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君
[內容提要]近十年來,我國博物館行業飛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服務水平有效提升,展覽內容更加豐富,參觀人數穩步增長。齊家文化博物館是我國基層博物館高質量發展,文旅融合實踐的一個縮影,體現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縣域文化旅游新形式。
廣河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旖旎,旅游資源豐富。近年來,立足縣情實際,廣河縣堅持文旅融合發展,充分挖掘自然和人文資源,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推介服務水平,打響、叫亮“齊家故里、魅力廣河”旅游品牌。目前縣內有中國唯一的一座以齊家文化命名的專題博物館——齊家文化博物館,是國家3A級景區,也是臨夏世界地質公園的人文景觀之一。

齊家文化博物館外觀
齊家文化因1924年瑞典學者安特生首次發現廣河縣齊家坪而得名,發現至今近百年。齊家文化距今約有4300~3500年的歷史,文化遺址主要分布于黃河上游的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等幾大省區,出土的器物主要有銅器、玉器、陶器、骨器、石器等幾大類,其遺址中還出土了齊家文化時期的罕見金飾。齊家文化因開始使用和冶煉銅器而著稱,是舉世聞名的文化遺存,是最早的青銅時代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是人類燦爛的文化瑰寶。
齊家文化博物館建成于2007年并實行免費開放。2016年10月齊家文化博物館在廣河縣齊家文化廣場新建落成,是目前我國唯一的一座齊家文化專題博物館,總占地面積14538平方米,建筑面積5104平方米,庫房面積3014平方米。自開館以來,累計接待觀眾達180萬人(次)以上,其中包括外國友人148人,專家學者480余人次,港澳臺同胞1040余人?,F有館藏文物3601件套,其中一級5件,二級46件,三級311件。2011年被甘肅省委宣傳部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5年被命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齊家文化研究基地、中美合作洮河流域考古工作站,2019年被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命名為第一批甘肅省社會科學普及示范基地。2021年9月被甘肅省委組織部評為“全省標準化先進黨支部”。2022年9月入圍“甘肅文旅100個美好目的地”。
齊家文化博物館內設:發現齊家、走進齊家、精彩齊家、輝煌齊家四個展廳,從齊家文化的“發現與研究”“生業形態”“手工業”“聚落與社會”和“東西文化交流”五個單元全面地反映了齊家文化時期的社會風貌。
齊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中上游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態,是黃河中上游地區古老文明的重要標志。
齊家坪遺址是黃河上游地區以齊家文化為主的一處文化遺存,位于洮河西岸的二級臺地。1924年6月,瑞典考古學家約翰·古納·安特生在此發現了這一震驚世界的文化遺存。之后,我國考古學家夏鼐的陽洼灣之行,將齊家文化的分期重新定位,認為發現齊家文化把中華文明向前推進了大約600年。從此,齊家文化的神秘面紗被揭開,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齊家文化時期,陶器作為主要的生活用具,彩陶衰落,更具審美意味的新型器形大量出現,制陶業仍是當時比較發達的一種工藝。但是冶銅業、制玉業、紡織業的出現,更是一種突破性的成就,尤其是銅器的制作和使用,標志著我國古代的發展史由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的過渡,使之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工業,意義非凡。展廳通過陶器、玉器、骨器,制陶、冶銅場景復原為游客還原齊家文化時期的社會生產力發展狀況以及手工業經濟的規模。
該展廳通過沙盤模型展現了齊家文化的聚落形態和墓葬形式,通過圖片、沙盤為觀眾展示了當時的村落及墓葬文化。場景復原展示了兩處比較典型的墓葬:一座是秦魏家成年男女合葬墓,墓中男子仰身直葬,女子側身屈肢面向男性,另一座為齊家坪遺址挖掘的13人合葬墓,屬于陪葬,陪葬者可能是奴隸或戰俘。
齊家文化是中國和東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齊家文化時代的歐亞大陸已經進入青銅時代。齊家文化形成于東亞與中西亞結合部,齊家文化既是東亞文化,亦可以看成中西亞文化,繼承東亞定居農業文化傳統,也吸收了中西亞青銅游牧文化,形成了獨特復合文化,開創了中華文明新時代。該展廳通過齊家文化精品文物,展示齊家文化在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以及齊家文化與東西文化之間的交流互動。

