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正穎
內容摘要:全球一體化發展趨勢不僅是經濟的一體化,也是文化的一體化,許多優秀的動畫電影作品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讓整個世界聯系更為密切。日本著名動畫師宮崎駿作為其中的佼佼者,其動畫電影即體現了日本民族鮮明的文化,又跨越巨大的文化差異鴻溝,在全球范圍內收獲大批受眾,具有獨特的特點與傳播優勢。在提升中國軟實力、推廣中華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通過動畫電影來傳播中國文化是至關重要的課題,研究宮崎駿動畫特點與傳播策略,能夠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參考與借鑒,進而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播。
關鍵詞:宮崎駿 跨文化傳播 傳播策略 動畫電影
在我國動畫電影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優秀的作品,例如《大鬧天宮》《天書奇譚》《葫蘆娃》等一批藝術性、故事性優秀且具有中國文化風格的作品,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世界與文化。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動畫只是在國內以及儒家文化圈產生影響,收獲一批忠實受眾。但是隨后受到國外商業化動畫電影的影響,國內動畫電影一度進入低迷期,在市場化、產業化道路上一味模仿,迷失了自我,失去自我特色。2015年以來隨著動畫電影市場的復蘇,國內動畫作品質量也日漸提升,尤其是《大圣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優秀作品更是推動動畫電影票房、口碑的雙豐收。但是卻沒有一部動畫電影作品能給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更沒有完成真正意義上的跨區域、跨文化傳播。因此研究宮崎駿動畫特點及其跨文化傳播策略,能夠讓國產動畫電影的未來發展之路更加清晰,更好更快的實現國產動畫電影走向世界的目標。
一.宮崎駿動畫的文化特質
宮崎駿是日本著名的動畫師、漫畫家、劇作家以及動畫電影導演,是日本動畫電影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在日本國內以及國際社會都引起強烈的反響。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其動畫電影中所表現出的特質影響,俘獲國內外觀眾的心。
首先,宮崎駿動畫電影的唯美、純凈,帶給人內心的安靜。例如宮崎駿《天空之城》《龍貓》大量使用純色調,藍藍的天空、碧綠的草原以及斑斕的田野等,給人以溫馨、寧靜的感覺,這些色彩的應用有效提升作品的感染力。每一個觀看過的人都感嘆其中的風景如此美麗,通過色彩將觀眾視覺、精神、心理融合起來,使得作品更具吸引力。
其次,動畫電影鏡頭語言的運用,體現特有的審美。宮崎駿既有動畫師的身份,也是一名優秀的動畫導演。其動畫電影設計中借助鏡頭語言,即畫面的角度、處理技巧等展現出特有的審美。例如《天空之城》中大量使用靜止以及緩慢的鏡頭來描繪自然風光,展現人物安靜的性格。而另外一部代表作《起風了》中則使用遠景鏡頭展現了遼闊的場景,增添故事的空寂感。《龍貓》中則使用多種鏡頭的組合展現恬靜的田園風光。例如在主角回鄉下老家的路上時,鏡頭先是隨著車子緩慢移動,然后切換遠景展現鄉村風光;既表現了自然風光,也展現了主人公的活潑可愛。
