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莎莎
消化性潰瘍以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發病率最高[1]。胃酸及胃蛋白酶受外界因素刺激, 對自身消化道黏膜進行消化損傷, 患者出現惡心、嘔吐、反酸、胃痛等癥狀[2]。臨床單用奧美拉唑以抑制質子泵活性, 卻無法根治幽門螺桿菌感染, 病情極易復發。本科通過應用奧美拉唑聯合阿莫西林藥物治療方案, 可顯著控制病情進展, 降低復發率, 臨床頗有成效,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4 月~2021 年4 月60 例于本院消化內科住院并接受治療的胃潰瘍患者, 通過信封法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 各30 例。試驗組男19 例, 女11 例;年齡25~71 歲, 平均年齡(44.50±11.31) 歲;病程最短1 年, 最長9 年, 平均病程(4.34±1.56)年。對照組男18例, 女12例;年齡26~72歲,平均年齡(44.47±10.83)歲;病程最短10 個月, 最長8 年, 平均病程(4.22±1.30)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此次研究納入患者均符合《消化性潰瘍病診斷與治療規范(2013, 深圳)》[3]中胃潰瘍的診斷標準:以慢性發作、周期性、節律性的出現中上腹部疼痛, 伴反酸、惡心、嘔吐、腹脹、食欲不振等臨床表現, 通過鋇餐透視可見胃部龕影及胃纖維鏡檢查明確胃潰瘍病灶, 潰瘍灶為活動期, 且潰瘍面積均<2.5 cm, 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 并簽署知情通意書。排除標準:不能全程配合研究者;合并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者;合并惡性腫瘤疾病者;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近期接受過質子泵抑制劑或抗生素藥物治療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完善相關理化及影像學檢查, 通過鋇餐透視及胃纖維鏡檢查可明確局部黏膜龕影、黏膜皺襞集中征象, 并排除大面積潰瘍和惡性腫瘤疾病。監測患者日常血壓、心率、呼吸、血糖及體溫等各項生命體征, 根據患者伴隨基礎疾病對癥用藥治療。對照組應用奧美拉唑腸溶膠囊(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46430, 規格:20 mg)口服治療, 20 mg/次, 1 次/d, 嚴重幽門螺桿菌感染者2 次/d。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阿莫西林膠囊口服治療, 阿莫西林膠囊(深圳高卓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44021345, 規格:0.25 g)0.5 g/次, 2 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服藥7 d 為1 個療程, 連續治療4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通過臨床生化分析儀檢測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免疫指標(CD8+、CD4+、CD4+/CD8+)及炎性因子(C 反應蛋白)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 試驗組CD4+、CD8+、CD4+/CD8+、C 反應蛋白水平分別為(44.37±2.66)%、(35.14±3.72)%、(1.77±0.26)、(3.34±1.54)mg/L, 對 照 組CD4+、CD8+、CD4+/CD8+、C 反應蛋白水平分別為(37.12±2.54)%、(41.22±3.51)%、(1.15±0.27)、(6.93±1.26)mg/L。試驗組CD4+、CD4+/CD8+高于對照組, CD8+、C 反應蛋白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免疫指標及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后免疫指標及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CD4+ (%) CD8+ (%) CD4+/CD8+ C 反應蛋白(mg/L)試驗組 30 44.37±2.66a 35.14±3.72a 1.77±0.26a 3.34±1.54a對照組 30 37.12±2.54 41.22±3.51 1.15±0.27 6.93±1.26 t 10.797 6.511 9.060 9.882 P 0.000 0.000 0.000 0.000
