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鳳,朱曉棟
(大理大學教育評估中心,云南 大理 671003)
大理歷史悠久,早在4 000 多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的遺跡〔1〕。唐宋年間,大理曾是云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時間長達500 多年。蒼山洱海環抱的平壩地區成為當時少數民族地方政權中心的首選之地,南詔前期的太和城和大厘城、南詔后期和大理國時的羊苴咩城等國都①太和城史籍中又作“大和城”;大厘城史籍中又作“大釐城”;“羊苴咩城”為《新唐書》的寫法,《舊唐書》作“陽苴咩城”、《蠻書》作“陽苴哶城”等,文中除史料引用外,三城名稱均按《新唐書》寫法。均建于此。明初在大理國舊都——羊苴咩城基礎上修建的大理府城,明清時期為大理府府治和太和縣縣治所在地。從王都到地方治所,大理古城一直為“滇西重鎮,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為兵家必爭之地。城之得失,事關云南之大局”〔2〕,至今仍發揮著古城鎮的特殊功能。
大理古城是中西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的匯集地,至今仍保存的城樓、城墻遺址、棋盤式的街區格局、傳統民居建筑以及和諧的人居環境,1982 年被列為國務院公布的首批二十四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2012 年被評為國家AAAA 級旅游景區,經歷了名城保護、景區化發展的階段,并朝著“遺產化”的方向發展。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 年),明廷派大理衛指揮使周能依照明朝府城體例修筑大理府城。第二年,“都督馮誠率指揮使鄭祥廣而擴之,展筑東南二面”〔3〕14。新的大理府城規模壯闊,“周圍一十余里,四門:東曰通海,南曰承恩,西曰蒼山,北曰安遠,其上有樓”〔4〕。府城按明制為方形,四面筑城墻,“方三里,城墻高二丈五尺,厚二丈。池闊四丈,深七八尺”〔5〕185。
明初,朝廷派至大理的外籍地方官員加快了對大理府城的建設,明正統二年(公元1437 年),邯鄲人賈銓任大理知府,到任后采取多項措施改善民生,同時“均輸累萬之軍餉,修當祀之廟壇;學校仰其樂育,流亡感而歸來”〔6〕,保障軍需,緩和軍民矛盾,實施德化教育,民風大大改善;橋梁路道等城建設施“多所繕完”,“創文化、永安、德政、鎮遠四坊于十字街”,修文廟、府學學堂“字齋房”,建文昌祠、鄉試場地“致齊堂”和南城門外的外驛館等等。
1.大理府城建筑朝向
大理府城在建城時,按明制,官邸等大型公共建筑皆坐北向南,而蒼洱壩區地勢西高東低,整個府城東西高差達35 米,城內建筑坐向與地勢特點極不協調。正如“嘉靖名宦”李元陽在《遷建大理府治記》中所說:“舊治面離而出,席坎而居,枕既戾山,襟亦失水,始拘法制之小得,終虧輿地之大觀”〔7〕,他痛批為守舊制,“不顧向背之勢,陰陽之宜”的建筑朝向制式。明代中期以后,城中建筑朝向逐步改為坐西向東。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 年),府署“舊治南向,巡撫御史劉翾檄、知府史詡改建向東,枕山面河”〔5〕185。明萬歷年間,大理府城中建魁星閣,“高出城表,與東山文筆塔對峙”〔8〕111。到明末,大理府城大部分建筑逐步形成“西枕蒼山、東帶洱海,龍首龍尾南北二關復抱其左右‘枕山襟河’”〔8〕111,順應地勢、坐西向東的建筑格局。
2.城內機構設施布局
據景泰《云南圖經志書·大理府》和正德《云南志·大理府》的記載,大理府城內公廨、學校、堂亭、樓閣、祠廟、館驛等行政設施、校堂、廟宇齊全,它們的分布都以府治為中心。“府治在城中,洪武十七年建置,內有經歷司、照磨所、司獄司、軍資庫、價閣庫”,為整個府城的行政統治中心。府治以南公廨、校堂最為集中,包括“各州縣俱有”的布政分司;“內有典史廳、架閣庫”的太和縣治,縣治東為太和縣學;“內有經歷司”的大理府軍哨——大理衛,大理衛治東為銀場分司;“文廟在東側”的府學,府學之南五百步為射圃;驛館“洱西驛”。府治西為五花樓、社稷壇、文昌祠,文昌祠之右為致齋堂。府治西南為金滄道、按察司分司和關王廟。府治東有東岳廟,東岳廟之南為西岳廟。府治前有“旌善、申明二亭”“左有府前鋪”。府城內大街有鼓樓,西有鐘樓。供奉守護城池之神的城隍廟也位于城中。府城東郊建有雷雨山川壇。府城北郊為歷壇。此外,崇盈倉、稅課司、河泊所、陰陽學、醫學等其他公署“散之于城之內外”。據天啟《滇志·方外志》記載,府城內的寺觀較多,普賢寺、棲霞觀、大我寺、大悲寺、普賢寺、文殊寺、興福寺等分布于城內各處。
