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海燕 謝斌
隨著動態影像形式的不斷演變,影像藝術的邊界在不斷拓寬,不同影像形式的內核在于視聽語言的敘事邏輯。無論傳統電影的拍攝,還是動畫影像的制作,視聽語言都在其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根據動畫與電影的制作流程,結合在電影拍攝與動畫制作中的比較,分析視聽語言在動畫與電影中的異同。
我們通常所說的視聽語言,也即電影語言,特指電影的視覺與聽覺符號構成的種種成規與慣例。視聽語言是在動畫與電影中畫面構成與聲音表現相結合的一種藝術表達,動畫與電影的視聽語言最本質相同的地方是在畫面構成和聲音編輯兩個方面來進行的。
視聽語言主要表現為視覺和聲音兩大形式,其中以視覺構成為主。動畫與電影中畫面的構成存在一些相同的運鏡方式:推、拉、搖、移等等。某些是要經過畫面的構圖來進行分析,比如拿電影來講,知名的有《辛德勒的名單》(如圖1)。

圖1 《辛德勒的名單》
影片在一開始時,某些畫面鏡頭具有壓迫性。給人一種壓抑的感受。
整個影片又是個黑白片,給人一種凝重的氣氛感。后來慢慢畫面構圖變得平衡了,給人感受畫面變得平和。后面到故事高潮,影片主題進行升華的時候,在整部黑白片中出現了唯一一抹彩色,就是故事里那個穿著紅衣服的小女孩。
蘇聯的電影和繪畫給人都是極端地寫實,而當我第一次看到《老人與海》這部片的畫面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遼闊的背景處理,景物和人透露一股無可奈何的孤寂失落。亞歷山大·佩特洛夫用油繪的方式,也是實驗動畫中十分迷人的一種叫“玻璃彩繪動畫”的技巧,使這部片子表現出蘇聯寫實主義的藝術風格。借著油彩在毛玻璃上的處理,讓平面的人物和景物逐格活動起來,呈現出帶點虛幻的影像,接近照片的寫實度,但更像夢境的效果,使畫面更有油畫質感(如圖2)。這部動畫演繹的是海明威的小說,這種主人翁受命運撥弄、無奈,但又非得堅持下去的主題,其實是俄國導演最熱衷表現的故事。動畫中的視聽語言就是導演在鏡頭中所表達的一切。

