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秋蓮
隨著《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出臺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普及,語文教學愈發強調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能力。高中統編語文教材將核心素養貫穿始終,具有讀寫融合、聚焦板塊、獨立統一、人文主題等特點。教師巧妙利用教材的主題板塊特點,利用教材具有情景的思辨性閱讀體系及文質兼美的文章,可以更好地發揮語文教材鑄魂培元的作用,提高作文教學的實效性[1]。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包含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旨在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它是《課程標準》的宗旨性概念,統領了整個課標。新教材的編定,也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依歸。
高中統編語文教材是以《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2020 年修訂)》和《課程標準》為依據,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以《課程標準》提出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依歸,由北京大學中文系溫儒敏教授擔任總主編,由國內著名專家和學者、語文教研人員和一線教師,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編寫人員一同編寫。它貫徹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精神,意在構建以語言建構與運用為基礎的綜合性、實踐性語文教學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2]。
在新教材中,各類板塊主題內容涵蓋中華傳統文化、勞動教育、革命文化、民族團結、青年擔當等,堅持立德樹人,為作文教學提供了豐富且專項集中的素材庫。
新教材以“語言建構與運用”為立足點,設置了若干任務群,靈活設計了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實踐活動。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基本的語言表現力和邏輯思維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巧妙把教材任務群和作文教學融合,步步推進,有利于作文教學的深入。
統編教材以新時代高中生應具有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責任擔當”為隱形的精神主線,在單元編排和內容選擇上注重人文主題,這恰好發揮了教師對青少年思想情感的導向作用。在作文教學中,這種導向作用更明顯,能把教材的精神主線和作文教學的情感導向融合,對語文教學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統編教材打破了文體限制,以主題、內容或寫法聚合,有明顯的整合性質。這就更便于作文教學中的主題訓練,使作文教學具有模塊性和系統性。
新教材各單元的核心任務都是在語文情境基礎上落實人文主題,學生的作文寫作也越來越傾向具體情境下的創作。教材本身、教案編寫、教學過程實施及課堂生成,都牽涉了作者、教師或學生在具體情境下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師用好具有情境的語文教材,可以更好地輔助作文教學。
新教材的編寫力求回歸“讀書”本質,專治讀書少的問題,且選擇的課文都具有典范性和時代性,文質兼美,彌補了學生作文材料積累中單薄且不經典的缺陷。
高度融合的讀寫活動,更有利于開展日常寫作訓練。在讀寫融合的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把握人文主題的精神主線還是挑選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無論是核心素養的培養、單元整合的創新還是情境下的自主實踐,都有利于讓書面表達訓練落到實處。
統編教材將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內容和要求融入了各個單元。教師可以利用教材引導學生在平時的表達中有意識地、持續地積累語言材料,積累語感,學會表達。
總體而言,統編教材設計處處滲透讀寫融合,有利于多層次多角度開展作文教學活動。教師巧妙運用教材,對作文教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3]。
統編教材的板塊主題內容明顯,有利于學生直接建立相應主題的典型素材庫。統編必修教材共展示了16 個主題,筆者概括如表1:

表1

第四單元 我們的家鄉 媒介素養第五單元 鄉土的中國 抱負與使命第六單元 學習之道 社會觀察與批判第七單元 自然情懷 不朽的“紅樓”第八單元 詞語理解與運用 責任與擔當
以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為例,該單元涵蓋了《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探界者”鐘揚》《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芣苢》《詩經·周南》共6篇文章。本單元有人物通訊、新聞評論、詩歌等不同題材,時間縱橫古今,但將“勞動光榮”作為單元編排主線,書寫了具有代表性的勞動者,包括袁隆平、張秉貴、鐘揚及古代具有質樸品質、勤勞勇敢的普通勞動人民。此外,本單元滲透了勞動崇高的觀念和勞動的價值意義,對此,教師可讓學生結合新時代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要求,重點訓練“勞動教育”主題片段寫作,讓學生要用上第二單元的教材內容[4]。
學生結合教材中的典型素材,進行相關內容的群文拓展閱讀,書寫出以下文段:
埋頭田間三十年,你將根系深深扎入土地;堅忍探索無上限,你用奉獻饑餓的寒夜。從青絲到白發蒼顏,從無名到功勛滿肩,你仍是鄉親們口中的“泥腿子”院士,只是早已無餓殍遍野。稻花香里說豐年,禾下乘涼夢萬千。千古風流袁隆平,喜看今朝,已換了人間。
