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政權頒發勛章,始于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大會決定設立最高榮譽勛章——紅旗勛章,以嘉獎為蘇維埃政權英勇奮斗作出突出貢獻的紅軍指戰員。毛澤東、朱德、彭德懷、方志敏、徐向前等人成為這一榮譽的首批獲得者。紅旗勛章也是我黨我軍歷史上第一枚勛章。
設立紅旗勛章
隨著全國各地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和工農紅軍的發展壯大,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出席會議的有來自中央蘇區和閩西、湘鄂贛、湘贛、湘鄂西、贛東北、瓊崖等蘇區的代表,紅一、紅三軍團,紅二、紅六、紅十六軍及各獨立師的代表,全國總工會、全國海員總工會代表,到會代表總共610人。
大會選舉產生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會,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瞿秋白、任弼時、方志敏、項英、賀龍、王稼祥、彭德懷、鄧子恢、張鼎丞、張國燾等63人當選為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選舉毛澤東為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會主席,項英、張國燾為副主席。
根據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會命令,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革軍委”),負責領導全國紅軍的作戰和建設。朱德任中革軍委主席,王稼祥、彭德懷任副主席,中革軍委下轄總參謀部、總政治部和總經理部。
大會的一項重要議程是決定設立最高榮譽獎章——紅旗勛章(又稱“蘇維埃功勛獎章”),以嘉獎為蘇維埃政權英勇奮斗作出突出貢獻的紅軍指戰員。毛澤東、朱德、彭德懷、方志敏、徐向前等紅軍主要領導人成為這一榮譽的首批獲得者。
會議期間,大會主席團在紅軍閱兵廣場舉行授勛章、獎旗典禮,當場授予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紅旗勛章。但由于當時戰事緊張,各蘇區之間的聯系又非常困難,方志敏、徐向前等受勛者沒能及時領到這枚珍貴的勛章。
1932年12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授予寧都起義領導者董振堂、趙博生紅旗勛章。
一枚遲到16個月的勛章
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時,方志敏正擔任贛東北省(后改稱“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因工作繁忙,他未能參加這次大會,但仍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主席團成員,并被授予紅旗勛章一枚。
1931年11月8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致信方志敏: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授你勛章一枚,并授紅十軍全體戰士獎旗一面,以嘉獎為蘇維埃政權而艱苦奮斗的英雄戰士。
但因戰事緊張,聯絡不便,方志敏收到臨時中央政府的信和紅旗勛章時,已經是時隔16個月后的1933年3月。
1933年3月18日,閩浙贛省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江西葛源召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給閩浙贛省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發來賀電,并派出中央蘇區代表參觀團、中央紅軍參觀團前來參加大會,委派劉疇西帶來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授予方志敏的勛章和紅十軍的獎旗。3月23日,閩浙贛省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舉行了隆重的受勛儀式。劉疇西在會上宣讀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致方志敏的信,并將紅旗勛章佩戴在他胸前。
毛澤東在長征途中為徐向前授勛
徐向前的紅旗勛章,是在4年后的1935年于長征途中從毛澤東手里接過來的。
為了策應和迎接長征中的中央紅軍進入四川,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指揮所部渡過嘉陵江,隨后開始長征。1935年5月下旬,黨中央率中央紅軍越過大渡河,經天全、蘆山、寶興一線走向川北。徐向前和紅四方面軍總部其他領導人即派紅三十軍政委李先念率一部兵力,翻越海拔4000米的紅橋山,進占懋功、達維,迎接中央紅軍北上。
6月12日,徐向前代表紅四方面軍領導人親筆起草了致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的信。他在信中介紹了川西北的敵我態勢,并表示紅四方面軍以及川西北工農群眾“正準備以十二分的熱忱歡迎我百戰百勝的中央西征軍”。為確保萬無一失,徐向前交代警衛員帶一個班的戰士送去懋功,并囑咐一定要把信送到毛主席手里!
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與中央紅軍會師后,徐向前因忙于指揮作戰,直到7月中旬,才在蘆花見到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張聞天、博古等領導人。在一個簡陋的房子里,徐向前第一次見到了毛澤東。毛澤東代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把一枚紅旗勛章授予徐向前,并說明這枚勛章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授予的,因為他沒能出席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枚勛章便一直由臨時中央政府保存著。
在長征途中授勛雖然沒有在蘇區那么隆重,但卻有著特殊的意義。徐向前后來在回憶錄《歷史的回顧》一書中寫道:“這不是給我個人的榮譽,而是對英勇奮戰的紅四方面軍全體指戰員的高度評價和褒獎。”
董振堂、趙博生與紅旗勛章
1931年春,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被蔣介石調至江西參加對中央蘇區的第二次“圍剿”。“九一八”事變后,日本關東軍一步步侵占了我東北地區。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官兵絕大多數是北方人,他們深感民族危機深重,一致要求停止與紅軍作戰,返回北方去抗擊日本侵略者。但他們的正義要求遭到了蔣介石的拒絕。蔣介石還派重兵堵住了第二十六路軍北上的道路,這引起了第二十六路軍官兵的強烈不滿。
在此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在第二十六路軍秘密工作的特別支部(簡稱“中共第二十六路軍特別支部”)因勢利導,加緊開展兵運活動,先后發展了第二十六路軍參謀長趙博生等近二十名黨員,并爭取了該部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三旅旅長董振堂、第七十四旅旅長季振同等轉向革命。
11月底,中共第二十六路軍特別支部在南昌的接頭關系被國民黨破壞,部分電文被查抄。蔣介石立即向第二十六路軍發來“十萬火急”的電報,嚴令查拿緝捕軍中的共產黨員。這份電報落在當時主持軍務的趙博生手里。趙博生與中共第二十六路軍特別支部成員緊急商討應對辦法,一面發出“遵令即辦”的電報敷衍蔣介石,一面派人到中央蘇區向中革軍委報告準備發動起義有關事宜。中革軍委批準了起義計劃,并派王稼祥、劉伯堅、左權到寧都城東南的固厚圩就近聯絡指導,同時部署部隊策應起義。
12月14日,趙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等按計劃指派部隊控制電臺、指揮機構等要害部門和通往蘇區的交通要道,加強城內及城郊的警戒。當晚,趙博生召集團長以上軍官在總指揮部開會說明形勢和第二十六路軍的處境及出路后,宣布起義加入紅軍。在他的帶領下,全軍1.7萬余人攜帶武器兩萬余件參加起義。
12月15日,趙博生、董振堂等帶領起義部隊開赴中央蘇區,受到中革軍委代表和蘇區軍民的熱情接待。16日,劉伯堅代表中革軍委授予起義部隊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的番號,任命季振同為軍團總指揮,董振堂為副總指揮,趙博生為參謀長,部隊分別編為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軍。
為表彰寧都起義的領導者董振堂、趙博生,中革軍委根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決定,于1932年12月4日發布通令:給予領導寧暴的董振堂、趙博生兩同志以全蘇大會所制定的最高榮譽的紅旗章,給領導寧暴的各干部以革命書籍多種,給參加寧暴的五軍團全體戰士以其他的慰勉與獎勵……
(摘自《炎黃春秋》姜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