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成波,龐 仙
(1.云南省少數民族語文指導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昆明 650032;2.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北京 100081)
少數民族語文新詞術語規范審定工作中,翻譯審定活動以翻譯流程的形式呈現。翻譯流程包括“組織性程序”和“技術性程序”,前者指翻譯活動的總體組織過程或步驟,后者指進行文本語言轉換的具體過程〔1〕。實踐表明,翻譯程序之于翻譯質量有著密切的相關性。我國歷史上著名佛經翻譯家玄奘主持的譯場,分工具體而嚴密,有多達11 種分工和程序:譯主、證義、證文、譯語、筆受、綴文、參譯、刊定、潤文、謄抄、梵嘆。此外,還設監護大臣監閱總校〔2〕。翻譯程序的設置使玄奘譯場得以大規模高質量流水作業,其出經數量史載最多,質量也更好,創造了經書翻譯的“新譯”時代。尤金·A·奈達把翻譯流程概括為“分析——轉換——重建——檢測”四個步驟。奈達的翻譯理論受到金堤、譚載喜等中國翻譯界學者的推崇,至今仍占有重要地位。他所提出的翻譯程序紛紛為中國翻譯教學、學習書籍所引用〔3〕。
《2021 年度云南省少數民族語文新詞術語規范暨專家評審會實施方案》中指出,新詞術語的規范化對促進民族語文的規范化、標準化,對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信息處理、知識傳播、信息傳遞、科技文化教育、新聞出版等,以及消除本民族內外的交流障礙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云南省少數民族語文指導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自2019 年以來組織翻譯審定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產生的新詞術語8 400 余條,涉及14 個民族、18 個文種。筆者有幸組織和參與完成了新詞術語德宏傣文478 條譯詞的翻譯工作,翻譯成果得到了業內好評并被傳播使用。工作中,筆者感到合理的翻譯審定程序對提高新詞術語翻譯審定工作成效非常重要。本文從“組織性程序”和“技術性程序”兩方面分別論述和分析德宏傣文新詞術語的翻譯審定流程,并引入“企業流程管理”理念評價翻譯審定流程,通過介紹德宏傣文翻譯組的工作程序可了解云南其他文種翻譯審定的一般流程和現狀。
從學術研究上說,嘗試引入“企業流程管理”理念整體而全面地觀照翻譯的組織程序和技術程序,為學界相關研究開拓了新的研究視角;從實踐角度來看,以其他學科成熟的流程管理理論為科學理據,使翻譯流程得以“量化管理”和“量化評價”,對翻譯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和規范作用。
依據《國家民委“十三五”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規劃》(民委發〔2017〕第36 號)、《國家民委關于進一步做好民族語文翻譯工作的指導意見》(民委發〔2010〕第198 號)和《云南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條例》,云南省少數民族語文指導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組建了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領導小組全面領導新詞術語工作,工作小組由編輯出版組、后勤組和各文種組長組成。編輯出版組準備翻譯詞條、校閱出版;各文種組長根據領導小組下達的工作計劃安排各自文種專業人員具體實施,按時完成本文種新詞術語的規范翻譯審定任務,并配合編輯出版組完成后期的校閱出版工作。