從整個城市的布局來看,大理府城南北城門之間的大街為軸線,城內的衙署、祀典等官方建筑皆沿南北軸線兩側分布。公元1383 年,“都督馮誠拓展東城一百丈”〔5〕185,使府城的南北軸線未居中,城市中心西偏,形成西重東輕的布局。城東逐步發展為城民活動區域,有菜地、農田和林地等。隨著外部經濟空間聚集功能的加強,以及明代移民屯田等政策的實施,大理府城在“人與物相聚會”〔9〕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以“街巷”為特征的城市市場空間。
清朝建立初期,云南經歷了三十多年的封建割據統治,直至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 年),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后,云南才處于清王朝的統治之下,清廷沿用明朝的“府、縣”制度管轄大理,大理府城仍為大理府治和太和縣治所在地。康熙《大理府志》卷六記載:城池“每方三里,高二丈五尺,厚二丈,磚表石里,上置敵臺十五座,鋪三十九所,池闊四丈深”。
清代大理府城布局、結構上基本沿襲明制,朝廷對城市的增修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為對城防建筑的修復,二為對某些公共建筑朝向的調整。一方面,對城防建筑修復的次數較多?!翱滴跞荒辏ü?692 年),提督諾穆圖捐資,遣太和縣知縣張泰交拆四門樓新之”〔10〕。據張泰交《重修大理府四城樓記》的記載,他按“缺者補之,腐者易之,傾者扶之”,“至蕩然無存者”才“創而新之”的方式重修大理府城。重修中拆除原四門樓,建了“飛甍軒翥,杰棟嵯峨”的新門樓,改東門為“永清”①清代太和知縣張泰交在《重修大理府四城樓記》中作“永清”,康熙《大理府志》卷六《城池·大理府城》中作“承清”。、西門為“永鎮”,其余城門皆沿用明代名稱,并將城內的鼓樓改名“五華樓”②康熙《大理府志》記載:“五華樓廢址在今郡城中央,世傳南詔豐祐建,方廣五里,高百尺,上可容萬人,下可建五丈旗。元世祖征大理,駐兵樓前,重修。明兵燹始廢。今城中譙樓曰五華。姑存其名云”。。公元1856 年,整個城市在杜文秀領導的反清回民起義中損毀嚴重,“各衙署被燒毀,檔案無存,無憑查考”。為鎮壓起義,“同治十一年(公元1873 年),官軍攻城開掘地道,東南兩方轟塌三百余丈,十二年巡撫岑毓英就地籌款修理”。清軍鎮壓起義軍的過程中,城內的古建筑破壞嚴重。光緒年間多次重修城樓建筑,“(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東南城墻坍塌五十余丈,經知縣曹廷,請款與修”;“七年(公元1881 年)請款重修南門外城樓、東門城樓”;“八年(公元1882 年)東門近左城垣坍塌十七丈二尺”〔3〕14,請款重修;“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報請朝廷撥款修復城樓、城墻。多次修復之后,大理府城的城防建筑結構和格局依然保持完整。另一方面,康熙年間改明時金滄道舊署為提督署,并調整坐向為坐西向東;同治年間府縣學宮、考試院、城隍廟都改為坐西面東……大理城內的官式建筑皆按地形地勢調整朝向,不僅順應“向背之勢、陰陽之宜”的建筑選址制式,而且為城內民式宅院的建設和發展提出等級限制的要求和提供可效仿的建筑模式。
