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鉞 王麗元 劉海生 吳健
摘? 要:高校就業率出現整體下滑趨勢,為緩解當前的“慢就業”現象,通過對當前就業形勢及文獻調研分析,針對“慢就業”現象逐漸突出的問題,以唐山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在校生及近年部分畢業生為調研對象,通過抽樣調查與座談等方式,從“慢就業”的初始成因、當前狀態及可能造成影響為切入點,從社會層面、學校層面、家庭層面及大學生的個人層面探討緩解“慢就業”的主要改進措施。根據“慢就業”的影響因素,從夯實學校就業服務體系、密切校企合作關系、健全家庭就業觀念和大學生自身轉變的四種角度提出緩解“慢就業”現象的策略。在引導大學生就業的過程中,家庭作為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初始基礎,高校起到整體過程把控的作用,企業判定最終就業的完成與否,以及大學生在出現“慢就業”情況時如何抉擇行動。“四位一體”協同適配,共同促進就業質量,才能更好地緩解“慢就業”情況的發生。
關鍵詞:慢就業;應用型本科院校;傳統工科專業;就業指導;培養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2-0078-04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employment rate showed an overall downward trend.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current "delayed employmen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literature, the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Tangshan University graduates in recent years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rough sampling survey and discussion. Starting from the initial causes, current status and possible impact of "delayed employ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improvement measures to alleviate the phenomenon from the social level, school level, family level and individual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layed employment", the phenomenon was put forward to alleviate it from four perspectives: consolidate the school employment service system,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mprove the concept of family employment, and transform students themselves. In the process of guiding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the family is the initial found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ncept. Universities play a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overall process. Enterprises determine whether the final employment is completed or not, and how college students choose to act in the case of"delayed employment". The "Four-in-one" coordinated adaptation and joint promotion of employment quality can better alleviate the occurrence of "delayed employment".
Keywords: delayed employment;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major; employment guidance; cultivation system
基金項目:2022年度河北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一般課題“高校畢業生青年群體慢就業問題研究——以唐山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為例”(JRS-2022-1166)
第一作者簡介:崔鉞(1987-),男,漢族,河北保定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機電一體化設計。
在“十四五”規劃的文件中,“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一項重要內容。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直接反映了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和出口,并會影響到我國新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立和發展[1]。
