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7月16日,錦州“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在錦州大許村放電影。前排是兩名志愿者周宏偉(左)和劉喜春,后排從左至右為:劉成金、趙云吉、趙亮、張顯龍、韓彥斌、陳志海。
遼寧錦州有一群頗具辨識度的老戰士。
每個周六和周日傍晚,都會有一輛軍綠色的面包車駛入城市東南角的東湖森林公園。公園里的人都認得這輛車——“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那行醒目的紅字在車身上貼著呢。
面包車總會停在一個特定位置,那里豎著一面巨大的方形幕墻,擺著幾十條長凳,是個露天放映基地。車里的人利落地下車、搬運設備、架設機器,他們都是復員或轉業軍人,穿著統一的隊服,人數是8位,看上去都有些歲數了。一組數據可以幫助我們快速了解這支隊伍:平均年齡64歲,成立27年,走過40多萬公里、1500多個偏僻山村,義務放映8000多場電影……
一些珍貴的故事和情感也凝結在這些數字中。許多年前,內蒙古草原上誕生了一支叫作“烏蘭牧騎”(蒙語原意為“紅色嫩芽”)的隊伍,他們舉著紅旗、甩著響鞭,在戈壁草原上為群眾演出服務。錦州這群義務放電影的老戰士,日復一日,也成為遼西大地上烏蘭牧騎般的存在。
故事或許可以從1995年開始講起。那年趙云吉31歲,服役于駐地為錦州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第四十集團軍,在教導大隊擔任射擊教練員。
趙云吉向《環球人物》記者回憶,1995年夏天,他第一次見到劉成金,對方說,女兒打算考學,想退出射擊隊,希望作為教練的趙云吉簽字同意?!拔矣行判陌涯慵夜媚锞毘鰜??!壁w云吉勸對方。倆人嘮了兩個多小時,劉成金放心了:“孩子交給你了。”
這次見面后,他們很快熟悉起來,“越嘮越投緣”。劉成金也曾服役于原第四十集團軍,1995年那會兒剛轉業一年多,在錦州開了一家不干膠印刷廠?!八赃@‘投緣里還包含了一份戰友情。”趙云吉說。
如此便有了交集。還有幾位早前與劉成金相熟的復轉軍人,他們都來自原第四十集團軍,趙云吉加入后,這個意氣相投的團體“陣容”逐漸固定下來:劉成金、張顯龍、韓彥斌、朱中文、彭玉德、陳鳳玖、趙云吉、韓國璽。
劉成金是老大哥。今年74歲的他對《環球人物》記者回憶起那段時光:“周末大伙湊在一起小聚,聊的多是部隊生活,這個說‘我爬桿成績好,那個談‘我當通信兵時如何如何……”令人懷念的軍旅生活,在海闊天空的侃大山中得到了某種延續。
直到1996年10月,在一次慣常的聚餐中,劉成金突然提議:“周末不能把時間都浪費在玩樂上啊。我在部隊當過電影放映員,技術一直沒丟,要不咱們成立個電影放映隊,到農村去給鄉親們免費放電影唄?”
