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蕓
摘 要:第三方物流是物聯網時代現代物流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優勢顯著,但由于第三方物流相關配套機制與法律規范存在缺失,因此第三方物流運輸不可避免會面臨諸多侵權風險。鑒于此,文章有必要基于第三方物流合同訂立雙方利益平衡視角厘清第三方物流存在的法律風險類型,完善我國第三方物流法律制度,并構建第三方物流風險規避機制。
關鍵詞:第三方物流;風險規避;利益平衡
中圖分類號:F253文獻標志碼:A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3.12.011
Abstract: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in the era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with significant advantages. However, due to lack of supporting mechanisms and legal norms related to third-party logistics, third-party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will inevitably face many infringement risks. In view of this, it is necessary to proce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alance of interests between the parties to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contract, clarify the types of legal risks existing in the third party logistics, perfect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third party logistics, and construct the risk avoidance mechanism of the third party logistics.
Key words: ?third-party logistics; risk avoidance; benefit balance
0 ? ?引 ? ?言
在現代物聯網時代背景下,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助推淘寶、京東等網上購物平臺快速發展,電子商務和網絡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催生了第三方物流運輸行業,并成為現代物流領域的主流發展方向。第三方物流是指生產經營企業與第三方物流企業通過訂立合同將屬于自己業務范疇內的物流運輸委托給專業的第三方物流機構,由第三方物流企業為服務需求方提供物流服務。在第三方物流服務形式下,服務需求方只需支付少量報酬即可利用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優勢資源滿足自身的業務發展需求。作為現代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方物流的運輸優勢日益凸顯,不僅能夠滿足服務需求方集中發展核心業務的現實需求,也有利于降低企業的運輸成本,為當前人們的網絡消費習慣提供了便利條件[1]。
但不可否認的是,相較于傳統物流而言,第三方物流發展在合同訂立與履行等方面存在一系列法律風險,如何實現第三方物流主體各方利益共贏是一項系統性課題。面對當前第三方物流發展的現實困境,為適應第三方物流各方當事人利益保護的現實需要,我國司法實務界與理論界亟需明確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風險承擔問題,并構建合理、有效的合同履行風險分擔機制。鑒于此,本文以第三方物流法律風險為核心分析第三方物流經營存在的風險類型,并探討關于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的風險規避路徑,嘗試構建適合第三方物流的風險分擔機制。
1 ? ?第三方物流存在的風險類型
1.1 ? ?違約風險
違約風險是指第三方物流企業在與物流運輸委托方簽訂及履行物流委托合同時可能存在的風險,即物流運輸合同相對方為了實現集中經營管理將物流運輸業務委托給專業的物流運輸公司時與之訂立相關委托服務合同,其訂立合同與履行過程中難免會存在一定的法律風險。第三方物流企業與委托方相比需要承擔較大的法律責任,而且這種法律責任貫穿于合同訂立及履行全過程,因此第三方物流企業面臨著更大的違約風險。具體而言,首先,第三方物流企業主要采取格式條款的方式訂立合同,在簽訂第三方物流服務合同時,具有資源優勢的一方主體在合同談判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第三方物流企業被迫接受對方提出的特殊條件并簽訂一系列不合理條款,進而嚴重影響經營利益。例如,委托方要求物流運輸企業在運輸過程中全程承擔物流運輸風險,不得利用豁免條款規避其責任,也不受相應賠償責任機制限制,只要出現運輸貨物毀損的情形,就要求物流運輸企業承擔無限責任。并且,由于第三方物流經營人與相對方訂立的委托服務合同的履行時效較長,加之運輸時間規定嚴格,因此合同條款內容必須明確、嚴謹,否則一旦合同不能完全履行,合同相對方必然會要求第三方物流企業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此外,實踐中,雙方訂立合同時對該物流運輸服務合同的終止事由未作約定或約定不明導致合同發生不能履行的情形時無法及時終止,進而使第三方物流經營人遭受相應損失[2]。第三方物流合同訂立與履行的現實困境難以轉變。
