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丹
(貴州省金沙縣農業農村局,貴州 金沙 551800)
貴州省金沙縣位于貴州省西北部,畢節市東部,地處貴陽、遵義、畢節、四川瀘州四市交匯處,是貴州省經濟強縣、中國西部百強縣、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示范縣之一。全縣總面積2528平方公里,轄21個鄉(鎮)、5個街道,242個村(社區),總人口71.22萬,常住人口54.4萬。2021年,金沙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59.34億元、同比增長8.3%,農業總產值80.53億元,同比增長9.5%,完成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51元、同比增長8.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17元、同比增長10.9%。生豬產業作為我縣畜牧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要實現數量上穩中求進,質量上提質增效,就要對生豬生產模式進行優化調整,提升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速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工作,通過合理調整和優化生豬養殖結構,促進養豬業健康持續發展。
我縣受非洲豬瘟疫情和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全縣生豬存欄23.9081萬頭,同比下降9.25%,能繁母豬存欄2.2537萬頭,同比下降8.36%,生豬出欄28.5162萬頭,同比下降5.33%。2021年以來,在政府和業務部門的積極推動和市場價格優勢下,我縣生豬產業迅速復蘇。2021年全縣生豬存欄27.9260萬頭,同比增長16.81%,能繁母豬存欄2.5341萬頭,同比增長12.44%,生豬出欄31.1627萬頭,同比增長9.28%。2022年我縣生豬產業穩步發展,全縣生豬存欄28.7856萬頭,同比增長3.08%,能繁母豬存欄2.5624萬頭,同比增長1.12%,生豬出欄32.7904萬頭,同比增長5.22%。我縣通過穩定能繁母豬抓產能調控,不斷提高生豬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全縣生豬產能保持了持續、健康的發展態勢。
2019年受“豬周期”現象驅使,全國生豬價格呈一片大好趨勢,我縣從年初生豬出欄均價16元/kg一路飆升到年底32.5元/kg,生豬價格保持高位運行橫跨整個2020年,最高時達到36.8元/kg,養殖戶收益可觀,大大提高養殖積極性。直到2021年3月開始逐步下滑,同年第三季度趨于正常水平后一直到2022年底,生豬出欄均價保持在15~20元/kg,其間價格波動幅度不大。受市場價格影響,生豬養殖盈利水平雖呈下降趨勢但仍有空間。
從存出欄數據看,近兩年我縣生豬生產恢復較好,2021年全縣生豬存欄27.9260萬頭,同比增長16.81%,能繁母豬存欄2.5341萬頭,同比增長12.44%,生豬出欄31.1627萬頭,同比增長9.28%。2022年我縣生豬產業穩步發展,全縣生豬存欄28.7856萬頭,同比增長3.08%,能繁母豬存欄2.5624萬頭,同比增長1.12%,生豬出欄32.7904萬頭,同比增長5.22%。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以及非洲豬瘟疫情風險逐步解除,加之我縣在貴州正大農牧食品有限公司等重點生豬生產企業的強力支撐和不斷發展下,我縣生豬生產呈現出較好的產能回升勢頭,預計2023年生豬生產穩中有升。
2022年上半年生豬價格曾有一波跌落,加之飼料價格和人員工資等飼養成本上漲,部分養殖戶補欄積極性不高,一度讓養殖戶擔憂出現虧損現象,但持續時間不長,同年下半年價格開始企穩回升,平穩度過春節出欄高峰期。2023年元宵節過后,終端需求并未實質性恢復,仍處在春節后的消費淡季,屠企訂單下滑。由于1月份春節假期的影響,2月實際生豬可出欄時間較短,進入養殖端仍面臨出欄壓力。由于2~5月份處于豬肉需求淡季,生豬價格預計稍微低位運行,隨著各地陸續進入經濟復蘇,2023年下半年豬肉消費有望恢復,或驅動生豬價格小幅上漲。
