但這種促進作用在不同樣本區域間存在較為明顯的異質性。曹婕等(2021)[9]以浙江、江蘇和湖南3個省域6個縣域的調研數據為樣本,分析了縣域數字鄉村建設對共同富裕的影響與實踐,并從技術賦能、品牌打造、政企關系等方面提出了做好數字鄉村建設頂層設計,培育數字化人才促進產業融合和供應鏈優化助力鄉村共同富裕的建議。陳桂生和史珍妮(2022)[10]從城鄉統籌視角研究了數字化引領共富能力與鄉村治理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從信息化共建“惠民紅利”與智能化共享“均衡發展”協同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助力共同富裕的建議。鄭瑞強等(2023)[11]基于數字技術賦能的現代性回應和數字鄉村建設集成創新視角研究了高質量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助力共同富裕實現“城鄉互利共生”的作用機制,提出了數字技術與鄉村建設良性互動、數字技術賦能促進鄉村數字化發展行穩致遠的建議。
從當前研究來看,學界主要圍繞數字鄉村建設對鄉村振興、農村居民消費和收入增長等方面直接或間接地就數字鄉村建設與共同富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但大多數研究是基于共同富裕內涵、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等定性層面展開探討,較少研究是基于縣域層面的實證視角展開定量分析,僅有的研究如曹婕等(2021)[9]基于縣域層面展開了探討,但也缺乏針對數字鄉村建設如何助力共同富裕的實現機制進行深入剖析,也缺乏相應的區域異質性分析。據此,本文的邊際貢獻是,以中央賦予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浙江省山區26縣域為樣本,通過構建和測度數字鄉村建設指數基礎上,實證考察數字鄉村建設對共同富裕的影響及其實現機制,為全國縣域層面推進共同富裕實踐提供客觀的經驗參考。
三、模型設計與變量構建說明
(一)模型設計
依據前文的分析,建立數字鄉村建設對共同富裕的影響機制實證計量模型如式(1)所示:
Comproit=α+βDigitalruralit+γ1Gapconsumeit
+γ2Townit+γ3Openit+γ4Financeit+λi+ηt+μit(1)
Comproit表示共同富裕變量,Digitalruralit表示數字鄉村建設變量,Gapconsumeit表示城鄉居民消費差距變量,Townit表示城鎮化水平變量,Openit表示對外開放水平變量,Financeit表示金融發展水平變量,λi和ηt分別表示個體和時間固定效應變量,μit為誤差修正項。
為進一步考察產業結構升級在數字鄉村建設對共同富裕的影響中是否存在中介效應,本文建立包含產業結構升級變量的中介效應模型如式(2)和式(3)所示:
Structureit=α+θDigitalruralit+δControlit
+λi+ηt+μit(2)
Comproit=α+ωDigitalruralit+σStructureit
+γ1Gapconsumeit+γ2Townit+γ3Openit
+γ4Financeit+λi+ηt+μit(3)
Structureit表示產業結構升級變量,其他控制變量與模型(1)一致。如果模型(2)的θ和模型(3)中的σ均顯著,則表明產業結構升級的中介效應存在。同時,模型(3)中的ω如果顯著,則表明產業結構升級在數字鄉村建設助力共同富裕實踐中存在部分中介效應。
(二)變量構建及數據來源說明
共同富裕變量(Comproit):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是共同富裕的最關鍵指標,因此本文采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近似衡量共同富裕情況。目前文獻中有關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測度主要從規模方面入手,大致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采用城鎮居民收入與農村居民收入之差衡量,另一種是采用城鎮居民收入與農村居民收入之比進行衡量。相比較而言,城鎮居民收入與農村居民收入之比更為合理。因此,本文選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近似衡量地區共同富?,F況。當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說明共同富裕程度越高,反之,則表示共同富裕程度越低。
數字鄉村建設情況(Digitalruralit):數字鄉村建設主要體現鄉村的數字化應用情況,重點包含數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數字鄉村產業數字化情況、數字鄉村治理情況和數字鄉村生活數字化情況等眾多維度。本文參照目前關于數字鄉村建設的主流觀點,從數字鄉村基礎設施、數字鄉村產業數字化、數字鄉村治理數字化和數字鄉村生活數字化四個維度(一級指標)構建數字鄉村建設指數。具體指標如表1所示。
根據表1構建的數字鄉村建設指標體系,采用熵權法確定各維度及細分指標的權重系數,最終測算出樣本縣域的數字鄉村建設指數。
中介變量:產業結構升級(Structureit)變量參照現有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做法,以縣域城鎮第三產業增加值與第二產業增加值之比近似衡量。
為避免遺漏變量問題,納入一些其他宏觀經濟變量作為控制變量。主要包括:城鄉居民消費差距(Gapconsumeit,采用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與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之比近似衡量)、城鎮化水平(Townit,城鎮人口占比衡量)、對外開放水平(Openit,進出口貿易占GDP比重近似衡量)和金融發展水平(Financeit,采用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研究中心的縣域數字普惠金融指數近似衡量)。數據來自于歷年的浙江省統計年鑒,以及樣本縣域(山區26縣域)統計局(部分數據根據各縣域統計公報數據整理得到)。