“慢就業”現象也就是應屆畢業生畢業后并不著急于尋找工作,而是等待時機、開展創業考察或反思人生[2]。202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1 076萬人,較上一年增加167萬人。面對嚴峻復雜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多的畢業生不再著急就業或繼續深造,而是選擇暫不就業,在家專心考編、考研甚至躺平等待[3]。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發生了很微妙的改變。
一? “慢就業”概念及研究現狀
國外將“慢就業”定義為“間隔年(Gap Year)”,即高校畢業生在畢業后入職前的間隔期內的一些社會活動(支教、公益或旅行等),能在進入社會前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4]。在“慢就業”的影響因素上,Furling[5]通過蘇格蘭畢業生數據庫分析,比較確認了非NEET人群擁有更優越的家庭背景;在事業抱負的影響因素上,Yates等[6]抽取了5 000多名“慢就業”生的追蹤數據,得到有“慢就業”經歷的人群中,沒有明晰的事業抱負的人數3倍于有明晰事業抱負人數。
國內“慢就業”問題正式引起大眾關注是在2015年工人日報上發表的文章《“慢就業”:如此“任性”為哪般?》,報道指出:2015年,國家統計局在上海的調研顯示,有55.6%的受訪家長支持大學生畢業后居家或旅行一段時間以放空自我。在過去十年中,高校畢業生數量由2010年的631萬激增至2022年的1 076萬人。選擇“慢就業”的人都有著不同的理由,有的人認為沒做好工作準備,有的人選擇自主創業,有的人選擇山區支教來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也有人回避就業。在“慢就業”原因分析上,徐雨朦[7]認為大學畢業生“慢就業”的主要原因分布在就業競爭激烈、預期工作與自身定位不符、自身職業規劃不明晰或是專業水平不能與社會需求匹配上;時筱淞[8]研究得到,只有營造社會良好的就業環境、協調更新家庭傳統的就業觀念、深化高校就業創業指導、端正畢業生正確的就業心態和就業觀等合理舉措,才能更好地緩解就業壓力。
“慢就業”研究在我國發展時間較為短暫,現有研究多集中在就業各種交錯的客觀因素之中,但在研究對象上,并沒有對其真正的主體進行細化,而是囊括所有未就業的人群;在研究內容上,大多研究家庭、政府及市場的交互影響。很少提及“慢就業”者自身的思考定位,也沒有對各種影響因素的相互作用做出分析。
二? “慢就業”成因
通過對唐山學院機電工程學院五個專業在校生及2020—2022年部分畢業生為樣本,發放調查問卷300份給2020—2022屆畢業生,統計得到的有效問卷共168份。在168份的有效問卷中,曾經處于“慢就業”狀態的畢業生共23人。根據調查問卷及訪談可以得出,絕大多數同學還是希望能夠一畢業就可以就業,但往往都是由于各種原因拖住了,所以“慢就業”的方式很大程度上都是被“慢就業”了,從學生角度出發,主觀上對“慢就業”還是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
“慢就業”現象的出現并不是某個單一元素造成的,而是在社會現階段發展中所必然要面對的一種多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現象,既包括宏觀層面的社會影響和學校影響,又包括了微觀層面的家庭影響及個人影響。分析“慢就業”,歸納其成因如下。
(一)? 宏觀層面
從社會層面上,隨著中國經濟進入轉型關鍵期,社會招聘崗位的減少,應屆生數量在短短十年間從631萬攀升至1 076萬,使得高校的就業出口與社會入口出現了不對稱,這種不對稱狀態加劇了畢業生在準備應聘的過程中,心理上需要就業求穩,而隨著考研考公人數的增加,放大了“慢就業”局勢。
從學校層面上,雖然學院設置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通過就業指導中心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但從調查問卷分析結果看,授課的形式只在通識課程上,并沒有與專業的各自發展特點與社會實際需要情況相結合,指向性不夠;且受教學周安排影響學生不能返校,不能在線下打造就業生與地區周邊企業的雙選環境。
(二)? 微觀層面
從家庭層面,根據調查分析結果顯示,對于“慢就業”中78%的厚積薄發型選手的家長多表示支持,愿意為子女的備考提供對應的經濟支持,以使其安心在家考研或考編。另外,部分家長選擇性忽視子女個人就業意愿,而根據具體情況對子女做出主觀性傾向,并通過個人社會關系使就業意向得到家長層面的貫徹,這種主觀上縮小子女就業范圍的動作也容易使“慢就業”現象產生。學生與家庭的聯系最為緊密,這部分來自于家庭方面的影響使很多準畢業生不重視就業,甚至對就業有抵觸情緒,這是“慢就業”現象的重要誘因之一。
從大學生的個人層面,一方面存在個人的自我定位偏差。大學教育已完成通識教育培養的轉變,而當前在校大學生不能客觀看待個人能力與社會發展的協調匹配,盲目追求社會熱門趨勢,而這種期望會放大理想與現實間的矛盾,使個體的求職生涯受到限制,增大了就業難度;而另一方面,00一代的成長環境較之過往學生有了極大改善,這會造成求職目的更多地指向良好安穩的就業環境。而就業出口的放松,會潛意識淡薄就業責任感。這種來自學生個人的求職偏見會造成就業行動力降低,價值觀的問題直接導致就業完全從個人利益出發,對于承擔的社會角色與社會責任感薄弱,忽視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甘當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螺絲釘”,這種純粹的物質主義將導致“慢就業”現象的產生。
因此,大學生的“慢就業”現象并不是空穴來風,“慢就業”現象是受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產生的。2022年6月初,教育部召開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調度會,會議重申了“四不準”紀律要求,對于畢業生的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不準以任何方式強迫或誘導簽訂,這也更好地說明了“慢就業”問題需要多層面進行引導疏解。