劉成金是黑龍江人,小時候,村里一有電影放映隊來,他就提著小板凳,跟著放映隊一個村一個村地跑,一晚上兩場電影看完,已經是后半夜。中間有好幾次,劉成金因為光顧著看電影,忘了把生產隊的牛趕回牛棚,牛跑丟好幾頭。為此,他沒少挨父母的揍,也被扣了不少工分。
可他就是著迷。露天電影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啊——夜色將至,人們早早地吃過晚飯,從四面八方趕來,像赴一場盛情的邀約。場院成了社會交往的公共空間,看電影成了公共性儀式活動,銀幕下擠滿了男女老少,燈光一滅,傳來放映機的“咔咔”聲,一束白光照在白布上,構筑出一個綺麗夢幻的光影世界。這些景象,一直被珍藏在少年劉成金的記憶深處。到了部隊,他幾經輾轉,才如愿成為一名電影放映員,從此與放映機的“咔咔”聲相伴多年。
1996年的遼西地區,電視機仍未普及,村民要是能看上一場露天電影,夠嘮好幾天。就是在那一年,劉成金在新聞上看到,錦州山溝里的一位老母親,顫巍巍地背著雙腿殘疾的兒子,到村里的曬谷坪上看電影。作為一名“電影迷”和曾經的電影放映員,劉成金太了解電影能夠帶來的豐盈和慰藉了。

“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的“大篷車”。(本刊記者 劉舒揚 / 攝)
“可是咱沒有設備啊?!壁w云吉有點猶豫?!拔襾硐朕k法?!眲⒊山鸷浪匕鼣埾聛怼S谑窃谀莻€秋天,“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成立了,劉成金任隊長,張顯龍任副隊長,其余6人為隊員。大家“約法三章”:不怕上山下鄉,不吃群眾一餐一飯,不拿群眾一分錢。
作為這支隊伍的發起者與組織者,劉成金開始“張羅錢”了。他辦了兩年多的不干膠印刷廠“稍稍有點盈利”。爭氣的女兒一路打進八一射擊隊,又被選派到青海西寧參加比賽,妻子宋恩芳特地準備了5000元人民幣放在抽屜里,打算給女兒做生活費。
劉成金拿走了這筆錢。他坐著火車跑到沈陽,在原沈陽軍區文化工作站和站長磨了一天,半價買到一臺被淘汰下來的“解放”牌103型35毫米移動式放映機,顏色是鮮艷的紅,可惜上面“又是灰土又是暴塵的,非常埋汰”。帶回錦州后,劉成金把它擦得和新的一樣。
宋恩芳想不通,廠子剛步入正軌,當初借的錢還沒還上,丈夫怎么又做出這種事?她用自己能想到的最激烈的方式表示抗議——深秋的錦州,夜里氣溫已經很低,有好幾次,劉成金放完電影,到家門口已是凌晨一兩點鐘,掏出鑰匙一擰,得,大門被妻子反鎖了。夜深人靜,他不好一直敲門,便回到印刷廠,裹著軍大衣在長凳上湊合一宿。
劉成金完全理解妻子的憤怒?!凹依锴闆r那樣,我這個家庭成員不是瞎鬧呢嗎?可沒辦法,為了電影放映隊?!?/p>
不少人很難理解這份執著,面對《環球人物》記者的提問,劉成金自己也很難講清楚個中緣由。他在原第四十集團軍當了26年兵,這支勁旅培養了張思德、董存瑞、雷鋒等英雄模范,早在解放戰爭時期就打出了“旋風部隊”
的威名,又揭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其打響第一仗的10月25日,后來被確定為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紀念日。
那26年里,劉成金曾12次立功受獎?!爱敱鴷r保家衛國,退役了就想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服務社會。”不過,一開始,將他拒之門外的不只是妻子,還有不了解他們的村民。那時在農村放映露天電影,默認的規矩是,所需費用各家各戶分攤,金額從1塊錢到5塊錢不等。有的村民不樂意了:外人來我們這放電影,錢還得我們自己掏。因此在有些村子里,電影放映隊成了不受歡迎的人。
劉成金和他的隊員們就是這樣碰壁的——前前后后走了好幾個村子,“壓根兒不讓你進村”。有一次,他們去某村,想找村主任商量,看到村民推說村主任不在,就找了個空曠地方,架起機器,從哪家拉的電線,按每場10塊錢補償電費。放映結束,一直站在人群后默默觀察的村主任走上前握住劉成金的手:“還真是不要錢,你們是‘雷鋒!”