四、實證研究
(一)基準模型估計
考慮到數據獲取的可得性及工作量,本文選擇浙江省山區26縣域為樣本(黨中央賦予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而浙江省在推進共同富裕實踐和鄉村振興方面均走在全國前列,因此,選取浙江省推進共同富裕急需提升的山區26縣域作為樣本具有較好的代表性)①,樣本時間選取2014—2021年,具體研究方法根據豪斯曼檢驗,最終選擇雙向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得到數字鄉村建設對共同富裕的影響效應實證估計結果如表2所示。
由實證研究估計結果可知,數字鄉村建設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會產生負向的抑制作用,且通過1%顯著性水平檢驗。這表明數字鄉村建設可以有效地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助力共同富裕,與理論預期一致。這一點也從客觀現實得到較好佐證。近幾年,浙江省大力推進數字化改革并將其作為“一號工程”,取得了很多的數字化應用場景和數字化改革成果。通過數字化賦能實現應用場景和改革成果的城鄉共享,有效地打破了傳統城鄉之間的巨大數字鴻溝。特別是欠發達的山區26縣域,原本由于地理位置、交通等客觀存在的資源稟賦不足,在發展中往往面臨較為不利的局面,但在數字化賦能下,以電子商務為典型代表的數字化業態及其應用場景,促進了山區農村居民創業就業,以及在鄉村數字化治理等方面的跨越式發展,幫助偏遠山區26縣的農村居民通過電商等數字化業態將當地特色優勢產業(農產品)等輸送到城鎮和全國各地,較好地為農村居民增收創造了有利條件,極大地縮小了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為共同富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從數字化賦能的功能性渠道來看,數字鄉村建設能夠通過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化治理等方式促進山區26縣農村居民實現更好的生活數字化和產業數字化。一方面,數字鄉村建設通過數字化基礎設施的不斷夯實,可以有效地促進農產品在生產、銷售和流通領域的數字化,實現降本促效的作用。譬如,農村居民通過數字化平臺(電商平臺等)精準快速獲取農產品市場供需行情,擴大農產品的銷售渠道,通過直播帶貨等模式售賣農產品、宣傳農產品、推廣農產品,幫助農村居民更好地實現農產品的銷售,促進農村居民增收。在流通領域,通過數字鄉村建設,不斷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可以推動農村流通領域的數字化,拓寬農產品流通渠道,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降低農產品交易成本,幫助農村居民實現增收。另一方面,數字鄉村建設可以較好地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助力共同富裕。數字鄉村建設通過就業渠道和人力資本提升渠道促進農村居民更好地就業實現收入穩增長。具體而言,數字鄉村建設有利于拓寬農村居民通過網絡渠道獲取就業信息的機會,不斷提升農村居民就業的概率,甚至還能夠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譬如農村電商帶動農村居民就業),同時也能夠基于數字化網絡讓農村居民更多地接觸到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就業勞動培訓資源等,幫助農村居民提升勞動技能,更好地助力農村居民找到更高收入的工作,享有與城鎮居民同樣的就業機會,促進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助力共同富裕。
其他影響因素中,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消費差距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這也就意味著城鄉居民消費差距的擴大,會進一步加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這表明要實現共同富裕既要縮小收入差距,也需要縮小城鄉居民之間的消費差距,而縮小城鄉居民消費差距則需要更好地撬動農村居民消費活力,挖掘潛在的農村消費市場。這一結果也表明,收入決定消費,但反過來消費也能夠對收入產生反哺作用,我們需要高度關注并形成有利于擴大農村居民消費和農村居民收入,推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費差距同步縮小的良好環境。此外,城鎮化水平、金融發展水平均有利于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助力共同富裕,而對外開放水平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不存在。這一結果與理論預期基本一致,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擴大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助力農村居民更好地享有城鎮居民同等的各種機會,金融發展水平的提升更有利于實現農村居民對金融資源的可獲得性助力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繼而提升收入水平,而進出口貿易對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影響顯然較弱,這不僅體現在樣本中的山區26縣農村居民收入上,同樣對于這26縣域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影響也微乎其微。
