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華
(泰順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浙江 泰順 325500)
自然保護地其良好的生態系統環境及豐富的生態功能,為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提供最佳生態資源,而森林康養正是立足森林生態環境,以促進人民健康為宗旨,充分發揮生態效益,輔以多種服務,多元化、體驗型的休閑游業態。兩者有效融合是社會發展和生態經濟反哺的現實體現,是弘揚生態文化、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大生態環境下,依托成熟度高、生態條件適宜的自然保護地發展森林康養產業,既是對林業產業結構的優化,也是推動自然保護地與村鎮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對推進現代林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建立自然保護地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有效的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理想模式。1872 年美國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公園,其自然保護的理念是保護地制度建立的基礎。二戰后,成立了“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推出了“人與生物圈計劃”等,全世界自然保護地數量和面積不斷增加。據統計[1],2010年以來世界新增保護地的面積超過2100萬km2,面積在1000km2以上的自然保護區達4500個之多。自然保護地的建立表達了人類保護自然、改善生存環境的良好愿望。
1.2.1 現狀與成效
1956年我國建立第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至今我國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1.18萬處,占國土陸域面積的18%,其中國家公園體制試點10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7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44處。擁有世界自然遺產14項、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世界地質公園39處,數量均居世界第一位[2]。自然保護地建設有效地保護了我國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生物物種、自然遺跡和自然景觀。
1.2.2 趨勢與作為
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改革任務;2017年出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改革目標;2019年制定《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我國自然保護地分為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及自然公園三個等級、三種類型,其中國家公園是保護強度與等級最高的,也是最具國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是保護典型的自然生態系統及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自然公園包括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自然遺跡、風景名勝區等,具有生態、觀賞、文化、科學價值。我國已建立的國家級自然公園有2357處,省級自然公園18038處。基于豐富多樣的自然保護地,實施自然保護地生態旅游與社區融合發展、自然保護地森林康養產業、自然保護地科普教育體驗等,成為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下發展森林康養產業的熱點和新趨勢。
森林康養是森林與健康養生融合發展的業態形式,其以豐富多彩的森林景觀、沁人心脾的森林環境、健康安全的森林食品、內涵濃郁的生態文化為主要資源依托,森林康養與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及生態價值利用相得益彰。森林可凈化大氣,產生高負氧離子,釋放芳香烴類物質,幫助治療免疫疾病;綠色有助于明目、舒緩壓力等。而良好的森林資源和生態效益正是森林康養內涵的根本與依托。
2.2.1 國外森林康養現狀
森林康養產業在歐美發達國家近50年來已發展得相當成熟。德國森林康養基地超過300個,康養費用由政府負擔。歐美一些發達國家隨著體制的健全,森林康養納入社會福利體系,如每年康養假期、康養體檢等。社會和民眾普遍對康養的認知水平和參與度都較高。
2.2.2 國內森林康養現狀
森林康養的概念在我國引進的時間不長。近十年,我國森林康養業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如,貴州遵義鳳岡縣茶壽山森林康養度假區,松林步道甚為壯觀;湖南省以“政府-企業-醫院”為主體,成立“湖南林業康養中心”;廣東省依托國家森林公園,建設國家森林浴場;黑龍江伊春市依托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開展了“森林度假”游;作為全國森林康養排頭兵的洪雅林場走出了一條符合林場實際的森林康養道路;2021年全國42家林場被認定為“森林康養林場”,而國有林場大多是省級以上森林公園。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數字顯示[3],2021年我國建成各類型森林康養基地4000余家,年接待訪客近5億人次。浙江省森林康養產值達2348億元,森林康養產業成為農戶增收主要來源,也成為新時期林草行業發展新業態。
森林生態及其產品附加值是自然保護地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重要體現。國家林草局提出至2025年全國森林康養服務總人數超過6億人次,將《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特許經營目錄》納入森林康養,明確提出合理地利用國有森林、草原及景觀資源開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提高林草資源的綜合效益[4]。國家林草局頒布的《森林康養基地總體規劃導則》《森林康養基地質量評定》《中國森林認證 自然保護地森林康養》行業標準,將保護地體系建設下的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提到新高度,加大趨勢推動,以保護地為依托的康養產業大有可為。如湖南青羊湖國家森林公園森林康養基地的芬多精睡眠實驗艙;福建福州市山森林公園打造的“康養+自然教育”模式等。
