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河 馮永剛 王永麗



摘 ? 要:基礎教育學制不僅是國家教育制度的地基,也是教育宏觀改革與教育活動實踐的重要環節。法國從十八世紀至今,歷經數次改革,形成了以“為了全體學生成功”為首要旨意的基礎教育學制。文章以學制作為透視法國教育的基點,梳理了法國學制發展的歷史沿革,包括幼兒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高中教育四個學段的發展歷史及當前的學區制度和學制結構,總結了法國當前學制體系的特色,如集權與分權相互博弈的教育管理體制,特殊與普通融合生長的全納教育,升學與就業雙向行駛的普職融通教育通道等,以期在剖析法國經驗的基礎上為我國基礎教育學制改革提供思路。
關鍵詞:法國;學制;基礎教育;全納教育;普職融通
中圖分類號:G51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DOI:10.3969/j.issn.1672-1128.2023.07.006
法國孕育了眾多的哲學家、政治家以及教育學家,是世界現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法國教育在文藝復興與戰火洗禮的影響下不斷發展,形成了凝聚公民共識,推動社會整合的現代教育價值導向。為了避免由于政黨交替執政所帶來的教育規劃分化、凌亂,缺乏長遠改革愿景等問題,法國參議院于2013年通過了《重建共和國基礎教育規劃法》(La loi d'Orientation et de Programmation Pour la Refondation de l'Ecole de la République),旨在認真審思并提煉新的教育發展共識,為法國未來基礎教育改革勾畫出更為具體的方案。基于該法案,法國針對學校作息時間、普職融通、殘疾學生入學等問題,對基礎教育學制進行了優化調整。
一、法國基礎教育學制的歷史沿革
法國是發達國家中擁有悠久教育歷史的國家之一。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前,夏洛泰在《論國民教育》中提出了按年齡劃分三級教育制度的設想,描繪了法國近代學制的雛型[1]。1959年戴高樂(C.de Gaulle)執政時期,法國政府頒布的《教育改革法》(又稱《貝圖安法令》,Décret de Berthoin)確立了法國現代基礎教育體系,并將義務教育年限由二戰前的6至14歲延長至16歲。1975年,法國頒布《法國學校體制現代化建議》(又稱《哈比改革》,La ré forme Haby),基本實現了法國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并軌發展的基礎教育體制改革。從十八世紀至今,法國教育歷經數次改革,形成了當前以“為了全體學生成功”為首要旨意的基礎教育學制。
(一)學前教育
法國的學前教育作為初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促進兒童身體與智力的均衡發展,為兒童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法國嬰幼兒最早可在出生一個月后送入托兒所,這一階段的教育服務并不免費,收費標準與家庭收入水平正相關,但擁有5個孩子或以上的家庭,托兒所的費用將由政府承擔[2]。3-6歲的學前教育實行免費制,所有兒童可就近申請入學。免費、發達的學前教育是法國基礎教育中的一大亮點。
法國學前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760年,新教派牧師奧伯爾林就創立了法國第一所幼兒學校,名為“編織學校”,專門在農忙時節收容3-7歲兒童,以培養兒童的紀律性、語言能力和勞動技術為主要目的。1828年,在巴黎誕生了法國第一家幼兒園,其創辦者柯夏編著的《托兒所綱要》成為法國近代學前教育的理論先導。柯夏將德育放在幼兒教育的首位,主張對幼兒進行“百科全書式”的知識教育。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后,在大力發展初等教育的改革背景下,1833年,法國國民教育部部長基佐(Guizot)所主導頒布的《基佐法案》(La Loi Guizot)將托兒所納入國民教育體系。1881年出臺的《費里法案》(Lois Jules Ferry)將托兒所等幼教機構統一改稱為“母育學校”,標志著法國近代學前教育制度的初步確立。同時法案確定了母育學校招收學生的年齡范圍為2-6歲,按照年齡分為小班、中班和大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法國興建了許多母育學校。