近兩年受疫情等影響,玉米和豆粕等價格上漲,使飼料成本大幅上升,增加了養殖成本。根據飼料行業調查的情況看,2022年上半年玉米價格和豆粕價格同比分別上漲了18.1%和31.8%。豬料需求減少,企業為增加收入,積極主動調整生產結構,以生豬配合飼料為主的豬飼料需求增加。
根據2022年我縣生豬飼養規模情況(統計范圍為年末存欄不為0的養殖場戶)顯示,年出欄1~49頭養殖場(戶)數64276戶,年出欄數127087頭;年出欄50~99頭養殖場(戶)數110戶,年出欄數8347頭;年出欄100~499頭養殖場(戶)數96戶,年出欄數21876頭;年出欄500~999頭養殖場(戶)數8戶,年出欄數5521頭;年出欄1000~2999頭養殖場(戶)數11戶,年出欄數25697頭;年出欄3000~4999頭養殖場(戶)數9戶,年出欄數39846頭;年出欄5000~9999頭養殖場(戶)數5戶,年出欄數29112頭。綜上分析,我縣年出欄500頭以上規模場(戶)年出欄數占全縣總出欄數的38.91%,我縣養豬業還是以農村散養戶居多,由于規模場(戶)少,規模化占比小,對老百姓發展生豬養殖的帶動力不足,難以推動生豬養殖的進一步發展,對提高養殖效益難以起到理想的促進作用。
生豬生產和消費存在明顯的周期性波動,大多數散養戶都不能及時掌控市場價格,一旦價格跌落,養殖戶就會減少飼養量,有的甚至淘汰母豬,一旦價格上漲,就會因為存欄減少沒有豬賣,形成惡性循環。市場行情的不穩定性已成為常態,價格的大起大落讓養殖戶幾多歡喜幾多憂,養殖戶處于被動狀態,缺乏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我縣對春、秋兩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得當,近年來沒有重大動物疫情發生,但由于規模以下養殖場(戶)的疫病防控水平、飼養管理能力較低,消毒防范意識薄弱,再加上生豬及其產品的流通、環境污染、疫病病毒變異等原因,導致動物疫病的傳播和發生防不勝防,致使生豬病死率高,養殖戶造成經濟損失,挫傷養殖積極性。
我縣生豬生產規模化養殖占比較低,在農村還是以散養形式多見,仍然采用傳統的飼養方式和觀念,良種化程度低、管理水平差、養殖環境差、動物疫病防治技術缺乏,離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的養殖要求相差甚遠。
我縣生豬養殖場(戶)飼養生豬到出欄才有回報,隨市場行情決定自負盈虧,大多數以“豬販子”上門收購為主要銷售渠道,而“豬販子”收購后運輸到屠宰場或加工企業,穩妥地從中賺取差價。而屠宰場屠宰一頭豬,就會產生大約80元的利潤。屠宰上市后,市場上賣肉的商戶則根據屠宰場出廠價格隨行就市,更是穩賺不賠。從養殖-屠宰-上市的環節,養殖是最重要但風險系數卻是最高的。所以從利潤分配上看,豬場與市場明顯銜接不好。
養豬業前期資金投入大且回報慢,養殖場(戶)想要擴大生產規模、完善養殖設施設備,對資金需求隨之加大,但光靠自籌資金很不現實,很容易造成養殖戶資金短缺、資金周轉不周,導致養殖產能空間受限。然而近年來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大,銀行對養殖業貸款需求門檻設置高,養殖企業資產不能作為融資、貸款抵押,嚴重制約了生豬生產規模化、標準化發展的進程。
養殖場選址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必須符合當地禁(限)區規劃要求,不得占用基本農田,符合環保和防疫要求,且水、電、路穩定通暢的地方,導致養殖用地預留空間不足,養殖場選址存在很大困難。規模化養殖用地的數量和質量均難得滿足需求,被擠占的規模養殖用地難以得到合理置換,養殖用地申請程序繁瑣且地方政府積極性不高,導致我縣招商引資項目企業無法新建、擴建,產能擴大空間大大縮小,嚴重阻礙生豬生產發展。
要想生豬產業能夠健康持續發展,必須從養殖觀念上進行轉變。生豬養殖行業要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需求來確定生豬產品的發展方向,并通過對市場和技術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養殖體系。要加強生豬養殖科學化、規范化,通過對現有技術進行深入挖掘和改進應用,同時還要積極引進新品種和先進的飼養技術,不斷提高我縣養豬業整體水平。
