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必須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進一步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文化產業在增強文化自信上具有獨特的功能和優勢,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需要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增強文化自信上的這種優勢作用。新征程中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將面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不夠健全、意識形態領域新趨勢新問題、國際文化貿易中的保護主義明顯上升等風險挑戰,破解這些風險挑戰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問題導向、堅持胸懷天下,進一步推進文化產業在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以及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等方面的實踐路徑創新,優化相關政策支持。
[關鍵詞]文化產業;文化自信;機理;際遇;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4;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461(2023)08-0046-10
文化自信是指一個國家的民眾對本國主流文化持有較高的認同度,堅守本國主流文化的基本立場,并對本國主流文化未來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具體而言,文化自信表現為一國之民眾對本國主流文化的高度文化認同,對主流文化立場的自覺恪守以及由本國主流文化發展活力和日益增加的世界影響力而產生的較強文化優越感。文化自信是實現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長治久安和賡續發展最基本最深厚的力量。黨的十九大提出,新時代要“堅定文化自信”,黨的二十大立足于發展新征程新形勢又進一步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并且將“繁榮發展文化產業”列為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戰略手段。那么,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為什么我們黨要強調通過繁榮發展文化產業來增強文化自信,如何才能更好作為?本文試圖對此做出學理論證與科學回答。
一、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的邏輯機理
探討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問題,首先需要回答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何以必要、何以可能的問題,即要明晰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問題的重要性及其內在機理,這也是對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這一時代命題展開討論的邏輯基礎。
(一)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的價值意蘊
1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是鞏固黨的文化領導權的需要
文化領導權思想是由葛蘭西首先提出的,他認為,如果無產階級政黨不能獲取市民社會的文化領導權,就不能真正贏得國家政權[1]。他的這一思想得到了列寧的認同和完善,列寧強調,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無產階級政黨要與時俱進自覺加強對工人的“文化灌輸”,“把社會主義思想和政治自覺性灌輸到無產階級群眾中去”[2]339。他還強調,在開展“文化灌輸”活動中,“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并且能夠借助于日常生活中他們所知道的事實”[2]279。我們知道,意識形態屬性是文化產業的首要屬性,這也就意味著文化產業具有天然的“文化灌輸”功能,而且它在“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事實”上具有強大優勢,是鞏固黨的文化領導權的重要手段。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之后,文化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帶動作用的日益凸顯,這就使得其在鞏固黨的文化領導權方面的作用顯得愈發重要了。與此同時,歐美西方國家不愿意看到一個強大的中國出現,加緊了對我國的和平演變攻勢,借助于網絡和其他科技新手段制造各種新樣態的文化商品,并以此為載體,
向我國黨員干部和社會市民宣揚①他們的政治理想和價值觀,在黨員干部與社會市民之間制造敵對政治情緒,企圖動搖我黨在“市民社會”中的文化領導權地位。在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如要更好地反制這一局面,唯有進一步推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通過更加豐富、更具引領力的文化商品來筑牢黨員干部與廣大社會市民的文化自信,確保黨牢牢掌握文化領導權。
2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3]28。當前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面臨疫情防控、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國家創新體系不健全等風險挑戰,這些風險挑戰具有復雜性和全局性特點,要破解這些風險挑戰,既需要有堅守自我、固本強基的定力,也需要有敢為人先、勇于創新的心力,這些精神力無不源自于我們優秀文化傳統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文化自信是構建新發展格局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引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文化自信心越強,則他們維護社會穩定的自覺性以及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動性就會越強。既有實踐證明,文化產業在弘揚優秀文化傳統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上具有強大“肌能”和巨大潛力。在實踐中,我們需要發展文化產業來激發優秀文化傳統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所蘊含的各種有助于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精神力量。
3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是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需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鮮明地提出了“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文化建設目標。要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就必須著力增強文化自信,這是因為文化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賴以賡續延綿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增強文化自信是事關文化發展道路、文化發展安全以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可持續性的大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基于我國文化發展實際和既有文化發展經驗,就如何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做出了五個方面的戰略部署,“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就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報告強調,“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實施重大文化產業大項目帶動戰略”等都是我們增強文化自信,進而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應有之為。
(二)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的內在機理
1文化產業能夠有效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