1.2 ? ?侵權風險
第三方物流在運輸過程中極易產生侵權行為,由于缺乏明確的法律規范指引及相應的風險應對機制,在侵權行為發生時,侵權賠償責任通常由第三方物流企業承擔。侵權行為主要包括:其一,因環境污染行為導致的侵權風險。第三方物流企業運輸業務關聯到包裝、運輸、裝卸等各個環節,容易發生環境侵權行為,例如,物流公司公路運輸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機動車尾氣排放問題、海上運輸過程中可能產生原油泄漏導致海域污染問題,以及貨物過度包裝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等,這些環境侵權責任的風險承擔問題往往沖擊著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經營。其二,第三方物流運輸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導致的侵權風險。第三方物流服務核心業務主要是提供運輸服務,在物流運輸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進而造成財產損失、甚至人員傷亡的情形頻繁發生,雖然交通事故是由機動車駕駛人員造成的,但依據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侵權責任的相關規定,在履行物流運輸職責過程中發生的交通事故,侵權責任應當由雇主即第三方物流企業承擔,第三方物流企業面臨的侵權風險較大[3]。
1.3 ? ?法律適用風險
我國現行法律制度對第三方物流并未設置清晰、明確的法律規范,關于第三方物流運輸的法律規定近乎空白,其違約及侵權責任承擔只能回歸一般物流運輸合同處理規則,而我國調整物流運輸的法律法規分散于各個部門法律中,由于物流運輸相關法律的制定和執行部門各不相同且第三方物流合同涉及諸多環節,因此使用各項法律規章制度對第三方物流進行規制時顯得雜亂無章。另外,第三方物流作為一類新興產業,其物流運輸涉及到海域、陸地、領空、商業等各個領域,而各個部門針對物流運輸制定的規章制度具有局限性,只能調整部門內部的實務問題,第三方物流在法律適用上難以協調各部門、各環節之間的規章制度,甚至會出現各規章制度之間相互矛盾的情形,法律法規適用過程中實際操作無法滿足。基于此,如何協調第三方物流領域立法,以轉變第三方物流法律適用困難的現實境況應當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2 ? ?我國第三方物流法律風險規避路徑
2.1 ? ?完善第三方物流法律規范體系
第三方物流運輸行為本身涉及諸多主體,不僅包括第三方物流企業和物流運輸委托方,還包括物流運輸利益獲得者。實踐中,第三方物流運輸涵蓋多重法律關系,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一概使用一般物流合同處理規則難以有效達成各方主體利益的平衡,并且,靈活適用其他部門法律規范終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策略,亦未能結合當前第三方物流運輸的特殊性質。鑒于此,有必要重視并積極探索健全我國第三物流法律規范體系,塑造第三方物流運輸風險分擔機制的理論結構,解決實踐中第三方物流運輸法律規制難題,為權利人利益救濟提供多元的法律制度機制,回饋給司法實踐明確易執行的法律依據。
總而言之,為了提高第三方物流法律規范的集約性與系統性,應當對現行制度規范下涉及第三方物流合同的相關法律規定進行整理、分析,調整部門法律規章制度,對法律沖突及重復規定的情形予以修改,并針對第三方物流運輸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進行及時、有效的補充立法,實現我國第三方物流運輸各環節法律規范的協調統一[4]。完善我國第三方物流法律規范體系的關鍵在于對我國《民法典》合同中運輸合同的相關規定進行細化與完善。具體而言,《民法典》合同編關于運輸合同的規定概括性較強,其實際操作難度大,關于實踐中常見的第三方物流合同糾紛尚無清晰、明確的法律依據,造成我國第三方物流合同法律規范滯后于現代物流發展。結合第三方物流運輸企業的運行流程來看,亟需構建第三方物流運輸行業整體、全面的系統性規范,統一制定各部門監管制度,以順應我國第三方物流發展的現實需求。
