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胤



“跳”是各類運動項目中的基本運動技能,眾多運動項目中均包含“跳”的動作。如,田徑類運動項目中的跳高、跳遠;籃球運動項目中的跳起投籃、跳起搶籃板球;足球運動項目中的跳起頭球;排球運動項目中的跳起扣球等。以上眾多運動項目中均含有“跳”的動作,由于各運動項目的特性不同,所需培養的“跳”的能力也不盡相同。在教學中筆者發現一些學生具備優秀的彈跳能力(封閉式運動技能中的績效表現),但在一些開放式運動項目應用中卻不能較好地展現出相應的優勢,甚至表現能力還不如彈跳一般的學生,這就說明“跳”能力是多方面的,而非單指跳的高度和遠度。因此,教學就必須根據運動項目所需的“跳”的能力特性,進行針對性、全面性培養。本文針對開放式運動項目中“跳”的能力的培養呈現教學策略。
一、開放式運動技能中“跳”所需的能力
在開放式運動技能中,學生在做此類技術動作之前,不能事先做出決定下一個動作如何做,而必須根據當時突如其來的外在刺激決定下一個動作該如何做[1]。基于此,筆者認為開放式運動技能中的“跳”應該具備以下能力。
1.跳躍一定高度與遠度的能力
在開放式運動技能中,通過跳躍一定高度或遠度發揮其運動能力。如,籃球運動中跳起搶籃板球,學生跳起的高度越高則搶到籃板球的概率就越大;足球運動中守門員需要跳起一定高度和遠度才能撲出遠角及高空來球。只有確保一定的高度和遠度,學生才能在比賽中獲得球權,因此跳躍高度和遠度是專項運動技能中應該具備的能力。
2.多種姿勢下快速起跳的能力
開放式運動技能中的“跳”,大多數是在動態開放的場景下完成的,技術動作是不可預測的。如,排球運動中,跳起攔網動作或足球守門員跳起撲球動作均是需要根據對方的動作行為做出的,而非屬于自己的預定意愿,這就要求在開放式運動技能中,學生應該具備多種姿勢狀態下的快速起跳能力(如原地起跳、走動中起跳、跑動中起跳、轉身起跳等)。在開放式運動技能中,只有具備多種姿勢下快速跳起的能力,才能針對突如其來的刺激做出應對性的起跳反應及動作。
3.跳起后做動作的能力
開放式運動技能中的“跳”,一般是需要跳起后做動作完成特定任務,它不是一個孤立動作,而是需要與其他動作進行組合。如,籃球運動中的“跳”,通常會與“投球”“搶球”等動作組合;排球運動中的“跳”,通常會與“扣球”“攔截球”等動作組合。這就需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跳起后先控制好身體、操控好器材再做其他動作的能力。
4.準確把握起跳時機的能力
雖然開放式運動技能中的“跳”是根據當時運動中的情境下做出的,但依據當時情況做出“跳”的動作時,是為了能夠達成跳起后完成的目標,需要對起跳的時機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定。如,排球運動中的跳起攔截球,籃球運動中的跳起搶籃板,足球運動中的跳起頭頂球等,起跳時機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起跳時機過早或過晚都會導致最終完成目標或任務的失敗。因此,準確把握起跳時機能力,是開放式運動技能中應具備的“跳”的重要能力之一。
5.起跳抗干擾的能力
開放式運動技能中大多數屬于身體對抗性的運動,該類運動技能中的“跳”,往往受到對方的干擾和影響。如,足球運動中的跳起頭球動作,在跳起頭球時,常常會受到對手的干擾或直接身體對抗,在這種情況下是否還能順利地完成跳躍,或跳躍后是否還能有效地完成頂球任務,這都需要具備一定的起跳抗干擾能力。
6.落地后與其他動作結合的能力
開放式運動技能中的動作很少是獨立存在的,大多是與之相結合的動作組合。如,籃球運動中的跳起投籃動作,當球被投出后,跳起投球的學生落地后,需要迅速移動跑位準備搶籃板球;羽毛球運動中跳起擊球動作完成后,學生也需要快速移動至中線準備迎接對手的回球。跳起落地后與下一個動作的快速、協調銜接也是開放式運動技能中“跳”的基本能力。
二、巧設身體練習“三要素”發展學生“跳”的能力