1969年,為適應幼小銜接的教育改革,母育學校根據國民教育部的要求實行“課時三分制”,將課程分為啟蒙教育、基礎知識和體育,每周27學時。20世紀末,為了進一步加大辦學力度,推行教育大眾化、快速普及基礎教育,“為了全體學生成功”成為法國教育發展規劃的指導思想[3]。1989年的《教育指導法》(La loi d'orientation sur l'éducation)在這一背景下應運出臺,明確提出每個3歲兒童都應就近入園的要求。到20世紀90年代,促進幼小銜接成為法國學前教育的重要任務,在此背景下,1990年頒布的《教育法案實施條例》(Règlement d'application de la Loi sur l'éducation)把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規劃,把傳統意義上的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整合為相互關聯的初步學習、基礎學習以及深化學習三個階段[4]。進入新世紀,法國學前教育在準義務教育化的道路上繼續發展,基本實現了學前教育的免費與普及。為了方便學齡兒童就近入學,提高學前兒童入學率,2008年修訂的《教育法典》(Code de l'éducation)規定,年滿2歲的兒童可以申請進入學前教育機構。到2009年,全法3-5歲兒童的入園率已達到100%[5]。但近年來,隨著法國人口出生率降低以及移民與穆斯林人口的增加,全法學前兒童的入園率有所下降,加之學業困難與恐怖主義的影響,法國政府決定將義務教育年齡提前至3歲,希望以強制義務的形式確保法國兒童平等享有入園學習的機會,保障全體學生的成功,打破貧困家庭的代際循環,并以此來凝聚共和價值觀,防止極端主義的蔓延[6]。2018年,這一政策被正式提出,并于2019年修訂的《教育法典》中被正式確立。
(二)小學教育
小學教育是法國基礎教育的重要主體,旨在對學生進行啟蒙教育與基礎知識的鞏固,以便使學生順利過渡到初中。法國的小學教育實行就近入學與免費制。
法國的小學教育作為初等教育的一部分,最早產生于中世紀,其雛型是教區學校,這也決定了法國的小學教育從誕生之時起就有著濃重的宗教色彩,這種現象到18世紀中后期才有所扭轉。到19世紀,將小學教育由宗教化轉向世俗化成為法國學制改革的側重點,如《基佐法案》提出擴充初級小學教育,加大對小學的教育經費投入,使法國小學校數量不斷增加;《費里法案》規定免除公立小學的一切費用,對6-13歲兒童實行義務教育。到19世紀末,法國逐步形成了“平民—貴族”雙軌并行的現代學制的雛型。這種充滿階級分化的教育體系在一戰后受到嚴重抨擊,因而推行教育民主與平等成為一戰后法國教育改革的重點,由此也引發了“統一學校運動”的興起。始于1919年的“統一學校運動”是由法國政府所主導的學制改革,改革派認為,要使全體兒童都能接受免費的基礎教育,使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相銜接而且要以學生稟賦作為選拔的標準,擇優錄取。在此次運動的推進下,到1925年,法國初步促成了“統一小學”(l'école unique)的建立,使所有公立小學按照統一的教學計劃實施教學。為了保障學齡兒童的受教育權,擴充初等教育的規模,二戰后還頒布了《郎之萬-瓦隆教育改革方案》(Langevin-Wallon projet),主張實施6-18歲學生的免費義務教育,其中6-11歲劃定為基礎教育階段(初等學校)。盡管這一方案未能實施,但其主張在1959年的《教育改革法》中得到了落實。《教育改革法》規定6—16歲的兒童都要接受義務教育,并為6-11歲兒童提供免費初等教育。在法國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進程下,1975年,法國頒布《法國學校體制現代化建議》,對法國普通小學的教育管理體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靈活處理小學的入學年齡,允許學生跳級;在小學增設“輔導課”與“啟蒙課”;以“三分制教學法”安排小學的上課時間等。此次改革秉承著促進基礎教育民主化、平等化的理念,但在完善小學教育體制的同時也帶來了課程內容繁重,學生學業壓力過大,教育質量下降等問題。
進入21世紀,為應對法國教育發展的需求與緩解學生學業壓力的問題,法國教育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2008年9月,法國實施小學教育改革,將長期實施的課時安排調整為4天,即每周一、二、四、五上課,每天6小時。周三休課,以保證學生精力充沛。2013年,在《重建共和國的學校》(la refondation de l'Ecole)報告的基礎上,法國參議院于同年6月通過了《重建共和國基礎教育規劃法》,再次對小學作息時間進行了調整,縮短了學生每天的上課時間并增加休假。由于近年來法國出生人口的下降,許多小學面臨縮班甚至閉校的問題,尤其是對農村地區的小學,這一現象更為嚴峻。因而,在小學低年級推行小班教學,扶持貧困家庭,加強邊緣地區的小學建設,成為目前法國針對小學教育問題的主要應對措施。
