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引導和培育“拔節孕穗期”的孩子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形成優秀的思想道德品質、較好的心理素養以及良好行為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我們力求將思政課堂進行適當延伸與拓展,撬動思政課向思政大課堂提升,作為學校的特色研究項目,引領孩子做“大寫的人”,實現全員育人、全面育人。
一、確定緣由
1.小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從小加強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此階段重在啟蒙道德情感,引導學生形成愛國、愛黨、愛家鄉、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的情感。
2.由于小學生年齡小,在思政教育過程中如果把握不好,出現空洞講授文本,或是簡單灌輸政治知識、國家觀念、行為規范,忽視復雜多元的社會情境,脫離學生生活場景等現象,就會讓思政教育缺乏親和力、生動感和針對性。因此,我校積極探索新模式,力求把小學生的“思政小課堂”辦成“社會生活大課堂”,讓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潑、觸動心靈。
3.前期我校的思政教育已經在校園文化、途徑做法等方面取得一些進展,這些將成為“思政大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實施計劃
1.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成為主陣地。“思想政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做好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上好思想政治課”,這是做好新時代教育的題中之義。目前,小學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名為道德與法治,往前追溯,本世紀初該課名為思想品德,由此可見,二者皆強調小學階段思政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基本的社會道德和做人的基本品德。角色扮演體驗式教學,豐富學生情感體驗。教師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扮演角色,體會角色所處的環境,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從而反思自己,獲得新的情感體驗,從而讓學生進一步完善自我。辯論會體驗式教學,提高學生思辨能力。在高年級的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與時政熱點,定期舉行辯論會,以辯論式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充分表達自我,發表觀點的空間。
2.讓勞動成為有力抓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意見》提出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學生生活實際,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思政課就應該走出課堂、走出學校,真正‘動起來。”將“陽春卉新園”納為思政教育“田野課堂”,讓學生切實經歷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
3.讓研學基地成為情感熏陶場所,讓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根據各自所處的環境優勢和課程資源,因地制宜地將革命舊址、博物館、烈士陵園、黨史館、非遺館等在內的一大批研學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德育基地列為思政教育實踐基地。
4.讓綜合實踐活動成為助力。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跨學科跨領域的實踐性課程,注重的是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它是一種走向深度學習的課程。該課程試從深度學習的視角,革新教學方式,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滲透課程思政教育。
5.“開門辦思政”。吸引“外援”加入——邀請非思政學科老師、黨政領導干部、社會優秀人士走進思政課堂;聘家長、鄉賢、模范人物等優秀社會人士為思政教育輔導員;學校、家庭、社會構建更緊密的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網絡,推動社會資源更好地共建共享。
6.以傳統節日文化為載體,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其中,發展孝德教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關注人的身心修養,蘊含豐富的思政教育內容。
三、幾點思考
1.引領教師確立起素養本位的教育質量觀。教師在思政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做到“眼中有人”,關注的是“人”本身,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整體發展,是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面對不同情境所表現出來的人格品質、道德修養和法治素養。徹底轉變眼中只有分數,關注掌握道德知識、法律規范的多少和深淺等傳統的狹隘質量觀。
2.引領教師轉變育人方式,實現“教學評”的統一。發揮以評促教、以評促學、以評育人的功能,促進教師的教學改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和育人方式的轉變,實現“教學評”的統一。教師的教學真正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轉向育人本位、素養本位,創設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活動和體驗,開展案例式、議題式、項目式、體驗式等教學活動和志愿服務、參觀訪問、研學旅行等實踐活動,不斷加深學生的行知體驗,引導學生學以致用,促進學生知行合一。
3.引領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發展核心素養。學生由以往依靠“記憶、背誦、理解”來學習思政課的單一方式,轉變到以“創造、體驗、感悟”為特點的新的學習方式。課堂上,在教師創設的真實的情境中體驗與理解,在合作討論中生成,在探究與反思中提升,不斷發展學科核心素養,從而心悅誠服接受結論、水到渠成明白道理,在感悟生活的同時,認識社會,學會做人、做事。在豐富多彩的課堂學習的基礎上,走出教室與校園、走向社會,從線下現實社會向線上虛擬社會延伸,通過調研、參觀、體驗等多種實踐活動深入社會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實現以課內真理指引課外實踐,以課外實踐印證課內真理,把道德與法治小課堂與社會實踐大課堂相結合,不斷發展提升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實踐創新能力,學以致用,服務人民,造福社會。
最終教師真正實現立德樹人,學生成為“大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