在當代中國談文化自信,就其本質內容而言,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高度認同。在當代,影響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的因素很多,而從文化發展趨勢維度來看,文化的全球化、市場化、網絡化趨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形成了較大的挑戰。文化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主要描述的是當代一些資本主義強國借助于文化貿易向全世界推廣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意識形態的現象。文化市場化,主要描述的是我國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從萌芽走向成熟的過程。文化網絡化,主要描述的是文化在互聯網平臺交流和傳播的現象。然而,無論是文化全球化、市場化還是文化網絡化都與文化產業存在著復雜的因果關系,這樣就使得文化產業成為這三大文化趨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施加影響的重要渠道和載體。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來說,要遏制和消減這三大文化趨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的不利影響,文化產業發展狀況成為關鍵變量。通過發展文化產業可以提升我國文化商品的吸引力和價值引導力,從而對文化全球化中西方列強試圖借助文化商品傾銷來輸入其價值觀念的做法形成有效遏制力;大力發展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文化產業能夠強化文化市場的社會主義屬性,從而有效遏制文化市場化發展中由于市場的自發性而產生的一些消極影響;大力發展守正創新的網絡文化產業能夠有效遏制網絡傳播“去中心化”、即時性等帶來的文化傳播“失序失控”現象。
2文化產業能夠有效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
始終保持旺盛的文化創造活力,是一個民族的民族文化得以賡續傳承、長盛不息的重要訴求。那么,人的文化創造活力從哪里來呢?馬克思曾經講過一段名言:“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歷史活動。”[4]他的這段話實際上揭示了人的社會行動根源在于自身的社會需求。文化創造作為人的社會行動的一種,其動力源泉必然來自于自身的社會需求,具體而言,這主要來自于自身的改善物質生活條件以及豐富精神享受的需要。要激發人的文化創造活力,就需要使文化創造活動能夠更好地滿足其改善物質生活條件以及豐富精神享受的需要。相對文化事業而言,文化產業在這方面更加直接有效,尤其是在第一個需求的滿足上表現得更為突出。發展文化產業能夠使文化產品創作者和生產者直接從市場上獲利,而且他們的創造力越強,其從市場上獲利也會越多,從而也能夠使自己的物質生活條件因此得到較大的改善。文化產品與一般產品不同,具有“天然的”精神文化屬性,無論是文化產品創作者、生產者,還是文化產品的銷售者、消費者,都能從文化產品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享受。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就能夠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且更有品質的文化產品,使人民群眾在豐富精神享受方面的需要得到更多更好滿足,這也反過來會更有力地刺激受益者在文化創造上的激情和活力。
3文化產業能夠有效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中華文化是一個民族文化概念,是用來區分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而對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簡稱。本國和本民族文化的先進性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而文化先進與否,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歷史大勢,看其性質和發展方向,當今中國人民之所以具有強大的文化自信,主要在于我們正在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著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符合世界歷史發展潮流。文化的世界影響力是文化先進性的重要指征,這也就意味著,如果當代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越強,則我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心也會越強。文化的世界影響力的強弱不僅取決于其思想內容先進與否,而且取決于這些先進的思想內容能否被更多世人所接受,其蘊含的機制準則能否成為當今世界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指南。一般來說,先進民族文化所蘊含的先進思想內容與人們的實際生活是有一定“間距”的,而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蘊含的社會主義先進思想更是難以在普通勞動者特別是那些長期受資本主義思潮影響的普通勞動者生活中自發生成,必須要從外面加以“灌輸”,當然這種“灌輸”決不能“硬塞”,恩格斯曾指出:“我們的理論是發展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愈少從外面把這種理論硬灌輸給美國人,而愈多由他們通過自己親身的經驗(在德國人的幫助下)去檢驗它,它就愈會深入他們的心坎。”[5]這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學會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所蘊含的先進思想內容和價值準則用更加“巧妙”“柔和”的方式滲透到普通勞動者的生活實踐中去。既有發達國家的文化發展實踐表明,文化產業具有顯著的創意性、市場性特點,通過發展文化產業,將“思想內容”蘊含于普通勞動者喜聞樂見的文化商品中輸送出去,能夠巧妙地將“思想內容”與普通勞動者的實際生活利益緊密結合起來,會產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通過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就能夠生產出更多的令他國人民喜愛的蘊含社會主義先進思想和價值準則的文化商品,將之推送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手中,從而達到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世界影響力以及增進中國人民文化自信的目的。
二、新征程下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的機遇、挑戰與應對原則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已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在奮進新征程的關鍵時期,通過繁榮發展文化產業來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成為我國既定戰略舉措,然而這其中將面臨諸多新機遇和新挑戰,需要正確把握與應對。
(一)重要機遇
1文化產業的國家戰略地位更加鞏固
近年來,文化產業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這一方面反映在文化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與帶動作用日益顯著。“十三五”時期,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增加了14萬億元,占GDP的比重亦增加了03個百分點,年均發展增速超過兩位數,向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穩步邁進②。據國家統計局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2021年對全國65萬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展開調查,上述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19?064億元,全部43個行業種類中超過95%的行業營業收入實現增長③,顯示出了強勁的發展韌性和經濟帶動作用。另一方面這也反映在國家層面出臺了鼓勵和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系列政策,把“繁榮發展文化產業”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舉措納入“十四五”規劃。2021年以來,國家層面先后制定出臺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規劃》《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等導向性政策以及《關于推進對外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進一步加大開發性金融支持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等扶持性政策,表明了國家政治高層在發展文化產業上決心和信心。我國文化產業競爭力日益增強以及發展政策生態日益優化的局面,為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以及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機遇。