第三,宮崎駿動畫電影中具有強烈的民族特性與民族文化,既展現出日本人對世界的認知,對生活的態度,也在某些程度上體現出日本人民的審美與思想特點。例如《千與千尋》就很好表達了日本思維方法與生活方式。在電車上沉默不語的年輕人代表當下被生活重壓抬不起頭的社會成員;也展現出起源于奈良時期的泡湯文化等等不一而足。也正因為其中獨特的文化屬性,才吸引了眾多的觀眾。
第四,宮崎駿電影動畫有著天馬行空的想象,宮崎駿出生在二戰時期,其家族即從事飛機生產工作,所以對飛機有著獨特的喜愛。這種喜愛反映至其影片中則表現為縱情的想象,例如《魔女宅急便》中自行車螺旋槳設計;《天空之城》中巨大戰艦、飛艇以及男主角巴魯乘坐的“鼓翼機”這些極具后現代風格的飛行器便是宮崎駿想象力的最佳代表,也是其動畫電影最吸引受眾的一個重要因素。
最后,宮崎駿動畫電影的配樂亦與電影內容、影片節奏相輔相成,很好的推動電影情節的發展。當然其動畫電影配樂大部分是由日本注明作曲家久石讓創作,“宮崎駿+久石讓”這個絕佳組合,也更好展現了動畫電影的魅力。在欣賞動畫的同時也能沉浸在美麗的音樂中,讓人流連忘返。例如《天空之城》配樂《伴隨著你》可謂是動畫電影與音樂融合的完美之作,干凈空靈的聲線,演繹出飄渺又悲傷的感情,成功撥動觀眾心中最柔軟的那跟弦。
二.宮崎駿動畫跨文化傳播策略
跨文化傳播是指某一文化在不同文化背景群體中的交際與信息傳播活動,包括對不同群體所產生的影響。上世紀40年代美國學者愛德華·霍爾首次提出“跨文化傳播”的概念,認為人們總是按照自己國家或民族的標準與人溝通,是導致跨文化傳播的主要障礙。而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則很好的規避這一弊端,消除動畫傳播過程中的跨文化障礙,實現跨文化傳播目標。其傳播特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1.在不同文化群體中間產生最廣泛的情感共鳴
相對于動畫作品,其所蘊含的內容才是促進“跨文化”傳播的關鍵所在,引起情感共鳴才能俘獲觀眾的內心。宮崎駿動畫電影在跨越文化鴻溝的同時,將東西方文化以及共同的價值觀融合一起,有效減少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隔閡,讓文化無國界的有效傳播。例如《千與千尋》中“白龍”的形象即是中國文化元素;《哈爾的移動城堡》則取景于法國的童話小鎮——科爾馬,展現出萊茵河文明特色。雖然宮崎駿動畫角色、背景可能取自全球各地,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日本文化的空間,但從根本上看,其所呈現的多元化元素正是消除跨文化傳播阻礙的重要推動力。又如《天空之城》中所展現的純真與欲望、善良與邪惡、生存與毀滅,是電影主題在當今社會的縮影。也展現出科技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在天空之城被奪取所有先進技術后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又恢復了和平與安寧。《魔女宅急便》中給予兒童夢想與追求,同時通過魔法與友誼的描寫,喚醒了我們成年人那顆早已失去童真的心。宮崎駿許多動畫電影都飽含對眼下社會的思考,也充斥著對現實社會的失望,但對一切又充滿希望。所以在《起風了》中才有“縱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這是作者對成年人的忠告,進而引起廣泛的情感共鳴,正是宮崎駿動畫電影所要表達的東西。
2.借助不同地區文化差異達到吸引受眾眼球的目標
