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惠芳 王鎮 張惠澤
(1紹興市柯橋區柯巖街道事業綜合服務中心,紹興 312000;2紹興市柯橋區農業水產技術推廣站,紹興 312000 ) *為通信作者
‘中組143’是由中國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早中熟常規秈稻新品種,2018年通過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審定編號:浙審稻2018003),適宜在浙江省作早稻種植。‘中組143’于2019年引入紹興市柯橋區進行試種,表現良好;2020 年繼續進行試種,表現為穩產高產,2021 年‘中組143’成為柯橋區水稻主導品種之一,開始擴大示范種植面積。據統計,‘中組143’于2021 年在柯橋區示范種植面積為10.6 hm2,占當年全區早稻種植面積的17.6%;2022 年在柯橋區示范種植面積為13.1 hm2,占當年全區早稻種植面積的18.5%。
‘中組143’于2021 年—2022 年在柯橋區的示范種植結果表明,‘中組143’具有生長整齊一致,株高適中,長勢繁茂,分蘗力中等優點,另外該品種后期青稈黃熟、轉色好,谷色黃亮,結實率高,豐產性好,熟期適中,有利于連作晚稻種植。在此背景下,為促進‘中組143’的進一步推廣種植,筆者擬對其在柯橋區試種期間的種植表現及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要點進行總結和介紹,以供當地種植戶參考借鑒。
‘中組143’于2021 年和2022 年在柯橋區進行了種植示范,經現場實割,2021 年、2022 年‘中組143’的每667 m2實際產量分別為576.6、596.2 kg,兩年平均每667 m2實際產量為586.4 kg,表明‘中組143’豐產性較好,見表1。

表1 2021 年—2022 年‘中組143’在柯橋區種植的產量及其結構統計
由表2 可知,2021 年和2022 年‘中組143’的全生育期均為112 d,比對照‘中早39’短1 d,表明在連作晚稻茬口偏緊的柯橋區,種植‘中組143’更有利于后茬晚稻的適時移栽[1]。

表2 2021 年—2022 年‘中組143’和‘中早39’的生育期統計
經農業農村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杭州)檢測,‘中組143’的整精米率為45.3%、米粒長寬比為2.0、堊白粒率為86.0%、堊白度為13.6%、透明度為4 級、膠稠度為61 mm、直鏈淀粉含量為25.4%,綜合米質達食用稻部頒普通等級標準。
經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與微生物研究所鑒定,‘中組143’的穗瘟損失率最高為5 級,抗性鑒定綜合指數為5.3,屬中感品種;白葉枯病抗性鑒定最高為9 級,屬高感品種。
在播種及秧苗移栽前20 d,翻耕秧田和本田,以利于前茬作物殘留物及雜草充分腐爛,減少早稻基腐病的發生。
2.2.1 適時早播
‘中組143’在柯橋區種植,宜采用大棚育秧移栽的種植模式。‘中組143’宜適時早播,在柯橋區的適宜播期為3 月中下旬(氣溫高于12 ℃),以確保秧苗移栽時的秧齡為20~25 d、葉齡在3.5 葉左右、苗高為12~20 cm。
2.2.2 種子處理
播種前,按要求進行種子發芽試驗,確保所播種子的發芽率在85%以上。按標準秧盤(長60 cm×寬25 cm)播種90~100 g/盤、每667 m2大田播種45 盤秧苗的標準準備種子。浸種前要做好選種、曬種,以淘汰癟谷、提高發芽勢。為防治水稻惡苗病等種傳病害,可選用25%咪鮮胺2 000 倍液+0.3%四霉素500 倍液進行浸種催芽,催芽時溫度宜控制在28~32 ℃。浸種約48 h 后,當芽谷芽長達半粒谷、根長達1 粒谷時,瀝干水分,準備機械播種。