2國內文化消費處于“高速增長期”
自2019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以來,我國文化消費進入高速穩增長期。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從2019年到2021年,盡管受到新冠疫情、金融風險等各種復雜而又不確定因素的沖擊,全國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在人均消費總支出中的占比仍維持在10%左右,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達2?599元,相較2012年增加了一倍多④。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與上海創圖公共文化和休閑聯合實驗室聯合發布的《2021年全國文化消費數據報告》,目前國內居民文化消費呈現出多元化消費趨勢,既有對文化休閑、大眾體驗式文化產品消費的追求,也有對文化場景、抒發情感與個性化產品消費的追求。居民對于沉浸體驗、實景游戲、康養社交、數字閱讀等新型文化消費表現出強烈需求。據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發布的《2021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目前我國數字閱讀用戶數量已突破5億,人均閱讀量電子閱讀超過11本,而且在疫情持續沖擊下,我國居民的這種數字文化消費習慣將得到進一步加強,數字文化消費規模將持續大幅攀升。這一文化消費需求持續高增長形勢為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提供了良好的市場機遇。
3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馬克思指出:“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6]。這就告訴我們,一國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輸出狀況必然受制于該國的國力和經濟發展水平。一般來說,一國的綜合實力越強,其文化影響力和輻射力也會越強。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研究報告,近年來我國國力和經濟發展水平大幅躍升,從2013年至2021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速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速4個百分點,GDP總量翻了一番,2021年我國GDP的世界占比達到185%⑤。從2018年以來,我國上榜世界500強榜單的企業數量開始躍居全球第一,連續霸榜至今⑥。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布的《2021世界競爭力報告》,在參與排名的64個國家和地區中,我國位居16名,較之前又上升了幾名⑦。我國國力的躍升、世界競爭力的增強以及國際地位的提高,為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贏得了相比以前更好的國際市場環境與機會。
(二)主要挑戰
1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不夠健全
文化產業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和市場屬性雙重屬性,從這個意義上講,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是指一種內容現代性較強以及產業結構與發展布局能較好地反映現代化潮流的文化產業體系。我國當下所建構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必須是符合中國式現代化要求的文化產業體系,具有現代化文化行業門類占比重、產業鏈條完整、科技含量高、內容成分中國特色明顯、產業空間布局合理化等特點。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是指由各類現代文化產品與服務市場以及現代文化生產要素市場相互聯結、相互作用而構成的一種市場體系,除了具有一般現代市場體系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特征之外,還具有“意義”承創性、交換價格非對稱性、生產要素地域壟斷性等特征。建立完善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是實現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發揮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功能的內在要求和基礎條件。然而目前我國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尚不夠健全,這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產業結構不夠合理。據國家統計數據,2021年凸顯現代化發展潮流的數字文化新業態的營業收入占比僅有三成多一點。文化服務業、文化批發和零售業、文化制造業三者之比為472∶158∶370,文化服務業仍是主導,而文化批發和零售業、文化制造業比重相對較低⑧。二是產業空間布局不平衡。目前我國不同地域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存在較大的差異性,由于地域經濟社會總體發展水平對文化產業發展有極大的影響,這就使得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在城鄉空間以及不同區域空間之間呈現出顯著的不平衡性,據國家統計局針對2021年全國65萬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的調查顯示,2021年,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分別實現營業收入90?429億元、17?036億元、10?557億元和1?042億元,不同區域之間的差距非常明顯⑨。三是生產要素的不完全流動性。在文化產業發展領域,金融、人才等要素錯配問題突出,目前金融資本多向國有文化企業、規模文化企業集聚,少向民營文化企業、中小微文化企業流動;文化領域的低層次人才相對過剩,而高端人才缺口較大,且高端人才傾向于向原本高端人才就比較富集的沿海城市、發達城市流動。四是文化市場治理現代化法治化不夠。目前在一些新興文化市場領域存在立法空白、既有立法層級較低等問題。在對文化市場的行政執法管理上,存在部門重復管理、政令打架、職責不清晰、執法手段現代化程度低等問題。數字文化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欠缺,數字文化領域的盜版侵權行為的法律認定、責任界定及其判罰存在依據不明確,操作性不強等問題。
2意識形態領域新趨勢新問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意識形態領域存在不少挑戰”[3]14。在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之后,意識形態領域的挑戰呈現出新的特點:一是政治價值觀與制度模式之爭成為焦點。2021年我國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目標,開啟了邁向中等發達國家的車道,一旦順利達成,我國將摘下“發展中國家”的標簽,也將徹底打破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所建構的世界秩序。這是西方列強所不愿意看到的,它們勢必會百般阻擾。而為了最大限度地孤立中國以及更好更多地集聚力量來遏制中國,大肆渲染中西政治價值觀與制度模式的對立性,成為它們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必然邏輯。在2021年2月召開的第57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一些西方大國就明確提出要構建遏制中國的“價值聯盟”,并大肆攻擊中國的政治價值觀和制度模式,這次會議被一些西方主流媒體評論為遏制中國的“價值聯盟的開端”。二是西方技術霸權嚴重沖擊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習近平指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7]。據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2?年6月,我國互聯網網民數量達到1051億人[8],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幾年我們的網民規模還會進一步擴大,這也就意味著,互聯網已成為我國大多數民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們知道,西方列強在互聯網領域擁有強大的技術優勢,目前互聯網領域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大都掌握在其手中,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勢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是它們的既定戰略,另外,值得特別提出的是,時今互聯網發展已進入顛覆性技術創新變革時代,這些網絡顛覆性技術對意識形態格局的塑造功能更強,西方列強在網絡顛覆性技術創新方面仍然走在前面,這就進一步加劇了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三是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與擴大條件下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多元性和不穩定性增強。近兩年一些學者開展的有關社群思想狀況調查結果都反映了這一狀況。比如,有學者在對“00后”大學生思想狀況調查中發現,他們的思想狀況參差不齊,少數“00后”大學生在對馬克思主義認同上不太理想,理論自信度偏低[9]。有學者在對靈活就業群體思想狀態調查中發現,部分靈活就業人員存在嚴重的焦慮心態和躺平心態[10]。有學者在對青年群體奮斗觀調查中發現,新時代青年的個人追求具有多元性,有致力于學業的,又有致力于身心健康的,還有致力于公益慈善的[11],等等。
