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戰靜
教育部《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指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研學旅行活動自2016 年試行以來, 深得學生的喜愛,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對學生而言,研學旅行可以開闊視野,拓展知識領域;對家長而言,孩子增長見識的同時還能在活動中培養人際交往能力; 對學校而言,研學旅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集體意識,加深學生對自然、社會、文化的理解。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我也在思考,研學活動實施六年以來,存在哪些問題?如何幫助學生將研學活動的學習效果最大化呢?
存在問題及對策
一、重旅行而輕研學,缺乏人文滲透
由于高中生課業負擔較重, 平日里活動范圍比較小,家和學校的兩點一線,使學生對外界環境充滿渴望。
所以學校的研學旅行在很多同學看來,是一次走出校外的放松機會。很多同學缺乏對研學基地的深入了解,研學目的性不強,難免在實際研學時走馬觀花,只是支離破碎地聽講解員的講解,更有甚者,將聊天拍照當作研學旅行的主要活動,結果自然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研學活動沒有進行系統的課程規劃,研學過程缺乏人文滲透,使研學效果打了折扣。研學旅行應該是一項課程,在活動開展之前,教師應提前籌備,進行相應的課程安排。
例如:在我校組織學生參觀洛陽博物館之前,語文教研組老師給學生做了如下準備: 印發博物館的平面圖、館內代表性文物的介紹資料、文物故事等。給學生提前做了這些準備之后,再去參觀,學生的目的性更強,研學效果也更好。后續我們還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加強理解,形成自己的獨特感悟,并在班級內展開交流。
二、研學中閱讀淺表化及對策
受應試教育和高考壓力的雙重影響,越是到了高年級,學生閱讀的功利化色彩就越重,“有用”成了老師學生刪選閱讀材料的基本準則。在如此形勢下,如何有效的設置研學閱讀課程呢?
秉承學?!坝艘顒踊⒒顒右n程化”的理念。
教師在設置閱讀課程時,應積極整合各種資源,最大化的通過活動來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首先,圍繞主題做線路設計。比如傳統文化路線,讓學生通過對博物館、歷史遺跡等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景點作深入了解,汲取歷史文化中的知識和智慧,明史知今;工業強國路線,以洛陽拖拉機廠為中心進行輻射,培養學生工業強國的使命感等。圍繞主題做課程設計。所有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是以提高學生素養為基本目標的。素養是一個綜合概念,其發展應是多維度的,涉及人文、科學、生活、實踐等方面,所以在設計課程時應主題鮮明,以參觀洛陽博物館為例,應做的閱讀準備有:河洛文明發展史、十三朝古都洛陽的輝煌歷史、洛陽博物館“鼎立天下的設計理念等。
其次,整合多學科課程資源?;趯W生核心素養的課程資源整合應當體現綜合性、開放性、多樣性特點。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應有系統性,以課堂學習為依托,并借助研學旅行的特殊性和趣味性, 整合不同學科的內容, 將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教學資源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來認識整合。例如,參加東方紅拖拉機廠,就可以整合中國農耕文化的傳承歷史、世界農耕文化的變遷、現當代工業革命的興起和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大國工匠的精神傳承等內容,激發學生投身祖國建設的豪情。
再次,課程設置還應體現時代性和適應性。研學課程設置應遵循教育規律,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注重知識性、科學性、文化性及趣味性。將區域特色文化有機融入到活動教學中, 突出活動的教育目的和學生成長指向,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文化熏陶中培育學生的文化素養。
研學旅行是一種新的課程形式, 蘊含新的理念、新的育人目標。通過有效的課程設置,不僅能使學生獲取知識,更能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