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婁燈吉,陳 禎,章 新,葉長兵,劉家忠
(玉溪師范學院,云南 玉溪 653100)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教育是實現人才振興的根本途徑和重要保障。作為鄉村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隨著國家和地方一系列政策出臺[1],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同時也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和階段性特征,城鄉中小學的師資隊伍結構與質量差異還比較明顯[2]。邊疆地方本科院校培養的師范類人才是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基石[3-4]。學校的生源決定了其對鄉村文化和社會環境較為熟悉,更容易在鄉村學校安心從教。培養“下得去、上手快、留得住、后勁足”的師范類人才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地方師范院校的現實要求。本文探討了在鄉村振新背景下,經濟欠發達區域的地方師范院校人才培養與新時代基礎教育發展有機結合的的實現路徑問題。
玉溪市鄉村人口占45.19%,玉溪市的發展定位之一就是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區。結合地方高校服務基礎教育行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路徑,玉溪師范學院師范類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了“1 個體系、3 條途徑、2 項措施、2 個保障”的“1322 模式”(圖1)。

圖1 師范類人才培養“1322”模式主要內容
緊扣產出導向,圍繞推動鄉村振興的“四有”好老師培養,根據畢業要求以及培養目標,聚焦產出、聚焦支撐、聚焦評價,系統構建以就業為核心的師范類人才培養體系(圖2),打造學生的核心競爭力[5]。

圖2 圍繞就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人才培養體系
學校的師范類專業培養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以立德樹人為己任,培養政治素養良好、師德風貌高尚、教育情懷深厚、專業基礎扎實、實驗和理論教學能力過硬、具有強烈的自主發展和創新意識,能成為基礎教育及相關教育機構等教育教學的骨干教師[6]。結合培養定位,師范類專業緊抓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個核心,與時俱進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以多樣化、個性化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通過細化備課質量、理論教學質量、實驗教學質量、實習工作質量、實訓工作質量、課程設計工作質量、考試工作質量和畢業設計(論文)工作質量等,以多樣化、個性化的培養,促進學生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7]。
面向國家、云南省、滇中地區的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和教師隊伍建設戰略需求,通過訪談、座談會、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在專任教師、教學管理人員、在校生、畢業生、用人單位、教育體育局管理人員和校外專家等開展人才培養需求的調研,結合目前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論證制定面向需求的專業培養目標;明晰支撐培養目標的畢業要求。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益;更新教學內容,構建特色的課程體系;更新教學手段,提高學生教學活動參與度;更新教學模式,構建師生互動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管理,強化由“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轉變;更新教學評價,建立健全教學質量監控。
秉持“需求導向教育”理念設置課程,建立支撐培養要求的課程體系,不斷優化改造課程結構,做到課程全覆蓋和支撐專業全部培養目標的達成,每個畢業要求都能夠對2 個及以上的培養目標形成支撐,把教學質量要求落實。貫穿融合育人資源,推動培養目標實現。
一是推動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落實德能兼修。構建“學校+專業+社會實踐”的師德養成教育體系,將教育情懷養成和能力培養作為內在主線,一體化全程貫穿于理論類、實踐類、活動類課程體系。
二是課內學習與課外實踐相融合,拓展能力發展時空。
三是課程教學與科研訓練相融合,發展創新能力。引領師范生進入課題組開展科研訓練,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科研創新能力;同時,通過開展師范生教學創新設計活動,引導師范生將科研訓練中取得的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設計中,將科學創新能力遷移至教學創新設計中,提高師范生的教學創新能力。
首先,按照“崗位-能力-課程”的逆向重置架構設計課程體系,建立了“通識教育+專業教育+教師教育+實踐教育+個性化教育”的培養模式以及師范生指導和服務體系。
其次,構建了凸顯學科素養與教師素養融合的核心課程群;針對不同課程群的知識類型和特點,成立相關的教學團隊,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進行主題教研、協作教研,與時俱進更新教學內容;將信息技術引入課程教學中,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首先立足學校創建的實踐教學基地,通過理論與行動研究,創建了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交互融合的實踐教學體系。