圖2 動畫《老人與海》中截圖
從聲音的表現來說,聲音又分很多形式,如:聲畫合一、聲畫分立和聲畫對列。
好的音效可以烘托氣氛,渲染情節,刻畫人物心理等等。有些影片在特別激昂的時刻或者在比較激烈打斗情節的時候,出現了一段悠揚的聲音來渲染氣氛,給人一種截然不同的情感渲染效果,營造出一種反差的氣氛。這是比較特殊的聲音藝術表現手法。
普通的聲音處理又分為環境音、音效、人物配音等等。貫穿影片主題的音樂也有不同的類別,比較溫情細水長流的、傳統民俗的、重金屬朋克的,主要根據不同的影片基調來看。
動畫短片《搖椅》中有一段是博物館里比較破舊的搖椅在一片寂靜的環境里,一段悠揚的交響曲響起,然后整個畫面隨著音樂的節奏跳動起來,搖椅開始變換成各種形狀,像是在博物館跳探戈一樣。等到故事結尾博物館里的保安人員拿著手電筒進來查看的時候,音樂逐漸恢復一片寂靜。畫面中的搖椅隨著音樂慢慢從搖晃到靜止,呈現出博物館陳列物品的一種常態。
這一段聲音與畫面的結合堪稱經典。這種聲畫結合的手法在電影拍攝中是比較難實現的,也是動畫與電影在視聽語言最大的不同。
從動畫的發展歷程中看出動畫不斷向電影學習的痕跡,但是兩者并不是針鋒相對而是相互促進發展著。某些特殊的變形與夸張鏡頭是在拍攝現場無法拍攝的,這種在動畫繪制中實現的特殊鏡頭是動畫表現的一種優勢,有別于電影的視聽語言,而電影中的視聽語言也有動畫無法企及的地方。
動畫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父與女》了,影片開始由天邊的云進行淡入,畫面以黑白剪影呈現,故事主角沒有清晰可辨的五官,大多都是鏡頭拉遠兩點,卻給觀眾一種雖大千世界人各有不相同的感受。這種表現形式使得這份父女之情更有代入感,故事中描寫的父與女,是他,是你,是我。
故事開始時年輕的父親帶著稚嫩的女兒騎著自行車從遠處入畫,在河邊停下,父親獨自一人乘船離別,女兒看著父親遠去的船只焦急地在岸邊張望,樹上的鳥兒飛走了,女兒只能獨自一人推著車回去。長大了的女兒還會騎車來河邊眺望,而父親停靠樹邊的自行車還在,失望地離開。無論是刮風還是下雨,女兒都會來河邊平靜地看著,思索片刻,又會重新騎上車,不得不被生活推著走,回到現實中來。前來的路上是不同年齡段的人,音樂開始變化,節奏開始歡快起來,父親停靠在樹邊的自行車消失了。女兒的成長速度開始加快,音樂開始變得微妙,逐漸從父親回憶里脫離出來。縱使是在生命中最美麗的歲月里,每次經過河邊時女兒都會感傷,駐足遠望,但又會被現實拉回到生活中去。
女兒變成女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帶著孩子來到父親離開的地方。路人也是女孩在各個時期的人物形象,而只注意嬉戲的孩子們還不理解死亡。女兒極力遠眺著河岸的那邊,直到河都干枯了。轉動的自行車輪暗示著時光飛逝,也暗示著生命的流逝,車輪的轉動逐漸變得緩慢了,變成老太太的女兒幾次扶起倒下的自行車,對生命的留戀,直至看淡。干涸的河又長出麥田,蒼老的女兒走向她一生都渴望抵達的河的那一邊。走著走著,看到了那艘父親乘坐離開自己的船。女兒沉默,多次撫摸船沿,靠在船只里睡去。醒來,女兒看著遠處朝著前方飛奔,她的容貌逐漸變得年輕。走到父親跟前,駐足(如圖3),最終擁抱在一起。故事到這里能明白,父親其實在女兒很小的時候便離去了,整個故事沒有臺詞,沒有富麗的顏色。故事的表達全靠情節設計,鏡頭的組接和音樂的渲染,卻將父與女之間不可言說的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看到父與女間情感本來的樣子。

圖3 動畫《父與女》中截圖
動畫短片營造的敘事詩意與電影影像相似。電影是基于現實基礎上的,而動畫則可以利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去進行創作,現實生活不可能發生的事在動畫中皆有可能。
動畫缺少更有針對性的理論體系,于是大量沿用電影學的概念。但電影學框架必將導致許多的動畫特性問題避而不談,又或難以解釋。
動畫里如果想呈現一個完整的故事,從一開始的劇本到分鏡頭表格,每個鏡頭的設計、畫面的構圖包括運鏡方式,在全面進行動畫繪制之前都要設置好。這樣才便于一步步推進到后期制作的執行。但是電影在拍攝時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導演在現場對各部門的調動,攝影的把控,演員表演時臨場發揮的狀態……各種因素都會影響著導演對拍攝現場做出的調整。動畫由開始的人物造型設計、場景設計到分鏡頭的繪制,一步步下來,直到最后作品的呈現與開始設想的對比電影會更可控。
在制作獨立動畫過程中受到《杯子里的小牛》這部動畫短片的啟發,是由東京國立大學的中國學生朱彥潼創作的畢業作品。
故事講述的是小時候的女主不愛喝牛奶,父親對女主這種行為進行善意地欺騙,以這個為出發點開始全方位地展現女主童年的狀態。慢慢揭示了女主父母離異的真相,還原了由父親獨自撫養女主在這種單親家庭成長起來的生活狀態,以小孩子的視角在看待大人的一些行為。大人對孩子一些欺騙,孩子是很敏感的,她能察覺到。女主慢慢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長大了,開始漸漸理解了,自己也開始對父親說一些善意的謊言。這部短片中有一場戲就是爸爸來接女主放學,她握住爸爸的大拇指當作自行車的方向盤,這是屬于他們父女之間兜風的溫情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