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飛,徐 偉,2,李純錦,姜興剛,楊茂全,馬志憤,6*
1 一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 100016
2 新疆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52
3 吉林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吉林長春130062
4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分院,黑龍江齊齊哈爾161005
5 新疆天山軍墾牧業有限責任公司,新疆石河子832000
6 草地農業智庫,北京 100016
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見疾病之一。在美國30%~70%的母牛至少有一個被感染的乳區[1],發病率較高;而國內2021年成母牛乳房炎發病率平均值16%,泌乳牛乳房炎發病率18.2%[2],乳房炎發病率也較高。此外,乳房炎對牧場生產危害性極大,一是患乳房炎的奶牛產奶量下降,二是治療乳房炎花費較多,三是因乳房炎淘汰牛只占總淘汰的5%以上。以上都會造成牧場的經濟損失[3]。因此,有必要加深了解乳房炎記錄與相關生產記錄關系,分析奶牛乳房炎發病規律和影響因素。
數據來自一牧云(YIMUCloud)“牧場生產管理與服務支撐系統”中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疾病事件內成母牛乳房炎事件共計446 700 條。進一步篩選泌乳天數0~700 天,發病記錄有發病乳區位置記錄的事件作為有效數據,共404 054 條事件用于統計分析。
成母牛乳房炎發病次數根據一牧云系統內成母牛乳房炎事件統計,每頭牛同一胎次內不同產后天數多次發病記為多次。發病次數統計根據所有牛只乳房炎事件進行計數求和,不同因素下各水平占比根據各水平乳房炎計數小計占該因素下所有水平乳房炎計數總和。
牛只個體乳房炎復發率,同一個體同一胎次內乳房炎發病事件按照先后發病順序排序,依次記錄發病次數序號(1、2、3、4、5……),統計第n次發病序號對應發病次數小計,乳房炎復發率等于第n+1次發病次數小計除以第n次發病次數小計。
2.1.1 各月乳房炎發病統計與分析
根據乳房炎發病月份分組統計每個月的發病次數及占比(表1)。如果平均分配,每個月乳房炎發病次數占比應為8.3%(100%/12),可見1—6月、11月乳房炎發病次數占比均低于平均值,其中2—6月占比均低于7.6%。4月最低,為6.6%;7、8、9月乳房炎發病次數占比較高,均超過9%,8月最高,達11.5%,7—9月夏季環境溫度最高、降雨量較大,成母牛(尤其泌乳牛)受熱應激影響,環境衛生條件較差的情況下,更易患乳房炎。這符合羅金印等[4]指出降雨量增加、氣溫升高、相對濕度增加均可導致乳房炎發病率增加和Zhang等[5]指出奶牛平均體細胞評分在7—9月最高(體細胞評分越高,患乳房炎可能性越大)的結論。

表1 不同月份乳房炎發病次數及占比
2.1.2 不同情況下乳房炎發病統計與分析
(1)乳房炎發病時乳區位置統計與分析
根據乳房炎發病時登記的發病乳區位置,分組統計發病次數及占比(表2)。發病次數較多(占比較大)的是左前(占比24.8%)、右前(占比22.5%)、右后(占比20.9%)、左后(占比20.4%)僅單一乳區發?。黄浯问? 個乳區都感染乳房炎(占比3.9%);其他3 個、2 個乳區感染乳房炎的發病次數較少。

表2 不同乳區位置乳房炎發病次數及占比
(2)單個乳區乳房炎統計與分析
將所有發病記錄中的發病乳區拆分到4 個乳區中,以4 個乳區單獨分組統計,計算每個乳區發病次數及占比(表3)。在乳房炎病例中,左前乳區發病最多,占比27.7%,其次是右前乳區,占比25.3%,后乳房兩個乳區發病相當,分別占比23.3%、23.7%。推測前乳區發病次數較多,一是可能和擠奶上杯操作有關,通常擠奶上杯時擠奶工會先將擠奶杯套上前乳房的左前和右前乳頭(上杯時總有先后),然后是左后和右后乳頭,這樣會使上杯時前乳房兩個乳頭先受力,每天3 次或4 次擠奶,時間長了,會對乳頭造成拉傷,更易被細菌侵入感染;二是奶牛后乳區的牛奶總比前乳區多,后乳區的奶擠完后摘除奶杯,意味著一段時間內前乳區可能存在過度擠奶,也會對乳頭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尤其是左前乳區發病最多,這也說明在多數牧場,左前乳頭是最先上杯的。而這一結果在Naghshineh等[6]的研究中也得到過驗證,即左前乳區亞臨床乳房炎發病率高于另外3 個乳區。

