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華
文言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淀,只有具備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才可以更好的了解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語文課程理念。
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是:“閱讀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但是現在的文言文課堂卻往往出現老師“講的辛苦”,學生“學著乏味”的消極情況。學生們普遍的反應就是“文言文距離我們太遙遠了”“文章猶如'天書般深奧難懂,學起來費力,實在是提不起興趣”……
在“新課標、新課堂”下,老師不必“滿堂灌”,需要轉變觀念,變原來以教定教為以生定教的生本課堂理念,也可以達到不錯的教學效果。
一、學生在“讀”上下功夫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實際上,學生在課堂上的誦讀時間是少之又少的。而那些有限的朗讀也多為機械型的,學生讀得磕磕絆絆,缺少美感。因此一堂好課,應該是學生盡情地誦讀,讀出抑揚頓挫,讀出輕重舒緩,讀出情感意境,讀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這種無拘無束的誦讀根本目的就是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動口的同時也動腦,以讀帶動理解,調動感官積極性的同時也調動思想,進而把握課文基本內容,培養文言文語感,陶冶情操。而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教師進行必要引導即可。
老師雖“少教”,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卻逐漸高漲起來。
二、教師在“講”上要精煉
“文言文要字字落實”。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有意識的幫助學生梳理文言實詞和虛詞,把常用的字詞用法、句式用法進行歸納,逐步引導學生養成在閱讀中盡可能自己掃除文字障礙的習慣,教會學生舉一反三。比如“乃”這個字,一般情況下都會翻譯為“于是,就”,但是在《桃花源記》一文中“乃不知有漢”是將該字翻譯為“竟然”,我會以此為例教學生什么是一詞多義。還有“雖”一字,現代漢語中我們理解為“雖然”但是古文中大多翻譯為“即使”,這樣就教給學生什么是古今異義?!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慢慢地學生知識儲備多了,學起來越發輕松了,對文言文的敵對情緒也就會隨之消失了。
老師“適時”的指點、講解,可以讓學生更好的達到“多學”的效果。
三、課堂在“問”上巧設計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币虼?,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啟迪學生的思維,設計出能啟發學生想象力的問題。
以前幾天我們學習的《答謝中書書》一課為例:“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我就留時間給學生,讓學生展開想象,描述文中所展現的畫面,并且以小組為單位,嘗試畫出其中某一處景象即可。學生們的參與積極性很是高漲,在小組的討論交流過程中,在他們的商討爭論聲中,一篇文章輕輕松松的掌握了。這種設計比讓學生死記硬背翻譯更受歡迎。
當然,好的問題設計是要有梯度的,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學生對問題有話可說,愿意說,這樣就打開了學生的思路,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正所謂“登山而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文言文以含蓄的方式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蘊含著極其深刻的思想感情。文言文課堂上我們不需要老師的“侃侃而談”,只要我們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適時引導,給學生充足的學習時間,就一定能在文言文教學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