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



摘 要:洪河遺址于2019年被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的發現為研究昂昂溪文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資料和研究方向。洪河遺址中連珠環壕和大型房址的揭露,表明昂昂溪文化出現了大型聚落。通過出土器物研究及碳十四測定可知,該文化的居民除了捕魚和狩獵外,還從事農業生產。這種生活相對穩定,有利于人口聚集,從而進一步導致階級出現。兼營漁獵與農耕,既不同于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也不同于草原地區的牧業文明,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得到了進一步論證。洪河遺址作為昂昂溪文化的核心聚落,歷史意義可見一斑,如何對其進行保護和利用,是擺在文物保護工作人員面前的又一課題。文章淺析洪河遺址及其保護利用。
關鍵詞:洪河遺址;環壕;聚落;保護利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1.042
遺址具有科學、歷史、社會和其他多方面價值,正確理解遺址的價值是保護和利用遺址的關鍵,只有正確認識遺址的價值,才能深層次地對其進行利用。遺址的保護與合理利用并不是對立的,遺址保護與利用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利用。保護遺址的目的是阻止人類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對遺址的破壞,并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大風、雨雪等自然力的破壞,使遺址自身的歷史文化得以被傳承和傳播。利用的目的是充分發掘和有效發揮遺址的各種價值和功能,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遺址保護的永久途徑。本文以昂昂溪文化核心聚落洪河遺址為探討對象,淺析洪河遺址的意義并初步探討如何對洪河遺址進行有效保護和利用。
1 昂昂溪文化與洪河遺址
1.1 昂昂溪遺址和昂昂溪文化
昂昂溪遺址位于齊齊哈爾市昂昂溪區,是以1930年梁思永先生在昂昂溪五福火車站南端C沙崗發掘的一座男性墓葬為代表的39處遺址、遺物點組成的遺址群(圖1)。《昂昂溪史前遺址》發掘報告一經發布便引起世界考古學界的轟動。昂昂溪遺址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被稱為昂昂溪類型①,裴文中先生稱其為龍江期②。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出土器物漸多,又兼具獨特性,填補了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歷史,最終被命名為昂昂溪文化③。昂昂溪遺址的發現及昂昂溪文化的認定帶動了北方特別是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浪潮,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昂昂溪遺址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昂昂溪文化出土器物頗具特色,《齊齊哈爾文物志》記載:“昂昂溪文化的陶器有侈口圓腹罐、直口筒腹罐、帶流缽,罐類器表多施有細窄的附加堆紋,附加堆紋上又常施戳印紋、刻齒紋;石器多壓制,有石鏃、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石鉆、石錐等;骨器發達,有骨魚鏢、骨槍頭、骨錐、骨刀梗等。”④從出土器物推斷,昂昂溪文化是以漁獵經濟為主兼有畜業、農業等多種原始經濟形態的北方草原新石器時代文化。
1.2 昂昂溪文化的核心聚落——洪河遺址
以五福為中心,在其周圍分布著很多相同文化類型的遺址。昂昂溪文化核心聚落洪河遺址(圖2、圖3)發現于20世紀90年代,該遺址位于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杜爾門沁達斡爾族鄉洪河村南嫩江右岸臺地上(圖4)。2014—2019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洪河遺址進行發掘,按照從早到晚的時間順序,發現新石器時代27處房址、5條環壕、9座墓葬;發現夏商時期5處房址、1條溝渠;發現兩周時期27個地臼、24處房址;發現明清時期墓葬,多數為清代,出土各類器物千余件。洪河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經碳十四測定,距今4500—4000年,與梁思永先生確立昂昂溪文化屬于同一性質的考古文化,但其文化特征遠比昂昂溪文化豐富。洪河遺址應該是昂昂溪文化的中心聚落,進而改變了對黑龍江歷史的傳統認識,將嫩江流域文明提前了千余年。