其次,多措并舉,通過教育見習、研習、實習等在師范生培養的全鏈條中有機穿插實踐教學,以任務驅動方式,強化“雙導師”協同指導,拓展優質師資資源,滿足師范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
再次,以基礎教育教研為橋梁,通過畢業論文以教研賦能教學,提升其在基礎教育領域的學術創新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
建立健全制度,學科專業課外學分按照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認定。通過一、二課堂的融合,在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實踐環節等方面深化綜合改革,形成具有特色的“招生-培養-就業”的聯動機制。通過黨團主題教育活動、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學科專業競賽、社團活動和科技創新活動等,幫助學生踐行師德,提升職業認同、教學、班級指導、綜合育人、學會反思和溝通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充分利用“聶耳和國歌的故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團主題教育活動、社團活動、假期社會實踐和形勢政策報告等,讓學生深入社會、了解教育,認知、體驗、內化所學的師德理論,提升師德涵養、升華師德情懷、規范師德行為。通過建立校本課程思政案例庫,構建具有地方性特色的課程思政內容體系以及與之相匹配的教學團隊,解決課程思政實現路徑本土融入。通過示范性榜樣熏陶、激勵性成長評價等方式開展“第二課堂”學習,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教師觀。例如,結合甘于在偏遠貧困地區從教的張桂梅老師的先進事跡,對“教育情懷”展開學習和思考。把中學一線優秀教師或優秀校友請進教師教育課堂或“第二課堂”,開展主題明確的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樹立志在邊疆的就業思想,讓更多的學生畢業后能夠自愿到鄉鎮和邊疆地區工作。
建立校院兩級“學情調研-教育改進”的機制與方法,構建師范生發展評價指導體系,堅持實施“專業負責人+輔導員+班主任+學業導師+科任教師+科研訓練導師”的多方位指導隊伍,網格化進行學生學業規劃提升,定期開展導師上崗培訓,進行相關協調工作,組織評選本科生學業指導優秀教師。建立“通識教育+專業教育+教師教育+實踐教育+個性化教育”的學分制人才培養模式,滿足師范生多樣化發展需求;分類建立導師團隊,精準施策,協同指導學業規劃,落實到指導考研、教資考試、考事業單位、考特崗和考“三支一扶”等學生的不同需求。
學校需要緊扣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使專任教師隊伍建設和發展教學能力及學術水平能夠滿足師范生培養和專業發展需要;同時配足建強教師教育課程教師,學科課程與教學論教師團隊要熟悉師范生成長過程;多措并舉;聘任教學經驗豐富、能力突出的中學和教育研究機構的教師作為兼職教師、校外實踐導師,在專業與基礎教育領域協同開展教學指導、專業實踐、促進學生專業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要注重隊伍的內涵發展,堅持師德為先,發揮黨建引領、課程思政、師德榜樣示范作用,把品德高尚、治學嚴謹、為人師表、關愛學生、在教書育人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師德典型推選出來。分類設置設立崗位,針對師范專業發展特點和教師隊伍情況,鼓勵和支持專任教師提升綜合素質能力。建立教師團隊建設提升的措施,通過傳幫帶制度、團隊幫扶引領機制、輪崗交流鍛煉機制快速促進新進教師成長。
結合師范生培養需要,依托國家級、省級課程資源、科研平臺搭建了課程資源平臺、學生科研創新平臺;積極建設用于師范類專業教學的普通話語音實訓室、試講教室、“三字一話”實訓室、云教室和微格訓練室等教學技能實訓室,以及新型智慧教室,探索新型的課堂教學形式,營造人性化、智慧化教學環境,實踐新的教學模式,創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氛圍,促進優秀教學經驗傳承和青年教師培養。
建設拓展優質教師教育實習基地;建設教務管理系統、網絡教學平臺、畢業論文(設計)管理系統、信息共享平臺等現代信息化平臺,實現網絡選課、成績查詢、評教、畢業論文(設計)等教學管理全程信息化;同時建有爾雅通識課、學銀在線、泛雅課程共享中心等網絡教學平臺,實現了傳統線下教學模式向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轉變及學生線下學習方式向線上線下有機結合學習方式的轉變。推動教學資源與科研資源、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有機融合,為師范生培養提供優質保障。
總之,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新時代師范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理念需要把鄉村“四有”好老師培養作為首要任務;以教師、教材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向著“個體潛質+知識+思維方式+能力”并重的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教學評價由單一性向著多元、全過程學業評價轉變;人才培養路徑向著結構性調整、強化實踐能力培養轉變;專業教育向著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以就業競爭力為導向的轉變。邊疆師范類人才培養要建立“校-院-系-班”四級聯動的精準就業管理幫扶指導模式。構建突出科學家精神教育作用、突出師德師風的表率作用、突出優秀校友引領作用的全員育人體系,通過學科育人、專業育人、課程育人、實踐育人全覆蓋,提升師范生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