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生利
摘要 文章立足深度學習理論,結合高校思政課實際,從設計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等方面為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提供路徑選擇,從健全制度、資源供給、氛圍營造等方面為高校思政課深度學習提供基本支撐,加強和提高教師的深度教學意識、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
關鍵詞 深度學習;高校思政課;契合;教學;保障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6.041
“深度學習”源于人工神經網絡的研究。1976年,瑞典教育心理學家、哥德堡大學Marton和Saljo發表了《學習的本質區別:結果和過程》,該概念首次被引入教育領域。深度學習注重學習的理解性、批判性和自主性,重點強調改變淺層學習,引導學生由符號學習向內涵發掘和意義理解轉變、由孤立學習向系統關聯學習轉變、由碎片化的微觀學習向整體性的宏觀學習轉變、由簡單的認知獲取向豐富的遷移運用轉變,以達到熟練、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1]。深度學習相關理論與實踐符合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要求,將深度學習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內在契合辨析
1.1與教學改革的目標任務相契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要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導向,以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情感認同轉化、實踐能力創新為任務導向,把學生培養成努力掌握基本理論、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具有理論思維能力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深度學習是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滿足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方式、反思狀態、架構體系、應用遷移、思維層次、情景轉化和情感狀態等目標實現的過程,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方向和要求相契合。
1.2與雙向互動的內在要求相契合
辦好思政課,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原則,教師與學生是相互銜接、雙向互動的關系,教師是領路人,發揮思政課育人功能,增強學生獲得感,起主導作用;思政理論的知識、價值、能力要實現轉化、塑造、提升,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需要學生來落實,學生是學好思政課的主體。深度學習主張教師通過整合教學資源,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情感沖突、價值觀沖突,實現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達到“輸入”向“輸出”的有效轉化,與高校思政課教學“雙主體”的內在要求相契合。
1.3與混合教學的時代特征相契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2]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覆蓋全體學生,實現深度互動、有助于精準教學,彰顯“00后”大學生的個性、幫助教師實時分析、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做到痕跡管理與數據挖掘、共享、交流,有助于學生深度學習和教師深度教學。深度學習理念最初形成于人工智能領域,在數據挖掘、多媒體學習、推薦和個性化技術等領域取得了很多成果,該理念理應引入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中。
1.4與高階思維的課程定位相契合
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中,以問題為導向進行專題式教學,通過歷史邏輯、理論落實、實踐邏輯闡釋,講清楚“是什么”;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通過講中外、講古今、講中國特色,弄懂“為什么”;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講清楚“怎么做”。通過這一過程,引導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國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3]。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認為,認知思維目標層次由淺層學習到深度學習分別是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新,其中記憶、理解屬于淺層學習、低階思維,應用、分析、評價、創新屬于深度學習、高階思維。高校思政課的課程定位決定了該課程教學實踐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培養高階思維。
2深度學習融入思政教學的路徑
當前,立足深度學習理論,結合高校思政課實際,找準加強和改進教學的生成路徑,幫助大學生在態度、情感和意志方面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增強思政課的獲得感有重要作用。
2.1設計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貫徹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在設計深度學習教學目標時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確定意識形態目標。意識形態目標是高校思政課的首要教學目標,也是根本目標,要將深度學習理念與意識形態目標相結合,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才能深度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掌握理論知識和邏輯方法,并運用于社會實踐,高校思政課的意識形態目標才能從一堂課、一次活動轉化為規律性、恒久性的教育目標。二是確定育人目標,育人目標是高校思政課不可或缺的目標,是最終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這一時期心智逐漸健全,思維進入最活躍狀態,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確定深度學習的育人目標就是為當代大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和美好人生夯實思想、理論和知識基礎,將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身心健康、富有朝氣活力的時代新人。意識形態目標和育人目標是有機統一、內在融合的,二者相互聯系、互為促進。三是研究課程標準,課程標準對教材、教學和評價起指導作用,通過研讀課程標準,吃透課程重難點,明確預修課程與后續課程,了解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考核方式、指定參考書、教學環節及學時安排,對教師建構深度學習課堂、設計教學目標起導向作用。
2.2優化教學內容
