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天舒

很多人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重要的觀念是“道”。《易經(jīng)》里講:“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在人類思想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哲學思想,全部囊括在《道德經(jīng)》中。五千言《道德經(jīng)》,包含了一套很完整的思想體系,邏輯環(huán)環(huán)相扣。老子在其中,講的是世界本原問題,勾畫了一個宇宙生成運行圖景。
《道德經(jīng)》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看到的和常人看到的都是一樣的:遠處有山,近處有河,對面有人;有各種人情世故的糾結;有各種國家政治的錯綜復雜。2000多年前,老子擔任周朝柱下史,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博學的他,先于人們?nèi)柫艘粋€問題:天地萬物這些有形的事物,它們是從哪兒來的?
只要能說出的名詞,都可稱之為“有”,都可被追問從哪里來。所有事物都有來源,都有因果,因此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既然能看到天地萬物,就必定有一個蘊含萬物的“混成”,它在天地萬物之先就存在了。然后他描述了這個“混成之物”的樣子:“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寂”就是寧寂、安靜、沉寂,“寥”就是遼闊、巨大,你看不見它,好像“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樣。它“獨立而不改”,跟什么都沒關系,永遠不改變。它“周行而不殆”,周而復始地運行在不增不減不消耗之中。老子說:“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他不知這是什么,勉強稱它為“道”或者“大”。但事實上,“道”是不能用任何概念來定義的,一旦被清晰定義,就成為具體之“有”,就不是“道”了。老子否定了“道”可以被定義,但老子說天地萬物的來源是“道”。
老子通過大家都能看見的天地萬物,往前追溯,有果必有因。這樣的逆推,大家都會接受,這就是老子思想方法的科學性。科學的方法就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方法。我先讓你們接受我的方法,再接受我的邏輯,然后我拿邏輯演算,那么我的結果你也會接受。科學就是用大家認可的邏輯,推理出大家認可的命題,建立大家認可的理論體系。“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這句話不是格言,是邏輯論,是方法論。同意之后,老子再和大家討論這個“混成”是什么東西。

《道德經(jīng)》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先后相隨,恒也。”
老子說:有“美”就有“丑”,大家認可“美”的存在,就認可“丑”的存在;認可“善”的存在,也就認可“不善”的存在。任何事物都有對立面,這可謂是“老子公理”。接著老子就說,有“有”就有“無”。聽到這里,你可能就會說:善我見過,不善我也見過;美我見過,丑我也見過;“有”我見過,“無”我沒見過啊。老子馬上回答說:“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他比較了一對接一對的正反概念,幫助你來理解:有與無,是相生相伴的。既然承認有“有”,就應該承認“無”。但什么是“無”呢?不能直接說“無”,直接說出來的“無”就不是“無”了,就是“有”。所以,要通過對“有”的否定來肯定“無”的存在。這個邏輯極為嚴謹。
《道德經(jīng)》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說,當一個有形世界發(fā)展得越來越大時,就離道越來越遠,然后又回到它的初始本源,回歸“無”的狀態(tài)。這就是老子最厲害的地方——一切都終將要回歸本源。老子說這叫“反者,道之動”,向前發(fā)展卻回到本源,這是“道”的作用。對天地萬有的發(fā)展作了反轉(zhuǎn)回歸,“道”具有一種反向的否定能量。
老子的思想方法和孔子有什么不同呢?或許有人說一個是入世,一個是出世。這不準確。老子哲學有個主題“君人南面之術”,是重要的社會政治哲學,講國家治理和處世之道。對于儒家,如果說其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通過“修齊治平”達到內(nèi)在精神的超越,也是可以的。
老子講“道”,是對一極否定(反推)而讓你知其反面。見“有”知“無”,對“有”進行否定(反推)就肯定了“無”,對“難”進行否定(反推)就肯定了“易”,對“長”進行否定(反推)就肯定了“短”。老子的方法是用否定確認肯定,讓你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反面的存在。孔子不是這樣的,孔子是通過兩級而立中極,用中庸之道講天地的運行、社會的運行。中庸之道是向前走,而“反者道之動”是向后退。《莊子》講“外天下,外物,外生”,也是把東西都拋掉來達到一種永恒的狀態(tài)。
老子用了3種方法:第一是逆推,告訴你在天地萬物之前,有一個本源;第二,他從一個概念求其反面的存在;第三,他用否定的方法去建立一個理論體系。在這里面我們看到了一種科學的思維。
其實,《道德經(jīng)》五千言不過就是為了人類生存的需要而構建的一套天地人哲學罷了。那就是以自然無為的胸懷,趨利避害于眾人之事,告誡人類應該做的就是不要遠離天地人的根本——“道”,無為謙讓,清靜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