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節紅 黃擁政 程婷 沈淑雯 朱小兵 張杰
(1 上海市崇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上海 202150;(2上海市崇明區長興鎮農業綜合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上海 201913)
桃細菌性穿孔病是由樹生黃單胞菌李致病變種引起的細菌性病害,是目前上海市桃樹上常發的重要病害之一。該病害在上海市一般于4月底5月初發生,主要為害桃的葉片、新梢和果實,可造成桃樹早期落葉,進而導致果實減產[1-2]。為有效控制桃細菌性穿孔病的發生,上海市崇明區果樹技術人員于2022 年選用40%戊唑·噻唑鋅懸浮劑、8%寧南霉素水劑、4%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進行了防治桃細菌性穿孔病的藥效對比試驗,以期篩選出對桃細菌性穿孔病防治效果較好的藥劑。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在位于崇明區港西鎮頌平村的上海盛氏果業專業合作社的桃園進行,供試桃園園地平整,土質為沙壤土,土壤pH為中性偏堿、肥力為中等水平。供試材料為3 年生油蟠桃,行株距為4.0 m×2.5 m,樹形為“Y”字形,樹勢中庸,管理水平中上。
試驗依據噴施藥劑不同,設40%戊唑·噻唑鋅懸浮劑(浙江新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 000 倍液、8%寧南霉素水劑(德強生物股份有限公司)2 000倍液、4%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山西新源華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 000倍液、空白對照4個處理, 每處理重復3 次,每重復為同一排的連續10 株桃樹。
各處理均分別在2022 年4 月30 日、5 月10 日、5 月20 日各施藥1 次,采用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四孔防風噴頭)施藥,施藥時,要求噴霧均勻一致,葉面、葉背都有藥液附著。每次施藥當天,桃園天氣均為晴天、微風,適合開展藥效試驗。
在第3 次施藥后10 d(5 月30 日,桃園天氣為晴轉多云、微風),調查桃樹上的桃細菌性穿孔病葉片發病情況,即每處理隨機調查5株桃樹,選取東、西兩側主枝上長度在30 cm 左右的新梢各2 條,調查新梢上所有葉片,記錄其發病情況,計算病葉率、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并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DMRT)進行不同藥劑的防效差異顯著性分析。
病葉分級標準:0級,葉片無病,健葉;1級,病斑面積占全葉面積的10%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全葉面積的10%~25%;5 級,病斑面積占全葉面積的25%<~40%;7級,病斑面積占全葉面積的40%<~65%,有些病葉已脫落。
計算公式:病葉率=(各級病葉總數÷調查總葉數)×100%;病情指數=[(各級病葉數×各級病葉相應級數值)÷(調查總葉數×7)]×100;防治效果=[(對照區病情指數-處理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100%。
各處理桃樹在開展試驗前都沒有明顯發病。5月30 日調查結果見表1。

表1 幾種藥劑防治桃細菌性穿孔病試驗的調查結果
由表2可知,本試驗選用的3種藥劑均能較好地防治桃細菌性穿孔病,在第3 次施藥后10 d,8%寧南霉素水劑 2 000倍液對桃細菌性穿孔病的防效為89.44%,略高于4%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 1 000 倍液和40%戊唑·噻唑鋅懸浮劑 1 000 倍液對桃細菌性穿孔病的防效,且總體上這3 種藥劑對桃細菌性穿孔病的防效較為接近,差異不顯著。
據施藥后持續觀察,各藥劑處理區的桃樹均未發現有藥害現象發生,表明供試3 種藥劑對桃樹生長安全。
試驗結果表明,本試驗選用的40%戊唑·噻唑鋅懸浮劑、8%寧南霉素水劑、4%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3種藥劑對桃細菌性穿孔病的防效均較好,在第3次施藥后10 d,8%寧南霉素水劑 2 000 倍液對桃細菌性穿孔病的防效為89.44%,略高于4%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 1 000 倍液和40%戊唑·噻唑鋅懸浮劑1 000 倍液對桃細菌性穿孔病的防效,且這3 種藥劑對桃樹生長安全。因此,在桃樹生產中,可交替使用這3 種藥劑來防治桃細菌性穿孔病。
值得注意的是,40%戊唑·噻唑鋅懸浮劑是戊唑醇和噻唑鋅復配的殺菌劑,殺菌活性較高,內吸性較強,持效期較長,不僅能防治桃細菌性穿孔病,還能防治多種桃樹真菌性病害,是一種比較廣譜的殺菌劑。因此,該藥劑可在桃樹生產上廣泛推廣應用,建議在桃樹未發病或發病初期使用,并注意與其他殺菌劑交替使用,以延緩病菌抗藥性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