放映隊真正打開局面,還是一年以后的事。那是1997年6月,錦州一家媒體的記者知道了放映隊的存在,向附近一個村莊——喜鵲村的村主任推薦了他們。
一個周六下午,坐著一輛租來的小面包車,放映隊從錦州出發了。50多公里,不算太遠,韓彥斌記得,大伙一路上有說有笑的,心里都特別高興。喜鵲村從來沒放過電影,車子一停下,村民們馬上好奇地圍過來:這是干什么來了?“給你們免費放電影來了,今天就放!”那場景真讓人振奮——“村民們奔走相告,離著幾里路、十幾里路的,都趕著驢車、騎著三輪車過來了。”韓彥斌說。
那天放的是《高山下的花環》,140分鐘,十幾盤膠片。村莊在渤海岸邊,大黑蚊子咬人咬得厲害,連放映隊隊員穿的厚T恤都給叮透了,蚊子包又癢又腫,好幾天沒消下去?!翱舌l親們看著都非常喜悅?!表n彥斌覺得,放電影挺有意思,“你放電影的,他愛看,咱這事就沒白做,對不對?”這是放映隊全體成員的共同感受。
一年后,劉成金和妻子的“戰爭”也進入尾聲。1998年8月,放映隊到一個距離錦州市區70多公里遠的村子放《湘西剿匪記》,宋恩芳也跟著去了?!斑@忙的,我就在那瞅著,尋思‘這也真不容易啊,又是架銀幕,又是整桿的,還得往桿頂上爬,多累啊?!?p>
劉成金在1996年購買的“解放”牌放映機。(本刊記者 劉舒揚 / 攝)

2022年6月16日,放映隊和新疆裕民分隊為新疆的牧民們放電影。
待一切準備就緒,已是下午5點,放映隊掏出自帶的面包和方便面吃了起來。有的村民看不過去,跑到小賣部買了幾包餅干送過來,劉成金觀察到,妻子“這就有點轉變了”。
那天晚上,宋恩芳坐在村民中間,把那部《湘西剿匪記》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旁邊一位大姨和她嘮嗑:這電影挺好,“老兵”挺好,咱們看電影不花錢。另一位大娘則隨口提到,偶爾出現的雜音讓人聽不清?;氐郊遥味鞣既^來一個存折:“趕緊換設備!”劉成金接過來,沖妻子敬了一個軍禮。
放映隊的活動都在周末或節假日,8人分工明確。彭玉德是司機,韓彥斌負責組織宣傳。趙云吉體格好,和陳鳳玖、韓國璽一起負責安全保衛和放映場地選址工作——場地必須遠離柴火垛,防止有人亂丟煙頭引燃;遠離高壓線和水井;遇著下雨,得時刻提醒村民遠離電源插座。
放電影是個技術活。每次出發前,作為放映員的張顯龍和朱中文得先檢修設備,膠片也要一張張拉出來檢查——看膠片齒孔是否有裂痕,膠片接口是不是牢固,以及膠片畫面是否順暢、完整。
東北的冬天,氣溫可以低至零下30多攝氏度,張顯龍都是徒手上膠片?!笆痔滋窳耍植缓檬?。氣溫低到一定程度,膠片很脆很脆的,勁使大了,‘咔嚓片子就折了。你得隨彎就彎,把它上上。運轉起來以后,機器里頭熱乎,溫度高一點,片子就軟乎,正常順著就走了。”一個冬天下來,張顯龍的手被凍得“像貓咬的似的”。
進入數字時代,張顯龍又要注意存放影片的硬盤別震了摔了,“片子放不出來,約好的事完不成可不行”。對設備的日常保養維護也得更加仔細,灰塵是精密儀器的大忌。
放電影也是個體力活。一部電影少則一個半小時,長則兩個多小時,張顯龍得“一直瞅著機器”,及時排除故障。夏天氣溫高,蚊蟲亂飛,冬天更難受,只能站在機器跟前,“就這么個小圈,你這腳得緊著跺呢,促進血液循環,要不更冷”。不過如今這種苦都已經成了過去時。張顯龍告訴《環球人物》記者,這些年村里都建起了會議室、活動室,“用不著擱外邊了”。
劉成金無疑是整支隊伍的主心骨,負責“抓全面”。與城市電影院不同,農民對影片的內容和表達常常不能完全理解,因此在露天電影放映中,放映隊的能動性非常重要。劉成金說自己是“放映員和觀察員的結合體”。觀察什么?“觀眾對你的信任度——關鍵就在選片子上,不是什么片子都能放,不對老百姓胃口,人家直接就走了?!?/p>
