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妍 陸夢昕
摘要:語言是人類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人類認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言學發展中,現代哲學的應用率不斷提升,認知語言科學改革縱深推進,逐漸體現出社會化的特征,朝著高效化的方向發展。認知語言學誕生后,為語言學習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和方法。深入研究語言學習的認知過程和認知機制對促進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的有效開展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從認知語言學的視角出發,探討其對語言學習和教學的啟示。首先,介紹認知語言學的定義、發展歷程和主要研究內容。其次,分析語言學習的認知過程、認知機制和認知策略,并指出認知語言學在語言學習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再次,探討認知語言學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包括在詞匯教學和語法教學中的應用。最后,總結認知語言學對語言學習研究的啟示和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并展望其在未來語言教學中的發展趨勢。文章旨在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探討其對語言學習和教學的啟示,為語言學習和教學提供認知語言學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促進語言學習和教學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語言學習;語言教學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6-0-03
0 引言
語言學習是人類的本能和自然行為,同時也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1]。語言學習的成功與否不僅取決于學習者的語言能力,還取決于學習者的認知策略和認知機制。在這一過程中,認知語言學與心理學、人工智能等學科之間的聯系尤為緊密。在語言學領域,認知語言學是一個重要分支,在語言學習及其創造和應用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語言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理論知識[2]。本文的研究目的包括如下幾點:首先,加深人們對語言學習認知過程和認知機制的理解,為語言學習者提供認知學習策略和方法,促進語言學習的有效開展;其次,為語言教學者提供新的教學方法與思路,深入分析如何在具體的語言教學活動中發揮認知語言學理論的作用,提升語言教學的效果;最后,為認知語言學的發展提供新方向,推動認知語言學在未來的發展和應用。
1 認知語言學概述
認知語言學是一種以認知心理為基礎,探討語言的認知過程和機制的學科[3]。它研究人類如何理解、產生和使用語言,以及這些過程是如何與人類的認知機制聯系在一起的。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范圍包括語言加工、語言理解、語言產生、語言記憶、語言判斷等方面。它是語言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交叉學科,是近年來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認知語言學的發展歷程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當時,心理學家喬治·米勒提出了“信息處理理論”,認為人類的認知處理能力是有限的,而且人類處理信息時會采用一些規則和策略。這一理論為認知語言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隨后,萊考夫和約翰遜提出的“隱喻理論”推動了認知語言學的理論發展,認為隱喻是人類認知的基礎,而語言中的隱喻是人類理解和表達的重要方式。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認知語言學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喬姆斯基的“生成語法理論”和福多爾的“語用模塊論”為認知語言學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同時,有心理語言學家提出“語言產生模型”,認為語言產生是一個由多個階段組成的過程。
以上理論為認知語言學在語言產生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礎。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信息處理理論、隱喻理論、生成語法理論和語用模塊論幾個方面。這些理論又為認知語言學的研究和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其中,信息處理理論認為人類的信息處理能力是有限的,而且人類處理信息時會采用一些規則和策略;隱喻理論認為隱喻是人類認知的基礎,而語言中的隱喻是人類理解和表達的重要方式,這進一步推動了認知語言學的理論發展;生成語法理論為認知語言學在語言理解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它認為語言是由一些基本規則組成的,這些規則可以用來生成無限多的句子;語用模塊論認為語言處理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它是由一個獨立的模塊來完成的。
認知語言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語言加工、語言理解、語言產生、語言記憶、語言判斷等方面。具體而言,語言加工是指人類在接受語言輸入時,通過一系列認知過程和認知機制來加工這些信息,使其變成可理解的語言表示。認知語言學研究的重點之一就是語言加工的認知過程和認知機制。語言理解是指人類在接受語言輸入后,通過一系列認知過程和認知機制來理解這些信息的意義和表達方式,認知語言學研究的重點之一就是語言理解的認知過程和認知機制。語言產生是指人類在表達語言時,通過一系列認知過程和認知機制來產生可理解的語言表示,認知語言學研究的重點之一就是語言產生的認知過程和認知機制。語言記憶是指人類在學習和使用語言時,通過一系列認知過程和認知機制來記憶和存儲語言信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重點之一就是語言記憶的認知過程和認知機制。語言判斷是指人類在理解和產生語言時,通過一系列認知過程和認知機制來判斷和推理。認知語言學的研究內容和方法為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認知語言學對語言學習的啟示
2.1 語言學習的認知過程
語言學習的認知過程是指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對語言知識的獲取、處理和應用的心理過程。認知語言學強調學習者在學習語言時,不僅是在接受語言的表面形式,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加工語言的意義和規則。因此,學習者需要通過認知過程獲取語言知識,包括詞匯、語法和語用等方面的知識。在語言學習的認知過程中,學習者需要通過注意、記憶、推理、歸納、演繹等認知活動獲取和加工語言知識。比如,學習者需要通過注意力來關注語言的表面形式和意義,通過記憶來存儲和回憶語言知識,通過推理來理解語言的意義和規則,通過歸納和演繹來推廣和應用語言知識。
2.2 語言學習中的認知機制和認知策略