(三)中等教育
法國中等教育源于法國中世紀的“公學”,公學作為大學的預備機構,以古典語言、數學為主要教學內容。17至18世紀的教會學校分為初級部與高級部,初級部的修業年限為六年,高級部為三年[7]。受精英主義的影響,法國中等教育在與初等教育相分離的雙軌制教育體系中形成了學費高昂、智力為上、選拔嚴苛的特點。到19世紀,由拿破侖創立的國立中學在中央政府的管轄下成為少數精英的聚集地。與國立中學類似,各城市也建立了市立中學。至此,法國初步建立起了包含初中與高中的中等教育制度。
20世紀初,為了給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實現教育現代化與民主化的需要,法國開始了具有本國特色的教育改革。20世紀50年代,法國迎來人口高潮,沖擊了中等教育的發展。與此同時,產業結構的變革要求學校培養更多的技術型人才。基于此,1959年,《教育改革法》進一步改組了中等教育機構,組建了四年制普通教育中學,重新設置了技術高中與技術中學。該法令的頒布,使中等教育開始普及,同時也將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納入正規中等教育的范疇,培養目標多元化的中等教育體系開始在法國形成。1963年,法國教育改革統一了初中的學制,將當時存在的幾種不同職能的、實施第一階段中等教育的學校統一命名為初中,“統一初中”(le collège unique)的建設逐步完成。在哈比改革后,法國基礎教育學制改革已基本趨于成熟,“為了全體學生成功”的改革目標也進一步推動了法國教育民主化的進程,基本實現了初中教育的普及。但隨之而來的初中學生兩極分化以及高中教育水平堪憂等問題,成為下一階段法國政府決心以學生為中心,保證每個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功,促進教育平等與公正的改革動因。
21世紀,為了應對法國教育發展的需求與問題,法國教育改革進入了新的時期。2007年10月,法國國民教育部部長達爾克斯(X.Darcos)發布高中課程改革設想,建議引入豐富開放的引導類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具備接受高層次學術教育的素質,以更好地滿足學生多方面的興趣、需求和個性發展的需要,最終實現共同發展。2010年1月28日,法國國民教育部繼續秉承“為了全體學生成功”理念,正式實施“新高中”改革方案——《面向2010年的新高中》(Versunnouveau lycée en 2010),在更好定向、更好輔導和學好外語三個方面開展積極改革。方案提出,自2010年新學期開始,在法國普通高中和技術高中一年級組建成立“新高中”,法國的高中轉向對普職融通的深入實踐。與之前相比,此次改革以增加普通高中、技術高中與職業高中三類高中的公共基礎課程課時、學時為主要措施,以便學生在不同軌道之間轉換。在結束高一課程后,不同軌道的學生可以重新選擇高中類型與專業方向。職業與技術方向的學生在獲得會考證書后,同樣可以進入大學繼續深造。這一變化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路徑,為學生專業的變化提供了便利條件。
二、法國現行基礎教育學制形態
(一)法國教育的學區制度
學區制在法國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早在拿破侖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后,就確立了法國的中央集權式的教育管理體制,整個國家的教育行政體制主要分為中央、大學區和省三級。全國的教育實行學區化管理。學區的劃分以法國的行政大區為依據,通常以行政大區的首府命名學區。至2020年,法國已建立30個大學區(Académiques),其中25個學區在法國本土,5個學區在海外領地。在管理機構方面,小學(包括學前教育)由“縣市”負責管理;初中由“省”負責管理;高中(包括職業高中)由“行政大區”負責管理[8]。
(二) 基礎教育學制結構
1. 幼兒教育
2019年,法國最新修訂的《教育法典》將幼兒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規定“每個3-16歲的兒童都必須接受教育”[9],標志著一直以來以非強制、免費為特征的法國幼兒教育發生了根本性變革。法國幼兒教育是教育周期中的第1個學習周期,即早期學習周期。幼兒園在學年齡為3-6歲,分為小班(3-4歲)、中班(4-5歲)和大班(5-6歲)。幼兒教育以讓幼兒想上學學習、肯定和發展幼兒個性為使命,旨在發展兒童口語、寫作、數字和其他領域的能力,使兒童通過玩耍、實踐反思和問題解決的方式來鍛煉記憶和學習[10]。