選詞和譯詞活動必須遵守5 條原則:①沒有違反國家憲法和法律的內容;②沒有違背時代方針政策的內容;③沒有不利于民族團結的內容;④沒有思想不健康的內容;⑤要符合語言表達習慣①根據翻譯審定結束后翻譯組填報的《審定意見表》總結,基本圍繞該5 條原則開展選詞和譯詞活動。。新詞術語的規范和審定原則:資料收集要全、要及時,以科學的方法進行統一規范,規范翻譯的詞條要具有實用性、廣泛性;經規范后的每個新詞術語,組織各文種民文專家進行審定,審定新詞術語是否符合本民族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需要,翻譯用字是否統一規范,是否符合新詞術語翻譯的基本原則和方法②詳見《2021 年度云南省少數民族語文新詞術語規范暨專家評審會實施方案》。。
德宏傣文翻譯組除了遵循“挖、創、借”的民族語文翻譯的一般方法外,還依據傣族文化學者在歷史實踐中用德宏傣文總結的4 條理想翻譯標準,分別是:①(忠實文義和語體風格);②(符合譯文語法);③(能夠理解);④(能根植于譯文環境中)。
新詞術語翻譯審定工作主要由兩條主線貫穿始終,一為編輯出版組,負責詞條收集和發布工作。二為翻譯組,負責組織語種專家翻譯工作。兩條主線共同開展、互相配合。
編輯出版組的工作流程為:收詞——選詞——分發翻譯組——收稿校閱——編輯過程中和翻譯組互動——定稿——出版。
編輯出版組由單位語用科③語用科全稱“語言文字應用管理科”,負責組織人員編譯民族語文教材、讀物,開展民族語文師資培訓,指導做好民漢雙語教學,制訂民族語文應用發展規劃,管理民族語文翻譯協會日常事務等。人員組成,每年6月至12 月按照固定流程開展工作。6 月下旬發實施方案。7 月至8 月確定工作任務,從近年來的重大會議內容、新制定的政策法規等群眾關注的政策文件中初選新詞條,如2021 年度主要收集整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頻繁出現、急需規范的法律方面的新詞術語。初選詞條由民語委辦牽頭,編輯出版組主導聯合地州民族語文相關單位和部門組成,各單位收集點人員分工合作,收集到的詞條匯總到編輯出版組,編輯出版組對候選詞條進行核查、討論、篩選,刪除有歧義和生僻的詞條,甄選出具有實用性、廣泛性的詞條,定稿并制作成規范文本④語用科制作漢語新詞術語文本,分發給各語種專家翻譯審定。分發給各語種組長組織翻譯。9 月至10 月把完成規范翻譯的各文種文本統一制定成規范的備審文件,并組織專業人員審定。11 月,聯系各文種組長反復校驗已審定的詞條,制作完成待公布文本。12 月,公布審定的云南省少數民族語文新詞術語規范翻譯詞條,公布方式為向參加審定會議的專家學者贈送出版物新詞術語集⑤專家審定結束,語用科編輯出版的本年度內審定完成的全部文種新詞術語合集的規范文本,截至2021 年,共出版了哈尼文、西雙版納傣文、德宏傣文、壯文、滇東北苗文、川黔滇苗文、藏文、傈僳文、拉祜文、佤文、景頗文、載瓦文、彝文、白文、瑤族勉方言文、瑤族門方言文、納西文、獨龍文等14 個民族語種18 個文種的新詞術語集。,并在“云南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網”⑥“規范標準”欄目發布,供社會免費下載使用。
翻譯組的工作流程為:確定專家人選范圍——商定最終翻譯人員——初譯——譯審——統稿——簽字——交稿——同編輯出版組保持雙向溝通——反復校驗——定本,各文種小組基于組織工作流程的一般程序結合實際情況開展工作。