清末,大理“城內馳道闊二丈五尺”,街巷依然保持南北城門相對,東西城門相錯一條街的“雙十字”型格局,南北軸線和東城門所對軸線將整個城區分為大小不同的四個區域。南城門至北城門之間的大道為南北向正街,分為八段,依次為南門街—鼓樓街—衛市南—銀行街—四牌坊南—四牌坊北—魚市口北—北門街;東城門所在的東西向大道為東西大街,依次被分為六段:東門口—東門上街—魁閣街—衛市下街—衛市上街—響水關上。南北正街和東西大街將城內分成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個區域,東南、西南區域主要為校場、兵道、寺廟等,西北、東北區域除了道署、縣府、書院等外,為城內居民的日常活動城所,如西北區的“魚市口”“賣雞巷”;東北區的“屠羊巷”“東菜園”“曉街子”“打鐵街”“打銅街”“賣糠巷”等,不同功能的街巷格局延續了明初以來“南重北輕”“西重東輕”城市統治制式。
從街巷格局來看,大理城的西北和東北區域已形成滿足居民經濟生活需要的固定街市,城內的商業活動以生活必需品和手工業產品為主,農民、手工業者“定期將自己的勞動產品投放市場,商人則選定市場,循回交易,或座定市場開鋪長期經營”〔11〕,城市的商業功能凸顯。據民國《大理縣志稿》記載:嘉(慶)道(光)之間,人口增加,大理境內分上、中、下“三鄉”,“平疇沃野,婦織男耕”。“城內民屋比櫛而居,充塞四隅,殆無隙地,城內居民一萬三千余戶。市面商賈輻輳,貨物流通。”〔3〕73
清光緒年間開始,英法等國將緬甸、越南淪為殖民地,云南成為這些國家入侵中國的通道。一方面“洋貨始漸輸入,洎越亡于法,緬淪于英,于是洋貨充斥”〔3〕223,大理成為英法商人傾銷商品的主要市場和通往內地的通道。另一方面,大理的土特產品通過中緬邊境銷往國外。1895 年法國王子亨利·奧爾良(Henry Orlean)在他的游記中記述:大理“約有兩萬人”,“兩條主要的大街橫貫城市”,城中商鋪林立,生意興隆,“東邊的貨物要到達大理,就要通過紅河這條進入中國的最短通道”〔12〕,自云南東南部的蒙自、河口、思茅被辟為對外商埠后,大理以東及東南的貨物沿著紅河流域逆流而上,聚集于此。
此外,光緒年間,大理城內出現沿街的公共服務設施機構,據民國《大理縣志稿》記載,大理郵政局支局“在府城賃住民房,遷徙無定”,大理電報局“在前提督署左”,城市服務功能初顯。
清代,大理城的商業功能表現在兩個方面:一為城內商業活動的繁盛,基于居民日常經濟生活的需要,以城市手工業為基礎的商品交易按品種或類型、以街巷為聚點,形成售販不同商品類目的商業街市;二為因地處中國西南門戶的咽喉之地,境內的土特產品、境外的“洋貨”,以大理城為交易中心,或為通道運往國內其他地方,大理城在中國西南邊境商貿經濟活動中的物資交流和聚集功能不斷擴大。
民國元年(1912 年)大理“府縣歸并,并以大理府長兼攝縣事”〔3〕7,二年“廢府廳、州制”,改“太和縣”為大理縣。據民國《大理縣志稿》記載,大理城“高二丈四尺,磚表石里,上置敵樓十五座,鋪三十九所,周七里三分,垛口一千四百八十個,越墻垛口八十個,統計一千五百六十個。東門名洱海,西門名蒼山,南門名雙鶴,北門名三塔。四門城樓各高二丈二尺,寬四丈八尺,四隅為角樓,池闊四丈,深八尺。今多被鄰田侵占。今城如平方形,在點蒼中和、龍泉兩峰麓,東距西洱海六里,北距上關七十里,南距下關三十里,向指北偏十五度”〔3〕15-16。
據民國元年調查,大理的本籍和客籍人口有所增加,但從城鎮風貌來看,“城內四隅更多空地,村壚寥落滿目蕭條,生易營業終難起色,人多游手,戶鮮蓋藏地方,現狀比較嘉道間極盛時期僅得十分之二耳”〔3〕76。大理城內的街巷、里坊依然布局嚴整,巷閭密集完好,大理全境舊分七區,大理城屬于人口稠密的“中鄉”占兩區,后兩區并為一區。大理城為第一區,“城內分四段南門口至北門口為橫線,東門口至西城埂為直線,其四隅為東南第一段、西南第二段、西北第三段、東北第四段”〔3〕28-29,街巷縱橫交錯,除街巷名稱外,與清末相比變化較小。
清代的街巷命名主要以官署府道和廟祠觀所等公共建筑、本土人群熟知的街巷標志、民眾生活中形成的經濟功能特色等,加之南、北、上(西)、下(東)的方位來描繪,街巷特點知名會意,體現了一定的市井文化。而民國的街區命名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重寓意和文化內涵,大道為街,小道為巷、坊、里,體現了一定的文化素養與文人情懷。如清代的“東門上街”“倉坪下街”“隍祠后街”,民國時期則更名為“壽春街”“永清坊”“長寧里”。