2.小學教育
法國小學一般為五年制,接納6至11歲的兒童。一年級稱CP(預備班),二年級稱CE1(基礎班第一年),三年級稱CE2(基礎班第二年),四年級稱CM1(中級班第一年),五年級稱CM2(中級班第二年)。掌握法語和數學是小學教育的優先目標,讓學生獲得基本的知識工具是小學辦學的宗旨。小學教育包含了教育中的兩個周期:第2周期,即基礎學習周期,包括預備課程(CP)、第一年基礎課程(CE1)和第二年基礎課程(CE2);第3周期,即合并周期,包括中級班第一年課程(CM1)和中級班第二年課程(CM2)。第2周期中,學生要學習一門外語,同時還要學習質疑哲學、藝術、體育以及道德和公民教育等內容;第3周期除CM1和CM2課程外,還包括初中的六年級課程。學生要鞏固他們在這些領域的學習,還要繼續在科學和技術、歷史和地理、藝術史等方面進行深入學習[11]。
3.初中教育
法國初中學制為四年,和法國的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連貫性類似,法國的初中和高中之間統一設置“階段調整”。從初中入學后的第一年,到高中最后一年畢業,分別按降序被稱為六年級(Sixième)、五年級(Cinquième)、四年級(Quatrième)、三年級(Troisième)、二年級(Seconde)、一年級(Première)和畢業班(Terminale)。法國初中為中等教育的第一環節,從六年級到三年級,相當于中國習慣稱呼的初一到初四。其中,六年級為“觀察和適應階段”,目的是讓六年級的學生適應初中的組織和生活環境,并確保CM1和CM2課程周期前兩年學習的連續性。初中階段的五年級到三年級為教育的第4周期,即深化學習周期,旨在培養學生不同學科的發展和橫向技能。完成初中學業后,通過考核的學生可獲國家頒發的初中畢業文憑,前往高中學習[12]。
4.高中教育
法國高中學制為三年,即上述的二年級(Seconde)、一年級(Première)和畢業班(Terminale),相當于我國的高一、高二和高三。法國高中包括“普通和技術高中”以及“職業高中”兩種類型。其中,“普通和技術高中”包括普通高中與技術高中。第一年的高中課程為普通高中與技術高中的學生所共有,在第一年課程結束后,學生可以在普通高中與技術高中之間做出選擇。職業高中的學生在學習公共課程后也可以重新選擇自己的就讀軌道。參加普通高考的學生一般可以從文學系列、經濟與社會學系列以及科學系列三個系列中做出選擇。就讀技術高中或職業高中的學生選擇更加豐富多樣,包括建筑、通信、美容、食品、酒店管理、航空、數字職業、車輛維修以及家具設計等多種專業,這種升學定向選擇被稱作“學業定向”[13]。高中第二年,所有學生需要參加評定測試,以評估他們對法語和數學的掌握程度;高中第三年則面臨中學畢業考試,畢業時設會考,畢業證書既是文憑,也是進入不同種類高等教育的許可證。法國基礎教育階段學制如圖1所示。
三、 法國基礎教育學制的特點
(一)集權與分權相互博弈的教育管理體制
法國的教育管理體制以其高度的中央集權傳統而著稱于世,其基礎教育的學校管理體制也沿襲了這一傳統。雖然這一體制保障了國家教育政策的統一,但也誘發了法國教育行政管理效率低下、教育質量下滑、官僚主義盛行等弊端,賦予中低層級教育主體更多的決策權成為法國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實踐的一個必然趨勢。
早在20世紀末,法國就進行了分權管理改革,教育體制中的部分權力下放到學區、市鎮和學校,市鎮開始擔負小學的教學和校舍建設管理工作。1983年,法國政府對市鎮、省、大區和國家的權力進行了重新分配,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地方和教育機構更多辦學自主權,包括一定的行政、教學和財政自主權。自1988年以來,法國中央政府與各學區之間建立起合同制這一新型對話機制,合同制以簽訂“計劃合同”為實施依據,以保障教育計劃的貫徹執行。2004年,法國頒布實施《權力下放法》,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權,幼兒園和小學、初中、高中的管理權不同程度地分別下放到市鎮政府、省政府和大區政府(見表1)。這種做法在確保全國統一管理的前提下,更有效地調動了學校和地方的辦學積極性,同時降低了行政成本。
(二) 特殊與普通融合生長的全納教育
全納教育在法國的發展淵源已久,由特殊教育發展而來的沒有排斥、沒有歧視、沒有分類的全納教育理念在20世紀末日漸成熟。為更好地全面促進基礎教育的公平實施,法國全納教育秉持著特殊與普通融合生長的理念,致力于將特殊兒童的教育納入普通教育軌道,并為此提供相應的保障措施。法國政府與教育部主導提出的“為了全民入學”的全納教育政策,也為法國基礎教育的發展添上了鮮亮的一筆。