3.1 研究意義 胃潰瘍是消化科最常見疾病之一, 胃酸及胃蛋白酶水平異常是潰瘍形成的主要原因, 精神壓力、飲食習慣、環境污染及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因素亦可誘發本病, 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4-6]。臨床診療中, 胃潰瘍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自行口服胃藥以緩解胃部不適, 未經醫師確診自行用藥, 病情極易復發, 患者多數并發不同程度的胃淺表性或萎縮性胃炎, 隨著病情進展, 亦可增加胃癌的發生率。由于胃酸的侵襲,導致胃黏膜自我防御能力平衡失調, 對食物進行消化同時, 胃酸也會對自身黏膜組織進行消化, 進而損傷黏膜下層及胃壁層, 出現胃潰瘍表現[7,8]。質子泵抑制劑是臨床常用的胃黏膜保護藥物, 在未明確是否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下單純應用質子泵抑制劑, 雖可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癥狀, 且大量胃酸可殺滅部分幽門螺桿菌, 卻無法應對胃竇部黏膜層殘留的幽門螺桿菌。因此, 需通過臨床理化檢查確診后, 經醫師指導飲食結構、生活習慣, 并通過保護胃黏膜及抗幽門螺桿菌藥物聯合應用, 以提高臨床效果, 降低復發率與惡變率。
3.2 臨床藥理學分析 胃潰瘍主要由多種致病因素誘導胃酸、胃蛋白酶大量分泌, 對自身黏膜組織的消化反應后形成潰瘍灶[9]。本次研究所應用的奧美拉唑腸溶膠囊是質子泵抑制劑的代表性藥物, 是一種通過取代化學反應過程合成的苯并咪唑化合物, 其左旋體和右旋體形式在藥物混合體中各占50.00%, 因其微弱的脂溶性物理性質和弱堿性化學性質, 在胃腔的酸性理化環境中可呈現優異的藥物聚集現象, 患者通過口服用藥后, 藥物通常密集集中并分布于胃黏膜細胞周圍的分泌小管組織中, 待患者受多種理化因素刺激誘導胃酸及胃蛋白酶水平異常升高后發揮強烈而穩定的抑酸作用[10]。服藥后通過藥物高選擇性識別胃壁細胞表面H+-K+-ATP 酶, 發揮選擇性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最大程度阻止患者胃壁細胞中的H+釋放到胃腔。奧美拉唑藥物半衰期及作用時間較長, 可快速發揮抑酸效果, 并通過腎臟代謝, 經尿液完全排出體外, 不會在其他臟器滯留而引發其他不良反應。奧美拉唑因其口服的快速及高吸收率能力, 其初始性生物利用率可高達35%, 腸溶膠囊可延長藥物釋放及吸收效果, 服藥后藥物濃度在1~3 h 內到達峰值, 生物利用率會隨藥物濃度峰值而持續上升至60%[11,12]。因此, 臨床實踐中, 奧美拉唑常廣泛應用于因胃酸、組胺或胃泌素水平異常的消化道潰瘍性疾病治療中。阿莫西林為青霉素的半合成類廣譜性抗菌藥物, 可有效應對絕大多數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感染。在胃潰瘍患者的臨床治療干預過程中, 口服阿莫西林可有助于清除胃酸難以殺滅、并殘存于胃壁層的幽門螺桿菌。臨床試驗表明,阿莫西林口服后具有較高的有效吸收率, 其較高的自身耐酸性化學組分形式, 可迅速穿透胃細胞壁, 并避免胃腔內酸性環境對藥物效果及作用途徑的影響, 迅速與幽門螺桿菌中轉肽酶相結合, 促使幽門螺桿菌細胞壁損傷, 從而發揮抑制病菌活性及繁殖能力效果。藥物生理代謝試驗證實, 阿莫西林具有較短的藥物半衰期表現, 在服藥后短時間內即可發揮藥理學效應, 患者停藥后亦可在4~5 個藥物半衰期內從患者機體內循環環境中完全代謝、清除, 從而保證服藥后順利、高效的發揮抗幽門螺桿菌的殺菌、抑菌效果。第五次全國消化性潰瘍疾病與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中推薦奧美拉唑聯合阿莫西林藥物應用, 可有效抑制胃黏膜細胞損害, 改善患者C 反應蛋白及CD4+、CD8+等水平,胃黏膜修復及幽門螺桿菌殺滅效果優異, 聯合用藥安全得到保證。
綜上所述, 奧美拉唑聯合阿莫西林治療胃潰瘍患者可有效抑制炎性因子水平, 降低細胞損傷程度, 整體療效及預后效果顯著, 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