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英
摘 要:在新時代背景下,教育領域逐漸向信息化、數字化的方向發展。教育信息化是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是時代與教育融合的重要體現。高中生物學知識點較多,僅靠教師口頭講解,學生難以全面理解。基于此,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可以在降低知識理解難度的基礎之上,實現教學質量的飛躍發展。文章從信息化視野下高中生物學教學意義入手,探索信息化視野下高中生物學教學前提以及教學路徑,以供參考。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學生成長、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教師的教學素養與教學質量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教師應優化教學理念,引入信息技術等來完善教學模式,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素養。在新時代背景下,高中生物學教師應緊隨教改步伐,結合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素養,可以在閑暇之余學習有關計算機的知識,提高計算機應用技能。此外,學校也應在信息化培訓方面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結合教師的教學水平制訂培訓計劃,加大培訓力度,以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幫助教師將信息技術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
三、信息化視野下高中生物學教學路徑
(一)基于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
目前,部分學生缺乏預習新知的意識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引導學生預習,使學生明確預習方向,提升預習能力,形成課前預習習慣。在學習新課前,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設計微課導學視頻,通過簡短的微課明確學生需要預習的重難點,以此來提升上預習成效。在預習前,學生要認真觀看微課,了解預習內容,并在觀看后結合預習目標,循序漸進地進行預習。學生通過微課預習新知,能明確學習目標,了解學習的重難點,進而在課堂上能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參與學習,最終提升學習質量[4]。以《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這一課為例,本課的要點是核酸的功能、核酸的種類、核酸的結構、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針對這些內容,教師可以制作相關微課視頻,以三維動畫的方式呈現要點,使學生了解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了解核苷酸的結構特點,并在微課結束前一分鐘呈現本課程的思維導圖,使學生了解本課程的知識脈絡,明確學習重難點,這樣一來,學生便可以結合微課內容搜集相關的生物學資料,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二)基于信息技術,開展趣味教學活動
生物學教師可以結合信息技術的開放性特點,設置趣味性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有趣的教學活動中了解生物學知識的發展歷程,了解生物學知識在社會發展方面的作用。在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搜集、展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資料,以此來開闊學生的視野。例如,在學習《基因工程及其應用》這一課時,學生能了解到基因工程的概念、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工具、基因工程操作的步驟以及基因工程的發展情況等。在教學之前,教師可通過網絡搜集有關基因工程的資料,并制成課件分享給學生。基因工程屬于朝陽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基于基因工程的發展情況,教師可以讓學生自選辯論的內容,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辯論。如部分學生可能會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提出質疑,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基于以往知識展開辯論。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加深對基因工程的理解,了解基因工程在社會中的應用,明確基因工程在社會發展方面的應用前景以及基因工程在應用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三)基于信息技術,創設有效教學情境
在教學情境中,教師可以將知識形象化,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充分發揮想象力,從而實現舊知與新知的融會貫通[5]。例如,在學習《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由來》這一課時,學生能了解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內容,明白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價值以及局限性。教師可以通過視頻以及圖片的方式呈現長頸鹿、蝴蝶的進化過程,加深學生對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理解。在以視頻以及圖片創設的生動的情境中,教師可以提出相應的問題:如何看待生物進化?長頸鹿的脖子為何越來越長?學生要結合視頻內容以及課程內容分析教師提出的問題,并歸納總結適者生存的結論。這樣的方式,能使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達爾文提出的自然選擇學說。
(四)基于信息技術,助力學生個性發展
學生之間是存在個體差異的,這與學生生活環境、成長經歷等的不同有關。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應尊重學生,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能力等,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以此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所進步,從而實現學生共同成長的目標。例如,在學習《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這一課時,學生需要了解基因突變的概念、特點,明確基因突變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基因重組的路徑。針對本課內容,教師可以制作基因突變引起生物性狀改變的流程圖,結合圖示內容,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相關知識。對于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應側重于引導其掌握基因突變的概念、特點以及基因突變的原因等基礎知識;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應引導其結合本課內容提出質疑,如基因突變問題是否可以通過基因重組來改變等,并結合學生的問題引入實際案例分析,使學生了解基因科技在基因罕見病治療方面的價值。與此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并在學習中張揚個性,收獲知識。
(五)基于信息技術,促進學生合作學習
在教學結束后,很多教師都會及時布置作業,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在完成作業時,部分學生會遇到難題,缺乏解題思路,耗費較多時間、精力。對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在線作業。教師可以布置合作性的在線作業,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完成作業,并引導各小組成員通過在線交流平臺溝通作業內容,分析解題思路,以此來保證作業完成質量,提高作業完成效率。同時,在線作業可以豐富作業形式,改變作業樣態,鍛煉學生的協作能力。
結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生物學教師應在時代的引領下,應用信息技術展示知識,以便學生在學習中同步記憶。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實現因材施教,而且可以助力學生全面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知識,了解生物學的奧秘。[參考文獻]
[1]郝琦蕾,樊桂芳.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概念教學研究[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9(1):72-77.
[2]劉文華.微信公眾平臺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與管理,2018(19):55-56.
[3]葉舒.例談微課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生物學教學,2018(5):23-24.
[4]張榮華.信息技術與中學生物課程集散式整合途徑探討[J].中國電化教育,2012(11):117-121,134.
[5]周光琪.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之管見[J].中國教育學刊,2011(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