領導小組確定各文種翻譯組組長,每個文種定1 位組長。各文種組長根據領導小組下達的工作計劃安排本年度“云南省少數民族語文新詞術語規范暨專家評審會實施方案”,組織完成本文種的新詞術語規范翻譯工作。首先,各文種組長根據往年翻譯審定情況從全省范圍內邀約部分該語種翻譯專家參與翻譯審定,同時結合各有關部門和地州相關單位推薦人員,議定最終專家名單并上報。每個文種翻譯組由5 至6 人組成,翻譯成員主要是來自高校、出版社、廣播電視臺、社科院所等從事少數民族文化工作、精通民漢翻譯、具有一定翻譯經驗的專家。近幾年,結合文種使用地域范圍和疫情防控實際情況,文種組長可以選擇采取地州和昆明兩地兩次翻譯或全部在昆明一次完成翻譯。有時候會遇到最初選定的翻譯人員因為不可抗因素無法參會,為了使翻譯審定工作按時開展,翻譯組長需要及時溝通,掌握人員變動情況以便邀約調換人員。初譯環節在7 月至8 月進行,在邀約翻譯專家的過程中,翻譯組長對工作小組收集整理的待規范新詞術語進行初步翻譯,同時根據經驗酌情增加部分詞條,9月至10 月將譯審、統稿簽字稿交至云南省民語委辦公室。云南省民語委辦公室按語種分批主持舉辦年度云南省少數民族語文新詞術語規范暨專家評審會,對應語種邀請專家在昆明集中審定新詞術語備審文件。2022 年度由于疫情影響,以德宏傣文翻譯組為例,邀請的德宏專家組成員不能到昆明參會,翻譯組靈活調整工作方法,在兩地分別設置昆明翻譯組和德宏翻譯組合作翻譯審定,翻譯組長把經過初步規范翻譯并增補詞條的文件以電子文件形式發送給德宏翻譯組,德宏翻譯組打印成紙質文本分發給翻譯人員共同討論翻譯,德宏翻譯組翻譯結束后以電子文件形式返回翻譯稿,昆明翻譯組結合德宏翻譯組翻譯稿以“求同存異”的方式進行審定并統稿。統稿完成后反復校驗后定樣稿,翻譯專家組成員簽字確認,將全部紙質稿件交給編輯出版組,并制定電子統稿本交編輯出版組。11 月,編輯出版組開始編輯排版新詞術語公布文本,編輯組與翻譯組長隨時溝通,反復檢查文字的拼寫、聲調的搭配、詞條的完整等內容,以確保規范和準確,幫助形成定本。
新詞術語規范審定共有14 個民族語種包含18個文種翻譯組參與工作,有的進行3 次翻譯、有的進行2 次翻譯。無論多少次翻譯都包含相同的基本程序,即熟悉原詞——翻譯——校閱,各文種小組基于翻譯的一般程序結合語言特點、民族文化等實際情況開展工作。德宏傣文翻譯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具體步驟為:讀文——證文——分析——論證——轉換——重組——讀文——潤文——讀文——證文——統稿。在小組翻譯之前德宏傣文翻譯組全體成員已經熟讀翻譯稿和熟悉詞匯背景,翻譯中分發的文本也已經進行過初步翻譯,為確保翻譯審定質量打下了良好基礎。
在翻譯環節,由翻譯組全體成員公推一位組員誦讀詞條,即讀文。其余成員對照自己手中文本詞條認真檢查對比詞條是否有別,即證文。誦讀員的文本和其余成員的讀文統一,才可以進行下一步程序。進入分析原文環節,組長解釋原詞條和初譯,其余成員根據自己提前了解查閱的相關資料補充含義。如果對詞條的含義理解有異,則需要現場通過網絡資源、相關書籍和詞典查證詞條來源和例子,聯系上下文義理解詞條含義,并咨詢詞條收集人員(編輯出版組)的含義解釋,直至含義完整、準確,全員無異議才通過。進入到轉換環節,根據完整含義進行翻譯,即現場口譯方式。現場口譯中會出現邏輯混亂和用詞不當現象,需要全組成員共同糾正調整語序,甄選書面規范用詞,寫入文本變成筆譯,這就是重組環節。規范重組后的譯詞,在現場翻譯中,關照到成員對譯場環境的適應度和不同精神注意力,還需進行誦讀筆譯內容,保證全部成員文本上書寫的內容無錯漏才能進行下一個詞條的翻譯。而現場筆譯詞條可能存在用詞不夠文雅、不切近傣語文書面語風格等問題,為了追求更好的譯文,讓譯詞得以更好地根植于傣文環境里,往往還需要再次征求組員有沒有更好的譯詞。若某位成員在翻譯后期有了更好的想法,就可以在適時提出來進行修改,即是潤文程序。這就是每一個詞條的具體翻譯都要經過的8 個小程序。