培養和發展學生開放式運動中“跳”的能力,需要結合比賽環境和比賽任務設計學練內容。“技術動作”“運動條件”和“運動課題”這3個身體練習要素,是我們結合比賽環境設計教學環境的著手點,其中的技術動作是指對具體身體姿態(即動作)的規定,運動條件是指實施技術動作時所給定的空間環境和人為的規定,運動課題是指技術動作所要達到的目的或關注的對象[2]。在教學中根據比賽應用環境,巧設以上3個身體練習要素的教學環境,以有利于將課堂學習正向遷移至實際應用。
1.巧設“技術動作”
技術動作是做動作時具體的身體姿態,而每個單個動作一般包括開始姿勢、動作過程中的姿勢和結束姿勢[3]。根據開放式運動技能的特點,學生在開放式運動技能中,做跳起動作時的起跳開始姿勢是多樣的(如在走動中起跳、跑動中起跳、轉身起跳等)。在開始姿勢的教學中,就應該結合比賽應用場景設置學練環境。如,在教授籃球運動中的跳時,按照實際運動需要,在跳起動作的開始姿勢中需要設計原地起跳、跳起落地后跳、不同方向跑動中的起跳等多樣練習場景;開放式運動技能中的跳起動作,一般需要根據目的與其他動作組合(如跳起搶球、跳起投籃、跳起防守等),與不同的動作組合跳起時姿勢也是有差異的。為了培養學生將跳起與其他動作的組合能力,教學中就需要設置跳起后接球、防守、投籃、搶籃板球等多樣的練習環境;開放式運動中,跳起落地后同樣需要與其他動作組合(如落地后跑位、落地后再次起跳、落地后接球等),跳起后落地的結束姿勢應該成為下一個組合動作的開始姿勢。因此,跳起結束姿勢的教學中,應該結合比賽應用場景設置落地后再跳起、向不同方向跑動、防守等學練場景。結合比賽場景設計多樣的身體姿勢教學場景,有利于發展學生多種姿勢狀態下快速跳起的能力、跳起后與其他動作組合的能力、落地后與其他動作組合的能力等。
2.巧設“運動條件”
運動條件是指實施技術動作時所給定的空間環境和人為的規定[2]。任何動作都是在特定的運動條件下完成的,運動條件影響著動作的完成質量,決定任務的達成效果,而開放式運動技能中的運動條件是復雜多變的,對任務的完成效果影響較大,在教學中應培養學生適應比賽中復雜多變的運動條件的能力。如,籃球運動中跳起搶球時,往往是在與對方身體對抗條件下完成的,教學就需要設計前方、后方、側方等有人防守對抗的練習條件。根據比賽應用運動條件設計教學中學練的運動條件,了解從哪些維度進行運動條件的設計。以籃球運動中接球為例,籃球運動中接同伴傳過來的球時,來球的速度有快、有慢,這屬于“時間”維度的運動條件;來球的方向有前方、側方、后方,有高處、低處等,這屬于“空間”維度的運動條件;在接球時身邊可能無人防守或有人爭搶等,這些屬于“關系”維度的運動條件。因此,設計教學中的學練運動條件,可以從空間、時間、關系(人與物、人與人)3個維度進行思考和設計(表1)。
教學中不同的學練“運動條件”可以培養學生不同的能力。如,教學中從運動條件的時間維度設計跳起接不同速度的傳球,可以培養學生準確起跳時機能力;從運動條件的關系維度設計對抗條件下的跳起接球,可以培養學生的起跳抗干擾能力及準確起跳時機能力等。
3.巧設“運動課題”
運動課題是指技術動作所要達到的目的或關注的對象[2]。如,籃球運動中跳起投籃的運動課題就是將球投進籃筐,跳起接球的運動課題就是能接住來球。跳起后完成運動課題,就需要對學生在跳起后的身體控制能力及身體操控器材能力進行培養。如,籃球跳起投籃技能,可以將其運動課題按照跳起做出正確的投籃動作—跳起能將球投到較遠距離—跳起能將球投進籃筐等順序實施教學。教學中通過巧設“運動課題”的方式,可以較好地培養和發展學生起跳后做動作完成任務的能力。
學生需要具備多種“跳”的能力,才能在開放式運動技能運用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實戰、比賽的需要,從“技術動作”“運動條件”“運動課題”3個身體練習要素方面巧設教學場景,使學習場景接近于實戰比賽的場景和任務才能有效地發展開放式運動技能中“跳”的多種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晉.開放式運動技能學習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賈齊.體育課程與教學研究的方法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
[3]楊文軒,陳琦.體育概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