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近日,一名微博博主分享了貴陽市第六中學給高一學生們發放的生涯發展類型表。該表分男女生兩個版本,男生收到的生涯發展類型表上,有穩定型、傳統型、不穩定型和多重嘗試型,內容均與工作有關。而女生收到的生涯發展類型表上,有家庭主婦型、穩定職業型、雙軌型、間斷型、不穩定型和多軌型,幾乎均與家庭有關。
(2 月10 日《北京青年報》)
上述生涯發展類型表被發布至社交平臺后,很快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認為只為女生設置家庭規劃存在性別歧視之嫌。不過也有網友發文稱,這兩份生涯發展類型表實際是在一張紙上,紙上的內容是國外學者研究的結論,教學的內容是讓學生進行討論,并且提出不一樣的看法。
隨著新高考改革的推進,近年來,各地中學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但是,究竟怎么進行職業生涯教育,不少學校都還在探索之中??傮w看來,面向高中生的職業生涯教育存在諸多值得關注的問題。如新高考選科,是以怎樣獲得更高的分數,而不是發展學生的興趣為原則,存在功利選科的問題。在學生的專業選擇、職業選擇上,則存在強化偏見和歧視的問題。雖然我國各類高等教育中女生占比均超過男生,但是,“女生適合什么專業”“女生適合什么職業”這類話題,還在生涯教育中很常見。
因此,這所高中對學生的生涯教育是否進步,就要看具體的教學組織。如果是根據學生性別發放不同的生涯發展類型,把女性的角色定位為“家庭型”,而男性的角色定位則是“事業型”,那么這就是對學生進行模式化教育。而如果是引導學生根據所發資料進行討論,指出這種模式劃分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那則是有價值的生涯教育。也就是說,同樣的資料,不同的使用,會是完全不同的教育效果,也折射出不同的教育理念。
生涯教育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需要立足個體,引導每個學生認識自我、探索自我,規劃適合自己的成長之路。這一方面要求學校要充分認識生涯教育的意義和內涵,另一方面要重視生涯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生涯教育教師隊伍建設,要把生涯教育作為一門正式的課程對待,并探索開展探究式教育,要防止打著生涯教育旗號的反生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