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新
愛因斯坦曾說,閱讀是孩子最珍貴的寶藏。閱讀的過程對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好處不言而喻。
閱讀分為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課內閱讀是教師根據教學需要,運用閱讀方法和技巧,在課堂內達到對課文的理解,為更深層次的課外閱讀打下基礎。課外閱讀是利用課余時間,結合課內學習的知識技能進行擴展閱讀,是對課內閱讀知識的補充和延伸。課外閱讀題材更廣泛,閱讀內容更豐富,通過課外閱讀能夠讓孩子們了解到古今中外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養成博覽群書的習慣。同時相較于課內閱讀,課外閱讀能夠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增長見識、鍛煉思維、提高寫作水平,重要的是孩子們可以借由課外閱讀,為自身建造一個多彩繽紛的精神世界,打開一方絢麗奇幻的想象天空。
想象力植根于閱讀的過程。想象力起于觀察、交流和閱讀。我們每個人所獲得的直接經驗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學習他人的間接經驗。廣泛地捕捉知識信息,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才能使想象更加開闊和深遠。兒童時期恰好是想象力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通過課外閱讀鍛煉孩子的想象力,是一個簡單、快捷、有效的途徑。
文學的最高價值是從想象力里看社會和人性的真實。作家以想象為載體,給生活的體驗、認識、評價以及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披上彩色的衣裳,呈現給孩子們一場盛大的想象歡宴。豐富的想象力培養離不開大量閱讀文學作品。
《西游記》就是一部具有豐富想象力的神魔小說。作者吳承恩之所以有那么多的想象,就是他善于學習他人的間接經驗,將民間流傳的唐僧取經故事重新謀篇布局,吸收再創作民間猴文化和神話傳說,將聽來的神魔傳說加以整理構思,注入新的想象力,對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等角色進行再塑造。雖然《西游記》中只有唐僧到西域取經是真實的,但吳承恩塑造出的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以及一路上的妖魔鬼怪、各路神仙,所遭遇的九九八十一難,無一不是作者嘔心瀝血的結果。
我們知道,想象分為無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又分為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西游記》中,吳承恩大量運用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采用人、神、獸三位一體的塑造方法,創造出孫悟空、豬八戒等不朽的藝術形象。如此神奇變幻,趣味橫生,情節曲折起伏,很符合孩提時代的小讀者們進行課外閱讀,讓我們更易于以童真的視角參與其中,津津有味,流連忘返。我們看到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的時候,不像成年人一樣去思考人的身體能不能承受這樣的運動,不會懷疑孫悟空是不是能夠翻那么遠的筋斗,反而會覺得很酷、很了不起;看到孫悟空口中念出“大、大、大”,將縫紉針那么細小的金箍棒變成擎天大柱,卻能輕而易舉地掄起,又不得不佩服孫悟空的神力,為他的神通廣大感到自豪,仿佛自己就是孫悟空;看到孫悟空遇到需要變身的時候,發揮他七十二變的本領,通幽、驅神、擔山、禁水、借風、布霧……我們會自然認同其無所不能;看到孫悟空降魔鎮妖的過程,各路魑魅魍魎、各式各樣的妖魔鬼怪最終現出原形,就能深切體會到懲惡揚善的暢快。《西游記》中各路神仙妖魔使用的武器也充滿奇幻:牛魔王的混鐵棍,鐵扇公主的芭蕉扇,豬八戒的九齒釘耙,沙僧的降妖鏟,太上老君的七星劍,托塔李天王的七寶玲瓏塔,哪吒的風火輪,紅孩兒的火尖槍,二郎神楊戩的三尖兩刃神鋒,玉兔精的搗藥杵……這些組成了我們童年時代難忘的記憶,像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令人目不暇接、過目不忘。