在詞條翻譯經過8 個程序之后,還需要誦讀全文,根據原詞條對照新譯詞條的誦讀順序,所有成員逐詞對照,即全篇的“讀文”和“證文”。譯稿紙質版樣本最后一次對校后,清樣由翻譯組長組織專家簽字收回。組長在充分咨詢成員后組織翻譯成員填寫《項目調查表》,之后翻譯組長填寫《審定意見表》,用來了解翻譯專家對此次民族語文新詞術語翻譯的滿意度評價、作用評價、意見評價和質量評價,同時也是通過書面形式保證指導思想和翻譯審定原則得到貫徹落實。最后對比各個翻譯稿,從標點符號到書寫字跡等方面甄選出最優稿并制作成初步電子文本,連同所選紙質稿本一并交給編輯出版組編輯。至此,翻譯的技術性程序完結。
2011 年,美國學者恩紐平迪(Anupindi)在其著作《企業流程管理》中提出企業流程管理(MBPF)理念,該理念是一種研究運營核心觀念的創新方法,認為運作管理即為對企業流程的設計和管理,“流程”是利用資本和人力資源,經過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工序,將投入轉換為產出,面向流程展開的管理活動稱為“流程管理”,企業通過該業務流程來生產和交付商品和服務,產品在客戶所關注的特征上是不同的,諸如產品成本、質量、品種以及配送反應實踐等方面。一個既定的流程評價,是對從給定的投入中生產出所需產品的能力的評價,要從給定的投入中生產出滿意的產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相應的業務流程特征,如流程成本、質量、靈活性和流轉時間,其中流程成本是生產和交付產品所發生的總成本;流轉時間是從投入到產出轉換一個流程單元所需的總時間;流程靈活性是衡量流程生產和支付多種產品的能力;流程質量指流程生產和交付高質量產品的能力〔4〕。
翻譯流程和企業管理流程同屬于流程范圍,同樣需要加強管理和優化工作流程以期高質量作業。然而,“翻譯作品”和“企業生產產品”畢竟是兩個不完全相同的領域,為求更加客觀和準確,本文僅從恩紐平迪在“企業管理理念”中提出的四個“流程特征”入手作為流程評價指標,以德宏傣文新詞術語翻譯審定流程為例,來評價筆者所熟悉的云南少數民族語文新詞術語翻譯審定流程。嘗試把企業流程管理理念引入到翻譯流程實踐中進行科學管理和評價,也是促進翻譯程序高效運行的路徑選擇。高效的翻譯程序有助于譯者培養良好的翻譯習慣,提高翻譯質量與翻譯效率,對翻譯團隊來說,科學的翻譯程序有利于高質量完成翻譯項目。
翻譯流程的評價從翻譯組織性流程和翻譯技術性流程角度,分別基于流程特征指標綜合考量如下。
1.翻譯組織性流程評價
流程成本,應包括所有本次項目工作產生的全部費用成本:包含會議費、專家差旅費和印刷費等全部成本。流轉時間,應包括從實施方案下發到翻譯文本發布的時間周期,從6 月下發實施方案到12月公布翻譯成果為止,為期6 個月。流程質量,應由工作成果相關領導和同行的總體反饋評價來衡量,目前昆明地區只有云南省少數民族語文指導委員會辦公室設置的翻譯流程組織過新詞術語的翻譯審定工作,具有唯一價值性,得到了上級領導、翻譯審定人員和業內同行的高度評價。流程靈活性,應是此組織性流程組織完成其他翻譯項目工作的效率,目前此組織流程只負責新詞術語翻譯工作,還未承擔過其他翻譯工作。
2.翻譯技術性流程評價
流程成本,應是專家翻譯費用、文稿材料復印費用、翻譯過程中產生的文具費用。流轉時間,應是專家集體初譯到向編輯出版組交審定稿的時長,2022 年度昆明與德宏兩地分開審定,共用時間2天。流程質量,則由翻譯審定結束后翻譯組填報的《項目調查表》和《審定意見表》評價、編輯評價和同行質量評價3 方面來體現,得到了領導、翻譯審定人員和業內同行的一致好評。流程靈活性,應是翻譯組能翻譯審定其他翻譯項目的能力,此翻譯小組除了翻譯審定過多次新詞術語外,還承擔完成過2年教材審定工作。
