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云 李卓然



摘 要:文章基于綠色交通理念和高校慢行交通的特征,構建了高校慢行評價指標體系并對SDJZ大學的慢行交通進行綜合評價。得出的主要結論為:高校在慢行道路空間和慢行交通設施方面表現一般,有待對其改善;特別是在慢行道路安全方面有待提高以滿足高校人員的慢行需求。高校的慢行交通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一是路權分配不合理;二是道路寬度設計不適配;三是停車供需不匹配。針對高校出現的相應問題,文章主要從慢行交通網絡的優(yōu)化、步行交通的優(yōu)化、非機動交通系統(tǒng)的優(yōu)化以及慢行交通靜態(tài)設施四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優(yōu)化策略。
關鍵詞:綠色交通理念;高校;慢行交通
中圖分類號:F503;U491;TU984.191文獻標志碼:A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3.12.018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green transport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low traffic in universities, the paper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slow traffic in universities and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low traffic in SDJZ University. The main conclusion is that universities perform mediocrely in terms of slow road space and slow traffic facilities, and they need to be improved; especially in terms of slow road safety, there is room for improvement to ensure the slow travel needs of university personnel. The main problems with slow traffic in universities include three aspects. Firstly, road rights are unreasonably allocated; secondly, the road width design is not suitable; thirdly, there is a mismatch between parking supply and demand. In response to the corresponding problems in universities, the paper mainly proposes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rom four aspects: optimization of slow traffic network, optimization of pedestrian traffic, optimization of the non-motorized traffic system, and static facilities of slow traffic.
Key words: green transportation concept; universities; slow traffic
0 ? ?前 ? ?言
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城市機動車數量不斷增加,導致交通和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不斷加重,因此全球許多國家開始推動綠色低碳轉型[1]。我國“十四五”規(guī)劃提出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fā)展、降低碳排放強度,因此我國力爭完成“2030年實現碳達峰, 2060年達到碳中和”的碳排放目標[1]。隨著高校規(guī)模不斷擴大,高校內的機動車數量不斷增加,行人與機動車的矛盾格外突出,因此如何協(xié)調高校行人與機動車之間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1]。本文通過構建高校慢行評價體系對高校慢行交通進行綜合評價,分析當前高校慢行交通系統(tǒng)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綠色交通理念提出相應的優(yōu)化策略。
1 ? ?相關理念及概念
1.1 ? ?綠色交通理念發(fā)展
上世紀,歐美國家發(fā)現過度發(fā)展汽車帶來一系列問題,開始重視慢行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隨后,相關組織在《世界自然保護大綱》提出可持續(xù)發(fā)展概念;1987年,相關研究者系統(tǒng)首次提出相關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2]。國內關于綠色交通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王靜霞提出了“安全、舒適、通達、有序、低能耗、低污染”六個方面的綠色交通研究框架[3]。陸化普認為綠色交通是以解決交通、環(huán)境、能源等問題為目標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4]。