3國際文化貿易中的保護主義明顯上升
近年來,伴隨俄烏沖突持續不斷、世界經濟增長放緩、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國際意識形態斗爭日趨激烈,全球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又有抬頭,國際文化貿易環境發生了一些不利于中國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的變化。比如,歐盟議會通過《針對扭曲內部市場的非歐盟成員國補貼的條例草案》《國際采購工具》等法規政策,進一步提高了非歐盟國家文化產品的歐盟市場準入門檻,與此同時,歐洲議會通過《企業盡職調查和企業責任法案》等法規政策,將西方列強的人權標準、疫情防控指控與文化貿易議題掛鉤起來。美國單方面擅自對來自中國的藝術品和古董加征關稅。等等。
(三)應對原則
要應對好新征程下涌現的新問題新挑戰,更好發揮文化產業在增強文化自信中的積極作用,就必須牢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以下幾個重要原則。
1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12],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必須“確保黨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3]7。在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實踐中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確保實踐循規律不走樣的根本政治保證。正如前文所分析,在新征程中,國際國內敵對勢力忘我之心昭然若揭,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更加復雜激烈,若沒有一個“定心盤”,勢必容易亂了方寸,只有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才能確保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的實踐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前進。在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實踐中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就是要堅持和完善黨領導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貫徹落實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原則,把黨的領導落實到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實踐的方方面面,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政治優勢。
2堅持人民至上
習近平指出:“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13]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實踐的終極意義就在于能夠提升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指數。在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實踐中堅持人民至上,就是“要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3]19。只有這樣才能戰勝前文所述的各種艱險復雜的挑戰。這也就要求,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的實踐,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保障人民文化權益和提升人民文化獲得感作為自己的根本實踐旨趣;必須尊重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把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發出來;必須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力促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
3堅持守正創新
習近平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3]20正如前文所分析,在新征程中,開展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實踐活動,必將遇到諸多前所未有的來自國內國外引誘實踐偏軌的因素和問題,其中許多問題的解決都沒有也不可能有現成的答案,我們只有堅持守正創新,才有可能推動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實踐健康高質量發展。在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實踐中堅持守正創新,要求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擺正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優先次序,著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統一,把握好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的內在規律,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激發文化產業創新創造活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無產階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4堅持問題導向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解決好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是推動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實踐應時而動,順勢而為,乘勢而上的源動力。正如前文分析,新征程中,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實踐所面臨問題的復雜程度、解決問題的艱巨程度明顯加大,如果不能樹立和突出問題導向思維,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實踐將難以順流而進。在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實踐中堅持問題導向,要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審視實踐,聚焦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關系國家文化發展大計問題、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全局問題,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應對實策。
5堅持胸懷天下
在文化全球化趨勢日益凸顯的時代,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行動都不會也不可能是孤立的行動,必然是與世界文化發展形勢聯系在一起的。如前文所分析,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化戰略和文化貿易行動對我國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實踐有著重要的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在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實踐中必須堅持胸懷天下,進一步拓展世界眼光,洞悉世界文化發展進步潮流與總體形勢,積極借鑒和汲取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來為實踐服務,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善于從國際文化發展形勢變化中育新機、開新局,在增強本國人民文化自信的同時,也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文化困境做出貢獻。
