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男
北京衛生職業學院中藥與康復系
2022 年5 月1 日起,新《職業教育法》正式施行,不僅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而且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學生不但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與專業技能,還需要擁有較強的綜合能力與道德素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手段,必須適應時代的要求,適應學生的變化,不斷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有利于為國家培養出高質量的技能人才。
以k 職業學院的922 名在校生為調查對象,采用在線問卷調查的方法,通過問卷星網站發放和回收問卷。發放922 份問卷,回收922 份,有效回收率100%。本次調查采用自編調查問卷,分兩個模塊:學生基本信息和調查內容。基本信息設置了6 項內容,包括性別、專業、學制、年級、政治面貌、是否獲得過獎學金,便于后續與調查內容之間做交叉分析;調查內容有8 個條目,主要圍繞對本年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滿意度評價、參加思想政治教育類活動的目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喜愛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和內容進行的設計。旨在通過對調研結果的分析,為優化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提供可靠依據。
以學制為自變量,調查的3個滿意度條目為因變量進行了交叉分析,3 項調查的結果如表1、2、3 所示,滿意度分布近乎一致,60%以上學生選擇“非常滿意”、約15%的學生選擇“比較滿意”,約10%的學生選擇“滿意”,約10%的學生選擇“基本滿意”,滿意度均高達95%以上,可以看出,學生對本年度核心價值觀、理想信念、感恩教育和“四史”教育等理論教育引領、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情況總體上是比較滿意的,還有少部分同學不太滿意,這為進一步探索思政教育工作實效性途徑提供了寶貴的意見。