三? “慢就業”造成的影響
當應屆畢業生畢業后并不著急于找工作的比例越來越大時,會反作用于“慢就業”成因因素造成各方面不良影響。
從宏觀層面上看,首先是社會層面,社會提供崗位數達不到每年高校的應屆畢業生數量,從表象上看是更激烈的就業競爭與逐漸增大的就業壓力,而這種競爭與壓力會一屆壓一屆造成更大的累積。當前,唐山學院的辦學宗旨是打造應用型技能人才,在本科生的縱向比較上屬于中下端,而這類高校的應用型技能或服務型就業生的需求過剩,在某種程度上會反作用于社會結構需求的整體結構使之調整適應,倒逼社會產業鏈向更高層面發展;其次在高校層面,“慢就業”逐步擴大化的現象會直接影響“初次就業率”的就業指標,“慢就業”多種形式的畢業生下沉,給學校及學院層面的就業工作帶來更大壓力。同時,往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會傳導到下幾級的在校生,使這些學生對就業的消極態度逐級放大,就業心態的逐步落差會間接影響后幾年的就業率。而就業率的完成與否,直接影響了學校專業的招生與發展。
從微觀層面上看,在家庭層面“慢就業”導致的居家待業會給家庭帶來經濟壓力,當然更主要的是心理壓力。在訪談中,曾有過“慢就業”過程的學生談及此處,往往承擔最大的是來自家庭的與鄰里的輿論壓力,這也是家庭矛盾的導火線。雖然“慢就業”與“啃老”不能劃等號,但就業即失業的看法會間接影響整個家庭的和諧,這也會對“慢就業”后的二次就業產生消極影響;而學生在“慢就業”的空窗期內與社會脫節,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發生轉變,對社會發展的敏感產生鈍化,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逐步稀釋。訪談中有學生提到備考期間幾周時間內才會說上幾句話,非常渴望與同齡人的交流,且時間的逐步拉長,會使再就業的“慢就業”人群錯過最好的晉升時間節點。
“慢就業”所造成的影響是長遠的,其危害性大于優越性,且這種對多層面多因素的影響可能一時不能得到表現,但終會在以后的某一時間作用出來。
四? “慢就業”解決對策
“慢就業”現象是社會發展到當前階段必然要面對的問題,同時受多種因素的聯合作用影響,要緩解“慢就業”現象,需要根據現階段大學生的就業觀特點,從多種誘發因素的作用點出發,使社會、學校、企業與家庭間聯動配合,使其對就業心態產生積極影響,促進畢業生的就業。
1)夯實學校就業服務體系。就業觀是畢業生對社會認知及自我行動實現的直接反應,通過開設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課程,可有力地推動在校生對社會向往的積極態度。同時就業準備要趁早,可在兼職班主任的帶班過程初期給大一新生埋下一顆就業的種子,通過專業課程中就業觀意識形態的發掘,可有效地規避大學生的眼高手低現象。同時,在學院內部以專任老師擴充就業指導老師隊伍,吸納有社會工作經歷的專任老師開展職業培訓,不僅更有說服力,也能使學生根據自身特點與社會需要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就業方式。在培養方案的構成中,引入勞動通論課程,使個人價值的實現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將就業指導落到實處。將就業指導的思路貫徹到大學四年的整體過程中,從大一入學的專業導論課程開始,就要涉及本專業的職業范圍,并使專業課程中也引入思政點與勞動點,做到專業課程與職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在大二的職業生涯規劃到分解指標點落實到學習生活中,結合大三的各類實習實踐課程,在此期間組織相關的學科競賽與社會實踐,能夠始終與社會的專業運行保持一個良好節奏的同時,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的精準認知。前期的鋪墊打好后,對于大四的準畢業生來說,獲取就業信息,分析就業形勢,踐行就業行動就駕輕就熟了。這種全方位的指導體系是根據大學生所處的不同學年及個人發展特點一貫而制的。最終,在畢業季學院通過畢業設計指導老師加強精準就業幫扶,為四年中不能跟上就業規劃節奏的個別畢業生提供個性化建議,做到有的放矢,達到引導積極就業的目的。
2)密切校企合作關系,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就業崗位更看重的是畢業生的專業知識和個人綜合能力,因此在校期間,就應該及時積累學生實踐經驗。通過校企合作引入的企業橫向課題,及實習基地帶來的實踐經驗積累,都會從各方面帶給在校生綜合水平的提升。同時,金工實習、生產實習或是頂崗實習都不應只流于表面,而更應注重在實習過程中的過程監督,應通過實踐鍛煉釋放大學生對就業的渴望。在實習過程中,也可聘請具有專業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為學生開設更加貼近崗位需求的講座,使大學生對就業出口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搭建密切聯系的校企合作,有助于對人才培養模式形成閉環提升,也是切實提升學生就業質量的有效手段。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可有效地避免閉門造車,真正地使學生了解用人單位人才需求,及時了解社會的發展風口,從而針對性地對個人發展方向及時調整。2019級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就是由八家企業與學校聯合修訂的,這一動作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出口的質量。穩定的校企關系能夠為學生帶來更便捷的就業渠道,提供更好的更多元化的就業選擇。