雖然世界在向一體化發展,但是不同地方的群體交流依然面臨著許多的阻礙。信息技術的發展讓全球交流變為可能,卻存在不同交流情境下的困難。而宮崎駿動畫電影在文化方面“求同存異”,既保留了部分日本民族文化特點,激發其他地區觀眾的好奇心;也融合了其他地方文化特色。例如《千與千尋》中展現的日本傳統文化中的妖怪、神話、傳說、預言、宗教等元素讓動畫更具奇幻色彩,這些內容也是西方電影動畫所不具備的。例如西方動畫電影更喜歡正邪的戰斗,個人英雄主義;而宮崎駿動畫電影重點表現是人性之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等。而在傳播過程中宮崎駿電影歐洲版動畫海報與日本海報也存在一定差別。例如《千與千尋》法國版海報翻譯為“千尋的路途”符合西方認知;又如《哈兒的移動城堡》意大利版海報通過人物位置的設計,讓海報具有了流浪者、西部牛仔等風格,充滿意大利風情。在海報設計中的差異,也讓宮崎駿動畫電影在觀眾看到的第一眼即被深深的吸引。
3.動畫電影表達深刻哲思加深作品藝術氣息
好的動畫電影不僅僅是畫面、用色、構圖以及故事情節的優秀,更需要擁有深刻的哲學思考,且這種思考符合廣大受眾的認知,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作品。從動畫電影發展趨勢看動畫電影最終方向將會是視覺的交響樂,也必須是反映各種能夠直擊心靈的思考。例如《懸崖上的金魚姬》里面充滿了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人類的捕魚活動也破壞了魚類賴以生存的海洋環境。這才有了波妞父親不允許波妞與人類來往,也不允許波妞變成人。但是當人類的下一代宗介回答喜歡波妞時,證明人類熱愛大自然,人類可以熱愛自然最純真、最純凈的樣子。此時世界又恢復了平靜。表面上是一個小小的友誼、愛情故事,卻深層次的表達人與自然需要和諧相處的道理。又如《天空之城》將“信仰、自由、戰爭、欲望”等哲學元素都被融入到一部影片之中,在天空之城被遺棄后的時間里,天空之城已經被植物占據,生態已經平衡。電影的開頭通過畫面對比向觀眾展示了經濟、工業、自然以及與人的關系,這些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加深了動畫作品的藝術內涵與氣息。
4.宮崎駿動畫電影宣傳順應時代的發展
好的動畫電影也需要好的宣傳方式與途徑,日本動畫電影從制作、設計、發行、推廣都有一套體系,建立其從平面、電視媒體、巡回一直至《幽靈公主》的網絡宣傳,在摸索過程中不斷創新,打破了傳統媒介宣傳方式,同時積極適應現代網絡宣傳的發展與時代潮流。例如在宮崎駿動畫電影在日本國內宣傳的后期逐漸與便利店等合作順利占據了人們的視野。在海報制作與文案設計中一樣搶眼,例如《起風了》海報綠色草原背景、藍色天空以及白云,中間矗立著一個畫畫的女孩,深厚白色的遮陽傘。這種顏色搭配與構圖給人特別治愈,這幅海報給人的感覺就是很美好,充滿春天的氣息,簡潔又美觀。而《天空之城》的畫報則是湛藍天空中,有個懸浮的希達,男孩驚訝的看著漂浮的女孩。海報設計的主題充滿神奇色彩,配上久石讓動聽的音樂,僅僅扣住受眾的心扉。在宣傳時借助這些美麗的海報,通過互聯網等途徑廣泛傳播,迅速占領了動畫電影市場,也成功實現了跨文化傳播。
三.宮崎駿動畫跨文化成功傳播的啟示
有鑒于宮崎駿為代表的日本動畫無論在制作還是在宣傳方面獲得如此的成功,也帶給我們許多積極的參考與啟示。分析、吸取宮崎駿動畫電影的成功之處,也有利于中國電影動畫的發展。結合前文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借鑒。
1.動畫設計中融合東西方文化
宮崎駿動畫電影中每個人物形象都是飽滿的,每個人物設計也各具特點。例如《天空之城》中“巴魯”頭帶礦鏡,身穿工裝服,通過這些設計便能夠看出主人公率真的性情以及做事堅定的決心。而另一些人物“朵拉”“希達”以及飛行島嶼“拉普達”,反派人物“烏魯·拉普達”等都有著西方的人文色彩,無論是名字還是形象設計,即現實主義又理想主義。這種人物設計與性格的反差讓人記憶深刻,同時也讓西方觀眾有較強的代入感,消除國別、人種與文化差異。反觀我國電影動畫,正義的人物一直正義,反派人物一直邪惡,毫無思考性與對比性。
所以在未來動畫人物設計時,可以吸收一些西方人物面孔,展示西方人文歷史之美。如此在動畫作品傳播時能夠更好消除文化差異隔閡,也有利于讓人物性格更加豐富。