表1 對本年度核心價值觀、理想信念、感恩教育和“四史”教育等理論教育引領方面開展情況的評價

表2 對本年度意識形態安全教育開展情況的評價

表3 對本年度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情況的評價
在這一部分的研究中,筆者分別以學制和政治面貌、學制和是否獲得過獎學金為自變量,調查項為因變量做了交叉分析,旨在探究共青團員、學習優異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是否能起到模范帶頭作用。調查結果顯示,三年制、五年制的共青團員、學習成績優異者在學習主動性方面更為凸顯;在參與目的方面,共青團員、學習優異者更多是出于“提高個人政治素養”,這兩項分析結果與預期一致,為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共青團員、學習優異者的先鋒模范作用提供了數據支持。
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以學生為中心,調研了學生喜愛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和內容。在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方面,調查結果顯示,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仍是主流,學生容易接受,包括通過講座、培訓、主題班會、主題教育、校園文化活動(如演講、辯論賽、知識競賽、舞臺劇等形式)進行思政育人。此外,筆者發現,45.34%的學生選擇了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媒體,喜愛度高于校園文化活動;選擇“影視劇”的學生也有41.65%。這兩點值得重視和思考,在思政育人工作中要做好傳統活動載體和微傳播途徑相結合。
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面,調查結果顯示,86.33%的學生選擇了“中國傳統文化”,紅色教育、工匠精神、時事政治、經典著作、先鋒人物也備受喜愛,說明學生們對這些知識的渴求度還是很高的,只要選對方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思政教育,可以達到育人效果。
高職輔導員在開展思政教育時常常感到成效不顯著,不能調動同學的積極性,主要原因是教育模式過于傳統,形式不夠新穎、創新意識欠缺,缺少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滿意度調研,沒有充分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思政教育。
高職輔導員的精力主要用在學生的日常事務管理中,對學生思政教育思路仍停留在通過傳統載體進行實施的層面。此外,高職輔導員在做學生談心談話過程中也主要是通過說教的方式對學生提出要求,很難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導致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得不到提升。
通過調研訪談結果來看,部分學生進校后沒有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不清楚自己未來是就業還是升學,走一步看一步,缺乏規劃意識。部分學生對所選擇的專業不感興趣,有些是聽從家長的安排,有些是因為所選的專業社會需求量大,容易就業。這些學生大多數都是消極地對待學習,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缺乏學習動力,導致上課遲到早退、曠課厭學,不積極參加實踐活動,缺乏主動探索意識和鉆研精神,這與當前對技能技術人才的素質要求相違背。
在新媒體時代,學生的生活與網絡已經息息相關,可以通過網絡拓寬視野,增長見識,但是因為高職學生的社會閱歷淺,思想單純簡單,缺乏辨別能力,面對網絡上紛繁復雜的信息時,易受到各種不同文化的沖擊,降低對于我國文化的認同感;易被不良輿論誤導,片面性地盲從跟風,影響自己的判斷、思想和行為。此外,在網絡中言論更加自由,容易出現過激的想法,對于學生的成長非常不利。
“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作為一種過程性存在,一頭連接的是有效供給,一頭連接的是需求滿足,只有供給和需求連接順暢,其高質量發展才能落地見效。”[1]一方面,通過談心談話、座談、調研等方式摸清學生個體、群體的需求和困惑,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對癥下藥,精準供給,才能增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另一方面,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樹立“大數據意識”,加強對學生大數據的分析和研究,使學生的大數據“活起來”“用起來”。此外,要重視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過程的滿意度評價,及時獲取反饋意見,為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供依據和參考。
就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而言,主要集中在講座培訓、主題班會、主題教育、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文化氛圍等方面。通過調研顯示,學生對傳統載體的接受度很高,這些傳統載體仍將繼續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模式。此外,選擇通過微信公眾號途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生也有很大一部分,這一點不僅和“00后”大學生是與互聯網同步發展有關,這和近年來學生的活動場域改變有密切關系。2020 年初新冠疫情以來,“居家學習”讓網絡成為學生與外界聯系溝通的主要橋梁。為實現“停課不停學”,院系積極開展線上教育活動,在線教育平臺、院系微信公眾號成為教書育人的主要陣地。微傳播方式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地點等的局限,學生自由度提高,更利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度的提高[2]。但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微信息的傳播效果還有待提升,高職輔導員需要緊隨時代變革,把握信息傳播主動性,在信息內容的廣度深度、表達形式方面要多下功夫,增強信息的感染力。組建新媒體思政宣傳團隊,借助微信公眾號、視頻號、微博等平臺把思政信息第一時間推送給學生,即能確保思政教育的時效性,還能讓學生在課堂之外接觸到精心挑選的思政知識,有利于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總之,在優化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過程中,要加強傳統載體和現代載體的融合,優勢互補,打好組合拳。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渴求度高,覆蓋面廣。在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時,不僅要傳達“是什么”,還要向學生分析“為什么”,才能做到以理服人,這對教育者的專業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為達到育人效果,輔導員應與思政專業教師合作,共同尋找思政教育與學生日常管理之間的契合點,全面發揮思政育人合力,對學生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育管理。一方面,要做時政上的“明白人”,隨時關注社會熱點,主動剖析問題根源,及時向學生群體主動地開展正向思想引導。此外,要利用多元化載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強以“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兩彈一星”精神 “南泥灣精神”“雷鋒精神”等為代表的“中國精神”教育,加強以國家勛章、國家榮譽、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英雄烈士等為代表的“中國榜樣”教育,加強以改革開放、脫貧攻堅、抗擊疫情、科技創新等為代表的“中國實踐”教育[3],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精神文化供給,幫助學生建立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營造更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
朋輩教育有利于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朋輩教育要抓住重點人群,學生干部、學生團員、學習成績優異者、十大先鋒、退役大學生、優秀畢業生等群體,在學生中具有較高威信和影響力,可以成為在學生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橋梁和紐帶。注重對這部分學生的培養,通過培訓與座談,讓他們正確認識和了解新時代政治理論、形勢與政策、校規校紀,進而影響、帶動周圍同學共同進步;通過思政專業社團,凝聚一批具有較高政治素養和政治熱情的學生,讓政治理論學習蔚然成風,進而增強學生參與思政理論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提高思想認識的深度和廣度,讓學生牢記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4];通過對學習成績優異者、校園“十大先鋒”、優秀畢業生的事跡宣講和宣傳,幫助更多的學生建立良好的自信、自尊、自律、自愛和自強的優良品格,引導和激勵廣大學生勤奮學習、頑強拼搏、成長成才。
總而言之,高職輔導員要始終秉承立德樹人的原則,主動創新管理模式與教育理念,加強與學生們進行深入溝通,切實掌握學生思想成長過程,引導學生形成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思想意識形態,利用思政教育培育具有堅定政治立場和愛國思想的技能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