表3 單個乳區乳房炎發病次數
(3)不同胎次各乳區乳房炎統計與分析
進一步統計不同胎次不同乳區乳房炎發病次數及占比(表4)。在不同胎次乳房炎病例中,頭胎牛左前乳區和右后乳區發病最多,占比分別為26.9%和26.0%,其次是左后乳區和右前乳區,占比分別為24.9%和22.2%,說明奶牛第1胎產犢泌乳,前后乳區都第1次擠奶,乳房炎發病率基本相當,沒有出現像表3中前乳房兩個乳區發病次數明顯高于后乳房。第2胎及以上前乳房兩乳區發病次數明顯高于后乳房兩乳區發病次數,再次表明前乳房可能長期先上杯,乳頭拉傷,易受細菌感染而患乳房炎。

表4 不同胎次4個乳區乳房炎發病次數及占比
(4)乳房炎發病時不同乳區發病個數統計與分析
按發病時登記乳區個數,分組統計發病次數及占比(表5)。乳房炎發病時登記的乳區個數中,1個乳區發病次數占比最多(88.5%),2 個及以上乳區發病次數占比較少,占比7%以內。這也說明常見情況下,奶牛發生乳房炎時多為1 個乳區受感染。

表5 乳房炎乳區個數、發病次數及占比
2.1.3 不同產后天數分組乳房炎發病統計與分析
按乳房炎發病時的產后天數分組統計乳房炎發病次數及占比(表6)。產后天數分組中,產后14 天內(2周)乳房炎發病次數最多,產后≥300天次之,占比9.3%,產后15~300 天內乳房炎發病次數逐漸減少,其中產后0~105 天合計占比43.2%,而此階段包含奶牛產后泌乳前期、高峰期和部分中期,需重點關注,及早發現并治療乳房炎發病牛只,避免該關鍵階段因患乳房炎,未及時治療,導致奶產量損失。陳春艷等[7]指出,泌乳0~30 天和31~60 天是乳房炎高發期,60~90 天由于峰值奶量原因,擠奶前后有漏奶現象,導致乳頭孔開放,微生物進入乳頭,也會導致乳房炎高發,與本文結果類似。

表6 不同產后天數分組乳房炎發病次數及占比
2.1.4 不同胎次分組乳房炎發病統計與分析
按乳房炎發病時胎次分組統計乳房炎發病次數及占比(表7)。不同胎次分組中,2胎牛乳房炎發病次數較多,3胎牛次之,頭胎牛最少,這與Naghshineh等[6]研究結果相似,隨著胎次增加,亞臨床乳房炎發病率升高,與孫艷等[8]研究結果趨勢一致,隨著胎次升高,乳房炎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發病率最低的為初產牛,后續不斷提高趨勢。此外,劉冬[9]指出,奶牛年齡越大,乳房炎發病率越高,主要是因為奶牛乳房中乳導管隨年齡增加而擴大,使致病菌通過乳導管進入乳房幾率增加。本研究4胎及以上牛只總計發病次數不高,與牧場牛只在群壽命較低和死淘決策有關。

表7 不同胎次分組乳房炎發病次數及占比
2.1.5 不同發病次數分組下乳房炎發病統計與分析
按單個胎次累計乳房炎發病次數,分組統計乳房炎發病次數及占比(表8)。同一個體同一胎次發病次數統計分組中,發病1 次的個體最多,占比73.4%;發病2 次次之,占比16.8%;發病3 次和4 次及以上有所下降,占比約5%。

表8 不同發病次數分組下乳房炎發病次數及占比
2.1.6 乳房炎復發率
乳房炎復發率結果如圖1和表9。奶牛乳房炎第2次發病占第1次的26.6%(即復發率超過25%),第3次發病占第2次的37.1%,依次類推。乳房炎發病次數超過5 次及以上時,奶牛乳房炎復發率超過50%。乳房炎發病10 次以內的牛只,發病次數越多,復發率越高。說明牛只個體頻繁感染乳房炎,大多數難根治,一半以上都會再次感染。這符合李宏勝等[10]指出,引起奶牛乳房炎的原因比較復雜,其中有久治不愈的慢性臨床型乳房炎奶牛未能及時淘汰這一其他原因,即牧場中多次患有乳房炎牛只(基本是慢性乳房炎),未及時淘汰,是導致在群成母牛乳房炎發病率和復發率較高的原因之一,所以對應此類奶牛應及時淘汰處理。