2.2 ? ?第三方物流服務合同違約風險的防范機制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現實背景下,第三方物流企業與物流委托合同相對方簽訂服務合同時存在兩難困境。一方面,《民法典》規定物流運輸合同的當事人一般適用過錯責任歸責原則作為承擔賠償責任的依據,但在實踐中,多數物流運輸企業為確保合同的訂立、履行通常會盲目接受合同相對方提出的苛刻條件,約定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產生的損失均由第三方物流企業承擔賠償責任,這無疑會加劇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經營風險,造成各方當事人利益失衡,不利于我國第三方物流行業的良性運行。另一方面,倘若嚴格以法律確定主義方式進行責任約定,一概拒絕接受合同相對方當事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則難以避免會喪失交易機會導致經營利益損失。基于此種考慮,在訂立第三方物流服務合同的過程中,為避免承擔不合理的經濟損失,各方當事人應當嚴格、謹慎地對待不利條款,并加以有效防范,盡可能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合理分擔合同履行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風險,并明確約定合同各方當事人承擔賠償責任的比例及方式。
2.3 ? ?完善我國第三方物流保險法律制度
由于我國第三方物流行業起步相對較晚,因此第三方物流不僅存在法律規范缺失的問題,而且在保險制度方面尚存在進一步研究的空間。第三方物流運輸業本身面臨的責任風險較大,極易受到自然災害或社會事件的影響而引發侵權事故,以致于出現運輸貨物毀損或滅失以及人員傷亡的情況。如果嚴格依據當事人之間訂立的第三方物流合同條款進行賠償,則賠償責任應當由第三方物流企業承擔,但是由于損失數額巨大,完全由第三方物流企業承擔賠償損失的責任會對第三方物流企業正常經營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可能導致第三方物流企業面臨破產的現實困境。因此,亟需在第三方物流領域引進保險制度,由保險公司分擔理賠損失,以降低第三方物流企業經營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巨額賠償風險。
完善與規范我國第三方物流保險制度可作為緩解第三方物流企業經營風險問題的有效舉措之一。目前我國并沒有明確物流保險制度的規定,僅限于在部分法律法規中按照運輸方式的不同對物流運輸中的一些環節進行規范;然而這些物流保險制度缺乏明確統一的執行標準,在發生物流運輸事故時保險公司通常會以各種方式推卸責任,最終仍然由第三方物流企業承擔全部損失。鑒于此,有必要完善我國第三方物流保險相應法律規范,厘清并明確第三方物流運輸過程中產生損害時由保險機構分擔責任的制度結構,以此構建統一的第三方物流保險機制。除此之外,應當擴大第三方物流責任保險的承保范圍。第三方物流保險制度的承保范圍應當與第三方物流業務的發展趨勢相契合,保險公司應結合相關物流運輸實踐積極拓展承保的業務類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保險公司不得盲目擴張其承保范圍,需要依據第三方物流運輸企業的經營狀況進行綜合評估,以降低其承保風險,同時刺激物流運輸企業的發展[5]。
2.4 ? ?規范第三方物流市場
為規范第三方物流市場,營造良好的物流市場經營環境和運行機制,亟待加強對我國第三方物流行業的市場監管,由此規范第三方物流市場秩序。監管機制必須要體現出一定程度的前瞻性,以構建體系化第三方物流監管體系為基本依托,依據不同的層次和結構類型在完善法律規范框架的同時整合現行的第三方物流監管體系,保障第三方物流高效運行[6]。第三方物流運輸風險存在的主要根源在于相應市場配套機制與監管制度的缺失。實踐中,因第三方物流運輸服務致損的當事人維護權益時往往面臨一系列訴訟難題,且舉證困難問題難以克服,加之巨額的訴訟成本與維權后所獲利益差額過大,權利人可能會選擇放棄維權。對此,為了有效遏制第三方物流運輸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侵權行為,必須對第三方物流市場進行有效規范,合理的解決路徑是制定具體的物流行業運作標準的關鍵,并以此為依據進行市場監管,盡可能避免第三方物流侵權行為的發生。另外,應當充分發揮利益相關主體的監督作用,以提高第三方物流市場經營的可控性,化解第三方物流運輸的現實風險。
3 ? ?結 ? ?語
第三方物流行業作為現代物流發展的重要主體,必須對其法律風險予以重視和規范。對第三方物流領域法律風險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不僅有助于在實踐中妥善地解決第三方物流合同糾紛,利于減少第三方物流企業運輸過程中面臨的風險,助推物流行業良性發展。對第三方物流運輸違約及侵權責任的認定應當嚴格、謹慎,并進行多方面的利益衡量,一方面,可以加強對個案和法律規范的說理闡釋,以此緩解司法實踐亟待解決的第三方物流運輸責任認定難題;另一方面,應回歸立法,規范第三方物流市場,構建第三方物流合同風險防范機制并完善第三方物流保險責任制度,以此規避第三方物流運輸風險。
參考文獻:
[1] 陸雪文,潘家坪.我國第三方物流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物流科技,2020,43(9):88-89,105.
[2] 陳金濤.完善我國現代物流法律制度的理論思考[J].當代法學,2007(2):119-123.
[3] 王蘇野.我國第三方物流合同面臨的法律風險及規避措施[J].物流技術,2015,34(8):51-54.
[4] 馬捷.互聯網環境下第三方物流企業法律風險及應對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17,40(4):57-59.
[5] 王策.物流承運人投保貨運險法律風險及對策探討[J].物流科技,2022,45(10):4-6,32.
[6] 朱佳文.第三方物流企業法律風險的若干問題分析[J].法制博覽,2018(3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