以上片段的訓練鍛煉了學生的語言建構力、審美創造力及中華文化傳承能力。同時,教師還可利用擴展的相關群文閱讀,讓學生豐富同一主題的素材庫。例如,在教授“勞動光榮”單元時,教師可讓學生積累“大國工匠”中的文本素材。在統編必修教材中,16 個單元都可以進行相應的群文閱讀及片段或整文訓練,豐富的教材內容能為學生創造豐富的專題素材庫。
統編教材的編排重視讀寫融合,圍繞《課程標準》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也進行了單元設計。在作文教學中,這些單元設計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邏輯思維有重要作用。
如必修(上冊)第六單元圍繞“學習之道”編排了六篇課文,前四篇以議論為主,思辨性強,后兩篇兼有議論和記敘兩種表達方式,其中也有引發學生思考的思辨性內容。在前四課《勸學》《師說》《反對黨八股》《拿來主義》授課過程中,教師必定會圍繞課文分析議論文的結構和寫作方式,此類分析實際與作文教學中的學習議論文寫作方式不謀而合。教師也必定會解析課文中的論證方法,讓學生把此類論證方法運用到作文寫作中。教師把教材分析和作文教學有效融合,指導學生進行相應的模仿及訓練,可以增強學生的作文構思能力,培養學生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5]。
《勸學》教學重點即掌握文本的總分結構及巧妙的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論證方法。通過《師說》學習,學生更容易掌握總分總的論證結構,學習對比論證及縱比、橫比、舉例、引用等論證方法。當課文講授完畢,教師可結合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指導學生構思作文寫作,引導學生模仿課文的正反對比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等方法進行片段訓練,并給予點評。在《反對黨八股(節選)》課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文中一段話的邏輯關系仔細分析,如課文中的第二段,原文如下:
黨八股的第一條罪狀是:空話連篇,言之無物。(小論點)我們有些同志歡喜寫長文章,但是沒有什么內容,真是“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引用名言或俗語)為什么一定要寫得那么長,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設問論證,句式靈活)只有一種解釋,就是下決心不要群眾看。因為長而且空,群眾見了就搖頭,哪里還肯看下去呢?……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蘇聯進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戰爭,斯大林在七月三日發表了一篇演說,還只有我們《解放日報》一篇社論那樣長。(正面舉例)要是我們的老爺寫起來,那就不得了,起碼得有幾萬字。(反面舉例)現在是在戰爭的時期,我們應該研究一下文章怎樣寫得短些,寫得精粹些。……最不應該、最要反對的是言之無物的文章。演說也是一樣,空話連篇言之無物的演說,是必須停止的。(小結)
通過分析可見,段落結構是在小論點后,引用俗語進行論點解說,隨后采用設問、正反對比的舉例論證,最后進行小結。一個段落構思完整,思路嚴謹,方式多樣,句式靈活,是作文教學中的典型范例,教師要會用、活用、化用。
統編教材不乏文質兼美的課文,這些文本極具典范性和時代性。教師要巧妙利用課堂上師生共同欣賞品鑒美文的過程,培養學生對美的鑒賞力和感悟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言鑒賞語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6]。
例如,必修(上冊)第七單元以“自然情懷”為主線,是必修教材中唯一的專題散文單元,屬于學習任務群中的“文學閱讀與寫作”,和寫作聯系緊密。教師可帶領學生領略祖國山川,欣賞自然風光,可以引導學生積累文人引發的有關人生思考等素材,學習“形散神不散”的寫作特點,可以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學習語言表達的手法,提高語言表現力。
無論是郁達夫描寫的“清、靜、悲涼”的北國的秋,還是朱自清描繪的“月色下的荷塘”“荷塘里的月色”,抑或是史鐵生描寫的那個古老的地壇,文人情景交融的筆調既營造了優美的意境,又隱含了個人的性情。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寫作,寫寫月色下的校園,校園里的春光,校園古亭里的故事,抑或是校園某一角落的清凈與喧囂。這樣的課上限時片段模仿小練筆,能促使學生主動積極模仿與思考。
無論是利用教材的主題板塊、具體情境下的思辨性閱讀,還是運用教材中文質兼美的文章來提高學生的日常寫作能力,都需要教師自我學習,理解新教材的特點和編排目的,并融會貫通地使用。教師可根據教材單元的內容,向學生系列化地傳授詩歌創作、評點文字、新聞短論、訪談記錄、議論文、抒情散文的寫作方法,讓學生系列化地進行文種訓練。如針對議論文進行主題撰寫、議論文結構章法、議論文論證方法、議論文語言表達等專題寫作。教師把這些大大小小的寫作任務融入教學過程,既能鞏固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又能使學生多積累、多練筆,最終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2022 年10 月,統編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先生在第十屆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換屆會議上與參會人員進行交流時提到,使用新教材,不能形式主義,不能一刀切。辦學條件好的學校,改革步子可以大一點,條件差的,也可以分步實施,創造條件去改,能改一寸是一寸。任何教材的使用都需要創造性地結合學情、校情。教材是材料,核心是素養,目標是育人。教師只有與時俱進,轉變教學觀念,透徹研究教材,改變教學模式,才能更創造性地用好、用活教材,完成語文培根鑄魂任務,真正培養具有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