近年來,在全球疫情危機背景下,法國政府再次重申了將殘障事業作為國家的優先計劃,繼續實踐全納教育的理念。根據國家殘疾人事務秘書處于2020年8月26日發表的報告,法國政府有關全納教育的最新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政府開通免費電話為所有家庭提供支持和援助,建立更加完善與健全的咨詢與訪問體系;二是繼續鞏固并增加相關措施,建立“地方全納陪伴中心”(P?le inclusifs d'accompagnement localisé,PIAL)以提高地區內全納學習陪伴的覆蓋率,增加“特殊教育和家庭護理服務”,為殘障兒童提供更好的支持與幫助[16]。除此之外,學校的多學科團隊也為殘疾學生制定了個性化學校教育項目并成立學校教育監測小組,確保為每個殘疾學生提供周到和定期的支持;除了陪同上學服務,殘疾學生還可以選擇在醫療機構上學或者通過學校教學單位的外包形式獲得教育。更為重要的是,法國將全納教育納入公共服務質量范疇,決定通過靈活的預算和行政為全民入學提供資金支持和政策保障[17]。在國家預算方面,持續增加用于流動性支持團隊與本土社區的預算,將擁有豐富中學教學資源的“線上全納學校平臺”以及陪讀員等有利條件,進一步投入到全納學校的基礎教育改善中。對于6至16歲的殘疾學生,國家遠程學習中心(CNED)通過一種特定設備,為因殘疾而無法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學生提供遠程教育的公共服務[16]。
總體來看,法國的全納教育一直秉承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融合發展的主旨。由于“法國政府更傾向于支持將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安置于普通學校,特殊學校數量多年來呈減少趨勢”[18]。到2021至2022學年中,超過212,400名殘疾學生入學,普通學校的全納教育班級招收殘疾學生的比例相較2004年幾乎翻了一倍[14] 72。通過以上全納教育政策可以看出,為了幫助殘疾學生更好地融入學校生活,法國通過提高全納教育預算,提供個別化的教學生活輔助、增加無障礙設施、提供陪護陪同服務、增加技術支持等措施降低了普通學校接受殘疾學生的門檻,以適當、豐富、靈活的安置形式使更多有特殊需要的學生獲益。
(三)升學與就業雙向行駛的普職融通教育通道
為實現二戰后經濟的全面復蘇,法國開始創立國家計劃總署。在勞動力培養與需求預測的目標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有關教育的規劃逐步進入國家規劃的范疇,經濟發展的需求讓技術員、工程師、教師、醫生等職業出現較大缺口,使得法國政府與企業不得不重新考慮普通教育與職業的合理規劃。20世紀70年代后,法國開始嘗試開辟聯系各類教育的通道來完善職業教育體系,通過設立過渡班允許不同軌道間學生的過渡與轉換,取消早期職業培訓,增設職業文憑,并將職業教育向高等職業教育延伸[19],以實現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并軌發展。進入90年代,法國對高中系列的教育進行了較大改革,使高中教育幾經變革后形成了如今的普通高中、技術高中和職業高中并列的局面。
普通高中主要為高等教育的文理專業輸送專門人才,技術高中和職業高中的任務是培養職業技術型人才并為高等職業技術行業輸送人才。2010年“新高中”改革方案實施后,法國的高中轉向對普職融通的深入探索,普通高中與技術高中并軌發展,從一年級組建成立“新高中”。在第一學年與第二學年中,普通高中與技術或職業高中之間可以實現軌道的融通與變換。學生可以在普通高中、技術高中與職業高中之間實現轉軌發展,減少錯誤選擇的遺憾,也為各類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普通基礎文化條件(見圖2)。值得一提的是,在法國普職融通中,方向指導教育與學徒制是促進普職融通發展的重要教育實踐。
1.方向指導教育
方向指導教育是指在家長與教師的引導下起草針對學生個人的導向計劃,制定學生的學習計劃與未來就業計劃。方向指導教育貫穿初中到高中,在整個中等教育過程中,都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及時做出調整,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職業規劃與專業選擇[22] 。法國的方向指導工作至今已發展了近半個世紀,學生從初中三年級直至高中畢業都有機會接受相應的職業指導。例如,學校設置固定時間為學生們提供此項服務;教育工作者統一為學生們組織“職業及教育指導”座談會;學校鼓勵學生們參與實習及產業“開放日”活動等。學校內授課教師特別是畢業班教師是此項服務的主要承擔者[22]。