綜合評價:雖然全省范圍內沒有其他機構組織過新詞術語翻譯審定工作,缺乏參照對象,但從編輯出版組工作人員A 處獲悉:“因為經費太少了,所以印不了多少(新詞術語翻譯審定)本”可知,流程成本較低。每年組織性周期6 個月、技術性周期2天,德宏傣文翻譯組2019、2020、2021 年分別翻譯審定158、202、118 個德宏傣文新詞術語原詞,共計478 個原詞,加上同等條數譯詞,共計約4 780 字。云南民族出版社相關專業編輯人員B 認為,與出版社同等工作量的譯著收稿編輯出版相比,平均周期更短。無論是組織性流程還是技術性流程,翻譯結果都同樣得到了領導、同行和翻譯審定人員的一致好評,可見流程設置比較科學,翻譯質量較高。組織性流程專為新詞術語工作設置,靈活性差。但是德宏傣文翻譯組不僅承擔新詞術語工作,還承擔過2年小學教材審定工作,所以技術性流程較靈活。
結合流程評價的4 個因子觀照翻譯流程實踐,深入思考后發現其中的“流程成本”因子具有非普適性:只有在具備參照物,并結合翻譯預期目標情況下綜合比較,才能更客觀地評價流程成本的高低。同時又因為翻譯組織的不同性質,比如公益性組織和私人翻譯公司,公益性組織更側重翻譯作品水平,翻譯公司在追求譯文質量達標的同時更側重盈利,所以價值追求的不同,“流程成本”可以視作非必要考量因素。
對于現有的德宏傣文新詞術語翻譯和流程管理實踐,我們可以從5 個方面進行改進:①現有的德宏傣文翻譯流程是翻譯前輩們在多年實踐中形成的,適合德宏傣文團隊翻譯現狀。然而,不同的文本形式、質量追求和譯者經驗水平,應適用不同的翻譯程序,比如個人翻譯和團隊翻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翻譯和普通文學讀本翻譯。應該基于現有的完備的團隊翻譯流程進行取舍,總結創新適用于不同翻譯內容的翻譯流程。②在文件指導方面,應逐步完善制定規范翻譯審定流程細分步驟的指導性文件,使每一個步驟“有據可依”。③在具體操作層面,采取增加經費投入、擴大新詞術語發布渠道、開發智能化應用產品等措施。④云南省少數民族語文指導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牽頭,集合相關單位和個人的優勢資源,群策群力,有目的有規劃地培養專業翻譯人才隊伍,開展專門培訓,提高翻譯技術水平,培養規范翻譯流程意識。⑤云南省少數民族語文指導委員會牽頭定期組織“專家碰頭會”,為翻譯專家提供一個平臺,實現經驗總結、交流、分享、互助,激發民族翻譯活力,對青年翻譯工作者來說同樣是一個學習平臺。
綜上,民族語文翻譯工作是鞏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和開展民族工作的重要內容,是促進民族地區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尤其是國家安全的客觀需要〔5〕。新時期民族語文翻譯的特殊性決定了必須產出高質量成果,只有制定科學而具體明確的程序,才能高效作業。“云南省少數民族新詞術語規范暨專家評審會”項目自2019 年實施以來,主要取得了以下4 個方面的成就:一是規范審定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政治、法律、經濟、科技、醫學、文化等方面出現的一批新詞術語;二是制定了云南省少數民族語文新詞術語規范翻譯的原則和方法;三是按照國家民委相關要求初步建立了云南省少數民族語文新詞術語規范審定公布制度;四是為“十四五”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規劃工作找到了新的著力點,提高了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公共服務能力〔6〕。德宏傣文新詞術語審定成果表明,其科學的翻譯審定流程是值得借鑒的,引入“企業流程管理”理念和方法對翻譯流程進行綜合評價,也是促進翻譯流程建設和優化的可行路徑。但嘗試引入“企業流程管理”理念評價翻譯審定流程,未能深入結合翻譯實踐探究其機理,為求客觀表述而簡化了評價內容,這是筆者今后進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