他有過尷尬的冷場經歷。那場放一部現代京劇片,講的是碼頭裝卸工人的故事。影片內容距離村民們的生活太遠,又沒有字幕,剛放了沒多久,劉成金就聽到有人發牢騷:“這片子誰看啊,我都看不明白,咿咿呀呀的。”最后,幾百人走得只剩兩人,其中一位還是村主任。
打這以后,劉成金去村里放電影,選的片子要么是戰爭題材,要么是《男婦女主任》《別拿村長不當干部》這類反映農村生活的喜劇,再沒有冷過場。有時村民們看一遍不過癮,放映隊就把膠片倒回去,再重新播放一遍。

27年來,放映隊手提肩扛,為大家送去電影。

1998年12月,隊員們在河中推著拋錨的車前行。
劉成金還承擔了解說的任務。正式放映前,他把影片發生的背景、時間、人物、主旨,通俗化、方言化地講給村民們,也會點明影片中的設計細節,提醒大家留意。
從1999年開始,劉成金每年會到錦州的新華書店購買一些與種植、養殖相關的農業科技片,在播放正片之前放映。露天電影在新的歷史時期,依然有其生存空間,它和放映員是當地人進入現代社會的重要窗口。
2004年,放映隊到錦州附近的興隆峪村放電影,發現當地村民家家都建了大棚,打算種植收益較高的香瓜,可是沒人掌握相應的技術,早該結果的季節了,還只是些秧子。劉成金想起100公里外的“香瓜大王”段玉春。
“段大姐一個人‘扣了20多個大棚呢?!眰z人都曾在2003年被評為遼寧省勞動模范,劉成金開車把段玉春接來,后者直接就在大棚里現場講解示范,“村民全來了,扣棚的沒扣棚的全來了”。第二年放映隊再去興隆峪村,“家家棚戶都收入了1萬多塊錢,高興壞了”。
5年后,第十四屆中國(錦州)北方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展銷會在錦州召開。劉成金跑去買下所有的農業知識光盤,除預留片源外全都免費發放給農民。于是,放映員和觀察員之外,他又被村民們冠了個新名頭:宣傳員。
新的觀念、新的生活習慣、新的農業技術,就這樣隨著這輛“電影大篷車”,走通了信息傳輸和文化下鄉的“最后一公里”。
近兩年,面對面交流被新冠疫情阻隔,那是村里的老人最習慣的溝通方式。到今年開春,放映隊的重新到來,既是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的信號,也實實在在地聚攏了人氣,電影情節、家長里短、奇聞軼事,大家熱熱鬧鬧地聊著,像是一場期待已久的重逢。
27年來,8個人的放映隊只經歷過一次人員變動,那伴隨著猝然而至的、巨大的哀傷。1998年12月的一天下午,放映隊要去錦州下轄地區的一所希望小學放電影?!按笈褴嚒弊叩街型?,在一條河中拋錨了。初冬時節,河里已經結了一層薄冰,8名老戰士挽起褲腿跳入河中,合力把車推上岸,順利抵達目的地,完成了《劉胡蘭》的放映。
可是不久之后,由于過度疲勞,加上蹚冰水引發的感冒,放映隊隊員韓國璽突發心臟病去世,年僅42歲。接到這個消息時,張顯龍還在上班,韓國璽的同事在電話里說:國璽大哥出事了,已經送到太平間了,你趕緊過來一趟吧。
“跟五雷轟頂一樣。”張顯龍至今還記得,自己趕到韓國璽家中時,其余6名成員都在,大家都懊悔萬分:“他從沒說過他心臟不好,要是知道,我們決不會讓他推車的?!?/p>
后來,很多復轉軍人都想加入放映隊。直到2002年11月,被“考察了好幾年”的趙亮頂了這個缺。2016年,彭玉德退休,改任放映隊的“顧問”,陳志海便在那時加入進來。
劉成金今年74歲,韓彥斌70歲,趙云吉明年退休,張顯龍年齡最小,也已經56歲。今年7月下旬,《環球人物》記者與老戰士們一起吃飯,劉成金因為接連做了兩個手術——右肺葉被切掉一塊,左邊牙床被割掉一部分,“吃飯只能靠右邊咬”,酒也早戒了。韓彥斌走路一瘸一拐的,左腿沒來由地疼了大半年,正打算第二天去醫院看看。飯桌上,對軍旅生活的懷念還在繼續,但話題總會悄然轉向疾病和衰老。老戰士們,已然老了。