1.2 ? ?綠色交通的內涵
綠色交通是以環(huán)境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為基礎,是城市交通發(fā)展的理念,也是城市交通發(fā)展的目標[5],是現代城市交通發(fā)展的著力點。綠色交通的目標為交通的可持續(xù)發(fā)展[4],是以最優(yōu)的能源消耗而實現最大的交通水平,與城市功能、土地利用以及環(huán)境相互協(xié)調,以達到不同交通方式相互融合發(fā)展。綠色交通作為綜合復雜的系統(tǒng),應當注重資源、經濟和效率之間的平衡,并具有高效性、經濟性、適用性等特征[6]。
1.3 ? ?慢行交通
上海市頒布的《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書》最早提出“慢行交通”的概念,慢行交通作為交通系統(tǒng)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一般由步行和非機動車兩種交通方式組成,速度不應大于15km/h[7]。慢行交通是城市交通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較好地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慢行交通按出行目的可分為交通性目的和非交通性目的。慢行交通一般由慢行載體、慢行主體和慢行目的三個主要要素構成。慢行交通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機動靈活,適用城市各類空間;二是短距離優(yōu)勢明顯;三是節(jié)約用地,效率高。
2 ? ?高校慢行交通評價體系構建
高校慢行交通評價體系的構建過程:一是明確以高校為對象的慢行交通評價目的及內容;二是結合慢行交通特征,以舒適性、低碳性、綠色性、安全性、連續(xù)性、方便性等為原則對評價指標進行初步選擇;三是高校的慢行評價指標根據校園內人群的不同出行特征結合綠色交通理念的“通達、有序、安全、舒適、低能耗、低污染”對高校的慢行交通評價指標進行確定(表1);四是根據AHP法構建模型,構建系統(tǒng)、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以及相應指標權重的確定;五是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
依據綠色交通理念對高校的慢行系統(tǒng)進行綜合評價,其綜合評價值用A表示,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A是綜合評價值;Bm是各個準則層評價值;Wi是相應評價的權重系數;Ci是單項評價指標的評價值。
3 ? ?高校慢行交通評價及其問題分析
3.1 ? ?高校慢行交通評價
本次研究以SDJZ大學為例,依據綠色交通理念下的高校慢行系統(tǒng)評價指標體系對高校慢行交通進行評價。利用上節(jié)的綜合評價體系綜合評價高校慢行系統(tǒng),結果處于2~8分,并結合本次調研的情況得出:慢行交通得分位于2~5分,說明該路段慢行交通差,對于得分較低(<1分)的因子,應對其展開針對性分析,對其涉及的方面進行較大程度的提升,并提出優(yōu)化策略;慢行交通得分在5~6分,即該路段慢行交通一般,對于得分較低(<4分)的因子,應對薄弱方面進行改進和完善;慢行交通得分在6~7分,即該路段慢行交通較好,針對得分較低(<5分)的個別因子,應當對導致得分較低的因素進行完善;慢行交通得分>7分,代表該路段的慢行交通較好,針對個別指標因子涉及的方面,對其較小范圍內進行完善,進一步提升慢行交通的舒適度。道路分布圖、各準則層和綜合評價結果見圖1。
根據總評價結果可知(圖1f),慢行交通較好的路段均為步行道路,主要位于宿舍區(qū);主要道路的慢行交通處于中下水平;宿舍區(qū)與教學區(qū)之間的慢行道路整體評分較低,有待修整其中間的慢行道路。從慢行道路空間因素的評價結果可以看出(圖1b),校園的慢行道路空間因素的評分<4分的占比為11.76%,評分4~7分的為88.24%,評分>7分的占比為19.61%。此高校的慢行道路空間整體表現一般,整體情況有待改善。從慢行交通設施因素的評價結果可以看出(圖1c),校園內慢行交通設施因素的評分<4分的占比13.73%,評分4~7分的占比為74.51%,評分>7分的占比為11.76%。此高校的慢行交通設施整體表現一般,整體情況有待改善。從慢行道路環(huán)境因素的評價結果可以看出(圖1d),校園慢行道路環(huán)境因素的評分<4分的占比為3.92%、評分在4~7分的占比為74.51%、評分>7分的占比為11.76%。此高校的慢行道路環(huán)境整體表現較好,應該針對個別道路進行改善。從慢行交通安全因素的評價結果可以看出(圖1e),校園的慢行道路空間因素的評分<4分的占比為5.88%,評分為4~7分的占比為90.20%,評分>7分的占比為3.92%。此高校的慢行交通安全整體表現較差,校園慢行交通的安全設施需要予以增加或改善。
3.2 ? ?高校慢行交通問題整體分析
3.2.1 ? ?路權分配不合理
高校的道路規(guī)劃設計主要注重機動車的路權,而忽略了慢行交通才是高校的主要交通方式。另外,高校的道路不僅具備聯(lián)系各個功能分區(qū)的交通功能,還承擔著重要的線型公共開放功能,為學生、教職工等的學習、交往、休憩、健身等活動提供了環(huán)境。然而人行道年久失修、非機動車輛停車等問題的存在,導致人與車輛混行,嚴重破壞步行空間的連續(xù)性、安全性和舒適性。
3.2.2 ? ?道路寬度設計不適配
