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群



【摘 要】當今社會,良好的數據分析能力已成為每個公民必備的素養。而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形成數據意識應是整個小學階段統計領域學習的核心目標。若要利用測評題的導向作用,將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納入評價體系中,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據意識,可以在教學中設計幾道統計圖測評題,通過提供數據獲取、分析與運用的空間,讓學生感受到數據的價值,體會到數據分析在學習、生活中對決策的作用,從而逐步形成用數據說話的習慣。
【關鍵詞】數據意識 過程測評 測評題設計 統計圖
教學質量監測的目的在于“診斷”“指導”“改進”。在紙筆檢測占主要地位的當下,測評題是對學生學習評價和教師教學質量考查的重要工具。好的測評題應源于教材,聚焦關鍵能力考查,立足核心素養提升,從而發揮以評促教的導向作用。
統計領域的學習重點是數據分析觀念和數據意識的培養。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分析觀念由原來的數據分析意識、數據處理能力、隨機性逐漸構成了新的關注點:形成大數據意識、提高數據甄別能力、聚焦相關關系、發展推理能力等。基于這樣的理解,筆者結合教學實際,設計了幾道關于統計圖的測評題,目的是在測評的過程中培育學生的數據意識。
例1:圖1、圖2兩幅折線統計圖分別表示的是兩個同學的踢毽子成績,你認為哪個同學的踢毽子成績好一些?為什么?
[考查內容]認識折線統計圖的基本特征,理解“以一當幾”的表達。
[設計說明]該題屬于對折線統計圖特征的初步認識。圖1的折線起伏變化小,圖2的折線起伏變化大,學生有可能會認為A同學的踢毽子成績更穩定一些。這是兩張折線統計圖給人的第一直覺。了解折線統計圖的基本特征后,學生通過分析會發現:兩幅圖的縱軸沒有刻度,也就是說1格表示多少沒有說明。在這樣的情況下,無法判斷哪個同學的踢毽子成績更好。由此,學生對折線統計圖的基本認識逐漸深入:(1)在對數據進行分析時,不應受到“視覺誤導”,而要關注統計圖的本質特征:刻度變化會引起折線的變化。這遠比直接呈現刻度讓學生進行解讀更有意義。第(2)圖2的“省略部分”是什么意思?在充分思考后,學生逐步理解省略一部分刻度的真正目的是留出空白,放大差異,也方便做出比較。通過這樣的對比,突破了傳統描點、連線練習的局限,逐步加深學生對折線統計圖認識的理解。
例2:仔細觀察圖3,回答兩個問題。
(1)你認為小明的觀點正確嗎?為什么?
(2)你認為小芳的觀點正確嗎?為什么?
[考查內容]認識扇形統計圖的基本特征,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設計說明]扇形統計圖的本質是直觀表達部分和整體的關系。第(1)小題,考查的是對扇形統計圖基本特征的理解。在同一個整體中扇形所占面積越大,表示的數量就多,從甲城的扇形統計圖(見圖3甲城)中可以看到,喜愛籃球的占26%,高于其他運動的人數。也可以結合對百分數的認識回答:在總量一樣的情況下,所占百分數大的,表示的數量就多。因此,小明的觀點是正確的。學生能提出這樣的觀點即是合理的。第(2)小題,很多學生受“直覺思維”干擾,很有可能認為乙城的人數多,即42%大于26%。但是深入思考后可知,兩幅統計圖的單位“1”不一樣,無法確切地比較其中兩個部分量的多少。應該說,對數據的合理分析有利于促進學生數據意識的發展。通過數據分析,學生不僅應從中提取相關信息,還要在數據分析的過程中進一步思考,獲得對數據的深層理解,從而培養思維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例3:仔細觀察圖4和圖5兩幅統計圖,并回答問題。
(1)比較這個班級四年級時和現在的全班同學視力情況,你有什么發現?
(2)根據以上信息,你預計初三時這個班同學的視力情況會怎樣?
(3)觀察以上數據,你有什么建議?