規模化養殖能夠有效地提升生豬養殖的生產效率,對于提高經濟效益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縣在生豬規模化養殖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對集約化程度還不夠高、飼養方式不夠科學、管理水平較低等。隨著我縣生豬產業的快速發展,需要加快規模化步伐,提升集約化水平。與此同時,還要提高飼料加工與管理水平,在保證營養平衡的基礎上做到科學養殖,通過規模化養殖提高勞動生產率。此外,還需要在飼料質量、生產管理和飼養等方面加強研究與探索,不斷改善生豬生產條件。與此同時,要建立良好的監管體系、強化對生豬產品質量監測和監督管理工作。
在生豬養殖過程中,必須要重視生豬疫病的防控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科學飼養”的方針,加強對豬傳染性疫病的程序化免疫,把春秋兩季防疫與常年補針結合起來,對豬場內外的環境衛生保持清潔,并做好日常消毒措施。業務部門要加大生豬疫病防治的指導力度,建立健全動物疫病監督體系,對動物疫病進行有效監測和控制,降低發病率,為生豬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生豬產業的發展必須從源頭抓起,對環境污染進行有效的治理。引導養殖場(戶)走種養結合的畜牧業發展之路,把養殖業和種植業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良性循環,對養殖區域及養殖圈舍周邊環境進行定期消毒和清理,完善配套設施。大力推進養殖場(戶)糞污資源化利用,推動畜牧業綠色高效發展,對全縣規模及規模以下養殖場糞污設施進行全面排查整改,并爭取上級資金對整改達標的設施進行適當補助,實現全縣規模養殖場糞污治理設施配套率達100%,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85%以上。
通過制訂《金沙縣加快生豬生產恢復發展行動方案》《金沙縣生豬生產臨時性補貼實施方案》《金沙縣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使用方案》《金沙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獎補方案》等一系列生產發展方案,完善政策落實,爭取各級財政資金用于新、擴建養殖場建設獎補、引種補貼、能繁母豬補貼、貸款貼息、糞污處理設施建設等補助。為緩解企業融資難問題,按照“政府推動、部門服務、龍頭引領、農戶主體、保險增信、銀行發貸”的原則,積極協調銀行和企業,并成立農業擔保公司,為企業擔保貸款,政府給予適當貼息。加大對生豬生產在稅收、信貸、用地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激活生豬養殖發展潛力,進一步增強發展后勁。
養殖場(戶)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參差不齊,特別是中小型養殖場對養殖技術認知不足、經驗不夠、信息不暢、方式不新,需要通過集中授課、現場指導等方式開展對養殖場(戶)的現代養殖技術培訓,提高養殖場(戶)的技術水平和養殖理念。縣級畜牧技術人員應加強對養殖戶的技術指導,加大科技推廣力度,完善服務手段,加強信息網絡建設,傳遞當前養豬業的前沿信息,組織有實力的規模豬場(戶)引進優良品種,適時補欄,穩定生豬產業,將技術帶到養殖戶身邊,共享技術帶來的實惠和效益。
國家和各級政府應充分重視畜牧業養殖用地問題,從制度和政策層面給予養殖用地合法地位。農業農村部門要與國土、規劃、環保、林業等部門通力合作并積極協調養殖用地,簡化審批程序,加強對養殖用地的管理和整合。調整畜禽養殖禁(限)養區規劃,切實落實畜牧生產用地需求。2020年我縣重新修訂畜禽養殖禁(限)養區方案并發布實施,本次方案調整劃定禁養區170個,禁養區總面積460.307km2,禁養區面積減少約63km2,在原方案基礎在減少約12%。取消限養區面積約211.042km2。本次調整禁養區及取消限養區總面積274.0508平方公里,占原方案禁限養區面積的37.3%,擴大養殖用地空間。大力發展種養結合的生態養殖模式,減少環境污染的同時,綜合利用土地資源。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了解當前生豬生產形勢并進行合理調整有著重要的意義所在,需要結合當前實際情況,對形勢進行分析,并通過完善政策體系、加強疾病防控、轉變生產觀念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保證生豬生產能夠滿足市場需求,推動我縣生豬產業可持續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