語言學習涉及多種認知機制和認知策略。認知語言學認為,學習者學習語言時,需要運用多種認知機制,包括注意力、工作記憶、語言知覺、語言推理、語言歸納和語言演繹等認知機制。其中,注意力是語言學習的基礎,學習者需要通過注意力來關注語言的表面形式和意義;工作記憶是語言學習的關鍵,學習者需要通過工作記憶來存儲和回憶語言知識;語言知覺是語言學習的前提,學習者需要通過語言知覺來分辨語言音、形、義等方面的特征;語言推理、語言歸納和語言演繹則是語言學習的高級認知機制,學習者需要通過這些機制來理解語言的意義和規則,推廣和應用語言知識。
語言學習的認知策略是指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運用認知能力來調控學習行為和增強學習效果的策略。認知語言學認為,學習者可以通過運用注意力策略、記憶策略、推理策略、歸納策略、演繹策略等不同的認知策略來優化語言學習的效果。認知語言學對語言學習的啟示在于,學習者需要通過認知過程、認知機制和認知策略來獲取和加工語言知識,從而提高語言學習的質量。同時,教師也需要運用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指導和促進學生的語言學習。
3 認知語言學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
認知語言學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對學習者的認知過程、認知機制和認知策略的理解和應用上。在語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理解學習者的認知過程和認知機制來設計和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引導學習者運用不同的認知策略,優化語言學習的效果和質量。
3.1 認知語言學在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詞匯是語言學習的基礎,學習者需要通過有效的詞匯教學來掌握語言的基本單元。認知語言學認為,詞匯教學需要關注學習者的認知過程和認知機制,引導學習者以意義為中心,通過注意、記憶、推理、歸納和演繹等認知活動來掌握詞匯知識。在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種認知策略來促進學習者的詞匯掌握。比如,注意力策略可以通過引導學習者關注詞匯的意義和形式,增強學習者的詞匯記憶效果。記憶策略可以通過運用記憶技巧和方法,幫助學習者存儲和回憶詞匯知識。推理策略可以通過引導學習者分析和推理,理解詞匯的意義和用法。歸納策略可以通過引導學習者總結和概括,推廣和應用詞匯知識。演繹策略可以通過引導學習者運用詞匯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3.2 認知語言學在語法教學中的應用
語法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者需要通過有效的語法教學來掌握語言的規則和結構。認知語言學認為,在語法教學中,需要關注學習者的認知過程和認知機制,引導學習者以意義為中心,通過注意、記憶、推理、歸納和演繹等認知活動來掌握語法知識。在語法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種認知策略來促進學習者的語法掌握。比如,注意力策略可以通過引導學習者關注語法的意義和用法,增強學習者的語法記憶效果。記憶策略可以通過運用記憶技巧和方法,幫助學習者更好地回憶語法知識。推理策略可以通過引導學習者分析和推理,理解語法的意義和規則。歸納策略可以通過引導學習者總結和概括,推廣和應用語法知識。演繹策略可以通過引導學習者運用語法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可以對學習者產生積極的影響,幫助教師理解學習者的認知過程和認知機制,引導學習者運用多種策略來優化語言學習的效果和質量。同時,也提醒教師需要關注學習者的差異,因材施教,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比如,英語構詞法中后綴-able源于拉丁語后綴-abilis,意為able to; being capable of;being worthy of;having qualities of;tending or inclined to。常放在動詞或名詞后面構成形容詞,表示能夠……的;適于……的;值得……的;有……性質的;有……趨向的。變體形式有-ible,-ble,-uble。后綴-able加在動詞或名詞后面構成形容詞,“能……的”為語法形式,其語法意義體現在表“能力”方面。正是因為具有“能……的”這種語法形式,才能充分體現出表“能力”的語法意義。如果沒有任何表達,在語言中就會成為冗余的內容,由此被舍棄。從中能看出,語法形式與意義成為統一體。在語法學習過程中,要把握住事物之間的聯系,運用自己熟悉的語言描述不同事物的關系,按英語語言習慣分析語言的文化背景,靈活運用語法。使用語法過程中不應該受到條條框框的束縛,也不能只是生硬地記住語言順序。
3.3 培養學習者隱喻思維能力,促進語言學習
隱喻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活動,誕生于人類高層次活動中,是抽象化與生動化處理語言的結果。培養學生的隱喻思維能力,能讓學生對語言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思維模式,具備更強的創造力與想象力,應用詞匯的能力逐漸增強,寫作與閱讀能力由此得到提升。依托認知語言學,外語教學可以采用以下三種教學方法。
(1)設定教學目標時重視結構式習得,在認知理論驅動下組織語言認知教學。對語言而言,構式是意義與形式的配對。構式在形與義之間有相對應的關系,這是有理有據的,而不是任意的;構式通過不斷的組合構成“詞匯-語法連續體”,構式的復雜程度與詞匯和語法有必然聯系。
(2)在教學活動中,把頻率輸入當成一項重要內容,能充分體現出語言教學中顯性教學的重要性。學生在認識新事物、加深對世界了解的過程中,語言學習是一種有效方式,新的概念結構與思維方式的形成,顯性教學能發揮出關鍵的指導作用。
(3)在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方面,體驗式、交際式教學能發揮出重要作用。在自身與外部環境的相互影響下,語言得以形成,語言教學注重體驗,能對學習者起到引導的作用,使之關注事物的具體特征,在語言習得方面收到良好效果。
4 結語
通過對人類認知過程的研究,認知語言學揭示了語言學習的本質和規律,幫助學習者更好地把握認知機制和認知策略。同時,認知語言學也為跨文化語言學習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幫助學習者更好地適應不同的語言環境和文化背景。除此之外,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在語言教學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教師要把認知語言學理論運用于日常教學中,促進學生習得第二語言。教師要發揮出顯性教學的作用,運用得當的方式進行語言輸入,提升輸入質量,重視多義詞塊的價值,不斷提高專業素質和綜合素養,進一步提高教學能力和增強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劉丹.語言學思維下的高校英語教學的科學性探索[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3,44(10):241.
[2] 胡建偉.認知語言學及認知語法對提高語法能力的詮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24(3):78-80,97.
[3] 龐楊,陳家璐.互識、互釋、互適:多元文化互動中的程式語意義動態構建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23,31(1):71-76.
作者簡介:龍妍(1998—),女,四川自貢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
陸夢昕(1998—),女,江蘇鹽城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多模態話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