法國國民教育部還組織了名為迎新之春(Le Printempsde l'Orientation)的專業測試活動,動員所有國家和地區的教育主體進行方向指導,特別是在高中和高等教育機構。迎新之春活動旨在展示學校、學生或學徒身份下培訓路徑的多樣性,讓學生有機會開闊視野,加深對專業和培訓的了解,并建立定向項目[23],以便更好地提前適應與體驗職業生活,進一步優化方向指導的作用。
2.學徒制
法國現代學徒制是指學生完成初中教育之后,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在學徒培訓中心(Le centre de formation d'apprentis ,CFA)和企業,攻讀職業教育或技術教育文憑或職業證書的人才培養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企業培訓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學徒培訓中心是由地方政府、工商行會、企業或者企業協會主辦的繼續教育機構。在學徒培訓中心的學生通過學校學習和企業實踐的交替方式完成學業,學徒既是學生,也是企業員工,領取企業發放的津貼。目前,學徒制是法國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已經成為法國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特色,為法國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量應用技術人才。法國學徒制的具體實施過程可以分為尋找接收企業、簽署學徒合同以及培訓三步。為保障學徒制系統的順利運行,法國政府還從公共系統與個人福利兩個層面出臺相關政策,以增加公共財政投入與個人補助,為學員提供工作報酬、醫療保險、帶薪休假等福利保障[24]。
普職融合強調的是整個社會對于職業技能和人才的需要,同時也促進了教育的多元化和靈活性。普職融合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傳統的學科知識,如數學、語言、歷史等,還為學生提供職業技能和實踐經驗,旨在通過學習通道的并軌發展,為所有學生提供平等的教育和就業機會,幫助學生獲得職業方向和技能,使他們在學業結束后能夠迅速適應職場、成為獨立的個體并為社會做出貢獻。同時,普職融合也有助于促進高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效益。目前法國這種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大眾教育及精英教育相互交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相互銜接的特殊教育制度,為學生選擇升學或就業建立了多重、靈活的通道,增加了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選擇自主權,對學生的個人成長和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法國基礎教育在其發展過程中不乏成功之處,在世界上也有較大影響。但《重建共和國的學校》報告中指出,法國學校在近40年間發生了巨大變化,法國教育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也日益明顯。其中最主要的癥結在于傳統“貴族情結”與現代平等原則沖突導致的學業失敗問題。法國初等教育體制在一戰前實行貴族學校和平民學校并存的雙軌制,這種體制的社會篩選意味突出,導致不同社會階級接受不同的教育,直接加重了社會分化和不平等。精英導向的學校教育也基本以智力型教育內容為主,過于抽象且難度較高的教育內容進一步導致許多學生難以適應而造成學業失敗。盡管法國在一戰后采取措施促進學校教育的平等與民主,逐步建立了以“免費、義務、世俗化”為基本原則的現代基礎教育體系,但學業失敗仍是目前困擾法國學生的最主要問題。據統計,2011年,18-24歲的年輕人中有12%的學生不能完成學業。每年有15萬名初中生拿不到畢業證書,28%的高中生同樣如此[25]。法國的教育制度雖然為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提供了入學機會,但學生學業失敗、留級和淘汰現象嚴重,近年來學習困難的學生數量呈上升趨勢。學業失敗背后所反映出的是長期以來法國教育不平等以及學業競爭激烈的突出問題,學生學習年限和學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取決于學生的家庭出身,社會地位較低的人教育水平也低,學業受阻、學業停滯的現象愈發嚴重。此外,由學業失敗所引起的學習焦慮、信任危機等負面情緒蔓延,成為影響學校教育的隱形因素與文化氛圍,進一步加劇了在利己主義、功利主義與虛擬主義的社會環境格局中學生與學校的適應壓力[26]。