圖1 乳房炎復發率

表9 乳房炎發病次數與復發率
2.1.7 不同嚴重程度乳房炎發病統計與分析
按乳房炎嚴重程度分組統計發病次數及占比(表10)。乳房炎嚴重程度分組中,輕度乳房炎發病次數最多,占比54.6%;中度乳房炎發病次數次之,占比31.5%;嚴重乳房炎發病次數較少,占比8.8%。乳房炎多為輕、中度類型,重度較少。及早發現和治療,既能減少奶量過多損失,也能盡快治愈,減輕獸醫工作量。

表10 不同嚴重程度乳房炎發病次數及占比
2.1.8 不同治愈天數分組下乳房炎發病統計與分析
按治愈天數分組統計乳房炎發病次數及占比(表11)。乳房炎治愈天數分組中,0~6天治愈牛只占比最多(48.9%),平均治愈天數3.6 天;其次是7~13 天治愈(31.5%),平均治愈天數9.3 天。及早發現和治療,既能減少奶量過多損失,也能盡快治愈,減輕獸醫工作量。

表11 不同治愈天數分組下乳房炎發病次數及占比
在一牧云(YIMUCloud)“牧場生產管理與服務支撐系統”的牛只信息菜單中,查詢牧場實際生產中曾經患有乳房炎的泌乳牛只。在信息查詢的個體查詢功能中泌乳曲線標簽頁,結合周平均奶量泌乳曲線圖截取典型案例牛只(圖2),通過對不同泌乳階段乳房炎發病牛只的泌乳曲線變化,來說明不同泌乳階段患乳房炎對泌乳曲線的負面影響。

圖2 不同乳房炎發病次數牛只泌乳曲線圖
如牛只1、牛只2、牛只3均為2胎牛,乳房炎發病分別為泌乳前期、泌乳高峰期和泌乳中后期,這三個階段發病對泌乳曲線(產量)的影響不同。
牛只1在泌乳前期患乳房炎后,產奶量最高上升到23 kg左右,但隨后大幅度下降到10 kg左右(圖1a),即使該牛只泌乳天數處于泌乳高峰期、泌乳中后期,其產奶量也沒恢復正常水平,可能是乳房炎早期對乳房損傷較大,盡管后面沒有任何疾病和復發,但產奶量極低,奶產量損失巨大.
牛只2在泌乳高峰期患乳房炎,使得產后30~60天應該有的泌乳高峰期消失,奶產量損失較大(圖1b)。
牛只3在泌乳中后期患乳房炎,使產后200 天以后有一階段產奶量損失,但損失不大,后期又有回升(圖1c)。
牛只4為頭胎牛,感染3 次乳房炎,分別在泌乳前期、高峰期和中期,均對泌乳曲線(產量)帶來不利影響,尤其中期感染后,產奶量斷崖式下降后很難再回升到原先水平(圖1d)。
牛只5為2胎牛,感染4 次乳房炎,前3 次在泌乳前期、高峰期,對泌乳曲線(產量)影響極大,泌乳前80 天奶產量損失巨大,之后有所回升,但在經歷第4次乳房炎后,產奶量勉強維持在10~20 kg(圖1e)。
通過分析成母牛乳房炎發病影響因素,結果發現:
(1)比較不同自然月份發病情況,其中7、8、9月乳房炎發病次數占比較高,推測主要原因是夏季氣溫高,降雨量大,奶牛受熱應激影響并處于衛生條件較差的環境下,更易感染乳房炎。
(2)比較不同乳區的乳房炎發病情況,可見單一乳區感染乳房炎的可能性最大,左前乳區累計發病最多,占比27.7%;其次是右前乳區,占比25.3%。不好的擠奶流程會使乳房更易感染,因此前乳區需更多觀察和護理。
(3)比較乳房炎發病時的產后天數,可見產后14 天內(2周)乳房炎發病次數最多,占比10.6%;產后0~105 天乳房炎發病次數占比43.2%。產后14 天內需重點關注乳房健康情況,產后105 天內加強乳房炎揭發工作,避免泌乳牛在泌乳前期、高峰期因患乳房炎帶來的降產損失。
(4)分析乳房炎復發規律,可見第1次發病后26.6%牛會再次發生乳房炎(即復發率超過25%),而第3次發病占第2次的37.1%。乳房炎發病次數超過5 次及以上時,奶牛乳房炎復發率超過50%。說明牛只個體頻繁感染乳房炎,大多數難根治,一半以上都會再次感染。這需引起牧場注意,乳房炎發病次數過多的牛只,應及時淘汰。
(5)乳房炎治愈天數多集中在0~6 天(占比48.9%)和7~13 天(占比31.5%),治愈所需時間不長。及早發現并給予治療,既減少奶量損失,也減輕獸醫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