三、新征程下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的路徑創新與政策建議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是一個充滿艱險挑戰的征程,要順利到達彼岸,就必須著力增強文化自信,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充分調動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奮進新征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前文所分析,文化產業是增強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通過發展文化產業來增強文化自信,就是要發揮好文化產業在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以及提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輻射力和影響力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為了更好地發揮文化產業在增強文化自信上的優勢功能,規避潛在風險,就需要優化既有發展路徑,開拓新的發展路徑,完善政策支持和保障。
(一)文化產業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之要
文化認同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礎。習近平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3]42-43。由此而論,增強當代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最首要的就是要增強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即要使廣大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所主張的價值觀念、政治理念、生活方式等持高度肯定的態度,將之內化為自己的價值準則和道德操守,并在實際行動中予以自覺踐行,最終外化為自身的行為習慣。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的內涵來看,主要包括民族文化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執政理念認同等,其中最核心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文化產業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最根本就是要在增強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上下功夫。具體而言,一是要注重優化文化資源開發的程序與內容篩選機制。我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史,積累了豐富的文化資源,不同的文化資源其文化價值主張亦不同,有些文化價值主張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而有些文化價值主張卻有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我們需要從程序和內容審核兩個維度著力,建構起一套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文化資源的優選開發機制,這包括制定和完善文化產業法規,進一步規范內容開發的標準和程序,提升內容審查的透明度和效率;推動地方文化主管部門建立健全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篩選體系,加強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整合開發,建設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體系等,通過這套機制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資源挖掘出來進行整合性開發,而把有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資源從文化產業領域剔除出去。二是要構建更加完善健康的文化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推動文化生產要素向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質內容生產領域高效集聚。要增強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就要著力提升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產品的生產力,實現高質量供給。這就需要發揮市場在配置文化生產要素資源上的重要作用,暢通要素流動渠道,保障優質文化產品民營生產商和國有生產商能平等獲取所需生產要素。更好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尤其在把控意識形態導向上的重要作用,做到放活與管好有機結合,提升要素市場的監管和服務能力,引導各類要素協同向優質內容生產領域集聚。健全管理、科技、創意等資源要素市場化交易平臺,完善這些資源要素的交易規則和服務,使之更加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健全交易風險防范處置機制[14]。三是要加強培育和規范文化產業新業態。以新一代通訊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文化產業新業態,在增強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上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要與時俱進修訂和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法規,加大對新涌現的、為人民群眾青睞的文化產業新業態的引導、支持和規范,對那些在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方面發揮正向作用的文化產業新業態要加大支持力度,提供政策便利;對那些有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產業新業態要加強法律監管,消除文化產業新業態領域的“法律盲區”,提升文化產業新業態發展監管的科學性和精準性,加大對文化產業新業態領域出現的有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內容生產經營行為的執法力度。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的實現過程來看,它是主體(人民群眾)、客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介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人民群眾聯結渠道和手段)相互作用、協同促進的過程。文化產業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就需要從這三個維度同時發力。一是在主體維度,要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促進人民群眾積極接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一種先進文化,其中蘊含的文化知識、文化理想是高于現實的,普通大眾要能真正理解和認同這種文化,需要具有好的文化水平和審美情趣,一般來講,主體的文化水平和審美情趣越高,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接受度也會越高。發揮好文化產業在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方面的積極作用,需要深化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提升優質文化產品的供給率和老少邊窮地區優質文化產品的供給量,掐斷“三俗”文化產品的生產與供應渠道。鼓勵和支持文化企業有針對性創作生產更多為青少年群體和黨員干部群體所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引導這些重點群體自覺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立場,發揮這些重點群體的示范引導作用。推動實施健康文化消費計劃,在人民群眾中倡導文明消費觀,用發放文化消費卷、增加文化消費補貼等方式引導人民群眾主動“接近”富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因子的文化商品。二是在客體維度,要著力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4]9-10這也就告訴我們,文化自身的先進性和說服性,是文化認同的原動力。發揮好文化產業在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方面的積極作用,需要在增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和說服性上下功夫。其中,在增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方面,要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研究成果的產業化轉化,優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研究成果在文化產業領域轉化運用的體制機制。