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慶 周定邦 龔明強 王爽 萬波
(1 上海光明長江現代農業有限公司,上海 202178;2光明米業(集團)有限公司農業技術中心,上海 202171) *為通信作者
水稻稻瘟病又名稻熱病、火燒瘟、叩頭瘟等,是由稻瘟病病原菌引起、發生在水稻植株上的一種世界性真菌病害[1]。近年來,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光明米業(集團)有限公司對公司的糧食種植結構進行了調整,擴大了優質稻的種植比例,而優質稻對稻瘟病的抗性較差。在此背景下,筆者于2021年進行了不同藥劑組合防治稻瘟病的田間藥效試驗,以期探明不同藥劑組合對水稻稻瘟病的防效,從而提高光明米業(集團)有限公司的水稻種植水平。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于2021年在位于上海市崇明區新海鎮的光明米業(集團)有限公司農業技術中心的試驗田內進行。試驗田土質為壤土,用藥前田間無稻瘟病發生。供試水稻品種為‘銀香38’。
供試藥劑為:30%肟菌·戊唑醇懸浮劑(商品名稱:穩騰),拜耳作物科學有限公司生產;48%肟菌·戊唑醇懸浮劑(商品名稱:糧優),上海悅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9%吡唑醚菌酯懸浮劑(商品名稱:稻清),巴斯夫歐洲公司生產;40%稻瘟靈乳油(商品名稱:立本稻金谷),吉林邦農生物農藥有限公司生產;70%甲硫·三環唑可濕性粉劑(商品名稱:日曹稻津),江蘇龍燈化學有限公司生產;30%三環唑懸浮劑(商品名稱:坤盾),江蘇劍牌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23%醚菌·氟環唑懸浮劑(商品名稱:尊保),巴斯夫植物保護(江蘇)有限公司生產;40%春雷·噻唑鋅懸浮劑(商品名稱:碧銳),浙江新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30%肟菌·戊唑醇懸浮劑(商品名稱:鼎穗),江蘇華農生物化學有限公司生產;6%春雷霉素水劑(愛諾迅雷),華北制藥集團愛諾有限公司生產;30%嘧菌酯懸浮劑(劍優),江蘇劍牌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試驗依據在水稻破口期的施用藥劑不同,設處理(單次用藥量):(1)30%肟菌·戊唑醇懸浮劑(穩騰)750 mL/hm2;(2)6%春雷霉素水劑750 mL/hm2+30%三環唑懸浮劑1 050 mL/hm2;(3)48%肟菌·戊唑醇懸浮劑375 mL/hm2;(4)9% 吡唑醚菌酯懸浮劑900 mL/hm2;(5)40%稻瘟靈乳油1 500 mL/hm2;(6)70% 甲硫·三環唑可濕性粉劑750 mL/hm2;(7)30%三環唑懸浮劑1 050 mL/hm2;(8)23%醚菌·氟環唑懸浮劑750 mL/hm2;(9)40%春雷·噻唑鋅懸浮劑750 mL/hm2;(10)30%肟菌·戊唑醇懸浮劑(鼎穗)300 mL/hm2;(11)40%稻瘟靈乳油1 500 mL/hm2+30% 嘧菌酯懸浮劑375 mL/hm2;(12)空白對照,不施藥。各處理在水稻齊穗期均施用30%肟菌·戊唑醇懸浮劑(穩騰)750 mL/hm2。試驗采用簡單對比法,不設重復,每處理面積為333.5 m2。試驗期間,各處理區水稻管理措施均保持一致。
試驗分別于8月26日、9月2日上午,采用工農16 型電動背負式噴霧器均勻噴霧施藥1次。各藥劑處理兩次施藥的藥劑種類和藥劑用量均保持一致,每次兌水量均為300 L/hm2。
8 月26 日和9 月2 日試驗田天氣均為陰天、微風,當日最高溫度分別為34、30 ℃,施藥后5 d內均無降雨。
1.4.1 安全性調查
施藥后,不定期觀察各藥劑處理區的水稻生長情況,以驗證試驗藥劑對水稻生長的安全性。
1.4.2 防效調查
