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全貴,曾紅平
(貴州省織金縣農業農村局,貴州 織金 552100)
由于畜牧業的規模在不斷的擴大,基層動物的防疫工作越來越艱難,多地都出現了由于防疫不規范而產生了動物疫病,造成了大量動物的死亡,給畜牧經濟帶來極大的影響。為了能夠讓畜牧業可持續的發展,并提升基層動物防疫質量,就要對其防疫模式進行創新,強化人員意識、健全防疫體系等,減少動物疫病的發生。
在村鎮中,大部分的養殖戶都是由農民組成的,這部分人員的文化水平不高,也就導致防疫意識相對比較薄弱。他們對動物防疫不重視,認為動物是自己的私有財產,想如何養殖也是自己的事情,別人不能干涉,這也就導致這部分養殖人員學不到科學的養殖技術,對防疫的認知比較差,甚至當牲畜出現了嘔吐、發熱等不良反應時,也不能及時對動物進行隔離治療和消毒,導致出現了大量的牲畜死亡。一旦動物因為疫病出現大量死亡的現象,養殖人員為了能夠避免造成更多經濟損失,就會采用掩埋的方式進行處理,掩埋的深度和方法都沒有按照防疫標準來進行,這就會給周圍的環境造成污染,同時也沒有做到很好的防疫效果,甚至會造成疫病大范圍傳播的現象[1]。
對于基層動物防疫工作來說,工作地點主要是集中在縣鄉村地方,大部分都是個體養殖戶,養殖的動物種類繁多,疫病復雜,但是其基層的防疫體系卻不能滿足這樣的養殖特點,這就給基層動物防疫工作增加了難度。首先是因為基層條件比較差,相關的防疫物資、防疫設備都比較落后,例如,貴州省織金縣農業農村局在開展基層防疫工作的時候,通常只用溫度計測量體溫和對病畜進行解剖觀察等方法,而缺少了疫病診斷儀、獸藥檢測儀、自動消殺系統等信息化設備,造成防疫工作比較落后。其次是防疫人員的素質比較低,村鎮中大部分的防疫工作者都不是畜牧獸醫專業人員、很少有專業的人才到基層工作,村獸防員大部分年齡比較大,文化素質低,這就導致防疫人員在業務能力、知識應用、管理創新等方面都比較差,不能適應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導致防疫體系落后。最后,動物疫病的處置機制不夠及時,當發生重大動物疫情的時候,需要采集樣本送樣時,而由于農業服務中心技術水平不足,監測設備、通訊設備都比較差,這就延誤了上報的時機,導致疫情處理不及時,阻礙了防疫工作的開展。
我國一直把動物防疫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計劃中,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需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要求,進行動物疫病的預防、控制、凈化和撲滅等工作,這部分工作所產生的資金需要納入政府預算當中。但是一旦當防疫工作開始落實,其經費就出現了短缺現象,例如,在進行動物強制免疫疫苗采購的時候,雖然上級政府的資金及時劃撥,但是一些縣級配套經費并未及時到位,影響疫苗正常采購和及時發放。此外,當疫苗注射之后,一些動物會發生應激反應,從而造成死亡,這部分賠償政府也沒有真正落實,導致一些基層養殖人員對免疫產生抵觸心理,甚至與村級動物防疫人員發生爭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動物疫病預防的工作。最后,就是動物防疫人員的福利待遇比較低,且不能按時發放,這就會造成動物防疫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不能主動深入養殖戶進行防疫宣傳和免疫工作,造成防疫工作開展不順暢[2]。
動物疫情防控既是政府的工作也是社會的責任,對社會有嚴重的影響,一旦防疫工作落實不到位,將會導致社會出現不安定因素。在基層防疫中,由于重要的動物疫病防控還沒有歸入到公共衛生事件的范疇,這就導致政府對其防控不到位,在宣傳、管理上也不主動,防疫的基礎設施不能及時檢查和維修,常常出現因為設備老化而影響防疫工作的現象,這樣會嚴重影響防疫工作的實施。同時在管理體制的建設上也不完善,無論是動物疫病的檢查、治療,還是養殖基地的消毒等工作都沒有規范化的流程,管理手段較弱,從而降低了動物防疫的水平。