2.2.3 秧床準備
由于柯橋區早稻育秧期間氣溫較低,且經常有冷空氣襲擊,為避免因低溫引起爛秧,早稻育秧宜在溫室大棚內進行。在溫室大棚整地做秧床前,先清除田中根茬,整平床面,開好排水溝;一般秧床面寬1.4~1.6 m、溝寬20 cm、溝深20 cm,并根據操作習慣在秧床四周留好操作通道。
2.2.4 基質準備
為培育出機插壯秧,宜選用杭州錦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中錦牌”水稻育秧基質,長60 cm×寬25 cm 的標準秧盤一般每盤需準備基質1.5 kg。為使基質覆蓋均勻,用于覆蓋的基質要求過篩,以篩出大粒[2],且在裝盤前需先搗松基質。
2.2.5 精量播種
為節省人工成本、提高播種質量,通常采用流水線播種技術。播種前,先安裝和調試好播種流水線,設備正常運轉后對播種量、基質鋪放量、基質覆蓋量和灑水量進行調節,直至符合要求。播種時,要合理配備操作人員,為保證播種流水線正常運作,一般需配備人員5~6 人(負責添加秧盤、添加基質、添加種子、出秧盤、疊放秧盤等)。
播種流水線要求:噴水系統工作正常;傳動皮帶的松緊度適當;調節基質排量閥門,使底部基質厚度為2.0~2.2 cm,基質覆蓋厚度為0.3~0.5 cm;調節基質滾刷,使之剛好接觸到底部基質;調節噴水裝置,一般每盤噴水400 mL,達到盤底不滴水、盤面無積水、底層基質全部濕透的效果;調節播種量,要求將10盤以上連續播種的種子合在一起稱重后求平均值,以減少誤差[3]。
2.2.6 疊盤暗出苗
為提高秧苗質量,機插秧通常采用疊盤集中暗出苗技術,即將剛播好芽谷的秧盤,按每疊25~40盤的標準整齊地擺放在可控溫的溫室大棚內,并用通透性好的黑棉布包好,溫度控制在30~32 ℃,約48 h 后,待立針苗長至1 cm 左右時,直接將秧苗移入溫室大棚的苗床上進行育秧。
2.2.7 秧田溫度和濕度控制
根據秧苗生長情況,及時調節秧田的溫度和濕度。具體措施為:在立苗至第1葉完全展開期間,溫度控制在22~25 ℃,最低溫度不低于10 ℃,最高溫度不超過30 ℃,日平均溫度為18~23 ℃,相對濕度控制在85%以下。在第2 葉伸長期間,溫度控制在22~25 ℃,最低溫度不低于10 ℃,最高溫度不超過25 ℃,日平均溫度為18~22 ℃,相對濕度控制在85%以下。在第3 葉、第4 葉伸長期間,溫度控制在20~22 ℃,最低溫度不低于10 ℃,最高溫度不超過25 ℃,日平均溫度在18~22 ℃,相對濕度控制在85%以下。
2.2.8 及時揭膜
在育秧期間,為保持根系旺盛呼吸和葉片光合作用正常,防止棚內溫度大起大落、高溫燒苗(要求棚內溫度不超過35 ℃)等,要注意適時揭膜(棚內溫度超過20 ℃時即可進行揭膜),以利于通風、換氣,從而調溫控濕。一般揭膜在上午8:30至9:00進行,揭膜前要先灌滿溝水,以防止揭膜后因風大,秧苗失水過多,導致秧苗出現生理失水而青枯死苗。
2.2.9 水分管理
育秧期間,除了苗床過干需進行補水外,一般少澆水或不澆水,使苗床保持旱育狀態,從而促進秧苗盤根結實,避免機插時散秧而影響移栽質量。
移栽時間應依據秧苗大小(以葉齡為3.5~4.0葉、苗高為12~20 cm 為佳)、移栽時的溫度(若溫度過低,尤其是低于16 ℃,秧苗移栽后會發僵,不利于返青分蘗)而定。一般來說,‘中組143’在柯橋區種植,可在4 月22 日進行移栽,此時秧苗的秧齡為26 d、葉齡為3.51 葉,且溫度在21 ℃左右。同時,由于‘中組143’的分蘗能力中等,為獲得高產需進行適當密植,一般栽插密度(行株距)為25 cm×12 cm,每叢插4~5 本,每667 m2落田苗數達10 萬苗左右。此外,在秧苗移栽后3 d、秧苗扎根后,需及時進行補苗,以確保田間基本苗數。