為了應對學業失敗的問題,法國在1989年出臺的《教育指導法》中就已經將“保證學生學業成功”作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首次提出“為了全體學生成功”的改革理念,并一直將此貫徹于法國的教育改革與實踐當中。為全面應對21世紀的挑戰,2005年前后,法國教育界公布了《為了全體學生成功》(Pour la réussite de tous les élèves)報告。報告以“為了全體學生成功”作為首要目標,提出使全體學生在義務教育完成之后都能具備就業所必需的知識、能力與行為準則,并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依據此報告,法國政府起草了教育系統指導法案,后又經議會通過了《學校未來的導向與綱要法》(Loi d'orientation et de programme pour l'avenir de l'ecole),為法國教育提供了2010到2030年間的改革藍圖[27]。結合2013年《重建共和國的學校》報告可以看出,法國基礎教育未來改革的主要發展方向將集中在保障所有學生的學業成功;以學生為中心調整教學安排以及打造更為平等的教育體系等方面。首先,在保障所有學生的學業成功方面,通過保障初等教育的優先性,加強幼小、小初銜接,推行“共同基礎”[28],緩解留級問題,完善方向指導教育,實施靈活的教育方式等措施,從多個維度為基礎教育的成功保駕護航。其次,在調整教學安排時,以空間與時間為兩個主要維度,以學生為中心,進一步完善校舍設施,為學生提供并設置更為適宜的學習空間與作息時間。最后,打造更為平等的教育體系、重塑教育公平是法國基礎教育未來改革的核心要義。法國政府正在從降低義務教育年齡,推行“教育優先區”[14] 52,扶持貧困家庭,保障殘疾學生正常入學,促進男女學生平等,大力推廣數字化教學等方面入手,不斷對教育系統進行升級。法國政府在新的教育改革中,將學生作為重建基礎教育的價值核心,以保障基礎教育的公共服務性與公平公正作為改革宗旨,這對改變法國原有的教育體制具有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任鐘印.世界教育名著通覽[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421.
[2]李萬文.新編法國概況[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7:152.
[3]楊玲.法國未來15年教育發展改革綱領——醞釀中的新《教育指導法》[J].世界教育信息,2005,(06):5-7.
[4]王瑩.比較學前教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81.
[5]中國駐法國使館教育處.法國學前教育簡況[J].基礎教育參考,2011,(19):28-29.
[6]武欣.法國學前三年納入義務教育:多此一舉還是另有他意?[J]. 基礎教育,2019,16(05):32-40.
[7]巨瑛梅,吳明海.法國基礎教育概覽[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7:5.
[8]Ministère de l'Education Nationale et de la Jeunesse. Les régions académiques,académies et services départementaux de l'éducation nationale[EB/OL].(2021-01-01)[2022-12-04]. https://www.education.gouv.fr/les-regions-academiques-academies-et-services-departementaux-de-l-education-nationale-6557.
[9]République Fran?aise. Code de l'éducation[EB/OL].(2019-07-26)[2022-12-04]. https://www.legifrance.gouv.fr/codes/section_ lc/LEGITEXT000006071191/LEGISCTA000006166564/?anchor=LEGIARTI000038901859#LEGIARTI000038901859.