(二)穩健性檢驗
本文采用替換解釋變量測度方法和替換被解釋變量的方式對模型(1)的估計進行穩健性檢驗。首先替換解釋變量的測度方法,采用專家打分法對主要解釋變量數字鄉村建設變量各指標進行打分確定權重系數,重新測算山區26縣各縣域數字鄉村建設指數基礎上,對模型(1)進行重新估計得到的結果如表3。其次是參照韓立巖和杜春越(2012)?[12]、周國富和陳菡彬(2021)[13]等采用泰爾指數測算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替換城鎮居民收入與農村居民收入之比,重新估計模型(1)得到結果如表3。從檢驗結果可知,無論是替換解釋變量,還是替換被解釋變量,數字鄉村建設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衡量的共同富裕變量在1%和5%顯著性水平仍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表明基準模型估計結果具有較強的穩健性。
為進一步克服模型估計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采用加入工具變量的方法對基準模型(1)進行重新估計,選取被解釋變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滯后一期作為工具變量,并對工具變量的有效性進行識別表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滯后一期變量符合工具變量選取的要求。納入工具變量后進行重新估計得到的結果同樣如表3所示。從檢驗結果可以發現,在消除內生性問題之后,數字鄉村建設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仍然在1%顯著性水平顯著,表明數字鄉村建設對共同富裕的影響效應存在且具有較好的穩健性。
(三)中介效應檢驗
上述研究已然表明數字鄉村建設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衡量的共同富裕會產生顯著影響,但對于如何影響仍有待于進一步探討。因此,本文基于產業結構升級渠道就產業結構升級是否存在中介效應對模型(2)和模型(3)進行進一步的機制檢驗,得到檢驗(估計)結果如表4所示。
表4的中介效應(機制)檢驗結果發現,數字鄉村建設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效應估計系數(θ)顯著為正,而產業結構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衡量的共同富裕變量的影響系數(σ)同樣顯著,表明產業結構升級的中介效應存在。同時,數字鄉村建設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衡量的共同富裕變量的影響系數(ω)依然顯著,這表明產業結構升級變量存在部分中介效應,其中介效應為-0029②。中介效應(機制)檢驗表明,數字鄉村建設對共同富裕既存在直接效應,同時又能夠通過產業結構升級渠道影響共同富裕而存在部分中介效應。具體而言,數字鄉村建設能夠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升級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而助力共同富裕。這一點也比較容易理解,數字鄉村建設憑借數字化賦能有利于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發展,優化改善縣域產業結構并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幫助農村居民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創業,提升收入水平,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助力共同富裕。
(四)區域異質性檢驗
進一步地,為考慮數字鄉村建設對共同富裕的影響效應可能存在區域異質性,本文根據浙江省山區26縣域人均GDP排序,分成兩組(人均GDP高水平組和低水平組),每組13個縣域,再次進行實證模型估計(雙向固定效應),得到區域異質性估計結果如表5所示。
由表5的估計結果可知,數字鄉村建設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仍然為負數,且在統計上顯著,與前文基準模型估計結論一致。這表明數字鄉村建設有利于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助力共同富裕實踐的結論依然成立。但比較浙江省山區26縣域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兩個子樣本估計結果可以發現,數字鄉村建設對人均GDP低水平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效應更強(其估計系數絕對值更大)。具體而言,對于人均GDP低水平組的13個縣域,數字鄉村建設每提升1個百分點,將會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0153個百分點,而對于人均GDP高水平組的13個縣域,數字鄉村建設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的邊際貢獻僅為0064%。這一點也表明,數字鄉村建設對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的邊際貢獻更強,也就意味著數字鄉村建設更有利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縣域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而使得共同富裕推進的實踐成效更明顯。同時也進一步表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地區更應該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更好地助力共同富裕,這為我國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提供了一條較好的實施路徑。從其他影響因素來看,城鄉居民消費差距、城鎮化水平、金融發展水平仍然會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產生影響,而對外開放水平對縮小城鄉居民消費差距推進共同富裕的影響不存在。相對而言,城鎮化水平提高對高水平組樣本縣域共同富裕的邊際賦能貢獻更強,而城鄉居民消費差距縮小、金融發展水平提升對低水平組樣本縣域共同富裕的邊際賦能貢獻更強。