2.故事設計時展示不同文化
宮崎駿動畫能夠實現跨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因素,即是在很多動畫中突出了日本文化,有時也有中國、西方文化的背影。例如《千與千尋》中的白龍即是取材于中國古典神話。而我國動畫電影故事大多集中于父母、孩子以及家庭生活方面,具有濃厚的教育意味,且動畫電影的受眾多是12歲以下的小朋友。這是由于國內根深蒂固的動畫思想導致的,即“動畫是給小朋友看的”。這就導致我國動畫電影內容千篇一律,故事始終是中國元素,雖然展示了民族特色,但卻容易形成文化隔閡,極大限制了動畫電影向外拓展。改變現狀就需要一是在動畫故事設計中以“中西合璧”的方式進行設計,注重動畫電影的中國文化藝術氣息,遵循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而在設計中則可以采用西方故事的講述方式,形成文化滲透力。
其次在內容能夠深刻反映時代背景,展現人們的日常生活。如此才能吸引不同年齡段人群的觀看,引起感情的共鳴。例如最近比較火熱的《中國奇譚》中《小妖怪的夏天》,從作品名字就已經引起觀眾的好奇心。而其中的故事跌宕起伏,主角事業上雖無成就卻也平淡幸福,同當代“打工人”的現狀如出一轍。其本質即是故事內容深刻且內涵,反映出當今大多數人生活的無奈,所以一經播出即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與共鳴,成為一部經典佳作。
3.民族特色與普世價值有效結合
中國動畫電影要實現跨文化傳播,必須在堅持民族特色的基礎上融合普世價值觀念,更多關注世人所關注的內容與熱點問題。如果動畫電影中僅有中國元素,難免引起其他地域人們的潛意識抵制。當然,也不能因噎廢食,全面拋棄中國元素,實現二者的融合才能讓跨文化傳播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例如宮崎駿動畫電影中即從世界各國文化中吸取精髓;而美國動畫如《花木蘭》《功夫熊貓》等也是借助中國故事講述美國價值,沒有任何一部動畫電影完全取材某一民族文化。由此可見,中國動畫電影要實現跨文化傳播走向世界,就必須融入到世界環境之中,傳遞普世的價值,順應世界發展潮流。
不同種族、不同歷史、不同文化的群體之間都存在一定的“文化”與“認知”壁壘,宮崎駿動畫電影以及其他藝術文化形式的跨文化傳播有效突破這一壁壘,讓不同文化背景的群眾都能給接受其中蘊含的內容,成為跨文化傳播的一個樣本。而且隨著世界經濟、文化一體化發展,未來各種文化的碰撞、沖突以及跨文化傳播將會愈演愈烈,我們中國動畫電影也必須展現世界所具有的文化主題與內涵,深刻把握時代發在脈搏,確保動畫作品的獨特性、民族性以及共生性,創作出更多觀眾喜愛的作品,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的全球傳播。
參考文獻
[1]裴晨冰.淺論宮崎駿動畫電影主題傾向[J].戲劇之家,2022(27):151-153.
[2]謝榮,王蕊.宮崎駿作品中的動畫角色及文化要素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27):22-25.
[3]程錦,羅偉文.宮崎駿《哈爾的移動城堡》深層生態學解讀[J].菏澤學院學報,2022,44(01):125-129.
[4]鄧晚晴,劉英杰.跨文化傳播視角下宮崎駿動畫電影符號的傳播與再創[J].視聽,2021(03):112-113.
[5]王浩宇.吉卜力動畫的商業探索與啟示[J].當代動畫,2019(03):74-77.
[6]張芳,李鳳.以宮崎駿動畫為鑒看中國動畫電影的發展[J].今傳媒,2014,22(08):100-101.
[7]曹希.談宮崎駿動畫影視作品的藝術特色[J].品位·經典,2021(12):19-22.
(作者單位:西安外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