3.1.1 核心產品轉變
森林游從以往單純“吃、住、行、游、購、娛”六個要素為核心的服務體系,逐步轉變為現今的“森林康養+”為核心的服務體系,人們對森林康養的需求和期望值不斷增加。
3.1.2 產業升級壯大
傳統森林旅游產品加速升級換代,康養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新興旅游形式相繼出現[5]。森林康養核心與“中醫文化、古道文化、古樹文化、廊橋文化、氡溫泉文化”等衍生文化與產業配套的一體化,使森林康養產業規模擴大。
3.1.3 基地帶動示范
泰順森林康養產業始于2015年,以森林康養基地建設為依托,現已建成市級以上森林康養基地7家(國家級2家,省級1家),基地帶動作用顯現。一是服務品質得到提升。基礎設施配套、人文服務體驗等不斷改善。如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創建烏巖嶺森林康養基地,使保護地周邊村鎮道路拓寬,引進星級賓館服務等。二是打響縣域森林旅游品牌。如山里人家、筱村公社等早一批市級康養基地升級到國家級康養基地,康養環境佳,引爆周邊游熱點。三是經濟效益帶動。如投資億元依托氡泉省級自然保護區開發氡溫泉康養基地通過藥療食療、林特產品、餐飲住宿等帶動周邊鄉鎮經濟。四是培育新的農村經濟增長點。帶動民宿、農家樂,提供更多就業崗位。2022年森林康養產業為當地帶來的農副產品、采摘游、餐飲、研學體驗產品的銷售額達近千萬元。
3.2.1 缺乏長遠性規劃
缺乏縣域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規劃,在資源論證和項目策劃方面可行性研究不足,其發展隨意性,導致森林康養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無序性和盲目性[6]。自然保護地總體規劃和森林康養基地發展規劃編制時,缺乏統一性和協調性,沒有嚴格掌握“生態優先、保護為先”“建設項目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區內旅游、區外服務”等生態旅游開發原則,規劃布局不合理,項目開發與森林公園主體功能定位不符,人為因素明顯,都市化傾向嚴重,風格色彩與自然環境不相適應等[7]。
3.2.2 缺乏有力的政策引導
2015年縣政府制定了森林康養產業實施方案,但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政策引導與支持力度不足,如投資5000萬元的森林康養基地建設項目,政府補助僅30萬元,社會參與度不高。近年來“三區三線”和“自然保護地約束性政策”管控下,土地與林地指標、項目許可繁雜等因素,影響了森林康養業發展。
3.2.3 缺乏重大項目和人才支撐
縣內現有森林康養產業處于依靠森林生態,以休閑游、戶外拓展訓練等為主,缺乏健康管理項目和生態產業價值提升項目,經營單位過多追求短時經濟效益,生態價值提煉不足。缺乏專業人才,產品管理與價值定位缺乏創新與高度。
3.2.4 自然保護地與康養產業融合不足
縣域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地6處,其中保護區2處,市級森林公園17處。自然保護地周邊村鎮發展康養產業有限。一是自然保護地周邊村鎮交通不便,賓館酒店、娛樂設施等布局不完善,開發成本高。二是保護地區域項目建設用地許可、特許經營許可手續辦理困難,開發經營滯后。三是自然保護與森林康養價值產品的開發融合度不夠。自然景觀變成人工景點,保護地失去原真性。四是生態修復重視不足。對施工中造成的保護地局部生態破壞修復不到位,甚至未修復,加大執法壓力。五是重視娛樂游憩項目投入,對以森林或濕地資源為主開展植物認知體驗、生態科普、數字化應用等項目的投入甚少,對森林和濕地生態文化的挖掘和宣傳不足[8]。
在自然保護地體系框架下,規范發展森林康養產業,是借力而行,順勢而為,且大有可為。筆者認為,生態保護優先,有序、適度、規范、融合發展,使森林康養產業變成可以保護生態環境,同時也可以給人類帶來利益的綠色行業[9]。
縣域自然保護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18%,保護地周邊鎮村多而雜,人口集聚,生態補償落實不平衡,保護地約束發展管控增加了其與周邊村鎮的矛盾。法律與政策允許保護地開展適度的森林康養、生態旅游。政府應進一步解放思想,在保護地合理管控區域發展康養產業,以保護地康養基地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村鎮發展是鄉村振興所需,對融合度高的應予獎勵。
按照自然保護地分級和分區管控要求,政府應結合“三區三線”“保護地范圍線”“森林資源一張圖”繪制“保護地與森林康養基地融合發展一張圖”,發展目標明確,規劃銜接有序。為促進保護地規范化建設,研究制定保護地內經營性項目特許經營的管理辦法或實施細則,簡化審批程序。完善保護地生態補償機制,提高現行獎補力度,以推動保護地規范化建設。
在自然保護地合理利用區或一般控制區內,允許使用原來的建設用地,如破舊的房屋、林業生產留下的舊廠部、廢棄的管護站用地、廢棄的兵工廠用地、搬遷的農村宅基地等來發展森林康養項目,可實施論證或評估,對發展規模要進行適當的控制,盡可能不擴大原有的用地面積[10]。
森林康養產業涉資規、交通、旅游、教育等多領域,全縣森林康養指導意見應從戰略定位、發展模式、空間布局以及保障措施等再完善,強化各部門間審批事項一體化辦理及配合。康養產業規劃應充分融合周邊鎮村發展規劃,利用“互聯網+”與數字化賦能,突出保護地生態優勢,打造各具特色的康養基地。而特色是市場競爭的關鍵。
在自然保護地發展森林康養,必須以觀賞自然景觀、森林景觀和進行森林康養活動為主要內容,嚴把控制標準。實行生態修復承諾制,納入“黑名單”管理。盡量減少“硬化區”和“人工開鑿”的痕跡,最大程度保留自然風貌。周邊村鎮規劃與項目開發,其建筑物的顏色、風格、體量等要與保護地環境保持和諧,避免城市化趨勢,堅決杜絕將自然公園變成城市公園或游樂場。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為保護地內野生動植物生存留有空間。
綜上所述,保護生態、利用生態、享受生態文明成果,實現人與自然和諧永續發展是人們永恒的追求。為了更好地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促進森林康養產業與自然保護地周邊村鎮融合發展,文章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詳細論述并提出建議。期待此次研究,能為在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下走森林康養產業融合發展之路予以建言獻策,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