根據設定的每667 m2目標產量為600 kg,按照每生產100 kg 稻谷需純氮2.0~2.2 kg 的標準,確定‘中組143’的每667 m2總施氮量為12.0~13.2 kg。具體施肥方法為:施足基肥,基肥在第2 次耙田前(4 月20 日)施用,每667 m2大田施30%復合肥(N∶P∶K=15∶6∶9,質量分數)35 kg。早施分蘗肥,第1 次分蘗肥于移栽后7 d(4 月29 日)施用,每667 m2大田施尿素7.5 kg;第2 次分蘗肥在第1 次分蘗肥施用后10 d(5 月9日)施入,每667 m2大田施尿素7.5 kg。看苗情噴施葉面肥(倒4葉的葉色淺于倒3葉時施用,倒4葉的葉色深于倒3 葉時不施),一般葉面肥最遲于始穗期(約6 月17日)施用。
科學灌水是獲得水稻高產的重要手段,在水漿管理上,要做到“淺水移栽控缺株,寸水護秧防敗苗,薄露勤灌促分蘗,適時擱田抗倒伏,淺水養胎利灌漿,活水到老增粒重”。具體水分管理措施:為提高移栽質量,秧苗實行淺水移栽,即移栽時(4月22 日)田間水層不超過2 cm。秧苗移栽后2 d(4月23 日),大田灌水3~5 cm 深進行護苗,防止插秧后敗苗和促進早活棵。秧苗移栽后6 d(施第1 次分蘗肥后),待田間水分自然落干,然后再灌水,以后實行薄露勤灌、干濕交替(即灌3 d、干1 d),做到以水促氣、以水促根、以水促肥、以水促蘗。在田間苗數達到預定穗數的80%時,及時排水擱田,一般擱3~4 個晴天后,灌1 次跑馬水,多次輕擱直至最高苗數達預定穗數的1.3~1.5倍,促使夠苗前的小分蘗長成大分蘗,并形成有效分蘗。當田間苗數達到最高苗數時,要加重擱田程度,降低田間總莖蘗數,縮短中層葉片和基部節間的長度,減少無效分蘗。從幼穗分化到抽穗揚花,大田要淺水勤灌,以壯稈攻大穗。在灌漿結實期,大田實行間歇灌溉,做到干濕交替,切忌斷水過早,影響千粒質量。當灌漿結實期遇持續高溫(35 ℃以上)天氣時,大田灌深水,并保持水層5~6 cm深,以增加田間濕度,改善稻田小氣候,建議采用日灌夜排的灌溉方式,白天加快水稻葉片蒸騰,降低冠層溫度,夜間提高根系供氧,提高根系活力[4]。在收割前7 d,大田停止灌水,但切忌斷水過早,避免出現高溫逼熟,降低千粒質量,從而影響產量。值得注意的是,為使大田排灌水方便,尤其是防止6 月梅雨汛期的洪澇災害,必須在擱田前開好豐產溝,要求做到小田十字溝、大田井字溝、四周加圍溝,圍溝(溝寬30 cm、深20 cm)到隔、直溝(溝寬30~50 cm、深30 cm)破隔,確保排灌通暢。
‘中組143’在柯橋區種植的主要病蟲害是紋枯病和二化螟,但要注意觀察大田間是否有稻瘟病、白葉枯病等發生。具體防治措施為:(1)二化螟。根據柯橋區農作物病蟲情報,對二化螟進行2次防治,第1 次防治時間為5 月22 日,第2 次防治時間為第1次用藥后7~10 d,同時預防紋枯病。當田間叢變色葉鞘率達3%~5%或株變色葉鞘率達 0.5%~1.5%時,即可進行防治。鑒于二化螟對現用藥劑的抗藥性較強,防治二化螟宜采取兩種治螟藥劑混配的防治方法,一般每667 m2用10%四氯蟲酰胺50 mL+5%阿維菌素80~100 mL 進行防治。(2)紋枯病。在二化螟進行第2次防治時,進行紋枯病預防,可每667 m2用24% 噻呋酰胺20 mL+ 殺蟲劑或殺菌劑各選一種,兌水攪勻后,再加適量有機硅助劑攪勻后噴霧預防,每667 m2藥液噴施量為45 L。在預防紋枯病前,大田需灌水5 cm 深左右,且施藥后保水2~3 d。
‘中組143’在柯橋區種植,由于收獲期間柯橋區雷陣雨天氣較多,若不及時收割易出現穗發芽的現象,不僅容易造成減產,還會導致稻谷品質下降。因此,在‘中組143’收獲期間,要密切關注天氣情況,做到適時搶晴收獲,尤其是遇臺風,應盡量趕在臺風到來前進行收割。一般以在‘中組143’齊穗后25 d 左右、全穗失去綠色、穎殼90%變黃時收獲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