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騰騰,丁玉林,王金玲
內蒙古農業大學獸醫學院和農業農村部動物疾病臨床診療技術重點實驗室,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
曲霉菌病是由曲霉菌(Aspergillus)引起的人和多種動物均易感的一種真菌性疾病,多發于家禽,羊、馬和牛也可感染,感染途徑為呼吸道和消化道,是吸入或食入霉菌孢子所致[1]。臨床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精神沉郁、體溫升高或正常、個別病例會表現出間歇性腹瀉,排出黑褐色并混有血塊和腸黏膜的糞便,病情嚴重者可發生死亡[2];病理學主要表現為以肺部為主的各組織臟器結節性肉芽腫病變,心內膜、心外膜出血,真胃黏膜、腸黏膜發生壞死、脫落,肺臟實變,肝臟表面大小不等土黃色壞死灶[3,4]。現如今,曲霉菌毒素污染已成為全球性問題之一。在我國,飼料及其原料被曲霉菌污染也呈逐年加重態勢,對我國養殖業的發展以及養殖戶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損失。本研究通過臨床病史、大體病變、組織病理學變化方法綜合確診了1 例奶牛曲霉菌病,為奶牛曲霉菌病的病理學診斷豐富資料。
某養殖戶從山東購買24 頭6月齡的奶牛進行育肥,買回來后喂了數天發霉嚴重的玉米,1 周后有個別奶牛發病,體溫升高,呼吸道癥狀明顯,用各種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用藥過程中病情有所好轉,停藥后,特別是陰天下雨時,又重新發病,發病20 多天。至剖檢之時,已死亡多頭。
發病奶牛喜臥,精神沉郁,腹部皮下膠樣浸潤。下頜淋巴結水腫,真胃胃壁內見大出血性壞死灶。肝色彩變深,膽囊擴張;腎盂黏膜水腫;真胃黏膜可見一大的出血性壞死灶(圖1),壞死灶直達漿膜層,易穿孔,同時密布小潰瘍灶(圖2);肺尖葉大部分發生實變,呈暗區色,整個肺表面和切面可見大小不等的膿腫,尖葉與胸膜粘連,肺心葉明顯肺氣腫(圖3);心外膜出血,心內膜嚴重出血(圖4)。

圖1 胃壁出血性壞死灶

圖2 真胃黏膜巨大的出血性壞死灶

圖3 肺臟大面積實變,散在粟粒大小的病灶

圖4 心內膜彌漫性出血
血涂片以及肺觸片使用瑞氏-姬姆薩染色,可觀察到血液中中性粒細胞增多,肺觸片中性粒細胞增多明顯。
肺組織內有大小不等的霉菌性結節(化膿灶)(圖5),結節內可見散在或密集生長的曲霉菌菌絲(圖6);肝水腫明顯,少部分肝細胞壞死,腎小管上皮普遍變性,胞漿內可見較多的棕褐素顆粒。淋巴結水腫明顯,部分心肌纖維變性。真胃從漿膜至黏膜層均發生壞死和化膿,有大小不等的霉菌性化膿灶(圖7、8),結節內可見數量較多的霉菌菌絲(圖9、10),嗜中性粒細胞彌漫性浸潤。

圖5 肺組織內大小不等的霉菌性化膿灶 (40x)

圖6 肺組織霉菌性化膿灶內的曲霉菌菌絲(400x)

圖7 真胃肌層內的霉菌性化膿灶(100x)

圖8 黏膜下層壞死-可見較多的霉菌性化膿灶(40x)

圖9 真胃肌層壞死灶內的霉菌菌絲(200x)

圖10 胃黏膜下層壞死和化膿,可見曲霉菌菌絲(400x)
本研究通過臨床病史、尸體剖檢、涂片和觸片檢查,以及組織病理學方法綜合確診了1 例奶牛曲霉菌病。
奶牛曲霉菌病臨床癥狀表現為病牛體溫正常、精神不振、眼球凹陷、食欲減退,少數病牛便中帶血,瘤胃蠕動減弱,病程一般為3~5 d;病情較重者,食欲廢絕,消瘦、久臥不愿起立[5~7]。本病例表現為陰雨天發病,病牛喜臥,精神沉郁,有呼吸道癥狀,與上述文獻報道較為相似。
奶牛曲霉菌病病理剖檢可見肺內散在淡黃色或灰白色小結節,呈結節性支氣管肺炎變化。四個胃均發生病變,瘤胃主要表現為黏膜彌散分布大小不等的潰瘍灶,真胃常見黏膜密布點狀出血;卡他性腸炎,感染霉菌的腸段,腸黏膜呈淤血、充血、水腫和潰瘍;腎臟萎縮;心臟表面微血管擴張,心內膜有出血點[8~10]。組織病理學主要表現霉菌性壞死、小膿腫、肉芽腫形成;血管變性壞死和菌絲性血栓形成;肺臟主要表現為感染初期各級細支氣管、肺泡內可見大量霉菌菌絲、嗜中性粒細胞并發生變性壞死,菌絲也可侵入到支氣管壁,肺泡間隔,破壞組織結構并發生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形成小膿腫,發展到感染后期上述小膿腫周圍有單核細胞、上皮樣細胞和結締組織增生,構成霉菌性肉芽腫;瘤胃、真胃黏膜壞死,可累及各層,壞死組織脫落形成潰瘍,潰瘍周圍、胃壁、腸壁均可見大量菌絲,中性粒細胞浸潤;肝細胞顆粒變性、脂肪變性、凝固性壞死;腎小管上皮變性壞死,管腔內出現嗜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和腎小管上皮細胞構成的細胞管型;心肌纖維變性壞死,間肌血管充血、出血、水腫和炎性細胞浸潤[8,10,11]。本病例表現為真胃胃壁內出現出血性壞死灶,心外膜心內膜出血,真胃黏膜密布小潰瘍灶,肺臟尖葉發生實變,肺臟表面切面可見大小不等壞死灶,肺組織內有大小不等的霉菌性結節,肝水腫明顯,真胃壞死灶從漿膜層直至黏膜層都發生壞死化膿,與上述文獻報道較為相似。
在蘇木素-伊紅染色切片上,曲霉菌菌體呈淺藍色,粗細均勻,直徑7~10 μm,菌絲呈銳角分枝,放射狀排列;在活動性病灶,菌絲呈較強的嗜堿性著色,有時可見圓形、卵圓形孢子;陳舊肉芽腫中央的菌絲發生變性、腫脹,粗細不均,嗜堿性減弱[8]。本文觀察到的菌絲與參考文獻報道曲霉菌形態基本一致。
曲霉菌病發生時,會引起感染部位發生炎癥反應,表現為大量嗜中性粒細胞滲出浸潤,嗜中性粒細胞在與霉菌斗爭過程中使部分菌絲發生變性壞死,滲出的嗜中性粒細胞聚集浸潤與變性菌絲、壞死組織積聚形成小膿腫,周圍形成炎性反應帶,隨后機體機化,結締組織增生從而形成肉芽腫。組織的壞死、潰瘍灶形成與霉菌毒素以及霉菌性血栓形成導致組織的缺血缺氧關系密切。
曲霉菌病主要應該從預防出發,加強飼養管理和飼料管理,及時處理霉變的飼料,避免奶牛誤食,杜絕投喂任何程度霉變飼料。一旦發病應該立即更換優質飼料,同時對發病牛進行對癥治療,例如發生腹瀉時進行合理補液,防止脫水的發生,同時還可以使用維C、維K用以保護霉菌毒素侵害肝臟以及其他內臟的廣泛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