2019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表《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洪河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發掘簡報》⑤,主要內容為2013年洪河遺址第一次發掘情況,從簡報中可知:石器多工具類,包括刮削器、石鏃、石刀等較細小器型;陶器多為夾砂陶,內含蚌片或蚌粉,容器類較多,生產工具少;骨器比重較大,主要為工具類和裝飾品,工具類以漁獵工具為主,飾品紋飾精美,多出精品。2020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表《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洪河遺址》⑥,總結并簡要介紹了洪河遺址的五次發掘情況。出土器物眾多,最主要是揭露了洪河遺址連珠式環壕和大型房址,打破以往對昂昂溪文化居民過著流動性較大的漁獵生活的認知,漁獵農耕兼營生活相對穩定,既不同于牧業文明也不同于農耕文明,這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多元性。
2021年紅河遺址仍在考古發掘過程中(圖5),出土器物根據材質、工藝等可以初步判斷是從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中間存在時間斷層。截至2022年秋,紅河遺址發掘現場已回填,部分器物正在修復和整理過程中。
2 洪河遺址的意義
①漁獵農業兼營,生活相對穩定,打破傳統認知。過去,許多學者認為,昂昂溪文化的居民過著流動性強的漁獵生活。洪河遺址連珠式環壕和大型房屋遺址的揭露,表明昂昂溪文化居民除了捕魚和狩獵外,還從事農業生產,過著相對穩定的生活。這為研究該地區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提供了研究材料,也說明該地區聚居形式已初具規模,這是文明的基礎,也是國家形成的前身。
②論證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自新石器時代晚期,經夏商至兩周時期,漁獵與農耕兼營是嫩江流域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正是這種兼營的模式,促使嫩江流域的古代居民有了邁入文明社會的先決條件,為階級的出現和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漁獵與農耕相結合的模式,與畜牧文明和農耕文明不同,進一步證明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③打破傳統認知,建立新的文化序列。洪河遺址遺存豐富,工藝精湛,特點鮮明,文化起源及發展脈絡清晰,為深入研究昂昂溪文化、建立嫩江流域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資料,改寫了嫩江流域乃至整個黑龍江流域的文明史。
3 洪河遺址的保護利用
遺址保護要有科學的理念和技術方法,除了考古學、歷史學外,還涉及經濟學、管理學等眾多學科。遺址的保護利用需要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結合遺址現有情況,構建符合自身特點的理論體系,以達到對遺址長期、有效、可持續性的保護和利用。
3.1 保護利用原則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在保護方面,在不改變文物原狀、最低限度干預等原則基礎上,重點強調其真實性和完整性。其中完整性原則早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2年11月《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提出的“周邊環境是體現文物真實性的一部分,并且要建立緩沖區加以保護”中就有體現。在利用方面著重強調可持續性,避免文物資源的損耗和破壞。
3.2 保護利用措施
建立遺址博物館,開發旅游項目,以論證中華文明的多元性為著眼點,展示漁獵農耕并行的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明。
①遺址博物館承載歷史文化,實現社會教育價值。遺址博物館主要展示不可移動文物遺址和遺址發掘時所出土的各類可移動文物,用來展示人類文明的產生、發展過程。遺址博物館具有直觀性強、主題鮮明、生動形象等特點。它的觀賞價值和教育價值對傳播文化知識、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意義。遺址博物館的建設為游客的參觀提供了實地環境,也為遺址的保護和展示給予了保障,這是遺址博物館建設的初衷和社會基礎。洪河遺址建立博物館優勢明顯,從地形地勢上講,洪河遺址地處平原地區,視野開闊,緊鄰嫩江,處于二階臺地上,景色優美。從歷史意義上講,洪河遺址的發掘揭示了嫩江流域石器時代古人類生產生活模式,為昂昂溪文化的研究提供更多材料,也證明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從藝術價值上講,洪河遺址出土器物繁多,部分漁獵用具制作精良,雕刻紋飾更是具有重要藝術價值。
②遺址博物館打造城市標簽,實現旅游經濟價值。文化和旅游組成文化旅游兩大要素,游客通過旅游這種方式進入異質文化的現實氛圍中,以切身體驗了解其生活習慣、社會風俗、宗教、藝術、文化、歷史發展、民族特點的行為,其目的絕非單純的消遣娛樂,更重要的是獲得異質文化的相關知識和體驗。⑦天津財經大學張津在其論文中提出:“文化旅游具有兩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方面,作為旅游主體的旅游者是以為了獲得文化和精神上的滿足為出游目的和動機;另一方面,只有具備豐富以及高質量文化內涵的旅游目的地才能滿足旅游者的文化旅游需求。”⑧洪河遺址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能為旅游參觀者提供文化上的滿足和視覺上的享受。洪河遺址博物館如果能建設完成,就可以更好地承載嫩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為游客參觀提供出游的目的和動機,也能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3.3 存在的問題
