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7日,社工正在海景嘉裕幼兒園與孩子們互動,講授垃圾分類的有關知識(顏之宏/ 攝)
“吃完的粽葉粽繩為其他垃圾,請放到橘黃色垃圾桶里哦!”端午佳節前夕,一條來自“廈門市垃圾分類中心”的祝福短信在社交平臺上出圈。垃圾分類的科普宣傳無處不在,這在廈門早已成為多年的常態。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全國76個大城市垃圾分類工作考評通報顯示,廈門已連續20個季度位居考評榜首位。把垃圾分類這件“關鍵小事”做好做優,廈門的秘訣在哪里?
“塑料瓶、塑料餐盒應投進哪個桶?”“應投‘可回收垃圾桶。”“放藍色的桶,可以回收。”5月17日上午,在廈門市海滄區的海景嘉裕幼兒園,一場有關垃圾分類的知識小競賽正在開展,一群五六歲的孩子紛紛舉手搶答。
“剛剛有小朋友說到‘可回收垃圾,那么大家知道藍桶裝的是‘可回收垃圾還是‘可回收物呀?”面對孩子們的踴躍回答,社區社工也順勢提出了一道思考題——藍桶里裝的是可回收物,因為它們有一定的回收再利用價值,所以不能簡單把它們當成垃圾。一眾小朋友聽完解釋后,紛紛點頭回應。
該園負責人杜曉君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幼兒園每個學期都會有一次圍繞垃圾分類知識科普的“社工進校園”活動,幼兒園每月還會按照一到兩次的頻率自行組織孩子們參與垃圾分類的社會實踐活動。
在廈門,富有廈門本地特色的生活垃圾分類教材已進入中小學課堂中,有關垃圾分類“應知應會”知識被納入學科考試內容和實踐活動中,70多萬在廈學生家長都收到了踐行好垃圾分類工作的《致家長的一封信》。在學校中“飽讀”垃圾分類知識的孩子們一回到家,就成了一名監督家長踐行垃圾分類的小小督導員。
在孩子眼里,垃圾分類只有“分得對不對”,不存在“要不要分”的問題,絕大多數家長也愿意維護孩子的童真。“我們祖孫三代住在一起,每次做飯,我們家小朋友就到廚房來檢查我們菜葉、骨頭有沒有分對。”說起自己“被監督”的例子,71歲的廈門市民褚強閩頗感欣慰,“如果分得不對,小朋友還要自己動手去分,因此我們在做飯時會認真很多。”
在思明區,作為福建省首家區級生活垃圾分類科普展廳,該展廳不僅運用圖片與文字來解讀垃圾分類知識,還結合前沿技術,讓前來參觀的小朋友了解“垃圾降解時間”。此外,觀眾還可通過VR實景系統,借助虛擬現實技術看到思明區內三大環衛基地的各個車間工作流程,讓小朋友身臨其境地了解垃圾分類的末端處理流程。據介紹,該展廳自2021年6月運營以來,已有300多個團隊、超5000人次主動進入展廳接受垃圾分類知識科普。
在廈門,富有廈門本地特色的生活垃圾分類教材已經進入了中小學課堂中,70多萬在廈學生家長都收到了踐行好垃圾分類工作的《致家長的一封信》。
2017年8月25日,醞釀多時的《廈門經濟特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獲得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并于當年9月10日付諸實施。從分類投放到分類收集再到分類運輸與處理,這部地方性法規以53條具體條款將垃圾分類各個環節的法律責任一一厘清,并明確了法律責任追究主體。
為明晰垃圾分類投放、收運處置和投放點設置等工作的標準化路徑,廈門陸續出臺了《廈門市餐廚垃圾管理辦法》《廈門市大件垃圾管理辦法》等20多項配套制度、導則和規范。這些規章辦法的出臺實施,既為垃圾分類主體責任者提供細致的規范參考,也讓執法者有了更明確的執法標準。
推行垃圾分類,勢必要“撤桶并點”,從原先下樓就有一個垃圾桶,到十棟樓共享一個垃圾投放點,居民們不樂意了。“憑什么把我家樓下的垃圾桶撤了?”“垃圾桶這么臭,為什么要放我家樓下?”……在這個擁有逾3.8萬流動人口、本地和外來人口比例超過1比10的“城中村”里,社區兩委召開居民大會,明確了管理原則——誰收租誰負責,房東們對租客落實監督。社區副主任吳聰福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城中村”沿襲了過去農村的“人情紐帶”,社區黨員挨家挨戶做工作,家中長輩工作做通了,垃圾分類自然就好推進了。
一系列法規章程的出臺,讓垃圾分類的督導工作有了制度保障。“過去我們跟居民好好說,讓他們做好分類再投放,但因為沒有約束力,還遭遇了白眼。”一名垃圾分類督導員告訴記者,在法規出臺后,對于屢教不改的居民,督導員在記錄其房號后,由行政執法部門上門執法,效果顯著。值得一提的是,職能部門還能通過市政和物業監控探頭,對違反“定時定點”投放要求的違法者做到“事后追溯執法”,與人工現場督導形成監督互補。
科學配置智能垃圾房,也是廈門完善垃圾分類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在集美區橡樹灣四期小區的垃圾分類投放點,10個垃圾投放口全部設置了感應開啟裝置,只有在投放者進入投放區域后,垃圾投放口才會開啟。集美區杏林街道杏北社區書記林錦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該小區有580戶居民,智慧垃圾房不僅避免了臭味四溢的問題,還能借助攝像頭對居民垃圾分類準確率進行統計分析,對多次分類不準確的人員進行追溯。
解決“先分后混”問題,是提升市民參與垃圾分類積極性的有效抓手。廈門市垃圾分類中心副主任鄭文宇介紹,通過智能監控、GPS定位等智能化手段,實現對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全過程的監控,能夠有效防范環衛車輛超速超載、收運時間不規范、遺撒和環衛工人作業覆蓋面不足等問題。通過動態調度環衛車輛,最大限度發揮末端設施的處理能力。
市民垃圾分類知曉率、參與率超95%,準確率超85%,垃圾回收利用率超50%,噸垃圾焚燒發電量較分類前提高超30%,人均垃圾日產量從原來的1.3kg減少到約1kg……這一系列亮眼數據,是廈門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成效的縮影。
目前,垃圾分類工作仍有一些難題需要破解,不同城市更應根據實際“因城施策”。例如,在進行“撤桶并點”和“定時定點”投放時,要綜合考慮基層人力成本與居民便利性間的平衡。廈門市海滄區嵩嶼街道海虹社區書記徐學軍說,實行定時定點投放,基層的人力資源能夠更精準地進行前端分類投放督導工作,提升垃圾分類效果。
為了各地方垃圾分類工作能夠“首尾呼應”,專家建議,在國家層面就垃圾減量和資源化上做出頂層設計,如制定全國統一的“包裝法”和“資源回收法”。從源頭明確生產廠家責任,進入市場的廠家和經銷商需向有關部門上報其商品的包裝量和包裝材料類別,并繳納相應費用,后續有關部門根據回收垃圾量將該筆費用支付給回收企業,并在環保稅收等方面給予相應優惠,從而促進源頭垃圾減量和廢物資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