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杏
從行業基本面看,可謂喜憂參半:近期醫藥行業反腐力度加大,市場存在擔憂情緒。反腐可能會影響部分區域、部分品種的招標入院進度,但近年來行業每年都會有專項整治活動,整體銷售費用率已經下降,且上市藥企合規標準較高,本輪反腐對業績影響或有限。而從中報看行業表現穩健,部分龍頭公司業績超預期有望帶動市場情緒。
近期行業反腐力度明顯加大。5月,有關部門發布相關通知,強調要重點整治醫藥領域突出腐敗問題。7月早時,八部委聯合印發深化醫保2023 年下半年重點工作任務,提及將全面加強醫藥領域綜合監管。而月底行業相關會議在京召開,強調集中整治醫藥領域腐敗問題是推動健康中國戰略實施、凈化醫藥行業生態、維護群眾切身利益的必然要求。
醫藥領域反腐主要針對藥品和醫用耗材濫用,以及采購過程存在灰色地帶等問題。就創新藥來說,確實需要大量的學術推廣和醫生教育,才能保證使用的有效性和規范性;但從中證生物醫藥指數來看,行業整頓后,整體銷售費用占營業總收入的比例已經明顯下降,從2019年的24.47% 降至2022 年的16.66%。
一定程度上,反腐的推進可能會影響部分區域、部分品種的招標入院進度;但在疫后需求復蘇背景下,如果一家公司合規性較強,同時疊加新品放量、國產替代、海外增量、規模化效應等增長動力,未來仍有望保持較高增速。
大部分上市公司本身合規標準普遍較高,受到沖擊較大的可能還是一些規范性較差的小型藥企,它們此前投入大量銷售費用拓展銷量。而隨著行業經歷供給側改革下的出清,專注于研發的優質上市藥企有望減輕銷售費用負擔,提高自身市場份額,行業中長期發展也會更加健康。
隨著我國逐步進入老齡化階段,醫藥行業長期需求增長的邏輯不變。國內藥企逐步具備全球競爭力,新藥政策環境逐漸改善,創新研發也日益受到國內藥企重視,持續增長的研發投入會加速創新成果落地。
同時,疫后院內市場快速復蘇,其對行業的影響在二季度以后逐步出清,由此帶動院內診斷及治療需求相關的處方藥、耗材、診斷試劑、醫療服務等,實現反彈式快速增長。
再從行業中報業績來看,復蘇趨勢明顯。截至8 月4 日,已有122 家醫藥上市公司披露中報預告,其中72 家預增,整體預計凈利潤同比增速中位數在30% 以上。
2018 年首次仿制藥集采至今,藥品、耗材領域已分別歷經了4 年以及2 年的集采政策周期。部分創新藥上市公司已經逐步走出集采影響,如某創新藥龍頭公司一季度營業收入增速由負轉正,二季度有望持續增長。
另外醫療器械板塊整體上半年業績表現亮眼,行業處于景氣度提升的階段,受益于疫后醫療新基建和國家分級診療端醫療資源下沉大趨勢,整體板塊呈現持續擴容態勢;疊加國產政策傾斜力度窗口期下,國產設備憑借性價比優勢和產品性能的持續提升,進入進口替代加速期。
醫療服務方面,板塊從疫情中快速恢復,患者需求加速釋放;其中部分可選型醫療,隨著居民健康意識的加強增長明顯。整體來看受益于疫后診療量恢復,板塊業績表現強勁,多家企業實現扭虧或虧損收窄。
此外,值得關注的還有疫苗板塊。2021 年下半年以來,受新冠疫苗需求下降影響,板塊整體回調幅度較大,今年非新冠常規產品的接種進入常態化階段。上半年疫苗行業整體批簽發次數為2087 批次,同比增長8.1%;受益于市場策略HPV、PCV13、二倍體狂苗等重磅疫苗品種快速放量,非國家免疫規劃品種簽發批次占比持續提升。
近期國家醫保局正式發布《談判藥品續約規則》及《非獨家藥品競價規則》。《續約規則》提出,對達到8 年的談判藥納入常規目錄管理;對未達8 年的談判藥,連續協議期達到或超過4 年的品種以簡易方式續約,或者新增適應癥觸發降價的品種可降幅減半。對于按照現行注冊管理辦法批準的1 類化藥、1 類治療用生物制劑,1 類和3 類中成藥,在續約觸發降價機制時,可以申請以重新談判的方式續約。
創新藥國家醫保談判常態化以來,5 年中參與談判的70 個重大新藥創制專項藥品,有66 個談判成功,成功率達到94%,國家醫保對創新藥的支出從2019 年的59.49 億元增至2022 年的481.89 億元,同時新上市的國產創新藥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放量。政策顯著利好創新藥中長期價格趨勢,提升創新藥企研發積極性。
隨著中報逐步披露,結合近期支持醫藥創新的政策落地和板塊估值仍然處在歷史低位,醫藥有望迎來低位布局良機! (文中基金僅做舉例,不做買入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