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芳蓀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初中生所處的社會環境也變得愈發復雜,加之學業壓力和處在青春期,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如何有效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當前初中教育工作的一個重點。
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初中生道德修養與價值觀念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
下面,我們來談談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我國初中校園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以道德與法治科目為主,采用的多是傳統的教學方式,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只能被動接受知識的傳輸。傳統的授課方式,也使得學生大部分時間處于不積極狀態,難以長時間專心學習。
首先,在道德與法治科目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避免或者減少這些不足之處。結合心理學知識進行授課,有助于調節課堂氛圍,增強學習過程中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心理知識,也能更善于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也有助于學生建構良好的道德思想情操,能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促進學生人格、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讓學生知法、懂法、守法的同時,還能引導孩子們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今后的生活學習。
心理健康教育是對學生思想與情感層面的教導,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活躍的課堂氣氛則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前提之一。那么,怎樣才能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呢?
課堂氛圍的營造,從教師踏入課堂的那一刻就開始了。教師盡量做到面帶笑容,以飽滿的精神面貌面對學生,讓學生受到感染。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的理念,不能只是單方面的講解,要讓學生認為課程內容與自己有關系,讓學生主動地參與進來。
在授課時,教師可以圍繞學生的心理需求展開。比如,在講述與情緒管理有關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出一個現實案例(如沖動傷人),分析案例中的人產生了哪些情緒,然后讓學生思考,如果對象是換成自己,在相同的處境下,會產生什么情緒?會不會也產生很大的情緒波動?自己會怎樣做?讓學生先自主思考,再結合自己的經驗與見解,在課堂上一起討論,然后教師和學生一起探索日常中管理情緒的辦法。
這樣做,不僅課堂氛圍活躍了,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也提高了,對學生的心理層面也能形成更有效的影響,讓學生獲益更多。
在整個課程中,教師還要保持自身的情緒穩定,不要有明顯的情緒波動,否則可能也會影響學生的情緒。
情境教學法,是適合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方法之一。由于初中生的生活經驗較少,難以對自己沒有經歷過的事產生深刻的理解與體會,對此,教師應圍繞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情境,以豐富學生情感層面的體驗,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學習情境中對所學內容形成更加深刻、全面的認知,實現心理品質的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拓寬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如果沒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師列舉生活中的時政熱點和案例時,一般只會讓學生分析原因和觸犯的法紀、違背的道德倫常,或者在課堂上組織“模擬法庭”,讓學生分別扮演原告、被告、法官、律師、公訴人和評審團。而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之后,教師所創設的情景能夠更加豐富、立體,可以讓一部分學生跳出“模擬法庭”,做旁觀的心理疏導員(下一次進行角色互換),并集思廣益,從心理、法紀、道德三個角度,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疏導的能力。
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注重理論知識講授的同時,不要忽略了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有些教師可能側重于從國內外大事,尤其是從國內大事中找尋素材,做很多時事分析,再引出理論知識。其實教師更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入手,生活小事比起新聞時事,對學生的距離感會更小,結合理論也更便于學生理解。
例如,上課遲到是學生會經歷的事情,遲到違反校規校紀。上課不遲到,不僅是校規所規定的行為準則,也是學生道德層面應該遵守的義務。就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在課上讓學生展開討論:什么情況下,學生遲到了可以獲得諒解?什么情況下,遲到無法輕易獲得諒解?遲到的學生,有怎樣的內心活動?如果只是偶爾遲到,學生希望教師如何對待?如果學生屢次遲到,教師又該如何教育?
再如,師生關系是學生們目前最重要的社會關系之一,師生關系的健康發展,直接關系著師生雙方的心理健康。那么,如果師生間發生矛盾了,怎么辦?師生關系中的“度”在哪里?師生關系怎樣才能更和諧?教師可以就以上問題,率先提出理論與事例,再讓學生通過積極參與課堂小組討論,吸收小組成員合理的建議,形成并整理完善自己的觀點,在課堂上分享出來。
從身邊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出發,也能對學生的生活態度和行為形成良好的引導作用。
在素質教育的理念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已然成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不僅是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質量的需要,更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與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
同時,在“雙減”減負提質的背景下,中學思政課不應僅僅注重知識點的講授,更要注重學生內心的感受和體驗。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應積極嘗試打破學科壁壘,進行學科融合探究,力求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實現心理層面的健康成長——這對于學生的幸福成長也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