隊員們每年都去韓國璽墓前祭奠。

2003年7月,放映隊在錦州興隆村放映《男婦女主任》。
對“新兵”的培養已經提上日程。不少從部隊回來的年輕人,隔三差五就跟著放映隊出去放電影,老戰士們借此機會細細考察。“必須得找主觀愿意為老百姓服務、奉獻的人。咱都當過兵,對當兵的人也比較了解?!壁w云吉說。
史云飛是“新兵”當中的一個。說來也巧,史云飛與老戰士們的初識是在1998年前后,那時他剛從海軍退役,在錦州晚報攝影部做記者。老戰士們去村里放電影,史云飛同坐一輛“特別簡陋的破面包車”,跟拍了一天?!皬念^到尾,我都覺得他們挺快樂的,一點負面情緒也沒有,而且做得都是很實在的事。”史云飛告訴《環球人物》記者,打那以后,自己就一直關注著這支隊伍。
2021年,史云飛作為錦州援疆工作隊的一員,去到了對口縣——塔城地區裕民縣。文化潤疆是個大課題,他想,把錦州“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的做法模式引過來,不就是一個送政策、文化、技術下鄉的好法子嗎?那年年底,劉成金給他打來電話:“經過慎重考慮,我們同意在新疆成立一支分隊,并贊助你一套價值6萬元的放映設備!”
2022年6月13日,首映式暨新疆裕民分隊成立儀式在塔城軍分區塔斯提邊防連小白楊哨所舉行,劉成金、張顯龍、韓彥斌都從錦州趕來了。首映式放的是《狙擊手》,抗美援朝題材。觀眾是護邊員及其家屬、警察和哨所官兵。放映結束,小白楊哨所送了兩株筆直挺拔的小白楊,由3名老戰士帶回錦州,種在了東湖森林公園的放映基地旁。
如今,“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已經在河北、陜西、黑龍江等10余個地方“開枝散葉”。這些奔走在遼闊大地上的“大篷車”,也讓更多人了解到錦州——一座雄踞渤海北岸,扼守關內外咽喉要地的遼西區域中心城市,具有堅柔并蓄的精神氣質和獨特品格。
以錦州為中心的遼西地區是東北抗日義勇軍的發祥地,而東北抗日義勇軍的事跡,又構成了《義勇軍進行曲》重要的素材來源。
毛主席曾提到過錦州蘋果的故事:“錦州那個地方出蘋果,遼西戰役的時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里很多蘋果,我們戰士一個都不去拿。我看了那個消息很感動。在這個問題上,戰士們自覺地認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為這是人民的蘋果?!睆拇?,錦州蘋果與遼沈戰役和錦州這座英雄的城市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成為錦州的象征。劉成金和隊員們最愛放的電影之一,就是《大決戰》,那是發生在腳下這片熱土上的故事。
2017年,劉成金關掉了“完成使命”的印刷廠,繼續用退休金支持放映隊活動。2021年,錦州市政府為老戰士們換了一輛嶄新的“大篷車”——就是文章開頭的那一輛。這輛車的內部也經過特殊改裝,車門處的兩個座椅被拆掉,空間寬敞,放映設備有了“立足之地”。
2022年冬,遼寧省委宣傳部為放映隊配置了新的數字放映機,4萬流明、4K高清,還有整套音響設備。錦州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展覽館也建起來了,里面擺滿了放映隊用過的設備——當然,那臺被劉成金買回的紅色“解放”,也在其中。
(本文圖片除特別標注外均為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