五、主要研究結論及政策啟示
推動共同富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議題,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發揮數字化賦能,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提供了可能的路徑。本文基于中央賦予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現實背景下,選取浙江省高質量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的主要著力點——山區26縣域為樣本,從數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數字鄉村產業數字化情況、數字鄉村治理情況和數字鄉村生活數字化情況四個維度構建數字鄉村建設指數的基礎上,以共同富裕最為關鍵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視角入手,實證研究了數字鄉村建設助力共同富裕的影響機制及其區域異質性。研究得到主要結論包括:①數字鄉村建設能夠通過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化治理等方式促進農村居民生活數字化、農村產業數字化有效地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助力共同富裕。②產業結構升級在數字鄉村建設推動共同富裕實踐中發揮重要的中介效應。從中介效應強度來看,產業結構升級存在部分中介效應,具有進一步強化數字鄉村建設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助力山區26縣域實現共同富裕的作用。③數字鄉村建設對共同富裕的邊際賦能貢獻存在顯著區域異質性,相比較而言,數字鄉村建設更有利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縣域推動共同富裕。④縮小城鄉居民之間的消費差距、提高城鎮化水平、提升金融發展水平有利于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助力共同富裕,但同樣存在顯著的區域異質性。具體而言,城鎮化水平提高對高水平組樣本縣域推進共同富裕的邊際賦能貢獻更強,而城鄉居民消費差距縮小、金融發展水平提升對低水平組樣本縣域推進共同富裕的邊際賦能貢獻更強。
基于本文的研究結論,得到一些具有較高價值的政策啟示:一是數字鄉村建設對于推動共同富裕實踐具有顯著的賦能作用可為地方政府探索共同富裕實現路徑提供有效的經驗支撐,且可以幫助政策當局通過客觀地評估縣域數字鄉村建設情況透視地區共同富裕建設成效。二是要重視產業結構升級在數字鄉村建設推動共同富裕實踐中的中介傳導效應。地方政府應積極通過數字鄉村建設助力鄉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農村居民高質量就業創業來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推動共同富裕。三是數字鄉村建設對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縣域推動共同富裕實踐效應的貢獻異質性可為各縣域因地制宜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助力精準施策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有效的支撐。對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領先地區需要持續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助力共同富裕穩步前行,而針對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的縣域,政府更應該重視并加快數字鄉村建設(譬如更加積極地爭取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爭取社會資本參與數字鄉村建設盤活鄉村數字資源促進數據要素與數字技術的融合、強化數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引育數字鄉村建設人才等方式)來釋放數字鄉村建設對推動共同富裕實踐的強有力賦能作用。顯然,本文的研究對于我國中西部落后地區縣域如何高質量推動共同富裕實踐提供了有效的、可復制的樣板,同時也為我國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注?釋]
①
本文實證研究所采用的樣本縣域(浙江省山區26縣域)具體名單為:淳安縣、永嘉縣、平陽縣、蒼南縣、文成縣、泰順縣、武義縣、磐安縣、柯城區、衢江區、江山市、常山縣、開化縣、龍游縣、三門縣、天臺縣、仙居縣、蓮都區、龍泉市、青田縣、云和縣、慶元縣、縉云縣、遂昌縣、松陽縣、景寧畬族自治縣。
②?0769與-0038的乘積。
[參考文獻]
[1]王勝,余娜,付銳.數字鄉村建設:作用機理、現實挑戰與實施策略[J].改革,2021(4):45-59.