[考查內容]考查對條形統計圖的認知。主要包括讀取數據的能力及根據數據發展趨勢進行合理推測的能力。
[設計說明]第(1)小題是引導學生合理描述和分析四年級時全班同學的視力情況,通過兩幅條形統計圖的數量比較,學生體會條形統計圖的意義——可以直觀地表示數量的多少。第(2)小題通過比較四年級和現在全班同學的視力情況數據,預測初三時這個班的視力情況,這一過程是引導學生根據統計結果做出較為合理的分析,初步培養數據分析能力。第(3)小題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對數據進行理性分析,提出有效降低近視率的辦法,感受統計為生活服務的價值。三個小題層層深入,以視力為數據的真實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一方面能提高學生情感參與度,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據分析的必要性。
例4:選一選。折線統計圖如圖6所示,你認為該圖用來表示( ? ?)情況更合適。
A.嘉興市1~5月份氣溫變化圖
B.5個學生的跳繩成績情況
C.運動員參加比賽后的心跳情況
[考查內容]考查對折線統計圖基本特征的認知。
[設計說明]該測評題看似是在學完折線統計圖的基本特征后完成,其實隱含了對折線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優勢的理解。圖6的折線統計圖上沒有提供刻度,也沒有呈現統計數據,學生在解答時,需要從兩個角度思考:(1)對折線統計圖的本質意義有充分的理解,即折線統計圖的主要功能是表示數據的變化趨勢,根據數據的發展趨勢可以做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2)根據三個選項回溯統計圖的特征。選項A,根據生活經驗,學生了解到隨著月份增加,氣溫逐漸上升,故不適合用該折線統計圖來表示氣溫變化情況;選項B,5個學生的跳繩成績情況選用條形統計圖表示更合適,條形統計圖一般表示數量的多少,將不同類別事物的數量進行比較,也就是平時所說的離散量,用該折線統計圖顯然不是最合適的。選項C,根據生活基本常識,學生有過這樣的體驗——在劇烈活動后心跳先快后慢,再趨于平穩,用該折線統計圖表示比較合適。以此引導學生與圖對話,用圖進行簡單的決策分析,增強用數據分析的眼光看待與解釋生活現象的能力,進一步感受數據分析的價值。
例5:小麗雙休日想去看動畫電影,她和家人在某電影網站查看了一些圖表數據,請仔細閱讀下面的信息并回答問題。
(1)小麗發現《犬之島》評分(平均數)最高(見圖7),以這個統計圖數據作為選擇影片的唯一依據合適嗎?為什么?
(2)媽媽找到了該網站評分人群年齡分布的統計圖(見圖8),你從中發現了什么?
(3)爸爸搜索到了2010到2016年動畫電影占全國電影總票房百分比的統計圖(見圖9),動畫電影票房占比呈現什么樣的總體趨勢?思考:是兒童觀影的人數越來越多了嗎?請聯系圖8的扇形統計圖說說你的分析。
[考查內容]考查對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的認識,以及利用統計圖進行綜合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計說明]小學階段主要認識統計圖的類型有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該測評題設計的亮點是運用三類統計圖的特征,結合具體的情境解決實際問題(小麗想看動畫電影)。第(1)小題是對條形統計圖特征的分析。條形統計圖能直觀地表示數量的多少,根據直條的長度可以看到:《犬之島》的評分最高。如果只提供該圖,很多學生可能就會陷入“直白回答”的陷阱——認為選擇《犬之島》這部電影最合適。實際上,對“圖”的認識與理解,不能從單一視角進行分析,這也是數據觀念強調的“整體性”與“相對性”。統計方法沒有簡單意義上的對與錯,只有“好”和“不好”。第(2)小題呈現的是電影評分的人群年齡結構,從結果分析來看并不難,可貴的是從對電影評分的單一視角走向到評分人群的關注,引導學生從多個維度來思考統計結果。如果說第(1)、(2)小題是打開學生的統計視角,第(3)小題就是結合動畫電影的占比折線統計圖,綜合考量并解決“在動畫電影中,兒童觀影人數是否越來越多?”這一現實問題。相比只呈現某一種統計圖的測評題,該題更注重統計圖的聯系與比較。統計圖的價值不僅僅是統計結果,而是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從各類統計圖中提取有用的信息,通過數據之間的關聯與對比,發現數據背后蘊含的信息。因此,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能認識到數據的意義和價值,促進數據意識的真正發展。
【參考文獻】
史寧中,張丹,趙迪.“數據分析觀念”的內涵及教學建議——數學教育熱點問題系列訪談之五[J].課程·教材·教法,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