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志浩
煙臺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山東煙臺 264005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指出,奶業是現代農業和食品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健康中國、強壯民族不可或缺的產業,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產業,是農業現代化的標志性產業和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戰略性產業[1]。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構建多元食物供給體系。奶業作為多元化食品供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建設農業強國戰略起著重要作用。2022年,農業農村部在《關于實施奶業生產能力提升整縣推進項目的通知》中也對奶業提出進一步的發展要求,計劃到2025年,全國奶類產量達到4 100 萬噸,百頭以上規模養殖比重達75%左右[2]。但在新冠疫情后,我國奶業出現了新的形勢,面臨著新的挑戰,為了更好地助力我國奶業的高質量發展,本文對我國奶業發展的主要現狀和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行總結,并提出建議,以供行業參考。
近年來,我國奶牛養殖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現代化、規模化和標準化已成為主要的發展方向,產業的素質、生產效率不斷提升[3]。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及華經產業研究院數據,2012—2021年,雖然我國奶牛存欄有所下降,但奶牛單產水平大幅提升,牛奶產量持續增加。2021年我國牛奶產量達到3 682.7 萬噸,比2012年增加了507.77 萬噸,增長15.99%。2021規模奶牛場成母牛平均單產達8.7 噸,比2012年增加3.2 噸,創下歷史新高。這表明,近10年,我國奶牛養殖業面貌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生產能力不斷加強(表1)。

表1 2012—2021中國奶牛存欄數、單產及牛奶產量
受到新冠疫情等諸多因素的影響,2022年飼料價格不斷上漲。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2022年12月,全國玉米月平均價格為2 833.26 元/噸,每噸比2022年1月上漲165.75 元;2022年12月全國豆粕月平均價格為4 529.23 元/噸,每噸比2022年1月上漲了1 088.91元(表2)。

表2 2022年玉米及豆粕月平均價格
奶業全產業鏈可分為飼料糧種植、奶牛養殖和乳制品加工3 個主要環節。有學者對2010—2020年奶業全產業鏈碳排放量進行測算(圖1)[4]。2020年碳排放總量為4 515.1 萬噸,相較于2010年減少823.4 萬噸。2020年飼草料種植環節碳排放量達到1 412.0 萬噸,比2010年增加了268.0 萬噸。在奶牛養殖過程中,奶牛胃腸發酵環節和糞便管理系統環節是碳排放量較高的環節,以2020年為例,兩者分別為1 876萬噸和736 萬噸,相較于2010年分別減少877 萬噸和195 萬噸。此外,奶牛養殖過程還需消耗能源,但碳排放量通常相對較穩定,如2020年飼養耗能環節碳排放量為448 萬噸,相較于2010年增加了25 萬噸。飼料糧運輸和加工過程以及乳制品加工環節的碳排放量相對較低(圖1)。

圖1 2010—2020年奶業全產業鏈碳排放量情況
2012—2021年全國人均奶類消費量表現出波動中穩步提升的態勢,從2012年12.2 kg增加到2021年14.4 kg。其中,城市居民的人均奶類消費量從2012年的14.0 kg增長到18.2 kg。農村居民的人均奶類消費量從2012的5.3 kg增加到約9.3 kg(表3)。

表3 2012—2021年全國居民、城市居民及農村居民人均奶類消費量
干旱、洪澇、風暴等天氣因素會減少糧食和飼料作物的產量,是影響飼料價格的重要原因。如2023年6月,山東、河北、內蒙古受到持續干旱的影響,其中河北的平均降水量僅為29 mm,比常年同期減少60%,對玉米生產和青貯質量產生了嚴重影響,進而推高了飼料價格。而2023年7月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聲明,熱帶太平洋出現了厄爾尼諾現象,預計將會持續到下半年,并可能達到中等強度,也將給飼料價格帶來持續性的影響此外,俄烏沖突及國際市場供應不確定性也使飼料價格受到了影響,進而推高飼料價格。
在全球范圍內,農業食物系統溫室氣體排放占總排放的21%~37%,其中畜牧業二氧化碳排放約占總排放的18%[4]。奶業作為畜牧業中的重要產業,其碳排放量令人擔憂。據統計,1 頭奶牛的排放量相當于2頭肉牛、14 頭綿羊、22 頭山羊、74 頭豬,全球奶牛的碳排放量僅次于美國和中國,約達50 億噸[5]。
自2016年起,奶業全產業鏈已經積極進行綠色改革,全產業鏈碳排放總量減少,但仍面臨高碳排放的問題。奶牛養殖過程中的胃腸發酵環節和糞便管理系統環節是主要的碳排放源。在實現“雙碳”目標下,奶牛養殖企業將面臨巨大的碳減排壓力。
第一,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人均牛奶消費量相對較低,遠未達到《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的每天300 g的標準[6]。第二,受到飲食習慣的影響,牛奶不是我國居民的必選項[7],目前消費群體主要集中在兒童、老年人。第三,相較國外的乳制品,我國牛奶價格相對較高,這也限制了一部分消費者購買牛奶的意愿。
第一,調整飼料配方。采用更經濟的本地飼料代替進口飼料,如花生秧、小麥秸稈等,以降低成本。第二,提高自給率。鼓勵和支持提高國內玉米、豆類等飼料的種植,增加自給率,減少對進口飼料的依賴。第三,增加儲備。建立飼料儲備制度,加強國內儲備能力,以應對進口飼料供應不穩定的情況[8]。第四,多元化進口渠道。拓寬進口渠道,減少對特定國家或地區的依賴,以降低國際市場供應不確定性對飼料價格的沖擊。第五,政策干預。政府可以出臺一些積極的政策,如減免或調整關稅、降低進口手續等,以降低飼料價格的壓力[9]。
第一,優化飼料配方。通過改善飼料配比和品質,添加飼料添加劑等手段,提高奶牛的飼料消化率,從而減少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排放。第二,推廣綠色飼料生產。鼓勵奶牛養殖場采用可持續和環保的飼料種植方式,如有機農業、糧草綜合種植等,以減少對土壤和水資源的污染,同時降低飼料的碳足跡。第三,優化養殖結構。推動奶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乳牛品種的選育和配種水平,培育高效的奶牛品種,以提高奶牛的產奶能力和生產效益,從而減少單位奶產量的碳排放。第四,推動廢棄物利用。加強奶業廢棄物的處理和利用,如奶牛糞便的資源化利用,既減少了排放帶來的環境問題,也能夠為農業提供有機肥料和能源。第五,加強科技研究和創新。加大對奶業碳減排相關技術的研究力度,推動科技創新,提高奶業的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從而減少碳排放。
首先,針對市場容量縮小的情況,尋找新的市場機會和需求點。例如,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和冷鏈運輸水平的提高,低溫奶市場的潛力將越來越大,可以加大對低溫奶的推廣和開發,滿足消費者對于高品質乳制品的需求[11]。其次,鼓勵消費者從喝奶向吃奶的轉變,培養消費奶制品的習慣。特別是針對奶酪市場,國內大企業應起到引領作用,通過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引導消費者對奶酪的認知和接受度的提高,促使奶酪市場的培育和拓展。第三,加強渠道建設,開發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市場。乳品企業可以與當地的超市、便利店、農貿市場等進行合作,擴大產品的銷售渠道。同時,可以通過線上渠道,如電商平臺和社交媒體,拓展市場覆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