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研究成果在文化產業領域轉化運用,一方面可以通過文化產業領域一些重大而又為人們所關注的實踐問題的解決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給研究者帶來相應的物質利益,這些物質利益又反過來促進研究者為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做進一步努力。在增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說服性方面,要著力鼓勵和支持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多創作一些宣傳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具有市場效應的優質文化產品,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先進性與廣泛性相統一。三是在介體維度,要著力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傳播的途徑與方式。在線上文化消費規模迅速擴張的今天,要著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數字化傳播計劃,鼓勵和支持文化企業及其從業人員運用人工智能、XR、5G、大數據、AIoT等數字技術來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人民群眾的聯結效應。
(二)文化產業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之要
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的強弱,是判斷一個民族文化自信程度的重要指征。一般來說,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越強,則意味著該民族的文化自信度越高。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自信,需要在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上下功夫。文化創造活力主要是指具有較高的文化生產力和創新力,這與文化企業及其從業者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文化市場競爭、文化管理以及創新氛圍與條件等密切相關。
發揮好文化產業在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上的作用,要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文化企業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主體力量,也是文化生產和創新的重要實踐者,文化企業在文化生產和創新上的積極作為,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有重要推動作用。既有的經濟實踐業已證明,現代企業制度是一種與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型企業制度,對于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和創新力有極大的助力。由于文化企業與一般企業不同,具有市場屬性和文化屬性雙重屬性,且文化屬性是它的首要屬性,因此,為了更好發揮其在文化生產和創新上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就應推動文化企業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這種現代企業制度除了具有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等特征之外,還具有社會效益優先、意識形態為要的特征。推動文化企業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就是要著力于推動文化企業樹立社會效益優先的經營管理理念,將這一理念貫穿于文化企業開展文化生產和文化創新活動的全環節、全過程;著力于健全黨委領導與法人治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實行所有權、經營權及監督權分立,推行獨立董事制度,更好發揮董事會和管理層在文化生產和文化創新的專業性和積極性;著力于完善文化企業薪酬分配和獎勵激勵機制,在堅持按勞分配原則的基礎上,突出社會效益考核和創新指數在業績考核中的權重,構建以文化創新為導向的薪酬分配機制,實行多創多得的薪酬制度。
發揮好文化產業在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上的作用,要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是發揮市場在文化創新資源分配中基礎性作用,激發各類文化市場主體創新創造活力的關鍵。如前文所分析,目前我國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尚不健全,還存在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空間不充分、文化生產要素不完全流動性、數字文化領域知識產權保護乏力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利于發揮文化產業在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上的積極作用。鑒于此,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就要著力于激發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的文化創造活力,這包括進一步降低社會資本的文化市場準入門檻,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產業創新活動,參與政府組織實施的重大文化創新工程項目,參與國有文化企業開展的各種經營性產業創新服務以及跨界跨行聯合創新業務;在法律許可范圍內,引導非公有制文化企業進入對外出版、網絡出版、文藝表演、文化藝術中介、博物館等領域開展內容創新服務。要著力于增強文化生產要素市場的自由流動性,這一方面要以國家正在全面推進的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為契機,積極推進產權、版權、人才、技術、信息、數據等文化生產要素市場建設,賦予文化生產要素所有者更加清晰的責權利以及參與市場進行公平競爭的機會,為這些文化生產要素進入市場自由運行提供應有便利;另一方面要通過完善文化生產要素市場定價與交易機制,推動文化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舉措,打造統一的全國文化生產要素市場,著力破除文化生產要素向文化創新領域集聚的行政壁壘和要素壟斷障礙。要著力于加強數字文化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這包括進一步利用區塊鏈、大數據等新技術完善數字文化創新成果的確權和授權方式,明晰數字文化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歸屬及其經營開發過程中的責權利認定;推動國家數字文化主管部門聯合文化企業、金融機構搭建全國統一的數字文化產權交易平臺,針對網絡直播、網絡文學、數字影音、網絡游戲等重點數字文化創新領域,形成定價合理、供需對稱、售后完善的全國知識產權定價和交易體系,激發全社會的數字文化創造活力;深化數字文化領域侵權盜版行為規律研究,完善數字文化知識產權判決中的舉證制度和審判機制,加大對數字侵權行為的懲治力度,切實有效地保障數字文化創新創造者的產權與合法利益。
發揮好文化產業在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上的作用,要改善文化產業創新創造的管理方式和社會氛圍。要充分釋放文化產業領域的創新創造活力,其核心在于要處理好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既要幫市場、企業“守夜”,又不能過度干涉市場、企業的“干活”。這就要求,進一步深化文化產業領域的“放管服”改革,對一些關系意識形態較弱的創新項目的行政審批權予以下放,開辟地方重大文化產業創新項目行政審批的綠色通道;持續降低文化企業創新創造活動成本,對政府收費服務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加強對違規涉企收費行為的整治;完善政府文化服務購買制度,加大對文化企業創新創造活動的財政支持,提高政策性融資擔保效能,緩解文化企業尤其是中小微文化企業開展創新融資的困境;健全文化產業創新活動的事中事后監管體系,提升精準監管和綜合監管能力,重點加強對文化產業創新活動的內容監管,確保正確價值導向。與此同時,要著力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和支持文化企業及其從業人員創新創造的良好社會氛圍,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培育鼓勵自主創新、包容試錯的創新創造文化,將各地年度文化創新創造情況納入政府、金融績效考核體系,作為地方各級政府、金融機構主要領導晉升、評優的重要參考依據,促進形成全社會各方力量協同支持文化創新創造活動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三)文化產業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之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就應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3]43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語境中,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主要是指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即是要提升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因素(文化符號、文化習俗、價值觀、民族精神、文化產品、思維方式、政治信仰等)對中華民族之外的民族文化發展方向及其民族成員思想行為的作用效力。