遺址保護方面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在實踐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時也暴露出很多問題:“遺址保護的重要性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保護目標和定位不明確;遺址資源利用不足,保護與利用方式單一;遺址開發利用過度,而保護不足;規劃工作嚴重滯后,指導性較弱;管理、經營無序,保護資金來源有限,營利能力較弱;公眾保護意識消極,主動參與程度低等,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遺址的本體安全和利用效果,嚴重抑制了遺址的可持續發展。”⑨遺址保護的共性問題在洪河遺址的保護利用上同樣體現。如洪河遺址的保護利用目前仍未建立系統有效的工作規劃,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宣傳工作不到位,公眾的保護意識淡薄,參與度低,自己家門口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不認識、不知道,又何談保護。
除遺址保護的共性問題外,洪河遺址的保護利用還存在自身的不足。洪河遺址地處嫩江右岸臺地上(圖6),地勢平坦,視野開闊,周圍遍布耕地,就地建造遺址博物館環境優越,但如果原址建立遺址博物館,就存在相應問題:緊鄰嫩江,建筑工程需要克服一定的技術困難。洪河遺址距離齊齊哈爾市城區較遠,交通不便,多為鄉間小路,臨近遺址處需穿行田野壟間,大型載客交通工具進入較為困難,如若建造遺址博物館,道路交通及路線規劃是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仍需要文物相關工作者們的不斷努力與探索。
“結合遺址資源進行旅游開發已經成為保護和利用遺址的主要方式,但是許多遺址旅游開發的實例中都存在著文化主題不突出、產品特色不鮮明、資源保護不足等方面的問題。”⑩洪河遺址除了上述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外,還要面臨“非成熟型旅游城市”所帶來的困境,洪河遺址即使開發為旅游項目,有了明確主題和特色產品,但受地理位置、人口數量、交通等因素影響,可實施性會大打折扣。
4 結語
自1929年和1930年先后對昂昂溪五福C遺址的調查發掘開始,嫩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逐步進入正軌,昂昂溪文化的概念也隨之確立,但由于研究資料不夠充分,學界過去一直認為昂昂溪文化居民過著流動性較強的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隨著洪河遺址的發現及系統發掘,確定昂昂溪文化居民過著漁獵與農耕兼營相對穩定的生活,打破了傳統認知。
洪河遺址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其保護利用方面需要文物工作者們積極應對,建立遺址博物館、開發旅游項目是目前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但遺址博物館的建立需要理論、技術、資金等各方面的支持,開發成旅游項目又存在各種不足,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打造好城市旅游標簽,需要多方面的考量及不斷地研究探索。
注釋
①佟柱臣.試論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含有細石器的諸文化問題[J].考古學報,1979(4):403-422.
②裴文中.中國石器時代的文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4.
③中國考古學會.中國考古學會第一次年會論文集(1979)[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④辛建,沈沉.齊齊哈爾文物志[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7.
⑤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洪河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發掘簡報[J].考古,2019(8):46-70.
⑥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洪河遺址[J].考古,2020(7):20-33.
⑦劉宏燕.文化旅游及其相關問題研究[J].社會科學家,2005(S1):430-433.
⑧張津.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11.
⑨陳瑪莉.大遺址文化旅游開發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8.
⑩孫忠.遺址類旅游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研究:以長安區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