如果想要保證基層動物的防疫模式得到創新,首要一點就是要加強人員自身的防疫意識,提升人員對防疫工作的重視程度。首先是要對村鎮中的養殖戶進行防疫知識的宣傳,可以采用一對一精準幫扶的方法,由防疫專業人員到養殖農戶家中,一對一地進行防疫知識的講解,正確讓每一個養殖人員都能了解到防疫的重要性。此外,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報紙、電視、多媒體等渠道,進行防疫工作的宣傳[3]。也可以在一些農村墻壁、養殖小區墻壁制作一些大字的標語和宣傳欄,保證防疫氛圍的濃厚,讓養殖人員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重視動物的防疫工作,讓人們能夠隨時隨地了解動物防疫方面的法律法規,提高養殖人員自覺防疫、自覺守法的意識,使得防疫工作從被動變成主動,確保各類動物疫病都能得到防控。
其次,要對養殖人員、防疫人員進行培訓,讓其可以更加準確地了解到防疫的措施,例如,可以聘請專業的教授到農業農村局進行講課,講課的頻率盡量保證在每半年一次以上,同時讓鎮、村中有關養殖防疫的人員都來進行學習,講課的內容主要是防疫的具體舉措,比如在農村防護服的清洗上,可以采用酒精、干熱、紫外線、干燥通風處靜置三天等方式進行處理后繼續使用,水煮、清蒸等方式會在一定程度上會讓電荷快速消失,影響其過濾效果,并且重復使用的防護服在過濾效果方面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強調防護服盡量一次一換,保證人員自身防疫的效果。同時這樣的培訓,讓養殖人員、防疫人員都能提升防疫的意識,掌握最新的防疫理念,在開展工作時也會更有效。
在對防疫體系進行創新的時候,各級政府要按照國家的統一規定來進行管理,從而建立起科學統一的防疫體系。首先可以適當招收一批防疫專業人才,例如,在大學招收專業畢業生,在社會面招收經驗豐富、能力強的人才,使得防疫人員更加專業,在開展基層動物防疫工作的時候也更有效果。其次,提升防疫人員自身的福利待遇,可以加入績效制度,通過對人員一年內防疫工作的考核,對考核優異的人員進行資金獎勵,對考核不合格的則要進行處罰,保證防疫管理更加有效。根據不同的工作強度、工作能力、業務水平發放績效工資,并提高人員的基礎工資,實現“基礎工資+績效+提成”的工資結構,從而能夠全面提升人員工作的積極性。第三,要在各鄉鎮建立獸醫實驗室,主要是對免疫動物進行抗體的監測,對動物養殖進行監督管理,實驗室的人員需要隨時和養殖人員進行溝通,及時了解動物的情況,抗體達不到要求的要及時進行補免。同時采用整村推進的免疫制度,要組織防疫人員進行集中免疫,免疫病種則要按照一村一個進行,不能進行跨地區免疫,也不能交叉進行,這樣會避免出現交叉感染現象,保證了防疫人員的自身安全。
最后,要強化防疫監督工作,組織監督人員隨時對各個養殖戶進行檢查,保證養殖戶內的環境符合防疫需求。例如,要監督養殖場是保持通風狀態的,在日常生活中,大氣環境中的病毒并不是廣泛存在著,因此開窗通風并不會將病毒帶進室內,從而給動物造成危害。并且在開窗通風的過程中還可以將大量的負離子以及氧氣送入室內,使得室內環境得到改善,從而提高動物的身心健康程度,減少動物疫病的發生。因此,監督人員要隨時查看養殖戶的通風情況,盡量保證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約為30min進行開窗通風,并通過這種方式將陽光、新鮮空氣送入室內。如果在監督過程中發現通風不及時、消毒不嚴等一系列違反防疫規定的情況,就要按照違反的嚴重程度對養殖戶進行處罰,一旦出現防疫嚴重不達標的情況,那么就要進行全縣的通報,保證防疫的效果。