縱觀世界現代文明發展史,一個民族文化影響力的提升主要通過三種方式來實現,一是侵略,通過文化殖民強迫其他民族成員認同和接受本民族的文化;二是交流,通過擴大對外文化交流來增進其他民族成員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贊許;三是貿易,通過發展對外文化貿易來輸出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對貿易對象國消費者的思想行為產生影響。發展對外文化貿易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固有環節和重要內涵。在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的境遇下,推動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毫無疑問成為我們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的理性選擇。邁入新征程以來,我國文化貿易規模持續擴大,呈現出總體向好的發展態勢,據統計,2021年我國對外文化貿易額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15],但從對外文化貿易質量來看,仍處于低端水平,這突出反映在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逆差較大、貿易競爭力較弱。既有研究表明,高端產業要素[16]、產業創新力[16]、數字運營能力[17]、文化距離[18]、新貿易保護主義[19]等因素對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質量有重要影響。鑒于此,我們需要從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重視高端產業要素的研發與利用,促進文化貿易高端化數字化發展。內容和技術是對外貿易中的高端要素,目前我國文化貿易質量不高,與文化產品的內容不優以及文化服務的技術含量不高密切相關,也與我國缺乏知識產權密集型企業和國際專利申請頭部企業不無關系。要提升我國文化貿易質量,最首要的就是要加強具有民族特色的精品內容開發以及版權和文化科技專利研發。這也就需要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民族文化IP,并通過向現代文化商品中注入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民族文化IP元素來提升文化商品的品位和消費吸引力,增強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需要建立健全文化產業領域的產學研合作研發機制,加大對新文化IP、新文化科技的研發投入,與此同時,鼓勵離岸創新,即鼓勵跨國文化企業將海外新知識、新技術引進國內加以推廣應用來增強本國文化創新力或是將本國的新知識、新技術應用于海外優質產品開發及市場業務拓展[20]。目前世界已全面步入數字時代,我們需要重視數字內容和數字技術的研發應用,著力構建對外文化貿易的數字平臺和數字生態系統。要鼓勵我國外向型文化企業在海外建立和運營數字文化平臺,積累和搜集海外用戶的數字文化需求信息,促進供需對位;也要鼓勵我國外向型文化企業在海外組建數字生態系統,積極整合海外的優勢數字資源,打造有利于提升企業產品和服務競爭力的產業生態圈。
強化文化融通,發揮文化交流在文化貿易中的“潤滑劑”作用。實踐證明,促進文化貿易國雙方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縮短雙方民族民間文化間距,對提升文化貿易質量有重要幫助。為了提升我國文化貿易質量,需要構建多層次的對外文化交流體系,除了依托“一帶一路”倡議、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等國家重大對外開放戰略以及既有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海外中國文化中心、中國文化和旅游年等重要官方渠道,努力推進官方層面的文化交流活動之外,還需要積極拓展各種新的非正式的、民間的文化交流渠道與模式,這包括鼓勵和支持國內學者與國外學者開展學術對話、國內文化企業與國外文化企業開展聯誼交流活動、國際國內非政府組織聯合實施公益性文化項目以及民間傳統藝術的中外交流項目等,通過多層次多渠道的文化交流活動,增進中國與貿易對象國之間的文化包容性,達到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消減文化間距給文化貿易活動開展帶來的不利影響。與此同時,要注重文化貿易活動中的制度文化建設,國內文化企業在與海外文化企業開展文化貿易合作時,應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依據國際通用法規,建立相應的貿易合作規則,用制度明確雙方在貿易合作中的責權利,減少貿易糾紛。
反對文化貿易中的保護主義,構建國際文化貿易新秩序。近年來,伴隨著世界經濟發展步伐放緩,國際意識形態斗爭日趨尖銳,文化貿易中的保護主義又有抬頭,一些歐美文化強國在文化貿易領域大搞“雙重標準”,進一步助長了這一勢頭,給我國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制造了不少麻煩和障礙。為了更好推動我國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反對文化貿易保護主義,著力規避和消減文化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的不利影響,這就需要建立針對國際文化貿易保護主義行徑的預警機制,及時掌握文化貿易保護主義的最新動態,根據危害的嚴重性實行分級預警,組建專門機構,在認真研究國外文化貿易最新保護措施的基礎上,及時提出應對預案;需要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組織組織的各種政府間經貿磋商對話活動,進一步發揮國際協調合作和多邊機制的作用,推進建立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文化貿易規則,尤其要未雨綢繆地在新興數字文化領域爭取更多的國際貿易規則制定上的話語權,有效遏制貿易保護主義在新興數字文化領域的泛濫;需要通過強化區域文化貿易合作來應對貿易保護主義,這包括進一步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合作伙伴協定》的落實與完善,加快“中日韓”自貿區談判進程等。
[注?釋]
①
參見郭明飛、程玉璐的西方意識形態網絡滲透的現實情勢與應對策略,32-41頁。
②?參見文化和旅游部第二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2021年6月2日,http://wwwsciogovcn/xwfbh/gbwxwfbh/xwfbh/whb/Document/1705520/1705520htm。
③?參見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160%,兩年平均增長89%,2022年1月30日,http://wwwgovcn/xinwen/2022-01/30/content_5671312htm。
④?參見國家統計局網站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的《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
⑤?參見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綜合實力大幅躍升?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2022年9月30日,http://wwwgovcn/xinwen/2022-09/30/content_5715091htm。
⑥?參見國家統計局:《綜合實力大幅躍升?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三》,中國政府網,2022年9月30日,http://wwwgovcn/xinwen/2022-09/30/content_5715091htm。
⑦?參見商務部:《IMD公布2021世界競爭力報告》,2021年7月2日,http://tradeinservicesmofcomgovcn/article/yanjiu/pinglun/202108/118731html。
⑧?參見國家統計局解讀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數據,中國政府網,2022年1月30日,http://wwwgovcn/xinwen/2022-01/30/content_5671313htm。
⑨?參見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160%,兩年平均增長89%,2022年1月30日,http://wwwgovcn/xinwen/2022-01/30/content_5671312htm。
[參考文獻]
[1]葛蘭西.獄中札記[M].張跣,等譯,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38.