基本信息
名稱:青銅鏡
時代:距今4000年左右
出土地:齊家坪遺址41號墓葬
基本描述
迄今為止,它是中國考古發現中年代最早的銅鏡,在銅鏡發展史上意義非凡,因此它被譽為“中華第一鏡”。

基本信息
名稱:青銅臂釧
時代:距今4000年左右
出土地:齊家坪遺址
基本描述
臂釧的出現,既是等級制度的體現,也是古人愛美意識的表達,說明精神追求已逐漸形成。

基本信息
名稱:骨柄銅刃刀
時代:距今4000年左右
出土地:蓮花臺遺址
基本描述
我國第一次在新石器時代文化中發現的人類復合工具。目前已被載入《中華文物精華詞典》。

基本信息
名稱:青玉璋
時代:距今4000年左右
出土地:新莊坪遺址
基本描述
祭祀時所使用的禮器,與之相對應的還有玉圭,我們所使用的“規章制度”一詞就是由此演變而來的。

基本信息
名稱:三璜聯璧
時代:距今4000年左右
出土地:新莊坪遺址
基本描述
最初以佩飾出現,但在齊家文化時期主要作為禮器,成為權勢、地位的象征。

基本信息
名稱:青玉琮
時代:距今4000年左右
出土地:新莊坪遺址
基本描述
玉琮在我國的古代文獻中多有記載,為我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它與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稱為“六器”。

基本信息
名稱:白玉琮
時代:距今4000年左右
出土地:1976年征收于臨夏縣南龍鄉
基本描述
通體乳白色,有茶褐色沁,白玉琮玉材屬和田玉。琮體切割規整,中孔為管鉆對穿而成。它是齊家先民原始宗教觀念的體現,更多地體現了原始制玉工藝的靈動、自由,極具研究、收藏價值。

基本信息
名稱:三角折線紋彩陶圜底陶罐
時代:距今4000年左右
出土地:齊家坪遺址
基本描述
構圖元素為雙線,之間的空白繪以均勻的短線。齊家文化彩陶并不多見,以紅彩、三角折線紋為主,風格雅致,對后來的四壩文化、辛店文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基本信息
名稱:鳥形盉
時代:距今4000年左右
出土地:商罐地遺址
基本描述
一端呈鳥頭狀,另一端尾部為壺口,以腹為鳥身,豐滿肥大,猶如在水中游動,造型生動。通過這件文物,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制陶技術方面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這既是對近年來我國文旅融合探索實踐的高度肯定,也是指導新時代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針。齊家文化博物館順應時代發展,利用“互聯網+”的模式讓齊家文化“走”出博物館。2018年11月,全國首例綜合性數字博物館,全國唯一齊家文化專題數字博物館正式上線,將實體展館展陳搬至互聯網,利用360度VR全景替代了冰冷的展柜,將4000多年的歷史文化、社會形態通過互聯網展示于觀眾面前,超越了空間、時間的局限性,使人民群眾將歷史“裝進口袋”,深受廣大游客的歡迎。
并且,利用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以創建歷史人文景區為抓手,強化旅游宣傳,積極借助各類媒體平臺及自媒體,開展云展覽、云教育、云直播等活動,擴大品牌影響力,提高文化旅游知名度。深入挖掘文化資源,打造和培育文旅融合的新技術、新場景、新模式等,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及管理運營模式,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為了讓更多群眾近距離接觸博物館藏品,齊家文化博物館不斷加大科普教育宣傳力度,建立館校共建機制,扎實開展研學教育,組建志愿講解員隊伍等,培養和激發了公眾對文物的興趣,打造了文化品牌。
歷史是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一個民族走向重新振興的歷程,離不開文化力量的牽引、推動和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從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文化資源,是一筆寶貴財富,也是域內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構成,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形象和重要標志。
齊家文化博物館對標國家重大戰略和廣河發展實際,深入挖掘齊家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齊家故事”,延續歷史文脈,推動文化復興,堅定文化自信,讓文物從展柜“走”出來,為發展文創產業,文旅深度融合、文化強縣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充分養料。齊家文化博物館對于打造區域文化旅游品牌,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提高知名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為廣河經濟社會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帶來了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