民國《大理縣志稿》卷三《建設部·署所》記載了“舊有常設署局”在城中街巷的分布:大理考試院位于中和坊、迆西兵備道署位于惠康里、大理府署位于安福里、提督署位于五華街、中營參將署位于善仁坊上街、中營守備署位于大福街等。此外,在受福里、吉壽里,永福坊、興文街、振武街等街巷也還分布著其他清末高級府局,這些署局在民國時期或被改建、或被廢棄、或傾圮。城內還新建大理會館等機構,大理會館“在城西南隅華興巷(即五福巷后),民國元年……修建新式大廳樓三楹,東西廂樓各三間,新式大門三間,又西向花廳北向廚房各二間,東南隅廁房一間”,“內蒔花草竹木甚多”〔3〕91,城中出現推崇環境協調的新式建筑。
大理處于地震多發帶,尤其是明以來史籍上記載了多次地震,大理城及城中建筑都有一定程度的損害。近代以來,最嚴重的是1925 年3 月大理發生的震級七級、烈度九級的大地震。震區“房屋倒塌近9 000 間,未倒但破壞嚴重者近4 000 間,牲畜死亡17 075 頭,壓死無算。谷米財物之損壞,徒喚奈何。至損失之資本、器具、籽種、破壞之田地,估計不下5 000 萬元”〔13〕。大理古城城內大部分建筑除南北城門及部分城墻外基本損毀。1931 年,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途經震后的大理府城:“古老的城墻,上面建有鈍鋸齒形的城垛,共有四座城門,其中南城的城門相當漂亮,但已為上一次地震所破壞。兩條主要的街道,成直角相交,分別連接四座城門,南北向的大道為主要的街道?!薄?4〕在斯諾眼中,震后的府城內真正古老的建筑并不多,究其原因不僅是地震,還包括“老的建筑如屋宇、商店、城墻、城門倒塌了,就按原樣在原址進行重建”和“一個世紀也少不了要重修一次”的做法。
抗戰時期,滇緬公路修通,大理城在連接滇東、滇西和滇南的作用大大減弱,蒼洱壩區的交通格局改變,大理城在近代發展中交通地位逐漸減弱。
1949 年10 月新中國成立后,當年12 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滇黔桂邊區縱隊第七支隊進軍接管大理,1950 年、1956 年分別成立大理專員公署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古城先屬大理縣、后屬大理市大理鎮管轄。如今,大理古城依然保留了明清時期筑城的基本格局,棋盤式分布,古城的城墻、城樓、古建筑、府第等逐步得到修繕和恢復。20 世紀80 年代至今,隨著大理旅游業的發展,知名度提高。如今的大理古城除了厚重的歷史存在感,更匯聚了多元文化,各種文化之間的交流、碰撞以及隱藏在社會經濟下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引來了各方關注。
近代以來,大理古城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1925 年的大地震中城中百分之九十的建筑坍塌,四城門受損嚴重。1949 年后,象征著封建統治的城防建筑逐步被拆除,1974 年北門樓被拆除,其余三個城樓隨后逐漸坍塌。“文革”中,西城墻、東城墻、北城墻被拆毀,城墻墻基附近開始建蓋大量的民房、各類廠房、行政機構和學校,被破壞的城墻達1 400米,城東南、東北以墻體土芯為邊開挖南北水庫用于農業灌溉。此外,城內的六十多座庵堂廟宇在“破四舊”中大部分建筑被搗毀或改作校舍、工廠庫房,位于古城中心十字路口的四座古牌坊也被拆除……古城內的大型公共建筑基本被破壞。
在這一段時期內,大理古城曾作為大理縣中心,體現縣級政府行政職能的各類機構均設在古城。為體現新時期的行政職能,絕大部分機構建筑都為新建,這些建筑皆為漢式主流風格,多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平頂房,部分建筑有一定的建筑高度。此外,古城南北主干道的兩側,貿易公司、百貨公司、郵局、銀行等公共建筑錯落分布,這些建筑的外觀與土木(石)結構、人字形瓦屋頂、低矮的白族民房差別極大,影響了古城總體的城鎮風貌。
20 世紀80 年代以后,大理古城進入發展轉折期,通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認定以及制定相關的保護規劃,古城的保護、修復工作開始,城中的街區格局被完整保存,歷史建筑逐漸修復,古城的棋盤式街區風貌得以再現。
1.古城的修復及保護工作