[2]列寧.列寧選集(第2版增訂版)(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0.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8.
[7]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98.
[8]張曉娜.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N].民主與法制時報,2022-09-02(1).
[9]霍廣田,李穎馨,王瑤.“0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認同狀況調查分析[J].青少年學刊,2022(3):28-30,46.
[10]賈曉芬,劉哲,鄧楚韻.靈活就業群體生活狀態調查報告(2022)[J].國家治理,2022(18):60-64.
[11]劉哲,單寧.新時代青年群體奮斗觀調查報告(2022)[J].國家治理,2022(13):60-64.
[1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黨建,2017(11):15-34.
[13]習近平.堅持人民至上[J].求是,2022(20):1.
[14]鄭自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產業發展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30.
[15]謝希瑤.2021年對外文化貿易額突破2000億美元[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07-22(1).
[16]何傳添,梁曉君,周燕萍.中國文化貿易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建議[J].國際貿易,2022(1):33-42.
[17]花建,田野.RCEP與中國提升對外文化貿易競爭力[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38-49.
[18]管寧,宋一淼,王凱旋,等.文化距離對中拉貿易的影響[J].管理學刊,2022(3):17-28.
[19]徐浩,趙景峰.新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的影響與對策[J].宏觀經濟管理,2022(3):77-82.
[20]PISANI?N,RICART?J?E.Offshoring?innovation?to?emerging?countries:the?effects?of?IP?protection?and?cultural?differences?on?firms?decision?to?augment?versus?exploit?homebaseknowledge[J].Management?international?review,2018,58(8):871-909.
The?Logical?Mechanism,?Realistic?Situation,?and?Practical?Path?of
Enhancing?Cultural?Confidence?through?Cultural?Industry
Zheng?Zili
(Hunan?Social?Sciences?Academy(Development?Research?Center?of?Hunan?Provincial?Peoples?Government),?Changsha?410003,?China)
Abstract:??The?comprehensive?construction?of?a?socialist?modernized?country?is?a?great?and?arduous?undertaking.?It?is?necessary?to?promote?cultural?confidence?and?selfimprovement,?and?further?consolidate?the?ideological?foundation?of?the?unity?of?the?entire?Party?and?the?people?of?all?ethnic?groups?in?the?country.?The?cultural?industry?has?a?unique?function?and?advantage?in?enhancing?cultural?confidence.?In?the?new?journey?of?building?a?comprehensive?socialist?modernized?country,?it?is?necessary?to?fully?exploit?this?advantageous?role?of?the?cultural?industry?in?enhancing?cultural?confidence.?In?the?new?journey,?enhancing?cultural?confidence?through?cultural?industry?will?face?risks?and?challenges,?such?as?inadequate?modern?cultural?industry?and?market?systems,?new?trends?and?problems?in?the?ideological?field,?and?a?significant?increase?in?protectionism?in?the?international?cultural?trade.?To?crack?these?risks?and?challenges,?we?should?adhere?to?the?comprehensive?leadership?of?the?Party,?adhere?to?integrity?and?innovation,?adhere?to?problem?orientation,?hold?the?world?in?mind.?It?is?also?very?important?for?us?to?promote?the?innovation?of?the?practice?path?of?the?cultural?industry?in?strengthening?the?socialist?cultural?identity?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stimulating?the?cultural?creativity?of?the?whole?nation,?enhancing?the?influence?of?Chinese?culture,?and?optimizing?the?relevant?policy?support.
Key?words:cultural?industry;?cultural?confidence;?mechanism;?circumstances;?route
(責任編輯:張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