在第2 次施藥后15 d,采用隨機取樣法,調查各處理區的水稻稻瘟病(葉瘟和穗頸瘟)發生情況,根據水稻植株的葉瘟和穗頸瘟發生程度進行分級,記錄病株數和各級病株數,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效。
葉瘟分級標準[2](以葉片為單位):0級,葉片無病;1 級,葉片病斑數量少于5 個,病斑長度小于1 cm;2 級,葉片病斑數量為6~10 個,部分病斑長度大于1 cm;3 級,葉片病斑數量為11~25 個,部分病斑連成片,病斑面積占葉面積的10%~25%;4級,葉片病斑數量在25 個以上,病斑連成片,病斑面積占葉面積的25%<~50%;5 級,葉片病斑連成片,病斑面積占葉面積的50%以上,或全葉枯死。
穗瘟分級標準(以穗為單位):0 級,穗無病;1級,每穗損失5%以下(個別枝梗發病);2 級,每穗損失5%~20%(1/3 左右的枝梗發病);3 級,每穗損失20%<~50%(穗頸或主穗發病,谷粒半癟);4 級,每穗損失50%<~70%(穗頸發病,谷粒大部分為癟谷) ;5 級,每穗損失70%<~100%(穗頸發病,造成白穗)。
計算公式: 病情指數 = [∑(各級病株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株數×最高級數值)]×100%;防效=[(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情指數-藥劑處理區施藥后病情指數)÷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情指數]×100%。
1.4.3 產量情況調查
在水稻成熟期進行取樣測產,每處理區隨機選取5 叢水稻植株,調查記錄每穗總粒數、每穗空粒數、千粒質量,計算結實率及理論產量;同時,各處理區進行實割測產。
經施藥后多次不定期觀察,與空白對照區相比,各藥劑處理區的水稻均生長良好,葉片和植株長勢均未出現異常現象,表明供試藥劑在本試驗用量下,對水稻生長安全。同時,據試驗期間調查,各供試藥劑對非靶標生物無明顯影響。
由表1可知,不同藥劑組合處理對水稻葉瘟的防效差異較大,其中,處理(7)、處理(8)、處理(10)、處理(11)對水稻葉瘟的防效較好,病指防效均為87.5%;不同藥劑組合處理對水稻穗頸瘟的防效均較好,僅處理(1)和處理(4)對水稻穗頸瘟的病指防效為80.0%,其他藥劑處理對水稻穗頸瘟的病指防效均為100.0%。

表1 不同藥劑組合處理對水稻葉瘟、穗頸瘟的防效
由表2可知,不同處理間有效穗數和每穗總粒數差異不大,經分析,水稻破口期,植株的無效分蘗退化及穗分化均已結束,故此時稻瘟病主要影響結實率和千粒質量;處理(8)、處理(10)、處理(11)的結實率較高,分別較處理(12)(空白對照)增加10.15%、10.38%、11.78%;處理(10)、處理(11)的千粒質量較高,分別較處理(12)增加5.63%、5.98%;處理(8)、處理(10)、處理(11)的理論產量較高,分別較處理(12)增產15.62%、16.84%、19.05%;處理(10)、處理(11)的實際產量較高,分別較處理(12)增產15.58%、17.25%。

表2 不同組合藥劑處理的水稻產量及產量構成
在水稻破口期,稻瘟病主要影響結實率和千粒質量,稻瘟病發生越重,水稻的結實率和千粒質量越低,產量越低。本試驗結果表明,在水稻破口期施用40% 稻瘟靈乳油1 500 mL/hm2+30% 嘧菌酯懸浮劑375 mL/hm2,再在齊穗期施用30% 肟菌·戊唑醇懸浮劑750 mL/hm2,對水稻葉瘟、穗頸瘟有較好的防效(在第2 次施藥后15 d 調查,葉瘟病指防效為87.5%,穗頸瘟病指防效為100%),水稻產量也有所提高(理論產量和實際產量分別較空白對照提高19.05%和17.25%)。因此,在水稻破口期施用40% 稻瘟靈乳油1 500 mL/hm2+30% 嘧菌酯懸浮劑375 mL/hm2,再在齊穗期施用30% 肟菌·戊唑醇懸浮劑750 mL/hm2的施藥方式,可在水稻生產上進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