1982 年大理古城被列為全國首批24 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古城的“保護”“修復”等工作逐步展開。1983 年重建南北城樓及南城樓西側城墻。1998 年啟動大理古城墻修復一期工程,共修復古城南城門至紅龍井段古城墻660 米。1999 年在清末舊址上重筑五華樓。2001 年、2002 年分別在原址上重建蒼山門樓和洱海門樓,2002 年底修繕大理府考試院,2008 年在武廟照壁西側大殿舊址上重建武廟,2014 年將作為城內居民休閑、學習的大理文化園及其內的大理市圖書館遷出,重建文廟大成殿及周邊建筑。古城內許多公共建筑逐漸從人們的記憶中恢復到現實場景中。
恢復城樓等古建筑的同時,《大理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總體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1984 年起實施。大理古城四城門以內2.25 平方千米的區域被劃為古城重點保護區域,重點保護以歷史建筑群構成的古城輪廓線、白族民居為基調的建筑景觀、古城街巷的傳統特色和白族文化藝術,通過控制建筑物的高度、體量和建筑外觀等確保古城的風貌?!兑巹潯分型怀龉懦悄媳闭馈皬团d路”、東西大街“人民路”為商業游覽性質,對沿街店鋪的特色和營業方式均有所強調,并保留其余各街坊小巷的歷史特色。此外,對古城內的72 座古民居院落進行分類保護,重點保護有較高歷史價值的15 座白族民居院落;散落在城內的古井、穿街過巷的溝渠等等都被列入保護之中。從20 世紀末開始,大理古城的行政職能逐漸減弱,政府行政機構搬離古城遷至市中心下關或被置于古城城外。同時,保留服務城內居民生活的設施,這些設施的建筑通過整修改為仿古建筑,高度、色調、門面等外觀與周邊房屋相協調,古城鎮的風貌在“保護”中被恢復,古城的歷史特質正在被逐一還原。
2.街區布局
大理古城保持著六百多年歷史的棋盤式城池格局,街區格局依如清末,道路主次分明,疏密相間。南北向街道三條,分別是博愛路、復興路、文化路,復興路即為清末的南北正大街;東西向街道六條,蒼坪街、人民路、護國路、玉洱路、銀蒼路、平等路,人民路為清末的東西大街??v橫交錯的道路把古城分割成若干街坊,各坊內又有多條巷道,巷道肌理保持完好。如今的道路不像清末時將一條道路分成若干路段、各段取不同的名稱,而是一條完整的街道有一個蘊含時代特征的街名,但當時如“四牌坊”“魚市口”“大水溝”等名稱依然出現在城內本土居民的方位語言表達中。
如今的大理古城,城東南四分之一的區域為駐軍部隊所在地,城南分布著大理市博物館①原為清提督府,1856 年杜文秀領導的反清起義軍攻陷大理城后,將提督府改為總統兵馬大元帥府,帥府四周筑有高墻,內為規模宏大的建筑群,十八年后,大理城被清軍攻破,起義失敗,元帥府被恢復為提督府。1949 年后,歸駐軍部隊所用,1986 年建為大理市博物館。、五華樓、武廟、文廟、清真寺等建筑,城西北角為北門菜場,城北和東北有兩所醫院,多所學校散布在城中,其余絕大部分區域為居民的居住生活空間,民居分布在街頭巷里。
3.分成兩半的古城
(1)歷史文化街區的景區化發展
20 世紀80 年代初,大理古城內護國路中段建有大理市第二招待所,作為當時大理城內唯一的國營住宿設施,國內外游客聚集,外國游客居多,為外國游客提供服務的酒吧、餐吧、咖啡吧等集中在招待所兩側的街道,成為大理古城內游客與居民、中國人與外國人集聚休閑、游憩的“洋人街”。大理古城出現“旅游化”的發展趨勢。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古城復興路(南城門至玉洱路段)、人民路、“洋人街”成為游客觀光的主要集中區。為再現“穿城三渠”穿街達巷、“家家流水”的古城街區特色,紅龍井2003 年被打造為規劃思路下的水景街區。2010 年前后,隨著國內散客旅游人數的增加,為滿足需求大理古城內部分民居被改造成各式客棧,客棧的分布從游客聚集區到古城四周的各通道口,再到城內各條小巷,游客分布格局逐漸改變。2012 年10 月,大理古城被評為“國家AAAA 級旅游景區”,古城外設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古城內設旅游標牌系統、旅游公廁等旅游公共衛生設施,大理古城的旅游接待功能不斷增強,成為大理旅游資源的核心組成部分。2018 年為恢復歷史城鎮風貌,大理古城啟動古城風貌提升專項整治工作,通過恢復小青瓦屋頂、石灰漿刷面外墻、木制門窗……拆除與古城風貌不相符的設施,協調沿街商鋪招牌店匾的形式、色彩、體量等,城中主要街區的歷史文化氛圍大大增強。