一是內容要有理論性。增強當代大學生的理論自信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著力點,教學中要滿足學生對理論的深度需要,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嚴密的邏輯性和強大的解釋力,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科學內涵、理論體系、基本觀點,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的理論邏輯,增強理論“深度”。二是內容要有時代性。高校思政課要適應新要求,根據新目標、新任務,創新教學內容,堅持理論講授要有時代感,跟進講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案例講授要有時代感,關注時局、時政、時事;情感輸出要有時代感,抓住大學生思想、態度、心理;引導轉變要有時代感,注意培養大學生法律素質、道德素質、規則意識,增強時代“深度”。三是內容要有針對性。通過問卷調查等形式,充分做好學情分析,根據知識特性和群體特性,設計符合教學目標和學生期待的教學內容,強化供給“深度”。四是內容要有貼近性。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和個人實際,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成長經歷、個人感悟,使教學內容更接地氣,把理論轉化為可行性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更加貼近生活“深度”。
2.3創新教學方法
高階思維是深度學習的內在要求,與高校思政課課程定位相契合,教學過程中,通過“五步教學法”,實現“深度”學習。第一步,設問要有效。有效設問是思政課教學中最能激發學生思考、發散思維的教學方法之一。設置階梯型問題,引導學生由簡單到復雜,由已知到未知,由感性到理性,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激發學生思考;設置開放性問題,培養學生獨立精神、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置批判性問題,激發學生的反思能力、創造能力;設置真實性問題,讓學生在真實、復雜的情境中培養遷移能力。第二步,探究要科學。針對需要探究的問題,通過提出假設、實踐取證、驗證解釋和交流總結等步驟,提升學生的邏輯推理和歸納論證能力。采用實踐教學法,將理論轉化為正確認知和實踐能力,讓學生通過實踐理解理論、運用理論、深化理論;采用案例教學法,選擇典型性、有針對性和指導性的案例,在互動與論證中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第三步,建構要系統。建構是深度學習的主要特征之一,屬于程序性知識范疇。要建構“對話課堂”,通過布置前置任務,調動學生的參與主動性,通過創新課程設置、創新課堂環節,實現由“授受”到“對話”的轉變。第四步,遷移要積極。遷移是以發展學生深度學習為目標,教學中要通過理論實踐化和實踐理論化,實現“知―情―意―行”合一,遷移引導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轉變。第五步,評價要優化。高階思維區別于低階思維,是因為高階思維能夠對學習過程、思維過程進行監控、評價與反思。要完善評價制度,建立線上過程學習評價維度、實踐學習評價維度、期末統考評價維度相結合的“三維”評價體系。要及時反饋評價結果,利用移動互聯設備收集學生關注的重點問題、難點問題進行教學解答,“還原”問題真相,實現“深度”反饋。
3制度氛圍營造
3.1健全保障體系
高校思政課要取得實效,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要健全制度、師資、組織保障。一是制度供給上,要健全教師深度教學的考核評價制度、激勵制度和同行評價制度,健全學生深度學習的過程評價制度、動態考核制度、期末評價制度,以制度改革推動深度學習。二是師資配備上,要起到學科帶頭人和專業領軍人作用,按要求配齊思政課教師;鼓勵思政課教師參加教學能力大賽、暑期研修、各類培訓,以優質教師資源保障深度教學的落實。三是組織保障上,要落實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成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領導小組,由黨委書記、校長擔任組長,馬克思主義學院主導,各部門聯合推動,以堅強組織保障確保深度學習理念、制度、方法等貫徹落實下去。
3.2完善資源供給
一是開發網絡思政陣地,基于移動互聯技術,建立學習平臺。依托慕課、學習通等平臺,建設優質網絡學習資源;依托中國知網、學習強國等網絡學習資源平臺,開通思政學習資源庫;建立網絡學習共同體平臺資源。通過構建多元化優質教學資源,建設網絡思政課程,激勵學生深度參與學習,養成深度學習習慣。二是建立校外教學實踐基地,建立紅色教學實踐基地、鄉村振興實踐基地、校際、校地、校企融合基地,讓學生走出去,身臨其境地感受,潛移默化地踐行,加強深度參與。
3.3構建“深度”文化
一是建立課堂深度文化。課堂文化是影響學生學習行為的重要因素,課堂深度學習文化對學生深度學習意識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深度學習不僅限于高校思政課,而應該應用于各學科、各專業、各課程,高校要形成課堂深度文化,引領學生深度學習意識和深度學習能力的形成,以課堂深度文化建設助推思政課教學深度進行。二是構建深度校園文化。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應將深度學習納入其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激勵學生深度學習,通過創建深度學習場所,發揮深度教學和深度學習的師生示范引領作用,形成深度“品牌”,形成良好校風。
4難點與革新方向
深度學習在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中應繼續探索和解決,主要從教師深度教學意識和學生深度學習能力進行加強和深化,不斷提升深度學習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實際功用。
4.1教師深度教學意識有待加強
深度學習的主導是教師,教師受既有知識和教學方法的影響,踐行深度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都會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有必要增強深度教學意識。教師要加強深度理論學習和高校思政課內容學習,提升專業素養;要將掌握的理論知識與思政前沿相結合,進行課程資源開發、課堂教學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推動教學改革;要尊重學生理論和實踐需求,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深度參與,深刻踐行。
4.2學生深度學習能力有待提高
深度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學習習慣、既有基礎和學習能力都會影響學習效果,因此有必要提高學生深度學習的能力。要加強自主學習,提升“深度”動力,學生要自主明確深度學習的內涵、意義、價值、方法,并與高校思政課豐富內涵緊密結合,以內生動力驅動深度學習;要提升知識整合能力,讓思政理論充滿血肉和生命感,以知識整合形成價值評判,讓理論散發實踐光芒,實現遷移轉化。
參考文獻
[1]范竹發.深度學習視域下思政課知識教學四維度[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2,483(4):29-32.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3]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論學習貫徹習近平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重要講話精神[N].人民日報,201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