在創新基層動物防疫模式的時候,主要是要保證資金的支持,所以各級政府應該加大對防疫工作的資金投入和管理力度,把防疫工作歸入到日常管理中,成立防疫領導小組,以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以村鎮干部、防疫工作者為小組成員,通過這一小組的建立,可以有效解決在動物防疫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同時鄉級政府要與村委會簽訂管理責任書,把防疫管理納入到村委管理考核當中,保證防疫工作切實開展,改變動物防疫人員孤軍奮戰的現象[4]。此外,也要加強防疫資金的投入,可以在縣政府建立一個動物疫病防控經費管理機制,把需要在動物防疫中用的經費都歸到政府財政預算中,保證資金能夠及時投入,做到專款專用。此外資金在投入之后也要合理地進行使用,要增加防疫設備,引入信息化的實施,保證疫病檢測、獸藥成分檢測、消毒等工作更加科學。除此之外,還要加強基層防疫人員的基本報酬,建立補償機制,如果防疫人員因為動物防疫工作而產生了疫病,那么就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補償;如果是動物由于政府防疫不到位而出現了死亡現象,那么就要對養殖戶進行補償,在最大程度上維護養殖戶的利益。最后,由于動物防疫不僅是政府的工作,還是社會的責任,所以在資金的投入上需要尋求社會企業的幫助,例如,在接種疫苗方面,政府可以和疫苗開發的企業進行合作,由兩者分別承擔一半的資金來向養殖場戶投入免費的疫苗,通過疫苗注射,使動物減少疫病發生的概率。除了疫苗以外,加強動物的飼養管理,讓動物有一個健康的體態也是防疫的重點,例如,可以為牛、羊修建草場,通過運動的方式可以提高動物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做得更好的對抗病毒的準備。修建的資金則可以采用企業投標的方式來進行,企業在養殖中占據一定的股份,既擴大了養殖的規模,也保證防疫資金是充足的。通過資金的投入,可以保證基層動物防疫模式更優化,防疫流程更加科學。
動物防疫主要是對動物進行免疫、檢測、隔離、消殺、治療等工作,是對疫病進行防控的主要手段。在進行防疫工作時需要進行規范化的管理,加大政府的管理力度,保證畜牧業持續發展。首先,要對免疫質量進行檢查,加強日常的巡檢工作,對養殖環節進行監督和記錄,同時制定監管責任制度,要明確每一個監管人員的責任,做到一人對一戶,保證養殖戶在防疫人員的監管下進行動物養殖,一旦動物防疫工作出現問題,那么就要按照責任制度找到相關負責人,并及時進行處理。其次,要把疫病的防控和科學管理相結合,建立基層動物防疫檔案,保證動物的數據是真實準確的,同時在防疫過程中,縣農業農村局要與各鄉鎮農業服務中心簽訂工作責任書,農業服務中心則和村動物防疫員簽訂責任書,層層簽訂,保證防疫工作的細化,使得防疫工作切入點更加明確。鄉鎮政府要與各村委會簽訂責任書,在與各村簽訂了責任書之后,就要健全防疫監督管理制度,把防疫工作納入年終考核中,從而保證管理更加規范,提升防疫的整體水平[5]。
在防疫過程中,消毒是必不可少的,醇類消毒劑、含氯消毒劑,酚類消毒劑、含碘消毒劑、過氧化物類、氧化劑、強堿等都能有效滅活病毒。但在使用消毒劑過程中不但要嚴格按照說明書配制和使用消毒劑外,還要加以注意:養殖場要使用三種以上消毒藥交替使用,否則容易產生耐藥性。在使用乙醇類消毒產品進行消毒時,由于其具有的易燃特點,應注意下述幾點。一,不能夠使用明火;二,在對準墻插、插線板等電器進行消毒時,應先進行斷電;三,在對衣服帽子等進行消毒時,不要進行抽煙等行為。也要把疫情的監測和消毒結合到一起,對各個養殖戶進行全面監督,并且要發揮村級防疫員的作用,及時對養殖場戶的動物健康和消毒設施進行檢查,這樣就能保證在疫情發生之后不會迅速傳播,防疫工作要科學,可以對藥物進行統一,并集中人力、物力,按照防疫標準開展消毒工作。例如,洗手消毒的時候必須按照規定操作來進行,取不少于3ml的洗手液在整個手部均勻涂抹,掌心相對,手指并攏相互揉搓,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揉搓,交換進行,在流動水下沖洗,通過規范操作可以保證消毒工作的順利進行。這樣就能在源頭上控制疫病的傳播,使得基層動物防疫更有效。
綜上所述,對基層動物防疫模式進行創新,可以提升防疫工作的效率,保障基層動物的健康。在防疫的過程中,由于人員、體系、資金等方面的阻礙,導致防疫工作出現了問題,所以就要對這些方面進行創新,做到防控、管理、監測三結合,從而提升對基層動物的防疫水平,促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