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偉,葉青,崔健,黃明
(北方工業大學信息學院,北京 100144)
2020年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2021年11月,全國高校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培訓班對《綱要》精神進行了解讀,高校教師的80%以上是專業教師,高校課程的80%以上是專業課程,學生學習時間的80%以上是專業學習,80%的大學生認為對自己成長影響最深的是專業課和專業課教師。專業課的課程思政研究已成為國內高校課程建設的熱點問題,只有切實加強和改進專業課教師的“主力軍”作用、突出專業課教學的“主戰場”地位、發揮專業課課堂“主渠道”優勢,才能促使課程思政育人作用落地生效。
北方工業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2018年通過工程教育認證,2019年獲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為更好地落實《綱要》精神,推動課程思政育人目標,本專業根據我校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辦學定位、電子信息技術的行業特色和學生成長成才的客觀規律,提出了專業課課程思政育人元素融入方案和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舉措。
模擬電子技術作為高等院校電類相關工科專業的必修專業基礎課,發揮著“承上(公共基礎課)啟下(專業提升課)”的橋梁作用。我校模擬電子技術課程面向全校電子、通信、微電、電氣、能源、自動化等所有電類相關專業,涉及20多個班600余名同學。近5年來,模擬電子技術教學團隊遵循“立德樹人”重要使命,結合不同專業的學生特點和需求,提出了“學生主體、能力本位、德業雙修”的課程思政建設目標,從“教師團隊、教學內容、學生情感、推進手段”四個維度,探索課程思政創新模式,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落到實處。
(1)教師團隊水平。教師作為課程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其教學水平和思政能力直接影響課程思政育人的實施效果。雖然專業課教師具有扎實過硬的知識技能,但大多數政治理論水平不高。為了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切實有效地開展課程思政,模擬電子技術教師團隊通過專題培訓、經驗交流、集體備課、傳幫帶等方式,加深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提升教師自身的政治理論水平和德育能力。
(2)教學內容設計。模擬電子技術在課程內容設計方面,寓價值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教師團隊通過研讀教材,認真梳理課程知識點,挖掘教學內容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將電子信息人才應具備的良好科學素養、創新意識、家國情懷、批判精神等融入知識能力教學過程中,加強課程實踐實訓過程中的思政引導,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和方法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生情感認同。學生的知識能力獲得與情感素質提升是課程思政建設的落腳點,不同專業的學生思維方式不同,模擬電子技術課程面對的是電類相關的工科專業學生,普遍存在邏輯思維強,但人文素養薄弱這種“重理輕文”現象,對明顯的道德說教會非常反感。為加強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模擬電子技術在每學期開課前,利用師生溝通、問卷調查等,準確把握學生的興趣點和內在需求,在教學過程中將思政元素更多地融入專業實例中,以學生更樂于接受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情感認同感。
(4)推進手段拓廣。模擬電子技術充分運用新媒體和新信息技術建立溝通、互動的課上課下交流渠道,通過課上教師引領的實例分析、小組討論,課后教師在學校多模式教學網上傳推送視頻,學生自主的資料查閱、微信交流、作業互評等形式多樣的課程思政教學手段,實現教師引領與學生自學相結合的課程思政全覆蓋機制,積極推進拓廣“全方位、全過程”課程思政,力求真正實現入腦入心的效果。
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開展和持續改進離不開目標明確、實操性強的考核評價機制,模擬電子技術不斷完善和改進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建立健全了多元化、多樣化的課程思政評價反饋機制。
(1)評價主體多元化。課程思政建設的起點是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思政育人能力,落足點是學生的知識能力獲得與情感素質提升,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思政建設,關注教師和學生兩個評價主體,定期組織團隊教師參加思政學習和培訓交流,加強教師的師德師風和思政育人意識與能力;關注學生在課堂內外思想認知和發展,利用企業微信、分組討論、實驗合作、競賽培訓等機會,加強對學生個人行為和團隊行為的引導和評價。
(2)評價類型和方式多樣化。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思政形成了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評價方法,改變由任課教師主導完成、期末成績一錘定音的舊模式,走向教師、學生共同參與、以過程為主的新模式。通過督導教師課堂表現和師德師風,對教師思想和價值觀進行引導和評估;通過學生對課程思政效果、自身思想素質自評、同學間討論交流等方式,實現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以《模擬電子技術》(清華大學出版社第五版)第3章第1節多級放大電路耦合方式為例,探討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方式和課程實施過程。
(1)知識目標。通過阻容耦合與直接耦合優缺點對比,掌握多級放大電路的連接方法。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以辯證法和系統觀進行電路整體設計的能力。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正確評價自身的長處和短處,激發積極心態,培養健全人格。
(4)價值目標。激發學生對國家科技進步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1)問題導入——采用多級放大電路的必要性。以神舟13號發射成功,宇航員從遙遠的空間站傳回清晰的視頻,激發同學自豪感的同時,提出以下問題:長距離大衰減場合需要什么樣的放大器?(激發興趣);單管基本放大電路有什么局限性?(知識回顧);怎樣構成多級放大器?(新知識引入)。
通過以上三個問題,可以很快地將學生引入本節課堂教學的中心,理解多級放大電路獲得高電壓增益的必要性,激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欲望。
(2)對比分析——解決多級放大電路的連接問題。①基本概念:多個單管放大電路連接(耦合)即構成多級放大電路。②阻容耦合與直接耦合優缺點對比(見表1)。

表1
經過幾年的改革創新,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思政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教學團隊被評為學校首批課程思政示范團隊,一位主講教師被評為學校青年教學名師,初步顯現出“知識有深度、課程有情感”。但是,課程思政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宏大任務,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思政建設要從初步探索過渡到長效常態化建設階段,必須形成閉環持續改進措施。一方面,必須緊跟電子技術日新月異發展的時代特點,深入挖掘與課程內容相契合的科技進步和行業創新成果中的思政元素,加強課程思政案例庫的建設,增強案例的時代感與吸引力;另一方面,運用模擬電子技術與新媒體新技術的高度關聯性,改變傳統單一講授式課堂教學方式,借助信息化技術平臺建立基于“互聯網+”的線上線下多渠道溝通互動思政氛圍,不斷增強教師和學生思想素養的獲得感,使課程思政育人效果永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