[10]Ministère de l'Education Nationale et de la Jeunesse. L'école maternelle[EB/OL].(2021-01-01)[2022-12-04]. https://www.education.gouv.fr/l-ecole-maternelle-11534.
[11]Ministère de l'Education Nationale et de la Jeunesse. L'école élémentaire[EB/OL].(2021-01-01)[2022-12-04]. https://www.education.gouv.fr/l-ecole-elementaire-9668.
[12]Ministère de l'Education Nationale et de la Jeunesse. Le collège[EB/OL].(2022-09-01)[2022-12-04]. https://www.education.gouv.fr/le-college-4940.
[13]Ministère de l'Education Nationale et de la Jeunesse. La voie professionnelle au lycée[EB/OL].(2022-09-01)[2022-12-15]. https://www.education.gouv.fr/reussir-au-lycee/la-voie-professionnelle-au-lycee-12101.
[14]Directrice de lévaluation,de la prospective et de la performance.Repères et références statistiques 2022[EB/OL].(2022-08-01)[2022-12-15]. https://www.education.gouv.fr/reperes-et-references-statistiques-2022-326939.
[15]雅基·西蒙,熱拉爾·勒薩熱.法國國民教育的組織與管理[M].安延,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384.
[16]Ministère de l'Education Nationale et de la Jeunesse. La scolarisation des élèves en situation de handicap[EB/OL].(2023-03-01)[2022-03-30]. https://www.education.gouv.fr/la-scolarisation-des-eleves-en-situation-de-handicap-1022.
[17]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教育處.法國教育通訊(第26期)[EB/OL].(2020-11-10)[2022-03-30]. http://france.lxgz.org.cn/france/zehzjl/fgjydt/20201110085625144095/index.html.
[18]李怡寧,田志磊.法國特殊教育及其財政支持機制探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5,28(22):41-46.
[19]王曉輝.當代法國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21:2-26.
[20]Ministère de l'Education Nationale et de la Jeunesse. Lelycée[EB/OL].(2022-08-01)[2022-03-30]. https://www.education.gouv.fr/reussir-au-lycee/le-lycee-41642.
[21]陳元.法國基礎教育[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188-202.
[22]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教育處.法國教育通訊(第17期)[EB/OL].(2020-04-24)[2022-12-15].http://france.lxgz.org.cn/france/zehzjl/fgjydt/20200424092638142801/index.html.
[23]Ministère de l'Education Nationale et de la Jeunesse. Le Printempsde l'Orientation[EB/OL].(2022-11-01)[2022-03-30]. https://www.education.gouv.fr/reussir-au-lycee/le-printemps-de-l-orientation-327179.
[24]Ministère de l'Education Nationale et de la Jeunesse. Se former par l'apprentissage[EB/OL].(2022-09-01)[2022-03-30]. https://www.education.gouv.fr/se-former-par-l-apprentissage-2216.
[25]劉京玉.重建教育公平:法國《重建共和國基礎教育規劃法》解讀[J].世界教育信息,2013,26(20):44-48.
[26]王曉寧,張夢琦.法國基礎教育[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5:243-245.
[27]王曉輝.法國新世紀教育改革目標:為了全體學生成功[J].比較教育研究,2006(05):22-27.
[28]王曉輝.新世紀法國基礎教育改革舉措[J].中國教育學刊,2012(08):88-92.
Constructing the School System That Emphasizes the Connection of Each Education Stage:Research of French Basic Education School System
YUE He1 ? FENG Yonggang1 ? WANG Yongli2
(1.Faculty of Education,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014;
2.Research Division, Center for 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 China, Beijing 100816)
Abstract: The academic system of basic education serves as both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s rams-stone foundation and a crucial link in the macro-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actual delivery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Since the 18th century, France has undergone several reforms by forming the basic education system with “for the success of all students” as the primary purpos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rench education on the school system,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rench school system, including the history of the four school stage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and high schoo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current school district system and school system structure, then summarizes the highlights of the French school system, e.g., the administration of education with competitive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inclusive special and ordina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channel with Two-Ways for employment and further educatio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after analyzing the French experience from the basic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Keywords: French; School system; Basic education; Inclus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責任編輯 姚力寧 ? 校對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