我們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就是想象力活躍的過程。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實現的夢想、沒有達到的愿望,在《西游記》這樣的經典中,在作者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的指引下,實現了心靈的滋養和慰藉。《西游記》中很多個名場面,就起到這樣的作用,“大鬧天宮”“偷吃人參果”“計收豬八戒”等情節都讓我們津津樂道,記憶深刻。
“大鬧天宮”一處,作者講述非凡神猴孫悟空用高強的本領、不屈的個性挑戰最高權威的精彩故事,情節生動有趣,人物形象活潑生動。我們在閱讀這一段時,會發現作者調動了全部想象力,將情節層層推動:孫悟空掄起千鈞金箍棒,大鬧天宮不懼不屈的精神,仿佛激勵我們在面對困難和壓力時勇敢向前不氣餒;而孫悟空被壓五行山后,五百年爬冰臥雪,餐風飲露,寂寞孤獨,無依無靠卻仍然信念不改、初心不移的精神,讓我們學會了在困境中積蓄力量等待有朝一日東山再起的堅韌不拔。
同時,《西游記》中充滿想象、情節夸張的片段又帶給我們無限的閱讀樂趣。夸張是指運用想象與變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寫出不尋常之語,能引起我們在閱讀過程中豐富的想象和強烈的共鳴。比如在“計收豬八戒”一處,吳承恩用夸張的想象描述了豬剛鬣能吃能干高于常人,但不注意喝醉了酒就會長豬嘴、大耳朵,袒露圓滾滾的肚皮,其丑陋無比的形象又令凡人無法接受……這一下子就讓我們記住了豬八戒的典型形象;在“車遲國斗法”一處,吳承恩寫孫悟空祈雨、下油鍋、砍頭三次斗法,用出乎意料的夸張,展示出孫悟空的法力神通廣大,比如孫悟空的頭一次次被砍掉又重生,驚呆眾人,最終懲惡揚善,挽救車遲國于水火之中,讓我們直呼痛快;“三打白骨精”寫白骨夫人美麗的畫皮,陰險狡猾的內心,先后化身村姑、老婦、老翁,博取唐僧同情意在唐僧肉,好在均被孫悟空識破揮棒打“死”,最后化為一堆森森白骨,讀后令人毛骨悚然;在“唐三藏路阻火焰山”一處,孫悟空幾次誠懇向牛魔王夫妻借扇滅火,卻遭到他們的百般刁難,交戰幾個回合仍只借到假扇,夫妻二人自私狹隘強勢的形象躍然紙上。好在惡人自有惡人磨,后來他們在八戒、沙僧、哪吒及天神的圍堵下,被哪吒用乾坤圈打得現出原形,才逼鐵扇公主吐出真扇滅掉火焰……總之,唯有堅持課外閱讀經典,才能讓我們翱翔于想象的天空。
經典的文學作品總是以其豐富的美感和卓越的想象力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意識。正如約翰·盧保克所說:“我們讀書時,就如同與最高尚的先哲們攜手共游,飛越無數迷人的仙境和神奇的園土。”同樣的,同學們也可以從經典文學作品中接觸到各種故事和情節,在腦海中形成各種場景和角色,激發自身的想象力。
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所表達的意象形象以及書畫等藝術品所展示的情境,抑或戲劇、戲曲或者故事所演繹的過程,都能很好地讓我們交流、體會,啟發想象力。可以這樣說,同學們的想象力植根于課外閱讀的過程。
觀察一個正在閱讀的孩子你會看到,他們看完第一頁就會迫不及待地要看第二頁,因為他們很想知道故事后面的情節發展,再根據日常經驗,運用實踐,針對作品的情節、人物、環境,調動思維完成聯想想象。在閱讀的過程中主動吸收文字中的營養,腦海里產生思考或者停頓,猶如進入冥思和遐想,隨著文字走進作者當時所處的時空,與作者同呼吸共命運,享受一段奇妙的旅程,身處一隅而能神游千里。
所以,閱讀尤其是課外閱讀,可讓同學們擁有更加豐富的想象力,讓大家的精神世界比一般人遼闊深遠,對人性的思考領悟觀察便會更全面深沉,內心對抗困境的能力也會更加強大堅韌。為此我們在課外閱讀中可有意多接觸更廣泛、更優秀的文學作品,特別是中外經典的文學作品。除《西游記》外,我們還可以閱讀《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以及唐詩宋詞元曲等中國經典文學作品;可以讀《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紅與黑》《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著名的外國經典文學作品。我們期望通過日積月累的課外閱讀,重新理解作品的靈魂和血肉,鍛煉出自身的想象力,用博覽群書的習慣,生長出想象翅膀,翱翔于思想自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