3)健全家庭就業觀念。大學生就業的促進需要學校與家庭聯動推進。良好的家庭教育理念對于培養大學生健全人格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別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期間,家庭需要轉變唯“醫師公”至上的陳舊就業理念,將社會的崗位需求、學校的辦學方針與子女的個人特點及主觀意愿有效結合,保持理性的心態提出合理建議,正確看待職業類別及收入情況,尊重學生的意愿避免無效干涉,以期更高效地完成家庭層面的就業指導,使大學生形成科學的擇業觀。同時,要培養子女的競爭意識,引導主流意識形態,將內在的就業驅動與外在的就業行動相結合,以“后浪”的狀態實現個人價值。當子女出現“慢就業”現象時,更需要積極地引導其向更好的就業方向轉變,在緩解子女心理壓力的同時,還要促進引發其對人生目標的理性思考,培養積極向上的態度以準備更好的再就業,避免由于態度問題進入“慢就業”的旋渦。
4)大學生自身的轉變。需要大學生自身調整好狀態,對于人生目標進行理性思考,可以通過在校期間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加深對個人青春的奉獻與民族進步的驅動的關聯。從當代大學生肩負的歷史使命出發,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歷史進程發光發熱,從思想上消除盲目物質享受的不良偏好,完善正確的就業觀與個人奉獻意識。同時,在就業的過程中,并不應該形成學歷等于能力的錯覺,需要適時地作出觀念的轉變與調整,以更好地適應就業大環境,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在個人評價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就業預期,作作由理想專業知識向具體行動目標成功轉變的主動載體,盡早制定與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合理職業生涯規劃,為未來的發展定好方向。當被動地進入“慢就業”過程時,也需要在此過程中不斷地提升個人能力,不應有潛龍勿用的思想,而是先就業再擇業,在就業的過程中為下一次就業質量的提升作好準備,以更好地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五? 結論與展望
通過對機電工程學院五個專業相關“慢就業”現象的分析,得到隨著社會的發展,“慢就業”的根本原因是一個多因素作用的結果,而不同因素作為主體作用時呈現出不同的“慢就業”表征;其次,大學生畢業人數的逐年遞增,與部分企業的運營艱難形成了矛盾關系,而這種矛盾會在接下來的幾年導致“慢就業”覆蓋范圍繼續增大,因此,作好以學生為中心的就業指導幫扶變得更加重要;最后,“慢就業”問題具有動態性,在不同社會階段中表現出的主要影響因素不定,需要抓住引起矛盾激化的主要因素,發力解決關鍵點問題。
在分析得到的因素上,進行了學院內部就業指導體系的改進,以2022屆機電工程學院畢業生為例,在學院就業指導體系上進行了全員參與機制,縱向上通過研究生面試的輔導,將畢業生的考研率提升至17%,較之往年提升了三個百分點,在橫向上進行了畢業生就業與畢業設計指導教師的指標掛鉤,加大了招聘單位的多方面渠道信息的引入,由指導教師解決的就業數量較之往年有了較大提升;在校企合作及校外實習基地建設上,學院在2021年以學院內企業診所為催動點,新增校外實習基地5個,同時加大了線上實習的比重,更好地貼近了大學生的實習實踐需求,通過實踐鍛煉釋放大學生對就業的渴望;在家庭就業觀念與大學生就業觀念引導上,通過輔導員老師的電話座談與專業課程中思政點勞動點的引入,提升大學生正確的就業觀與個人奉獻意識。
綜上,隨著“慢就業”問題的不斷凸顯,將會誘發一系列次生就業問題。在引導大學生就業的過程中,家庭作為大學生就業觀念的重要影響力量,高校起到了整體過程把控的作用,而企業雖是判定最終就業完成與否的一方,但最終決定是否就業,如何就業及在出現“慢就業”情況時如何抉擇行動的還是大學生。將這四方面的力量進行協同適配,使“四位一體”共同促進就業質量,才能更好地改善“慢就業”情況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楊茜婷.大學生“慢就業”中的問題調查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 2018.
[2] 王佳卉.基于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的思考[J].就業與保障,2021(7):33-34.
[3] 葛云芝.“00后”大學生“慢就業”現象原因及對策探析[J].就業與保障,2021(14):10-11.
[4] ANDREW J. Review of Gap Year Provision[R].London:University of London, 2004.
[5] FURLING A. Not a very NEET solution representing problematic labor market transitions among early school-leavers[J]. Work, Employment &Society, 2016,20(3):106-112.
[6] YATES S,HARRIS A,SABATES R,et al. Early occupational aspiration and fractured transition: A study of entry into 'NEET' status in the UK[J].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2011,40(3):223-231.
[7] 徐雨朦.慢就業現象的成因、影響及對策研究——以南昌市高校為例[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8.
[8] 時筱淞.芻議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成因與對策[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1(19):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