高校道路橫斷面在設計時忽略了道路承擔功能和通行能力,導致寬度設計與使用功能不適配。另外,道路設計忽略了各功能分區(qū)的需求、高校道路橫斷設計過于單一 ,從而導致高校人行道路寬度不適配,嚴重阻礙高校慢行系統(tǒng)的構建。
3.2.3 ? ?停車供需不匹配
校園的停車需求與供給之間不匹配。一方面,校園機動車在路側停放嚴重占用了校園內非機動車的道路,甚至有些占用了人行道路(圖2)。由于缺乏停車區(qū)域使得空間分布與需求不匹配,導致車輛選擇就近路邊停車,嚴重影響道路通行。另一方面,由于校區(qū)規(guī)模擴大,校園的非機動車擁有量大幅增加,這不僅給校園道路帶來壓力,也造成非機動車隨意停放問題。教學實驗功能區(qū)存在非機動車輛大量停靠在機動車車道和步行道的現象,嚴重影響步行者的連續(xù)性和安全性;住宿生活區(qū)嚴重缺乏停車區(qū)域和相關管理人員。
4 ? ?基于綠色交通理念的高校慢行交通規(guī)劃優(yōu)化
4.1 ? ?慢行網絡系統(tǒng)優(yōu)化
基于綠色交通理念和校園交通的特征,參考國內外不同規(guī)模的高校校園道路劃分研究,此次研究將高校的慢行交通分為集散服務性慢行道路和休閑慢行專用道路兩個等級。其中休閑慢行專用道主要為學生和教職工提供休閑、游玩等交通服務;集散服務性慢行道路主要承擔慢行的集聚、聯(lián)系等各個功能分區(qū),為校園提供內部連續(xù)慢行交通服務。完善的慢行道路網絡是高校交通的重要骨架,在整個交通體系中起支撐性的作用。另外,交通性道路作為連接高校外部交通與內部各個功能分區(qū)的通道,其功能以交通為主,承擔著校園內快速度、長距離的機動交通,因此路權分配中應給予機動車更多路權;而慢行道路作為道路體系結構部分,只服務于高校的慢行交通,應當禁止機動車通行。
4.2 ? ?步行交通系統(tǒng)優(yōu)化
一是根據高校具體情況在不同時段進行限行,避免人車沖突。作為組團式布置的高校,應當根據學生出行行為調查,通過對機動車在通過教學等功能區(qū)時采用分時段限速限行的方式解決人車混行的問題。二是規(guī)范校園停車,設置集中停車點。高校增加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放區(qū)域并禁止非機動車胡亂停放,可以有效地緩解非機動車占道停車對步行通道通行安全的影響。一方面,結合不同的功能分區(qū)需求劃定合理的停車區(qū)域,以防止打斷慢行交通的連續(xù)性。另一方面,可以在校園內采用小集中多分散的方式設置機動車的停車場地,以滿足機動車在高校各個功能區(qū)的停車需求。
4.3 ? ?非機動交通系統(tǒng)構建
一是局部道路修復或擴建。結合學生出行特征,在學生通行較多的路段和連接主要功能分區(qū)的道路對局部道路進行擴建,以提升道路通行能力。二是道路橫斷面的優(yōu)化。道路橫斷面應當注重步行、非機動車和機動車的分離設置或者設置輔助設施帶將非機動交通與機動交通在水平空間上分離開,盡量保證慢行交通的連續(xù)性。規(guī)劃設計應當結合當地的氣候及環(huán)境條件選擇合適的樹木,這樣既可提供良好的景觀效果,又可以減少環(huán)境的污染。
4.4 ? ?慢行交通設施優(yōu)化
一是宿舍區(qū)優(yōu)化應當結合宿舍周邊景觀綠化就近設置室外停車區(qū)域,規(guī)范停車,嚴禁非機動車占用消防通道停車;學校制定相應規(guī)范管理車輛停靠在非機動車停靠點。二是教學辦公功能區(qū)應當合理利用教學區(qū)域或辦公區(qū)域外圍空地,適當增加機動車停放區(qū)域,并充分利用停車區(qū)域周圍的綠色植物帶和植草磚;宿舍區(qū)域應當設置非機動車停放區(qū)域,并安排專門的管理人員。
5 ? ?結 ? ?論
隨著機動車數量的不斷增加,校園的慢行交通受到很大影響,本文基于綠色交通理念通過對高校慢行交通評價體系進行構建,分析其相應的問題并指出優(yōu)化方向。主要結論:高校在慢行道路空間和慢行交通設施兩個方面表現一般,有待加以改善;特別是在慢行道路安全方面,有待提高以保證高校人員的慢行需求。高校內慢行交通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路權分配不合理;二是道路寬度設計不適配;三是停車供需不匹配。針對高校慢行交通出現的相應問題,本文主要從慢行交通網絡的優(yōu)化、步行交通的優(yōu)化、非機動交通系統(tǒng)的優(yōu)化以及慢行交通靜態(tài)設施四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優(yōu)化策略,力求構建一個“人車分離、注重慢行、綠色低碳”的高校慢行交通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 楊莉.高密度城市開發(fā)地區(qū)慢行系統(tǒng)發(fā)展策略研究[J].交通與運輸,2021,34(S1):187-191.
[2] 高峙南,侯宇.蘭州市慢行交通系統(tǒng)規(guī)劃研究[J].住宅與房地產,2021(7):121-122.
[3] 王靜霞.加強城市交通規(guī)劃研究與實踐 推動城市交通發(fā)展模式轉變[J].城市交通,2011,9(1):1-5.
[4] 陸化普.城市綠色交通的實現途徑[J].城市交通,2009,7(6):23-27.
[5] 張明敏.綠色交通理念下的城市慢行系統(tǒng)規(guī)劃研究[J].中國高新區(qū),2018(12):36.
[6] 章許灝,鐘石泉.綠色交通理念下的大學校園交通規(guī)劃研究——以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qū)為例[J].上海城市規(guī)劃,2018(2):
129-134.
[7] 李海瓔.城市綠色交通的實現途徑[J].住宅與房地產,2018(6):208.
[8] 趙青.昆明慢行交通評價體系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