從古城功能布局來看,蒼山門所對的東西向街道“玉洱路”成為游客與居民相對集中區域的分界,玉洱路以南的復興路南段、人民路、“洋人街”等的設施、功能都具有景區發展的種種特征,古城“南重北輕”“西重東輕”的城市布局特點在旅游發展背景下有了新的詮釋。
(2)原住民的居住空間
大理古城南部雖作為旅游規劃修復的重點區域,城墻、城樓、沿街建筑保護較好,但在游客聚集主要區域的街巷里依然生活著本地居民,復興路、人民路依然是他們出行的主要街道。古城以北生活設施相對集中,為當地居民生活的主要區域,延續了明清以來的傳統分布格局。
在大理古城2.25 平方千米的空間范圍里居住著以白族為主的,回、漢、彝等14 個民族,常住人口約4 萬人。隨著“生態移民”的熱潮,外來人口增多,長期居住古城的外籍人口數量增加,原住民的居住空間正在發生著變化。從沿街到巷里部分民居建筑的用途改變,居民的生計方式改變,被邊緣化的原住民居住空間成為本地人與外來者交流、本地文化與外來文化碰撞的新的場域。被分成兩半的古城,分界線越來越模糊,古城成為游客與本地人、外來者與居民共同分享的城市空間。
“城者,盛也,所以盛受人物也。城門皆筑土為之……”〔15〕,城市是與村落相區別的非農人口的地域集中,它是體現一定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功能的特定區域空間范圍。作為國家或地區中心,城既能發揮一定的職能作用,又能儲存文化,還能推動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
明初新建的大理府城,作為通往西南邊境的咽喉之地,它的軍事政治職能被強化,受漢文化影響的明代府治制式是府城的城市骨架和街巷結構建造的基礎。盡管明清以來大理府城曾遭受多次自然災害和人為損毀,但它的城市形態和內部街巷肌理依然保持完整。新中國成立以來,大理古城作為軍事城鎮和行政中心的職能逐漸被淡化,城的歷史文化價值、城市遺產特征被突出,在修復歷史建筑、重現歷史場景、凸顯旅游文化的過程中,古城經歷了旅游景區化的發展過程。隨著城市功能改變、商業功能轉換、人口置換、建筑功能重構等,大理古城的城市空間特征也隨之變化,大理古城的城市功能和空間布局也呈現出新的時代特征。
從軍事城鎮到歷史文化名城,地理環境因素、區位因素、經濟服務功能決定了商業因素是促進大理古城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新時代大理古城的旅游開發就像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有利于傳統街區的保存和城鎮風貌的恢復,而另一方面古城的旅游經濟服務功能被無限放大,導致旅游商業街區范圍不斷擴大,出現過度商業化、旅游商品同質化現象,這不利于傳統社會文化氛圍的營造,影響了其遺產特性的表達。
大理古城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空間,既融合了白、漢、回等多元民族文化,也交織著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在政府和企業主導的大理古城旅游發展模式中,名人故居內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老式建筑中設博物館等成為滿足旅游者多樣化體驗要求和古城旅游發展的“新”途徑。但隨著旅游開發向縱深化發展,文化資本向經濟資本轉換,不同開發主體為實現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古城的歷史文化遺產本質屬性通過“做遺產”的方式體現,“傳統文化變遷,‘涵化’現象屢見不鮮”〔16〕,這對大理古城多元歷史文化價值的延續產生了負面影響。
大理古城已成為旅游凝視的場所,應突破當前古城鎮如出一轍的旅游發展模式,做好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傳統建筑修復,營造傳統文化氛圍和完善旅游商業準入制度,同時扎根本土文化,保護為先,重視傳統文化的“活態”利用和創新發展,突出大理古城這一歷史文化空間的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