[2]梅燕,鹿雨慧,毛丹靈.典型發達國家數字鄉村發展模式總結與比較分析[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1(3):58-68.
[3]李道亮.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重點、難點及方向[J].國家治理,2021(20):21-26.
[4]趙成偉,許竹青.高質量發展視閾下數字鄉村建設的機理、問題與策略[J].求是學刊,2021,48(5):44-52.
[5]李宣蓉,范靜.數字鄉村建設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效應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22(18):50-52.
[6]彭元元,徐建陽.數字鄉村背景下農村居民消費升級實現路徑探析[J].當代農村財經,2022(1):25-29.
[7]周小波.數字鄉村建設對農村市場發展的影響[J].商業經濟研究,2022(7):143-146.
[8]齊文浩,李明杰,李景波.數字鄉村賦能與農民收入增長:作用機理與實證檢驗——基于農民創業活躍度的調節效應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3(2):116-125,148.
[9]曹婕,歐陽日輝,左臣明.數字鄉村建設促進共同富裕的實踐探索與經驗啟示[J].新經濟導刊,2021(4):13-21.
[10]陳桂生,史珍妮.面向共同富裕的數字鄉村建設:基于“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的分析[J].行政管理改革,2022(7):25-34.
[11]鄭瑞強,劉燁斌,宋振江.數字賦能未來鄉村發展:邏輯檢視與實踐向度[J].重慶社會科學,2023(1):46-59.
[12]韓立巖,杜春越.收入差距、借貸水平與居民消費的地區及城鄉差異[J].經濟研究,2012,47(S1):15-27.
[13]周國富,陳菡彬.產業結構升級對城鄉收入差距的門檻效應分析[J].統計研究,2021,38(2):15-28.
The?Realization?Mechanism?of?Common?Prosperity?through?Digital?Rural
Construction?from?the?Perspective?of?Chinese?Modernization
—Analysis?of?Mediating?Effect?Based?on?Industrial?Structure?Upgrading
Pan??Xiquan
(Yinling?School?of?Zhejiang?Financial?College,?Hangzhou?310018,?China)
Abstract:???Achieving?common?prosperity?for?all?is?an?important?feature?of?Chinese?path?to?modernization.?The?key?lies?in?how?to?effectively?narrow?the?income?gap?between?urban?and?rural?residents.?The?construction?of?digital?countryside?provides?a?possible?path?for?narrowing?the?income?gap?between?urban?and?rural?residents.?Based?on?the?perspective?of?income?gap,?this?paper?takes?26?mountainous?counties?in?Zhejiang?Province?as?samples,?and?constructs?the?digital?rural?construction?index?from?four?dimensions?of?digital?rural?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digital?rural?industry,?digital?rural?governance?and?digital?rural?life.?The?study?found?that,?through?the?improvement?of?digital?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digital?governance,?etc.,?the?construction?of?digital?countryside?can?promote?the?digitalization?of?rural?residents?life?and?rural?industries?and?effectively?narrow?the?income?gap?between?the?urban?and?the?rural?residents.?The?upgrading?of?industrial?structure?has?some?mediating?effect?in?the?practice?of?digital?rural?construction?helping?common?prosperity,?which?can?further?strengthen?the?empowerment?of?digital?rural?construction?on?the?practice?of?common?prosperity.?However,?from?the?perspective?of?contribution,?there?is?significant?regional?heterogeneity?in?the?marginal?enabling?contribution?of?digital?rural?construction?to?promoting?common?prosperity.?In?comparison,?digital?rural?construction?has?a?stronger?marginal?enabling?role?in?promoting?common?prosperity?in?counties?with?relatively?lagging?economic?development,?which?provides?strong?empirical?support?for?China?to?accelerate?the?pace?of?digital?rural?construction?in?economically?backward?areas?so?as?to?promote?the?practice?of?common?prosperity.
Key?words:Chinese?modernization;?digital?rural?construction;?common?prosperity;?upgrading?of?industrial?structure;?mediating?effect
(責任編輯:張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